香港會發生「貨幣替代」嗎?

人民幣存款達5100億元,引發港元地位擔憂香港會發生「貨幣替代」嗎?(深閱讀·當日新聞的背後)本報記者 尹世昌《 人民日報 》( 2011年05月31日 04 版)5月30日,香港金管局公布香港人民幣業務最新數據:截至4月底,人民幣存款總額達5100億元,其中2/3是企業存款,1/3是個人存款。今年第一季度,通過香港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量,佔比超過全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八成。香港人民幣業務的飛速發展令人振奮,擔憂也隨之而來:有人提出,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過快,蘊含很多風險,包括發生「貨幣替代」,人民幣取代港元的地位,使港元被「邊緣化」。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30日對此做出回應:「香港人民幣存款和其他金融中介業務大幅增加,反映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成果,並不會動搖或削弱港元的地位,大家對此不必擔憂。」香港市民對港元信心未動搖貨幣替代和邊緣化,一般指本地居民因種種原因對自己的貨幣失去信心,所以在當地的經濟和商業活動中,例如日常支付、發薪金、物業買賣等,會棄本幣而使用外地貨幣。陳德霖說,巿民對港元的信心一直都沒有動搖,這可以從港元鈔票在過去10年的發行量變化看得出來。香港巿民一般消費支付,除了使用信用卡外,會用港元鈔票。據統計,在過去10年,港元鈔票發行量從2001年底的1080億港元(占本地生產總值的8%)倍增至2010年底的2270億港元(占本地生產總值的13%)。這表示港元鈔票作為支付工具不但沒有萎縮,而且增長速度比經濟增長還要快。這正如倫敦多年來已發展為全球最重要的美元離岸中心,但並沒有使英鎊被替代或邊緣化,而當地居民仍主要以英鎊支付消費或其他商業活動。人民幣存款快速增加不能說明發生「貨幣替代」有人認為,香港巿面上越來越多人民幣流通,就是「貨幣替代」。陳德霖說,香港作為購物天堂,大量遊客來港消費和購物,商戶自然會為遊客提供方便,不光是人民幣,其他貨幣如美元、英鎊、歐元、日元及澳元等,一般都會被接受作為支付之用。當然內地遊客越多,人民幣在巿面的使用和流通也就越普遍。但這是香港旅遊業蓬勃的結果。香港的商戶並沒有對港元失去信心,也沒有在與本地人交易時要求不用港幣而以人民幣作為支付。目前,人民幣存款約佔香港總存款的8%。那麼,如何看待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快速增長呢?陳德霖分析,人民幣存款的增長,大部分是企業存款增加,而企業人民幣存款來源主要是內地企業為支付進口貨品或服務而將人民幣匯到香港的銀行體系,並非香港企業將港元存款兌換成人民幣而得來的。至於個人客戶的人民幣存款,有部分是將港元兌換成為人民幣作為支付、儲蓄或投資之用。但陳德霖說,個人的兌換也不見得是全部使用港元來兌換。有很多巿民是以外幣存款來兌換人民幣,這是一個正常的資產配置的行為,並非是一般所指的本地人對本幣失卻信心而拒絕使用或持有本幣。外幣存款佔總存款1/2,體現香港金融中心吸引力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的主要銀行都在香港設點經營。除港元外,香港銀行體系也吸收了大量外幣存款。香港的外幣存款從1990年的7000億港元,增至2010年的3.2萬億港元,20年間增加了三倍半。港元存款的增長大致相同,從1990年的5200億港元,升至2010年的3.6萬億港元。在2010年,港元和外幣存款均同時各增加約2400億港元。換句話說,過去20年來,外幣佔香港總存款的比例一直維持在50%左右。陳德霖認為,香港銀行的外幣存款持續增加,而佔全部存款的比例高達五成,正好印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成就,而不是港元被邊緣化的現象。同樣道理,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大量在香港聚集,正表現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吸引力。全球很多企業都願意選擇將他們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收取的人民幣頭寸存放在香港,使香港形成在中國內地巿場之外的一個最具規模的人民幣資金池。雖然目前人民幣資金投資出路還有局限,但香港已經發展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人民幣融資中心。去年香港發行358億元的人民幣債券,而今年頭4個月就已經發行了185億元的人民幣債券,這個良好勢頭應該仍然可持續。而且,發債體和債券投資者越來越多元化,遍及亞洲和歐美各地。
推薦閱讀:

貨幣國際化欲速則不達
老船夫加密貨幣周報 - Mt. Gox破產管理人轉移16000個比特幣
大溪地旅遊簽證、貨幣及注意事項
唐代貨幣種類及價格小結
貨幣疑問

TAG:香港 | 貨幣 | 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