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墮落,從腳開始

《玉台新詠》中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 古往今來,女性穿鞋並不只是為了走路,講究的是「足下生輝」。如今,高跟鞋更是現代女子必不可少的裝備,其重要性不亞於化妝。

高跟鞋使女人重心後移,腿部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這些都讓女人的站姿和走姿富有風韻。

▲StuartWeitzman復古玫瑰高跟鞋

但高跟鞋最初竟是為「約束」女性而設計。傳說15世紀一個常出遠門的威尼斯商人,為了防止他美麗的妻子趁他不在家時亂跑,請人製作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在水城威尼斯,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覺得妻子穿著高跟鞋後就無法在跳板上行走,就可避免妻子亂跑了。

可他沒想到,妻子穿上這雙鞋子,變得更加迷人。高跟鞋使她走起路來婀娜多姿,人們見到後,十分羨慕,於是一些講求時髦的女士開始效仿,高跟鞋便很快流行了起來。

這位商人也許更沒想到,高跟鞋並不能阻止女性「亂跑」,現代女性甚至可以穿上高跟鞋賽跑!

| 高跟鞋的雛形 |

春秋時期出現最早的木屐是高跟鞋在中國誕生的雛形。在中國古代鞋跟都是木料製作的,又稱齒屐。

▲髹(xiū)漆雙齒木屐,經考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鞋子,是一雙高跟鞋的雛形,當時主要是為了走路輕便及雨天防濕防滑

戰國時人們為了適應頻繁的戰爭需要,引進了少數民族游牧部落騎士(又稱「胡人」)的穿戴。在策馬賓士時,人們穿著這種高跟式的胡履,鞋跟可以緊緊抵著馬鐙,不易滑落,因而十分方便。

| 高跟鞋的發展變遷 |

「丹羽寶履」是唐代長孫皇后穿過的一雙鞋。

據宋代畫家米芾所作《唐文德皇后遺履圖》的跋文記載,此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可見其做工精巧。

《唐文德皇后遺履圖》傳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圖,十分珍視。有人願出數萬錢,只求看上一眼,卻遭到斷然拒絕,姚叔祥說:「文德皇后遺履,豈能隨便讓觀看」。一幅圖得到如此珍視,此鞋的精美絕倫可見一斑。

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這種鞋子當時在宮廷貴婦、大家閨秀中很風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類似於這種叫「晚下」的高底鞋。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當時統稱為「遠遊履」,相當於現今的運動鞋。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盛行,尤其是山西、陝西、甘肅一帶近似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也有適合自己腳型的「高跟鞋」。

▲小腳女人的金蓮鞋

明清時期滿族的花盆底鞋也是典型的高跟鞋,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滿族「高底鞋」的跟有兩種形狀: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

▲馬蹄鞋

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 25 厘米。

| 男人也鍾愛高跟鞋 |

1500年以前,南朝的男人「時尚圈」開始流行一種叫做「木屐」的高跟木鞋,走起路來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踢踏作響的木屐配上寬鬆的長袍頗有一番名士風味。

南朝詩人謝靈運最愛穿木屐,他生性喜愛山水名勝,每到一處必著木屐上山遊覽。為了方便,他改良了傳統木屐,發明了可以隨時拆裝前後兩個木高跟的活齒木屐,上山時拆除前齒留後齒,下山時拆除後齒留前齒,這樣無論上山還是下山人總保持平衡狀態,行走如履平地。人們稱這種木屐為「登山屐」或「謝公屐」。

木屐在南朝流行甚廣,成為一種風雅瀟洒的象徵,穿著者眾多。李白在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提到,「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法國著名君主路易十四也是高跟鞋的狂熱愛好者。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華麗的男士高跟鞋

路易十四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帝王如此熱愛高跟鞋了。

▲路易十四和他的高跟鞋

作家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你能穿幾厘米的跟?

●●●

新媒體編輯 /段思含(實習生)、新星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推薦閱讀:

假如地球從來沒有出現過人類,現在的地球會是怎樣?
狗不是人類的朋友 狗是人類的奴才
10 個是人類都會中槍的真相, 抹淚
漢字是人類文明的唯一文字
人類之前真的有史前文明存在嗎?

TAG:人類 | 墮落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