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題| (32)導引與止念

陳全林老師禪畫作品-扇面201409-107

調形調息為調心,形息神一止念功。

導引能修無念法,無人無相說大通。

前面講了修持之理,講到中間又講止念之功,這不是偶然的。止念不僅是煉己持心的功夫,更是修定的基礎。南五祖白玉蟾真人說:「念頭動處是玄關。」止念極其難,把握念頭非常難。大修行人,甚至神通之人,未必有真正的止念之功。不動心、不生心,即是止念。我在《悟道錄》之(85)寫過一篇短文,專門談不生心和不動心。其文如下:

不動心與不生心

不動心,是由外而內。看見美女,人會動心。不生心,是由內而外的。沒看見美女,且會單相思,想與某個美女邂逅,引出一段情緣,再生一個孩子。

禪宗有一則故事說,有一個開豆腐坊的男人,還沒有結婚。有一次,看見一個有錢有勢的大官人在店門前走過,身上穿著綢緞,身邊伴隨美女,身後跟著僕從。他看後感嘆:「我什麼時候能像他一樣呢?」這就是動心。

晚上,豆腐坊主輾轉反側睡不著,他想:「要是我的豆腐賣得好,每年可以掙百兩銀子。這樣幹上三年,我就可以把隔壁客店老闆家那個美麗的大姑娘娶回家。大姑娘娶回家,會給我生一個大胖兒子。我要他讀書,有一天他高中狀元,我家就徹底翻身,一定比前街李老爺家闊氣。那個跟我競爭賣豆腐的老張算老幾?」

有個高僧住在客店,在靜坐中感知了豆腐老闆的心思。

第二天,他來豆腐店一邊喝豆腐腦,一邊感嘆說:

張豆腐,李豆腐,日間勞碌夜思苦。

枕上想盡千般事,明朝依舊打豆腐。

何如安睡日頭紅,省得精神即有餘。

嘆凡夫,夢想住,不知萬念皆是虛。

笑禪僧,空打坐,日復一日磨工夫。

世上誰能歇心去?歇得此心契真如。

項羽和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仗,都動了心,也生了心。那一念里,種下了亂世與王霸的種子。

動心就是生心。

小到平常日用,夫妻相愛,大到家國盛衰,歷史演變,都能歸結到生心與動心的因因果果。

修行人,當你於萬象不動心,於塵情不生心的時候,才可以談道,才可以弘法,才有能力了脫生死。

我們都在動心與生心的變奏里走完如夢如幻、真實不虛的一生。

生命之來斯世,緣於靈識的動心與生心。讀讀《紅樓夢》開篇那顆靈石的心事,會知道賈寶玉一切的一切,緣於靈石當初在青埂峰下動心的一念。

以上這篇文章,是我的內省之作。止念非常難,有時候,各種念頭,雜念、妄念、惡念、邪念會無所從來,不知所去,不斷生滅。我雖然悟知念頭本空,念性本空,能做到「念起即覺,不隨是功」。畢竟,還有雜念、妄念、惡念、邪念的生起,說明修行不力,還沒有真正修出大定。那麼,該如何止念?

「調形調息為調心」,止念是調心法門,要從調身與調息入手。心息相依,漸入大定,是丹道家最常用的法門。這裡介紹丹家常用的「丹田隨息法」:

坐卧皆可,雙目輕閉,意守下丹田片刻,放鬆身心。緩慢吸氣,氣息要均勻、深長,呼吸要輕柔,吸氣時腹部自然鼓起,呼氣時腹部自然落下。把握「吸——鼓——呼——吐」的節奏,吸與鼓,吐與落,都是同步的,把注意力放在體察呼吸上,心系呼吸,觀呼吸,覺察呼吸的長短、冷暖,即禪家所謂「知息長,知息短;知息熱,知息冷」,注意力集中。每天如此靜坐,時間最少半小時。

如此練習,天長日久,雜念自然減少到無,身心安寧,自然入靜,由靜而定。《性命圭旨》說:「身不動而心自安,心不動而神自守。」先要說,心不動,即是「不生心、不動心」,《性命圭旨》告訴我們,不生心、不動心,就能使真神內守。《性命圭旨》前句告訴我們,要達到「心自安」,需要從修身開始。

在佛家,智者大師所傳「六妙法門」也是呼吸法,這個法門,可能是智者大師結合道家的呼吸法與禪修之安般法所創立的,融合了道家氣脈法門。佛門《修行道地經》里說:「數息守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智者大師的《六妙法門》一書里講得更詳細。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凈息,便是調息六法。

最初的調息法,用以上「丹田隨息法」。先從數息開始,記住呼吸的次數,可以計數,也可以用耳聽鐘錶秒針響動的聲音計數;心念和呼吸專註在數數上;隨息,數數日久,雜念自少,呼吸自勻,就應該放棄數數,而要保持自然呼吸,便是隨息。

進一步,隨息日久,雜念自少,心自寧定,就是止息,安寧無念;這時修行人雜念極少,但還有細微習氣、雜念,乃至有妄心突然生起,需要覺察,這便是觀息,也要觀察自己的呼吸之細微相;進一步,此心純熟,雜念全無,還要返還到心的清凈本體,覺察此心之能觀與所觀,能所皆空,體悟心識的更深境界,到意識深處去凈化。

用功日久,自然心意識會得到凈化,習氣會得到轉化。故名為凈息。這六妙法門,其實是一個法門的六個妙用、六個變化、六個次第,不是六個法門,而是一個法門層層深入的功候。層層修,層層舍,層層空,層層證,直到修無所修,舍無所舍,空無所空,證悟所證,本來圓明,自然清凈。

佛教有《安般守意經》,講通過呼吸法門而修持禪定。安般法門,對應丹道就是調息法。一呼一吸即是一息。道安大師《安般經注序》里說:

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託。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禪寓體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體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階別者,忘之又忘之,以至於無欲也。

南懷瑾先生說,修持調息的方法,以觀出息入息為本,觀出入息中,又以觀出息為本。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冷,知息熱,此覺知的保持在修定中逐漸就轉化成智慧覺察力。通過呼吸法門而修禪定,是佛道的共法。像智者大師所傳「六妙法門」的次第,就是「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呼吸法門還是有次第的。道安大師特彆強調呼吸法門與禪定的關係,禪定會發神通。

調心的法門,通過調息而止念是最基本的。下面是嚴新先生傳授的調心法。調整練功的意念、意識叫調心。調心的目的是要調整出下意識出現。調心有十三個具體過程:

收心。把意念要進一步收到體內的某一個部位,如收到丹田、命門,也可以收到湧泉等。收心最關鍵的是收下意識、密碼,如道家功講的陰神、陽神、元神。練功練的就是人身上的這三個系統。本體大腦皮層的整個意識叫元神;陰神,相當於人身上偏於母親的思維意識遺傳密碼系統,它有一個「影子」;偏於父親的遺傳密碼系統叫做陽神,它有一個明顯的「影子」。

把三個思想意識密碼系統要能收到體內某一個部位,不是用腦子想所能做到的。這是要經過訓練。按道家功夫講,練功可使陰神、陽神出去,甚至元神出去,再回來等等。講通俗點,這可以看作下意識出去了。不少練功人說,一練功就好像一個人坐在半空中,或者到什麼地方去了,就是類似這個意思。練功要把它收回來。

平常人在考慮問題時,譬如你想著自己跟單位領導有矛盾,這時你就有個「影子」跑掉了,儘管你自己不明白。練功就是要把這個「影子」收回來。前蘇聯特別重視心靈感應術,用心靈一想就有能量出去,就有人的形狀出去。在功夫里就認為這是所謂的「陰神」、「陽神」。因此,從功夫深層講,主要在於收下意識的思維密碼系統。

平心。怎樣做到平心呢?要把陰神、陽神、元神這三個思維意識密碼系統協調一致,互相之間不要鬧矛盾,就得盡量地平衡體內的陰陽之氣。要平心,全靠平時性格的陶冶。

淡心。恬淡虛無的淡。平心以後,還要不斷排除新出現的雜念,做到「三思歸一」,即三個方面的思維意識密碼系統始終歸在自己體內。

制心。進一步就要止念。把練功中自然出現的念頭控制下來。不斷地排除雜念。

松心。意念不要太緊張,要似意念非意念,似守非守,似有似無,恍恍惚惚,渺渺茫茫。著重是五官、九竅松。這樣才能松心。

放心。這時,意念非常的平穩,把心放在某一部位上,三個思維意識密碼系統全都很平穩地意守在這個部位上。

調心。還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意念,調整得越平穩越好。

定心。叫住念。調心以後,體內或大腦里要出現景物。要把出現的這些下意識的念頭定下來,駐在一個巧妙的地方,如下丹田或玉枕、命門等處。

化心。你能控制它之後,要盡量把下意識調出來,還要轉化,什麼想法都沒有了,讓意識變成虛無境界,將集聚的氣化開,盡量使其變化無窮。它可能讓你自己穿過牆壁,這就是化心。

顯心。這時,下意識(元神)才真正地調整出來了。下意識調整出來叫顯心。

用心。下意識調整出來以後,你要培養它,不能輕易得罪它,要使它聽使喚。才能讓下意識出去做功。

行心。讓出現的下意識不斷在體內上下運動行走。不但在體內能自如地運動行走,而且還能在外面採氣。你在運用下意識時,不要完全控制它,要有意識地讓它到很遠很遠,或者非常近的地方不斷地採氣。功夫裡面有個「八卦術」,或者叫「五寶術」,指的是地、空、水、火、風「五寶」,「空」可以看成天體。

「五寶」再加上日、月、星辰就是「八卦」,或者叫「八氣」。在練功中就是要利用下意識盡量地採氣,以利用地、空、水、火、風及日、月、星辰的精華之氣。採氣時,要讓下意識行走,不斷地採氣。采了之後再回來,回來之後再出去采,這叫行心。

明心。這時,出現的下意識對什麼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到了這一步,才能指揮下意識出去做功。下意識出來以後,採氣再做功,能量就很大了。因為它吸收了祖宗萬代的遺傳密碼的信息能量。

這些調心的過程,要一步一步上升。調心在練功里特別重要,是練中、高級功夫的要點。練功調整到下意識出來了,才是真正進入了丹功境界,才能如意地調心。要做到能如意地調心,必須重德,只有在將重德為本做得比較好的時候,才會理解什麼是下意識,才能如意地運用它去做功。

下意識出來後,怎麼個調法?沒入門的人不容易理解它。這沒關係。你沒入門,下意識出不來,你就從重德入手。另外,還要做到松、靜、自然,把意念盡量調整一下,調到清凈無為的狀態就行了。

在調心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現象、法門,嚴先生傳了「九轉玄功」,以使調心升華。方法很簡單,就是靜坐。練到一定程度時,氣在體內的九個部位旋轉,表現為九個過程:專註、自製、觀心、反覆、理解、領悟、警覺、抵制、持續、自持自排。

專註。練功要專註在一個目標上,以一念代萬念。一旦能專註了,就表現為心靈態,就有特殊思維力。

自調。自己用意念控制、自靜。這叫念力冥想、心靈態力。

觀心。又叫修持、謹慎,是心靈第三態、物質第三種力。你在自控過程中,始終謹慎,觀察自己的想法、行動,隨時修正錯誤、堅持正確。對別人提出的問題、缺點,要真心地歡迎,這樣,你才能修持,才能進入心靈的第三態,又叫物質第三力。

反覆。反覆也叫內省,這是心靈的第四態。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斷修正錯誤,包括做了錯事要懺悔,修正到自己後悔莫及、痛哭流涕的狀態。這就是說,練功練到一定程度要進行反覆,也就是要經過一個內省的過程。

理解。叫心靈的第五態。當你對自己的錯誤、想法有了一定認識以後,你才會真正理解自己和別人,那麼,你就會吸收到別人的一些好信號,也會把你自己的潛在能量調動出來,從而進一步理解自己練功感覺到的內外景象,以及美好的感覺及不舒服的反應。

領悟。又叫清晰。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你才能進入領悟、清晰的狀態。主要是把自己練功中的感受肯定下來,還要把它領悟到清晰的狀態,不要含糊不清。

警覺、抵制。隨時保持敏感狀態,對周圍信號要敏感,吸收有用的信號,排除不利的信號。也就是說,清晰以後馬上進入警覺,要考慮到你自己還會出現繁雜的想法,又要進入模模糊糊的狀態。要警覺、抵制一些其它想法進來。

持續。就是持續下去。看到了景象,不要緊張、驚慌,也不要興奮,要堅持練功,功力才會繼續上長,就會由量變到質變,細胞就會變化,分子結構就會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排列。

自持自排。可以自動地用意念排除干擾,自發地練功。

以上講到了調心,以下講調形即調身,也是嚴新先生傳授的修持大原則。調形即調整肢體形態,包括四肢、五官、內臟、軀幹等,是全身的調整。怎樣調法?一個原則,要調到最舒服、最不舒服的狀態。最不舒服的狀態叫吃苦。練功吃苦,功夫才能上升。練功只圖舒服,功力無法上升。盤腿打坐練功堅持一個小時還行,堅持三小時就很難受。但堅持過去就行了。由舒服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就上升了。

調形是調整肢體外在的形狀,也包含了一定姿勢下內髒的調整。如卧功,就有個調整肢體及內髒的問題;如果是站功,就有個調整腰和頭的問題;如果是坐功,就有個調整腰、頭、頸、腿、手在內的問題。如你練功時,突然覺得一隻手向前,另一隻手指向北才最不舒服,你就用這種最不舒服的姿勢練。最理想的調形姿勢是下意識出來時所想的姿勢。

調形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調心。就是用意念控制內臟,要內臟不斷地變化,這要經過特殊的艱苦訓練才行。調心調整到下意識的「行心」時,不在於你練功姿勢如何。你好像是在這兒坐著練功,但由於你調整下意識的結果,你自己體內的真氣,如同你的「影子」一樣,已經出去採氣、做功了。這樣練功,效果才好。

「形息神一止念功。」形、息、神(念與意)能合一,就可止念。比如修鍊「丹田隨息功」,深長的呼吸是「息」,腹部隨呼吸的起伏是「形」(身),心意覺察呼吸的長短及腹部的起落配合即是「神」。這樣一個簡單的法門,就能使形、息、神合一而止息。不患沒有法門,但患不能實修,不能守一而修、守一而成。

調息中要避免「風相」,即呼吸粗重有聲;「喘相」,即鼻腔滯澀不通;「氣相」,即能感覺呼吸往來出入。要達到最後感覺「無聲無息」,感覺不到鼻腔中空氣的出入流動,就容易「緣息入靜」或「緣息入定」,便是「息相」。修持調息氣脈法門,要參悟道家《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駐。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注意,「心不動念」,就是此處所言止念功夫,也是從調息、服氣、伏氣法門入手的。這些經典不僅闡明其理,也能指導實修,就看會用不會用。

「導引能修無念法。」這是另外一種修持法,非常專註地練習導引術,當身、心、氣、脈融合時,也能達到無念境界。那些太極高手常有如此的體驗,打太極拳到某種境界,渾然忘我,忘身忘念,一片神行。陳鑫論太極拳,開始就說:

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

此中功夫、境界是長年累月修鍊出來的,不是一開始就能心中無物無念的,是陳鑫成就後把心得告訴了後人,以之為本而已。陳鑫所謂:

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

如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靜。

這哪裡僅僅是太極拳拳經?全是導引術口訣,是導引術、太極拳修鍊的很高境界。導引術、太極拳,用功日久,自然會有虛靈、一靜、無物、無念之修行。

每一個人都會有相應的煩惱、無明、陰影、糾結而成為止念的難關。不要灰心,念頭、妄念不是修學的敵人,而是朋友、良師、鏡子、助緣,如禪宗所云:「藉此一點無明焰,煉出天地大丈夫。」

本偈開始我引用南五祖白真人的口訣「念頭動處是玄關」,念頭與煉丹的微妙關係,還需要藉助南宗祖師們的妙論來深入了解。北宋葉士表註解《悟真篇》時說:

世人但知養生在於禁慾,殊不知一念若動,氣隨心散,精逐氣亡。為此道者,當心體太虛,內外一如,然後可以論金液大還丹之道也。

念頭一動,精氣即散。人的思維越活躍,所耗散的身心能量越多。張三丰先生也說:「念頭一動,先天太朴即散。」跟葉真人所言契合。這是止念功夫在丹道上的妙用,故《參同契》曰:「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雖然無念,且有圓明大智與神通妙用在。我在某種眼通境界下,能看見激情演講者隨著語言的發表其人頭頂會有各種色光符號飛向虛空。這即是信息的傳遞,也是能量的耗散。

「無人無相說大通。」不光要通過呼吸法、導引術之修鍊以止念,還要參究《金剛經》里「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空性的悟證,要善護念,就通達了。不能只是靜坐,要參究最根本的無相之法,破除對任何法門的執著。《法華經》偈云: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不是無念,不是靜坐,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定能生慧,照見本性。修持到後來,達到究竟的成就,就不是止念、無念這些小小境界了,而是《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言的:

能持一切諸佛所說,入一切諸佛甚深智慧,念念充滿一切法界,等如來身,生諸佛心,具諸佛法,作諸佛事。

推薦閱讀:

兩學一做專題研討會人大發言稿
【小個子長裙專題】小個子能不能穿長裙?
【2011中秋節祝福簡訊】中秋節祝福語,中秋祝福簡訊專題,中秋節祝福語大全
專題 | 羊鮮暖冬 | 南方羊肉
情緒周期(專題介紹)

TAG: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