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失敗的教育為何失敗 【貓眼看人】

失敗的教育為何失敗—《中國人性的困境》讀書筆記之二李孟學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最近十分感嘆我國當代教育的失敗,其起因於這樣一句國外同行的問話:你的孩子放學後,你問他什麼?人家告訴他,他們問孩子的是:「你今天提了什麼新問題讓老師難以回答嗎?」施校長捫心自問,他常問孩子的話卻是:「你今天完成作業了嗎?聽老師的話嗎?」由此發韌,當下中國的有識之士時下正在焦慮地議論教育的失敗,尤其是清醒的知識界驚呼「中國教育到了最危機時刻」!失敗的教育為何失敗?造成失敗的精神和制度根源何在?新書《中國人性的困境》從人的需求和塑造人性,及其與社會進步之關係這一獨特角度進行了論述,新穎深刻。以教育者設計教育之目的而論,作者簡而言之認為教育失敗的原因:在於黨國和家長將學生分別作為權力和賺錢的工具。朱一強先生認為「塑造優美完善的人性」才是教育的使命。該書開宗明義寫道:人是一座毛坯房,需要文化改造和裝修;教育就是一個裝飾藝術家,對稚嫩心靈進行精心修茸。如何精裝毛坯房,使人性優美呢?作者寫道:塑造真善美,應為教育的使命,據此而不斷升華自然人性:延展認知需求使人具有追求真理的能力;開發創造需求使人具有改造社會的能力;豐富情感需求使人具有棄惡向善的能力。認知、創造和情感這三大能力的塑造,與人類固有的天然發展需求相互一致,是人的共同性;不分民族或國別,只要是好的教育方式,任何孩子都能適應並快樂。但是,我國當代教育卻完全與之相反,僅僅把發展人的這些能力作為手段,將培育「接班人」和成為「人上人」作為教育使命與目的。歷史和現實觸目驚心地警示我們,一旦將目的作為手段,那麼,能力的培育必然被異化為特定世俗權力和家庭功利的需求,從而最終使人的能力片面變形而逐漸弱化。該書引述台灣學者瞿海源先生對中西教育的比較,認為中國當代教育文化強調的是「賺錢」及「職業與成就」,而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專門技術」和「公民素養」。換言之,前者將教育作為賺錢和改變身份的手段,後者則將教育作為獲取知識和能力的目的。因此,當代教育的功利化分明在延續傳統中的糟粕!該書寫道:我國歷代王朝選拔儒生擔任各級政府官員的八股科舉,使中國傳統教育世俗功利,政治色彩濃厚;一個窮孩子通過「十年寒窗」而「金榜題名」,成為光宗耀祖的人生夢想。現代中國教育依然延襲這一文化傳承,培育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的「接班人」成為教育的神聖職責。教育的政治權力化目標,決定了古往今來極為相似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即只傳授過時知識而排斥思想創新,實質上就是讀經解經的現代翻版。據此,失敗的教育必然出現以下失敗的過程:1、教育階段設計失敗。大中小學的學習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發育水平,即中小學知識傳播量過大,嚴進寬出的大學又過輕,而低齡正是長身體的天真期,使兒童少年失去正常發育的可愛童年。2、社會責任普遍弱化。在革命理想失效之後,依然在強行灌輸已失效的德育課程,從而只能使改變身份「賺大錢」、「當大官」的傳統腐朽觀念死灰復燃,瀰漫在校園內外。通過高考而改變身份、多多賺錢成為天下父母的唯一期望;學生的社會責任缺失便成為一種普遍現象。3、權力統治教育。教育部掌管大學學歷權力,學校對是否生產合格產品並無真正的責任和承擔;各級學校不遺餘力地追求的行政化管理,導致真正的學術淪為權力的奴隸。特別需要提及的是,以往淺薄的「人民」與「敵人」的政治教育,實際上在強化「非白即黑」或「好人與壞人」的幼稚思維,積累兒童的社會敵意,從而使學生與「人人生而平等」的博愛精神越來越疏遠淡漠。近日網傳林志穎的一段發人深省的趣聞:在法國里昂度假,讓兒子報名參加一項「誰讀書最多」的活動。一周後兒子會背三本大書,而其它法國孩子一本都不會背。然而活動組織者卻提前給了林公子禮物但卻勸其退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它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我們一直沒有跨越教育政治化、功利化的遺傳教育的致命鴻溝,一直在「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怪圈裡面瞎轉,使我國教育至今還在生產不合格產品:只能應付考試而沒有獨立思考,只有過時知識而沒有創新能力,只想賺錢移民而沒有愛的能力和社會責任。
推薦閱讀:

從嘴型看性格 嘴唇看人的性格
郭松民:從《情笛之愛》看人間自有真情在
千古識人術,看人一看一個準
一日禪丨淡看人間事,瀟洒天地間
同樣是飄窗,看看人家的設計,你家的只能叫窗!

TAG:教育 | 原創 | 失敗 | 看人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