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蘇秦的故事

蘇秦,(?~前284)戰國策士,縱橫家。字季子,東周洛陽人。相傳為鬼谷子的徒弟,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 身佩六國相印,還被趙封為武安君。合縱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國吞併六國的計劃,以後縱約為秦國所破壞。不久齊宣王因燕喪伐燕,他向燕昭王進策,被派入齊 行反間計。後為嫉恨他的齊國大夫刺殺。  蘇秦推動合縱,初為功名富貴,實際發揮了巧妙的外交才能,其捭闔陰陽,以退為進之術,深得鬼谷先生真傳,亦近道家之說;其說諸王主要說辭並不離利害二字,因勢利導,配以機智,打動諸王,其法又與兵家相合,因此稱蘇秦為戰國時代成功的謀略家與縱橫學說之集大成者。  連橫說秦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呈現出一片諸侯割據的現狀,由於戰爭頻繁,人才和思想的交流與傳播十分廣泛,也使得春秋戰國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多彩的一 段。蘇秦以舌辯之才而相六國,成為戰國縱橫家的首要人物,東方六國在蘇秦的倡議之下,結成統一的抗秦聯盟,而蘇秦也成為六國的共同宰相。合縱的基礎是東方 六國,蘇秦在經過充分分析之後認為如果想要確立自己的威信必須以東方六國為核心組成合縱的集團。於是,蘇秦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蘇秦雖出身寒門,卻少有大志。他曾隨從鬼谷子學游術多年,後見同窗龐涓、孫臏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告別鬼谷子下山,返回了故里。   自從離開師父後,蘇秦回到闊別多年的家中,當時,蘇秦家中,母親健在,一兄二弟,兄已先亡,惟寡嫂在,家人團聚,自然歡喜。過了幾天,蘇秦想要出遊列 國,請求母親變賣家產,以為路費。母親、嫂嫂、妻子都竭力反對,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做商賈,養家糊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 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沒影的事業呢?回頭你生計無著落,不後悔嗎?」  兩個弟弟也勸說:「哥哥如擅長遊說之術,怎麼不去遊說周王?在本鄉就能出名,何必遠去他鄉呢?」   蘇秦被全家阻擋,不得已只好去求見周顯王,說明自己學過一些治國強兵的本領,表示願為朝廷效力。他認為秦國是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因此首先選擇了秦國作為試點。史書記載:「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三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 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 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蘇秦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很明確的。他先強調秦國地勢險要,物產豐厚,是天下少有的強國。 秦國地勢確實險要,物質豐厚,西有巴、蜀漢中的豐厚物產,北方出產胡貉、代馬,南邊有巫山、黔中險隘,東邊有崤山、函谷關,但是他又稱讚秦惠王之賢能,士 民眾多,軍事訓練有素,憑這就可以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但因為商鞅變法,位傾朝野,所以秦惠王將商鞅車裂。全國上下很關注商鞅而忽視秦惠王的存在,沒有看出 他有什麼賢能。軍事強大,但是人心深受壓迫,敢怒而不敢言,屬於暴政,而暴政是滅亡的先兆。大凡真正強大的國家,不但要求法制嚴明而且要求以德治國,以仁 贏得人心。強大的軍事實力加上以德治國方可得天下。商鞅變法後,國力確實大增,但是人心尚未穩定。所以,秦惠王立即給予推脫。「羽毛未豐,不可以高飛」; 「文章不成,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不可以使人民」;「政教不順,不可以煩大臣」。秦惠王認為,這些條件都不成熟,所以不能貿然行事。還有就是,秦惠 王經過商鞅變法的事故,不在敢輕易利用游士,擔心游士喧賓奪主。其實,法令制度方面,秦國做的可以,缺乏的就是收攏人心,讓全國人民忠心效勞。  這時的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一連上了10多次,但他的建議始終沒被秦王所採納。如此數年折騰,他的黑貂皮襖也破了,100兩金幣也用完,最後甚至連房旅費也沒有了。不得已,只好賣掉馬車,挑個破擔子離開秦國回家。  「敗家子」回到家後,母親罵他;妻子正織布,看他回來,連織布機都不肯下,懶得理他;他肚餓難忍,只好求嫂嫂給自己做飯,嫂嫂不熱不冷說家中沒柴燒,也不肯給他做飯。因此他深深嘆息:「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   當晚,蘇秦就從幾十個書箱裡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陰符》來。從此以後,他決心閉門不出,什麼人也不見,一心發奮讀書,汲取廣博的知識,讓自己的羽毛趕 快豐滿起來,然後去求得事業上的成功。蘇秦夜以繼日地伏案苦讀,有時讀到深夜,支撐不住時,就倒在書桌上睡著了。一到天亮醒來,他就悔恨交加地感嘆道: 「唉!又白白浪費了時間。」  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夜間讀書時隨身帶上一把錐子,等到剛要打瞌睡的時候時,他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刺得鮮血直流,一直流到腳跟。蘇秦就是用這種刺痛自己的辦法,來振作精神,堅持學習,博覽群書,獲得了淵博的知識。   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大師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練習的結果。蘇秦在個人奮鬥的道路上有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他數受挫折,但每次挫折後都不曾 灰心,反倒以更加頑強的精神而奮鬥。他遊說周王受阻後,發憤回家,破財對列國進行了一次實際考察。在秦受挫後遭到家人的冷落,但他毫無退縮之意,乃閉門探 究老師所贈《陰符》一書,晝夜不息。夜晚睏乏欲睡時,用錐自刺其股,血流遍足,他用「錐刺股」的方式刺激和儆戒自己,在沒有收穫的時候,就在耕耘上刻苦自 勉、狠下苦功,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可貴精神。  蘇秦在為目標而奮鬥的路上,不因挫折易其志,始終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著信心,他為游 說做準備而數破家財,表明了他對自己人生道路的自信,他的家人曾勸阻他說:「季子不治耕穫,力工商,求什一之利,乃思以口舌博富貴,棄見成之業,圖未獲之 利,他日生計無聊,豈可悔乎?」但蘇秦不屑於沿襲先輩傳統的生活道路走下去,他百般說服自己的弟弟蘇代、蘇厲,爭取他們以家財支持自己的活動。他在後來深 入地探究了天下大勢後自慰道:「秦有學如此,以說人主,豈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位者乎?」並對二弟宣稱:「吾學已成,取富貴如寄。」他的自信在長期 隱忍壓抑後終於公開流露。  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並苦讀有關兵法、醫學、經濟和法令等各類書籍。又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 究和分析。當時,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於是,蘇秦經過反覆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 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出於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遊說。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歷史上多了個「縱橫家」一說,而且改 變了歷史。  合縱出台,遊說六國  公元前334年,蘇秦再次辭別父母妻嫂,周遊除秦之外的其它六國,勸說東方六國對 秦國聯合用兵,於是合縱的計划出台了。為了能夠有效地實施合縱的計劃,蘇秦在這個時候將自己的同學張儀騙到了秦國,使張儀主政秦國,並要求張儀在蘇秦有生 之年不使秦國入侵六國。於是,天下在兩個書生的共同執掌之下發展了數十年的時間。在這一歷史時期,戰國時期的各國都以合縱連橫作為自己的觀點出發,不斷上 演組合與分裂的鬧劇。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也是最富創造性的歷史時期。縱橫家在這一時期的表現使整個春秋戰國時期 平添了一道風景,也使得整個春秋戰國的態勢在劇烈的社會動蕩中能夠短暫出現一個時期的對峙和平狀態。而「縱橫之道」也就此成為了現代外交策略中不可或缺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辭別故鄉的蘇秦首先來到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燕國。晉見燕文侯時,他陳述了燕與別的國家結盟的必要性:燕國沒受到秦 國的侵略,是因為西邊有趙國擋住秦國。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挺遠的秦國,這種做法很不好。要 是主公用我的計策,先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去聯絡中原諸侯一同抵抗秦國,燕國才能安穩。所謂「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他出 色的口才和語言打動了燕文侯的心,於是燕文侯就給他準備了禮物和車馬,請他去和趙國聯絡。  蘇秦來到趙國之後,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晉見 趙侯。他向趙肅侯指出:「如今秦國最注目的就是趙國。秦國不敢發兵來侵犯,是因為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要是秦國去打韓國和魏國,韓國、魏國投降 了,趙國可就保不住了。趙、韓、魏、燕、齊、楚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軍隊比秦國多十倍。要是六國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一個個都送 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單獨地向秦國割地求和,決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不足。要是您約會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 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同去幫它。這樣,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因此,蘇秦請趙侯出面倡議六國合縱抗秦。  趙肅 侯聽了,就拜蘇秦為相國,叫他去約會各國諸侯以訂立合縱盟約。蘇秦遂又以趙國使者的身份,去其餘各國說以利害,並成功的得到各國君主的贊同。趙、楚、齊、 魏、韓、燕6個國完全認可蘇秦的這個新理論,都加入了「抗秦聯合組織」,蘇秦自然就成了這個組織的隊長,之後,6個國家又公開宣布,聘請蘇秦兼任六國的國 相。回到趙國之後,被封為武安君,授相印,並賜賞蘇秦革車百乘,錦繡千束,白璧百雙,黃金萬鎰(當時黃金就是黃銅)。要他聯合其它國家抵抗強秦。至此,蘇 秦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單憑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國同盟。  因此,當蘇秦在趙國做宰相時,秦國不敢出兵 函谷關。在當時,廣大天下、眾多百姓、威武的諸侯、掌權的謀臣,都要聽蘇秦來決定一切政策。沒消費一斗軍糧,沒徵用一個兵卒,沒派遣一員大將,沒有用壞一 把弓,沒損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諸侯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近。由此可見,只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穩定;只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得到合適的 使用,天下就會服從領導、歸順朝廷。所以說:「應該運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來處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謀策劃、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 廝殺作戰。」  在這裡,蘇秦為了實現他的合縱主張,對六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遊說,他的遊說活動也有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  一、在遊說每個國家時,從表面上看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問題,而從不言及他國及自己本人的合縱受益,以此使得對方容易接受。   二、在對每國陳述自己的觀點時,都以此國與秦國的敵對關係為前提,在這一前提下,他大談此國與秦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促使對方接受他的主張。事實上,在天 下大亂、七國爭雄的戰國之世,各國間的利害制約關係是相當複雜、瞬息變化的,既有六國與秦的矛盾,也有六國相互間的矛盾;既有六國相互間的相依借重,又可 能有某一時期某些國家對秦國的借重,這些矛盾關係還處在不斷的變化中。蘇秦在遊說中單純強調六國與秦的矛盾及六國間的相倚借重,而對六國相互間的矛盾及某 些國家可能對秦的借重關係避而不談,以此為前提來闡述自己的合縱主張,對六國之君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這就是他遊說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在說服每個國家時,他分別向對方擺出了實行他主張與不實行他主張的兩種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在上述片面性前提的基礎上,誇大了第二種行為選擇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種行為選擇的受害程度,以此加大二者之間的反差度,使得對方能下定決心採納自己的主張。  四、在必要的時候,他以客觀的地理狀況來加強對對方的說服。  五、必要時他還給對方以應有的褒揚,夾雜以相應的激將法。   當蘇秦在說服魏國「合縱」時,用的就是激將法,魏國雖然是一彈丸之地,在六國中力量最弱,而蘇秦卻以他的口舌激發起了鬥志,痛下決心,合縱抗秦。蘇秦首 先進言:「大王之地,地方千里,人民之眾,車馬之多,魏,天下之強國也。」此話讓魏王樹立了自信心,克服了恐秦心理。接著,指出事秦的危害:「事秦必先割 地以效實,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魏王聽後,沒有了自己的主張,於是,蘇秦認為到了推出合縱主張的時候了:「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 秦之患。」魏王心被說動了,最後,蘇秦以「事秦為天下笑」使魏王下定決心,投入合縱的行列。既然像魏國這樣的弱國都被蘇秦說服「決不事秦」,那些比魏更有 實力的國家又哪肯輕易向強秦低頭呢?  從表面上來,蘇秦這次又是從齊國的立場來分析問題,他以燕秦聯姻為根據,做出一個燕秦一體的假設前提,在此基礎上強調奪燕城的害處與歸燕城的益處,說服齊國歸還燕城。蘇秦的這次遊說與他先前遊說列國的方法大體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蘇秦的遊說,首先是在複雜的事物矛盾中舍掉其餘而強調某一方面,在此基礎上做出一個暗含、假設的前提,然後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兩種相反 行為及其結果的比較,由此來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由於蘇秦對列國的政治形勢有深入的鑽研了解,對天下政局及其變化趨勢的熟悉程度遠在各國君王之上,因 此能在遊說中縱橫捭闔,敏捷地選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和論據,蒙蔽和說服對方。  話說,蘇秦的合縱之論加上黃金萬鎰,一路上車輪飛轉騎兵成行,儀仗閃耀威風八面。一時之間,趙國大受各國尊重,都與函谷關外的秦國斷了交。蘇秦由一個窮巷書生,一躍而成為有專車,有頭銜,橫歷天下,神氣十足的辨士,天下無人與他抗衡。   後來,蘇秦到楚國經過洛陽家鄉。諸侯都派使節送他,儀仗旌旗,前遮後擁達二十里長,威風超過君王。周顯王聽說蘇秦路過,專門派人清掃了道路,設供帳迎於 郊外。蘇秦的老母在路旁扶杖觀看,驚奇得嘖嘖稱嘆;兩個弟弟和妻子、嫂子都恭恭敬敬伏在郊外迎候,不敢仰視。蘇秦在車上問嫂子:「嫂子以前不為我做飯,現 在為什麼這樣謙恭呢?」  嫂嫂說:「你現在地位高了又有金錢,所以如此。」  蘇秦嘆息說:「唉!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由此可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權勢和富貴怎麼能忽視不顧呢!」   「人生在世,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在天下大亂之際,世風日下、人心詭詐、一切的取捨都以現實的功名利祿為標準,所謂「笑貧不笑娼」正是社會的真實寫 照,就連有骨肉親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沒錢沒勢時那樣的絕情寡義,一旦你有錢有權了,一個個都曲意逢迎、媚態頓現,而且還直言不諱、赤裸裸地說出之所以有這 樣的變化,在於你有沒有權勢和金錢。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蘇秦和所有說客、謀士都是功利主義人生哲學的實踐者,與講究仁義 禮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滿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義以現實的功名和利益為人生宗旨和人生價值的根本,為了獲得名利而講求積極進取、勤奮苦練,這種人生 哲學也是實踐性極強的行動派實踐哲學,與那些坐談道義的理論家們相反的是,它極重視在現實中積極行動和理論的實踐,或遊說在宮廷廟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國小 國之間;既有理論,也有將理論實施的各種行動。  從這裡又可以看出,蘇秦的遊說本領確實傳承於鬼谷子的捭闔權謀及陰符之術。應該說這套 東西他玩得的確很好、高妙,所以才有衣錦還鄉、佩六國相印的榮耀。如果說蘇秦主要是為了榮華富貴,似乎失之準確,到不如說他是為了驗證所學、施展抱負更為 貼切些。凡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往往看重的是事件成功的本身,而並非成功後帶來的那個物質成果。當然,成功後你給他財富和地位,他也知道高興,因為這畢 竟是成功的標誌。  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之後甚為吃驚。隨即,秦惠文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 拆散合縱。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後又派人去最遠的燕國,將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於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起來。趙侯得 知之後,責問蘇秦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內亂」。  蘇秦之死  後來,蘇 秦又到了燕國,燕易王剛剛即位。其母文夫人素慕蘇秦的才學,經常召秦入宮,這樣一來二往,便產生了男女私情。一些大臣便藉機攻擊蘇秦,說他的壞話,易王也 有耳聞,只是礙於面子,不便揭破,但對蘇秦態度明顯有變。蘇秦也覺察到了這一點,心裡非常害怕。後來文夫人多次召見,蘇秦不敢前往,害得文夫人單思空想, 打發著難熬的日子。蘇秦的日子也不好過。  有一次,蘇秦見到易王,便發牢騷說,原來對燕國沒有分寸之功,大王待我特好,現在憑我的口舌 讓齊國將奪走我們的10座城池歸還了,反而受到大王的冷落和大臣們的誣陷,看來天下的事真難說,對主子忠誠反而得罪了主子。易王反問:「豈有以忠信而得罪 者乎?」蘇秦便對易王講了個故事說:「我有一家女鄰,丈夫遠出,在家私通,後丈夫回來了,她怕事情敗露,就準備了毒酒讓丫環端給丈夫喝,丫環知道酒中有 毒,急中生智,假裝絆跌,將毒酒摔灑在地上,男主人不知丫環的苦心,反而重重地打了丫環一頓,這不是由於忠誠而得罪了主子嗎?」最後他對易王說,如果大王 這樣對我,我自己到無所謂,但以後誰還敢願為大王效力呢?易王聽了覺得有理,便解除了對蘇秦的懷疑,不僅官復原職,還加倍給了獎賞。  此時,易王對被齊國奪取10座城池一事,仍然心懷仇恨,總想趁機報復,蘇秦也早已看到這一點,蘇秦見自己再呆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齊威王那個時候已經死了,他的兒子齊宣王便留下了他。  從此,蘇秦便開始了在齊國卧底、間諜的生涯。  蘇秦為什麼要去齊國呢?主要是當年燕國內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50多天就佔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後來是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回國,所以,燕國一直想伺機對齊國進行軍事報復行動。  但這時的齊宣王是一個既貪色又愛財的皇帝,蘇秦便迎合了宣王的愛好。廣搜天下美女,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國庫耗盡又加重稅賦,如此惡性循環,國力漸衰,倉廩已空,幾乎到了崩潰邊緣,可齊王還自我感覺良好,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齊國大臣田文等人早就識破了蘇秦的惡毒用心,多次進諫,力勸齊王,終難使齊王清醒。田文就設法派刺客去殺蘇秦,終於有個機會,蘇秦被刺客刺殺,在他奄奄 待斃之時,正好齊王趕到,臨終之前,他向齊王建議,在他死之後,以大罪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齊王依計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 法就誅。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後人在評論這件事時說,蘇秦死後仍能用他的計策替他報仇,不能不說是個聰明的辦法,但他死於非命,也不能不說是政治上反覆無常、善搞陰謀的結果。   蘇秦,戰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在秦國勢力崛起不久,他首倡合縱,組織了六國抗秦聯盟,一時改變了列國的政局。由於六國各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利益及 特殊情況,它們與秦國的矛盾深淺不一,加之秦國的分化瓦解,其合縱聯盟不久就告解體。儘管如此,蘇秦所倡導的合縱方針後來不斷地為人所採納,但後來者都趕 不上蘇秦合縱的規模與影響。  蘇秦為個人功名而投機政治,他組織六國合縱,抗拒秦之統一,因違背時勢而失敗了,但他堅毅、自信的品格及機敏的智能對後人有不少的啟迪,他遊說列國的技巧和方式為人們創造並提供了社會活動和外事交往的豐富經驗。  縱觀蘇秦的一生,可以說是奮鬥的一生。對於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貧苦家庭的學子,在沒有任何家族背景的情況下,卻能以「頭懸樑,錐刺骨」的鋼鐵意志,擠身諸侯廟堂,這在崇尚貴族政治的戰國時代實屬不易,並能最終捨生取義,成為了歷代貧寒學子的學習楷模,實在是偉哉。
推薦閱讀:

長短經(序)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先秦縱橫家
古代諸子精華:縱橫家
國學縱橫家代表人物
縱橫家故事——蘇秦篇

TAG:故事 | 縱橫家 | 蘇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