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三)
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三)
徐敏豪
2016年2月24日周三農曆正月十七
1.論預言。胡適在導論中(1918年)預言:50、百年後,將出現世界哲學。先知先覺,難能可貴。全球治理,呼欲出,哲學一馬當先、正當其時。胡適將哲學史料分原料(各哲學家著作)、輔料(哲學家傳記、軼事、評論、學案、書目)2種。審定史料,為哲學史家根本。為西方百年史學大進成因。史料真偽,需證據有5:史實、文字、文體、思想、旁證。
2.論貫通。史料整理有3:校勘、訓詁、貫通。其中,貫通最難,宋多清少,成吾治中國哲學史最大奢望,參照西方哲學成必然選擇;成吾理想;望將來學者,能用這些方法,寫出更完備、精確的《中國哲學史》。凡學說,絕非從天而降,皆有前因後果。必須研究時代政治、社會與思潮,很不容易。《詩經》、《國語》、《左傳》等,成研究春秋時期所必讀。
3.論春秋。長期戰爭、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諸侯爭霸、破國無數;諸侯稱王、階層鬆動;奴隸向封建社會轉型、過渡,貧富懸殊、天壤別,為富不仁、貧不如死;政治黑暗、百姓愁怨。《伐檀》、《碩鼠》,成史詩,直指時弊。獨立、革命、去國,催生李耳《道德經》。民飢稅多、難治上為,民不畏死、輕死求生,民貧國昏、贏技奇物,法顯盜多、損歉補余。
4.論天道。革命家李耳呼欲出,奮力疾呼。仁義廢道、偽出智慧、孝慈間親、奸臣亂國;絕聖棄智、絕巧棄利,治國如烹;無為化民、無事富民、無欲朴民;政悶民醇、政察民缺;太上知有、次親譽畏、信不足侮,貴不輕言、行不言教,功成事遂、民悅自然。倡導遵循天道,成李耳最大貢獻。無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知止不殆。
5.論匡救。面對春秋亂世,諸子百家,應運而生,為匡世救民、身體力行,哲學思想成先導。李耳「民本無為」(民主共和雛形,推崇伏羲演易天人合一、炎黃內經宗旨為民、堯舜天下為公、禪讓聖賢),孔丘「克己復禮」(妄圖復辟奴隸制,開創私學、使貧民子弟獲受教育機會)、墨翟「兼愛非攻」(反戰爭稱霸),孟軻「民貴君輕」(師出孔門、轉向。
6.論傳承。李耳,性善德治),莊周「逍遙自在」(獨立人格、自由精神雛形與淵源),荀況「天人相分」(批評各家、獨尊孔丘,性惡法制,授徒李斯、韓非)。胡適著述,多陷於闡述,研究不足、認知(貫通)欠缺。此後,馮友蘭(1895.12.4—1990.11.26,94周歲壽,比胡適(1891.12.17—1962.2.24,70周歲壽)小4周歲)續寫中國哲學史(全簡史)。
7.論師生。馮友蘭1918年北大哲學系畢業,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長,西南聯大教授、文學院長等。1918年秋,馮友蘭在豫實習任第一工業學校語文教員,在臨近畢業最後一年,時逢胡適、梁漱溟先後來北大任教,深受教益與影響。1923年,馮友蘭在名師杜威等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8.論衣缽。《天人損益論》(即人類理想比較研究)。將世界哲學分為損道(反人為,如李耳、莊周)、益道(倡人為,主張改造、征服自然,如西方哲學、墨家學說)、中道(折中,主張天人合一,如伏羲演易,炎黃堯舜天下為公、宗旨為民;儒三綱八目精華,克己復禮糟粕;馮明顯偏向於中道,觀點沒有如此鮮明與正確)3類,天然、人為成分水嶺。1931。
9.論正反。1934年完成上下冊《中國哲學史》。1946年,赴美講學一年,講稿《中國哲學簡史》在紐約出版。稱哲學為「反思」,研究人生,肇始宇宙、知識論。凡宗教核心,皆講哲學,向來與科學衝突,你進我退、此消彼長。出入世,成各流派分野。出入世、岸與舟對立,中國哲學旨在諸反命題統一整合,成中國哲學精神。與杜威、胡適,一脈相承。
(未完,待續)
(註: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哲學網,百度(經中國百科專委會審核)等相關信息撰寫,皆有出處,特此說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