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恨心理的深層根源:早年親子依戀關係受損

來源:心語堂  發布時間:2013-04-25 10:34:28  編輯:PSYCOFE-Liz

關鍵字: 主體意象神經症性傾向嫉妒

心理引言:在臨床諮詢中,我常見看到我的學生在人際關係中的嫉妒情緒和行為反應。受嫉妒的折磨,當事者陷入嚴重的焦慮和抑鬱情緒狀態之中,自己反而不知為什麼。 ——心靈咖啡網

羨慕、嫉妒、恨,是近來人們常說的語句之一,嫉妒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學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的攀比、親情之間的爭寵、人際關係的遠近等等,無處不在。如果一個人看見和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油然生出欽佩和敬仰之心,是一種羨慕,如果此人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或難受、或憎恨,便是一種嫉妒。

在臨床諮詢中,我常見看到我的學生在人際關係中的嫉妒情緒和行為反應。受嫉妒的折磨,當事者陷入嚴重的焦慮和抑鬱情緒狀態之中,自己反而不知為什麼。

例如,一位護理系的女生S,和自己宿舍里的同學關係不好,談到她自己入校後關係比較好一個女同學時,她這樣說道:「我知道她對我挺好的,處處幫助我,在班裡她表現也很好,但不知為什麼,我心理就是不舒服。表面上我們是朋友,可是我總是會無緣無故生她的氣。」類似這樣的情緒她談了很多…………

其實了解一下S的成長過程,我發現她和我的許多學生求助者都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他們在早年成長過程中的親子關係都有類似的欠缺。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推崇的都是責備性教育,家長常用的語言里都會有「你看看你,怎麼搞的?都是一個班的同學,你怎麼就不如人家某某某考得好呢?」「你這孩子,一點禮貌都沒有,你看人家某某阿姨的兒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像你……」「你要是比得上人家某某一半,我就省心了」等等、等等。這些說法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了挫折,產生極其強烈的自卑感。還有的孩子受到家長的冷落,看上去父母盡職盡責地勞動和工作,以為賺錢給孩子良好的物質生活就進了父母責任了。於是,孩子們在今後的大多數時間裡,他們就會暗地裡與他人較勁,試圖用自己的優秀換來父母(長大了就是重要他人,比如老師、領導)的肯定和關注。他們脆弱地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和挫折,更是埋下了努力要求自己完美的種子。可是現實生活中達到完美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每當看到優秀的人,和比自己強的人,或者自己認為人家比自己強時,心理那種被否認的羞辱感就會湧上心頭,激起自己對此人的敵視「恨死你了!」就好像一個人因自己「丑」而嫉恨他人「美」。

S的母親就是經常責備她不如她的鄰居家的女孩成績好、有出息,所以,S的心理有這樣的一些內容:第一,是對母親的怨恨,因為母親總是拿別人的好來傷害和否定自己,對她早期正性依戀起到了破壞作用,所以導致早期正性依戀缺損。第二,是對優秀他人的怨恨。當她看到比自己優秀的同學時的不舒服,實際就是對母親喜歡的那個鄰居家的女孩的投射,母親總是拿她來打擊我。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優秀他人的嫉恨,而實際上還是對母親曾經用別人的好來否定和傷害自己的一種怨恨。

根據Bowlby的研究,父母同嬰幼兒之間早期依戀關係的性質,以及嬰幼兒對依戀關係的重複體驗,形成了嬰幼兒認知模式。這些認知模式又為嬰幼兒提供了與他人和自己交往的行為方式。

正性的依戀意味著忠實、安全、穩定、充滿感情的關注和牽連。因此,子女健康成長的要點是安全的、穩定的母子依戀關係。這種關係里還包含孩子在他的父母客體那裡逐漸獲得了「孩子,你對我很重要、你很棒、你能行」的肯定認可。這在孩子自我認定中決定了孩子將來在人際發展中逐漸形成自我的「主體意象」,從而成為人格結構中的核心要素。

孩子如果早期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在父母那裡常常得到的是否定的信息與評價,孩子的內心會形成「我不好,我不如別人」的自我認定,在這種親子關係里,孩子正常發育所需的安全依戀不復存在,而是依戀的缺損。這種損傷性的親子關係不僅僅會使一個人埋下怨恨而產生嫉妒,也會因埋下怨恨而產生敵視、對抗心理。因為安全的依戀缺損,是一種愛的缺損,而在愛的缺損中長大的孩子,不是滋生關愛的病態需求,就是滋生出敵意、對抗等防禦與攻擊行為。

在孩子長大以後的生活中很難感受愛的存在,但其本人又強烈地需求愛,甚至會發展為「獲得安全,避免焦慮」的神經症性傾向。這種神經症傾嚮往往以對內苛求自己(希望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好),對外苛求別人(敏感地認為他人時時處處威脅自己),自責自恨,妒忌敵對,或是以攻擊性語言、攻擊性行為去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這些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在他的親人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各種現實的人際關係之中。

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並且在長大之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父母的就要在精神和心理上很好的去關注孩子,建立安全的、正性的依戀關係!

推薦閱讀:

藥物成癮: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和心理問題
交了男女朋友卻不想讓熟人知道的都是什麼心態?
如何用一句話或者一句歌詞形容暗戀?
一認識的收銀員利用店鋪電腦漏洞每天貪污幾百塊甚至上千塊,知曉內情的我內心感到不平衡甚至嫉妒怎麼辦?

TAG:心理 | 親子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