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勤政不是帝王的好品質

(劇照:《甄嬛傳》中的甄嬛和雍正皇帝,圖片源自網路)

如果要我列出歷史上三位最勤政的君主,我會說是開創帝制的秦始皇、明朝的朱元璋與清朝的雍正。

《漢書》記載了秦始皇的勤政程度:「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懸石之一。」秦朝時紙張尚未發明、應用,文書通常寫於竹簡上,秦始皇日夜操勞,每天批閱的竹簡達到一石。一石,相當今天一百二十斤。有人統計過,一石的竹簡大約有三十萬字。這個批閱量是非常驚人的。

朱元璋的勤政堪與秦始皇媲美,他自述:「朕自即位以來,常以勤勵自勉。未旦(天未亮)即臨朝,脯時(下午五點)而後還宮,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觀天象,見一星失次,即為憂惕,或量度民事有當速行者,即次第筆記,待旦發遣。」白天忙得焦頭爛額,夜晚還要仰望星空。

雍正皇帝之勤勉也不輸前二位帝王,他說,「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於左右。」連那個曾經鼓動別人造反的曾靜,在見識了雍正「自朝至暮,一日萬機,件件御覽,字字御批」的勤政之後,也大受感動。

這三名皇帝的勤政,看起來令人不得不佩服。相信也有人會大加讚賞,甚至認為這才是君主的典範。然而,我們深究下去,便會發現,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朱元璋、雍正帝,其勤政的表現,其實都是君主專制的邏輯使然。《史記》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所以秦始皇不能不日夜理政,「不得休息」,司馬遷都忍不住借「侯生」之口,罵他「貪於權勢至如此」。朱元璋則是因為廢了宰相制度,以君主之位侵政府之權,才需要起早摸黑、日理萬機,黃宗羲對此評曰:「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清代更是將皇權專制發揮得變本加厲,所謂「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雍正自己也說,「但云委諸有司,則六部之事付之六部,為天子者惟有端然高拱而已,豈不為逸?但天下之事可以如此料理乎?」顯然,雍正對「垂拱而治」的華夏治理傳統是很不以為然的,所以事必親為,權出於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君主制下,帝王超級勤政,無非是皇權專制的表現,越勤政,越專制。所以我說,「勤政」實在不是皇帝的好品質。有人要反駁了:皇帝勤政不好,那怠政才好么?不是。優良的治理形態,不是「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也不是像明朝的嘉靖、萬曆那樣數年不臨朝,而是建立「虛君共治」的治理構架,運作賴之合理的分權制度。

讓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君主形象:宋代的仁宗皇帝被認為「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當時甚至有人看不慣宋仁宗如此無為、無主見,「或勸云:『陛下當收攬權柄,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曰:『如何收攬權柄?』或曰:『凡事須當自中出,則福威歸陛下矣。』仁宗曰:『此固是,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自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如有不是,難於更改。不如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以為不便,則台諫得言其失,於是改之為易矣。』」

宋仁宗清醒地認識到:君主不可憑一己之意專斷行事,而是應該「付之公議」;公議通過,則由「宰相行之」;行之是否得當,則由台諫進行監察。這正是宋代形成的「共治」體制:君主端拱於上,但只是作為主權的象徵、道德的楷模、禮儀的代表而存在,並不需要具體執政;國家的治理權由一個可以問責、更替的政府(宰相)執掌;同時設立一個完全獨立於執政系統的台諫系統,負責對行政的監察、審查、問責。這樣的治理制度,難道不比秦始皇、朱元璋、雍正的「勤政」更合理嗎?

當然宋代的實際權力運作離理想的「虛君共治」尚有很遠的距離,也不可等同於現代君主立憲政體,比如皇帝擁有最後的決策大權,一些有專制傾向的皇帝企圖「威福在己」。但大體的分權構架已經建立起來了,終宋一代,即便是在政治最敗壞之時,君主的獨斷程度也遠遠不及清代的所謂「康雍乾盛世」。

君主最大的美德不是攬權,而是謙抑,不與政府爭權。進而言之,政府最大的美德何嘗不也是謙抑,不與社會、民間、市場爭權?

(文章首發於《華商報》)

閱讀(3808)
推薦閱讀:

成為魅力女人的十種品質
女人的品質
快速判斷一個人的品質!絕對值得一看
如何辨別衣服的品質
從男人吻你的部位看清他的品質(女士必看!!)

TAG: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