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國策·西周策

戰國策·西周策作者:劉向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原文: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敢、魏,今又攻秦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因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譯文:孟嘗君薛公田文,利用齊軍聯合韓、魏去攻打楚國,同時又聯合韓、魏之軍攻打秦國,而且向西周要求借兵借糧。西周大臣韓慶為西周去對薛公說:「賢公率領齊軍為韓、魏去攻打楚國,九年時間攻下宛、葉以北的地方,結果使韓、魏兩國變得強大。如果賢公又率軍攻秦,更加快韓、魏兩國力量加強了。他們南面沒有楚國的騷擾,西面又沒有秦國的威脅,並且韓、魏的土地擴大,越發富強,到那時齊國必然受到人家的輕視。賢公應該知道,事物的本末是輪流興盛的,而其盈虧消長也有時間性,所以我私下為賢公感到不安。賢公不如叫我們在暗中跟秦國結盟,賢公根本不必向秦國進兵,更不要借兵借糧,賢公守住函谷關而不進攻,再叫西周把賢公的情況告訴秦王說:『薛公之所以要派兵擊破秦國,來使韓、魏強大,是想讓秦王要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秦王必放出楚懷玉來議和,然後賢公再叫西周為此而施惠於秦。秦國為了不被攻破,必讓楚以其東土地交出,自免其禍,那必定是心甘情願的。楚懷王獲釋以後,必然感激齊國的恩德,齊國得到東地之後會更加富強,同時薛地也就世世代代沒有禍患了。秦國並不太衰弱,並且位於三晉以西,所以三晉必然更重視齊國。」薛公回答說:「閣下的意見很好。」於是就派韓慶出使秦國,一面叫齊、韓、魏三國不要攻秦,一面也就不向西周借兵借糧了。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原文: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為周最謂李兌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今秦攻周而得之,則眾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勞,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必不敢不聽,是君卻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講,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重亦盡在趙。」譯文:秦軍在伊闕擊敗了魏將犀武后,就轉過來進攻西周。有人為周最對趙國奉陽君李兌說:「您不如讓秦國進攻西周。對趙國來說,最好的打算,莫過於讓秦、魏兩國再互相攻戰。如果秦國進攻西周,取得勝利,秦國士卒就會受很大的損傷。秦國想要等待戰勝西周,肯定不會立刻進攻魏國;秦務如果不能戰勝西周,那未,它不久前剛戰勝魏國,就疲勞不堪,後來又被西周擊敗,也必定不會立刻進攻魏國。現在您要阻止秦國進攻西周,而秦國尚未與魏國媾和,那未,未遭受戰禍損傷的趙國如果要讓秦國不去進攻西周,秦國就必定不敢不聽從。這樣,您就阻止了秦國進軍,使西周得以安定。秦國從西周撤軍後,必定會又來進攻魏國,魏國如果不能抵抗,肯定會通過您去與秦國講和,那未,您的地位就會抬高;如果魏國不與秦國講和,那未,您就用全力支援魏去對抗秦國。這樣,您既能保全西周,又可坐觀秦、魏兩虎相鬥,趙國就完全可以舉足輕重,加強它在諸侯中的地位。」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原文: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啞劇,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譯文:秦國派左丞相樗里疾率領一百輛四匹馬拉的戰車去西周,西周君派儀仗隊去迎接他,很隆重,楚王大怒。責備西周君,因為西周君尊重秦國使者。周臣游騰為西周對楚王說:「從前晉卿智伯要攻打仇由國,便用大車載了大鐘送給仇由國,大車後面跟隨著大隊兵馬,仇由措手不及,因此亡國。這是因為事先沒有防備的緣故。從前,齊桓公攻打蔡國,又揚言要攻打楚國,事實上卻突然襲擊了蔡國,現在秦國是如狼似虎的國家、貪得無厭,又有獨吞西周之意。如今派樗里疾以戰車百輛侵入周地,西周的國君非常害怕,由於有蔡國和仇由兩國作為前車之鑒,他甚為戒備,所以安排戈予在前,強弩在後,名義上是保衛樗里疾,實際上是囚禁他,以防萬一之變,西周君哪能不愛國呢?他很擔心一旦被滅亡,既加強了秦國,楚國又會失去屏障。所以為大王擔憂。」楚王聽了這才高興。雍氏之役原文: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瞻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以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譯文: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求兵,求糧,周君為此很為發愁,便告訴了說客蘇代。蘇代說:「您何必發愁呢,我可以為君王讓韓國不向東周求兵、求糧,並且能為您取得韓地高都」東周很高興,說:「您如果能做到,我就把國家的大權交給您。」蘇代就去會見韓相國公仲,說:「您難道沒有聽說楚國的打算嗎?楚將昭應對楚王說:『韓國軍隊已疲憊不堪,國內糧倉已空,沒有能力守城。我乘其缺糧受餓之機,不過一月,一定能夠攻下雍氏。』現在楚國圍攻雍氏已經五個月,還不能攻下,這暴露了他的處境困窘,楚王肯定不會再相信昭應的計謀了。現在您向東周求兵,求糧,豈不是在楚國面前暴露了自己處境困窘。昭應如果知道這點,一定會勸楚王增加兵力,圍攻雍氏,雍氏則定會被攻下。」公仲說:「很好。可是,我派去東周的使節已經出發了。」蘇代說:「您為何不把高都送給東周呢?」公仲聽罷,怒氣沖沖地說:「我不向東周求兵、求糧,已經很過分了。為什麼還要送給他高都呢?」蘇代說:「給他高都,東周一定會轉過來投靠韓國。秦國知道東周投靠了韓國,一定會大怒。它會把東周的符節燒掉,與東周斷絕關係。這樣,您只用小小的高都,卻換來了整個東周一個國家,又為什麼不給呢?」公仲說:「很好」。於是,韓國就不向東周求兵、求糧、並且把高都送給了東周。楚國終於沒攻下雍氏,撤兵而去。周君之秦原文:周君之秦。謂周最曰:「不如譽秦王之孝也,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為共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譯文:西周君去秦國。有人對周最說:「您不如讚揚秦王對太后的孝心,並且把原邑送給太后作養地。秦王和太后一定會很高興。這是您對秦國友好的表示。如果周、秦兩國關係友好,周君必定以為是您的功勞;如果兩國關係不好,勸周君訪秦的人一定會有罪了。」蘇厲謂周君原文: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屍羊>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家、魏,殺<屍羊>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譯文:說客蘇厲對周君說:「擊敗韓、魏聯軍,殺掉魏將犀武,攻取越國藺、離石、祁等地的都是秦將白起。這是他巧於用兵,又得上天之助的緣故。現在,他要進攻魏都大梁,大梁必克,攻克大梁,西周就岌岌可危。君王您不如制止他進攻魏都。」蘇厲又對白起說:「楚國的養由基是射箭的能手,距離柳葉百步射箭,百發百中。旁邊看的人都說他的射箭技術很好。有一人從旁走過,卻說:『射得很好,可以教別人射嗎?』養由基說:『人家都說好,您卻說可以教別人射嗎?您為何不代我射呢?』那人說:『我並不能教您左手拉弓,用力向前伸出,右手拉弦,用力向後彎曲那種射箭的方法。但是,您射柳葉能百發百中,卻不趁著射得好的時候休息休息,過一會,當氣力衰竭,感到疲倦,弓身不正,箭桿彎曲時,您若一箭射出而不中,豈不前功盡棄了么!』現在擊敗韓、魏,殺了犀武,向北攻趙,奪取了藺、離石和祁的都是您呀。您的功勞已很多。現在又率領秦兵出塞,經過東、西兩周,進犯韓國,攻打魏都大梁,如果進攻不勝,豈不前功盡棄了么!您不如稱病,不去攻打魏都大梁。」楚兵在山南原文:楚兵在山南,吾得將為楚王屬怒於周。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將軍整迎吾得於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而吾得無效也,王必罪之。」譯文:楚軍開至山南,楚將吾得為了楚王想向周尋釁,讓周君與楚王結怨。有人對周君說:「您不如派太子同軍中將領到邊境去迎接吾得,您再親自到郊外去歡迎,使諸侯都知道君王尊重吾得。這個消息也讓楚國知道,並且揚言說:『周君已把某某東西贈送給吾得了。』這樣,楚王必定會向吾得索取,而吾得拿不出來,楚王也就必然會歸罪於吾得。」楚請道於二周之間原文: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屬之於河,韓、魏必惡之。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國弗惡,君歲不欲與也,楚必將自取之矣。」譯文:楚國要求通過東、西兩周的國境去進攻韓、魏,國君為此而擔憂。蘇秦對周君說:「您為楚國開闢道路,一直通到黃河邊近韓、魏處,那末韓、魏兩國一定會為此而憂懼,齊、秦兩國會擔心楚國劫取九鼎,他們也會出兵救援韓、魏而去進攻楚國,楚國如果不能守住北邊的國土,他怎麼能通過東、西兩周去進攻韓、魏呢?如果韓、魏、齊、秦四國並不為此而擔憂,君王您即使不願借道,楚國也一定會自行通過的。」言外之意是:楚國借道兩周,進攻韓、魏,會引起韓、魏、齊、秦四國不安,他們會對成同盟,共同對付楚國,因此,周君不必為楚國借道而擔憂。所以蘇秦才建議他「為楚國開闢道路,一直通到黃河邊。」這是弱國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辦法。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原文: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責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譯文:司寇布為周最對周君說:「您派人把周最不肯做太子的事告訴齊王,對此我實在不敢同意。鑄劍能手函冶氏曾為齊太公買一口寶劍,太公不認識寶劍的珍貴,讓他退了劍而要回錢。越地有人要求用千金買去這把寶劍,函冶氏嫌蝕了本不肯賣。函冶氏臨死時,囑咐他兒子說:『任何珍貴的東西,一定不能只是讓自己知道。』現在您想讓周最做太子,這只是自己的心意,諸侯都不知道。我擔心齊王會以為您其實是想立果為太子,卻故意讓周最表示不肯做太子,派人到齊國去致意,而齊王會認為這是欺騙齊國。如此,您則成了多詐,而周最則成了多偽,您為何不買真正為眾人所周知的好貨呢?您對親人的奉養,沒有比周最再仁惠的了,應該讓天下人都知道。秦召周君原文:秦召周君,周君難往。或為周君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譯文:秦國邀請西周君,西周君有些畏懼,不敢去秦國,有人為西周君對魏王說:「秦國邀請西君其目的是想讓西周進攻魏地南陽。君王您為何不在黃河南岸進行軍事演習,周君聽說後,就可以借口魏國進兵西周,而不去秦國了。西周君不去秦國,秦國一定會擔心西周將絕其後路。便不敢渡過黃河來進攻南陽。」犀武敗於伊闕原文: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綦母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水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國為王捍秦,而王無之捍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意為辭於父兄百姓,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譯文:秦國在伊闕打敗了魏將犀武以後,就進攻西周。周赧王去向魏國求援,魏王以上黨情勢緊急為借口,拒絕了周赧王的請求。在返國途中,赧王看見魏國的梁囿,十分喜愛。赧王大臣綦毋恢對赧王說:「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而且又近,我能為君王要來。」於是,綦毋恢返回去見魏王。魏王說:「周君抱怨我嗎?」綦毋恢回答說:「他不抱怨您又怨誰呢?我認為君王將會自取禍患。赧王畢竟是諸侯的首領,西周又可以做貴國的屏障,防禦秦國的進攻,貴國卻不能為西周防禦秦國,我看西周必然會去討好秦國,秦國如果發動伊闕塞外的兵力與西周之兵,進攻貴國的南陽,那末,韓、魏的上黨要道就會被切斷。」魏王說:「那可怎麼辦呢?」綦毋恢說:「看樣子,赧王是不善於討好秦國的,他很貪小利。君王您如果答應派三萬人去駐守西周的邊境,並把溫囿送給赧王,赧王對宗室貴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借口,又滿足了他喜愛溫囿遊樂的私心,他就一定不會與秦國聯合。我聽說溫囿獲得,每年可以達八十金,赧王得了溫囿,每年可以給君王繳納的一百二十金。這樣,上黨既沒有禍患,每月又可多得四十金。」魏王聽後,便派孟卯獻出溫囿,又答應派兵去西周守邊。韓魏易地原文: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余謂楚王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周,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故易成之曰,楚、趙皆輕。」楚王恐,因趙以止易也。譯文:韓、魏兩國交換國土,西周感到這對自己不利。周臣樊餘為西周對楚王說:「西周一定會亡國。韓、魏兩國交換國土,韓國獲得兩縣,魏國要失掉兩縣,它們之所以還要交換國土,那是因為魏國所換得的土地包括東周、西周全部國土,其實得失相比,還多得二縣,而且還得到傳國之寶九鼎。如果魏國佔領南陽、鄭地、三川,而且包括東周、西周,那末,楚國北方不會處境危急;韓國兼有兩個上黨,以進逼趙國,那未險塞羊腸也就危險了。所以韓、魏兩國交換國土完成之日,楚、趙兩國就會處境卑微。」楚王很擔憂,就同趙國一道阻止韓、魏進行交換國土的活動。秦欲攻周原文: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譯文:秦國打算進攻西周,周最對秦王說:「為君王的國家考慮,不能進攻西周,如果進攻西周,珍奇、寶物,土地等不可能有利於貴國,您卻得到了討伐天子的惡名,將會被諸侯所唾棄。如果諸侯們借討伐天子的惡名唾棄了秦國,就必然向東與齊國聯合,您的兵力因進攻西周被耗損,而又促使諸侯與齊國聯合,那末,秦國就會處於孤立的地位,不能統帥諸侯了,這是由於諸侯想困頓秦國,才勸您進攻西周,如果秦國被諸侯所困頓,自然不能向他們發號施令,統一天下了。」宮他謂周君原文:宮他謂周君曰:「宛恃秦而輕晉,秦飢而宛亡。鄭恃魏而輕韓,魏攻蔡而鄭亡。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國而輕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輕秦,國恐傷矣。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譯文:周臣宮他對周君說:「宛國依賴秦國,因而對晉國放鬆了警惕,當秦國遭到饑荒時,它就被晉國乘機滅掉了;鄭國依賴魏國,因而對韓國放鬆了警惕,當魏國進攻蔡國時,它就被韓國乘機滅掉了;邾、莒兩國被齊國滅掉,陳、蔡兩國被楚國滅掉,這都是由於依賴別國援助,而對鄰近敵國放鬆了警惕所造成的。現在您只依賴韓、魏兩國,放鬆對秦國的警惕,國家恐怕會有所損害。您不如派周最暗地與趙國聯合,以防備秦國,這樣,就不會有什麼禍害了。」謂齊王原文:謂齊王曰:「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為太子也。」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周。左尚謂司馬悍曰:「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公不如謂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請令王進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譯文:有人對齊王說:「君王為何不拿土地去資助周最,讓他能夠立為太子呢。」於是,齊王就派大臣司馬悍到西周,拿土地去資助周最。齊臣尚對司馬悍說:「如果周君不同意,那末,您不僅十分尷尬,而且西周還會與齊王斷交。您不如對周君說:「您準備立誰為太子,可派人秘密通知我,我當告訴齊王,贈土地資助他。」左尚因此得到了重用。三國攻秦反原文:三國攻秦反,西周恐魏藉道也。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懼令軍社舍速東。譯文:魏、韓、齊三國攻打秦國,取得勝利後,準備返國,西周君擔心魏軍要通過西周國境,有人為西周對魏王說:「楚、宋兩國感到秦國割地給魏、韓、齊三國,對自己不利,他們將會襲擊君王的糧倉、輜重來加強秦國的力量。」魏王聽說後,大為吃驚,立刻下令全軍,風餐露宿,兼程東歸。犀武敗原文: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惡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惡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愈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輕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且誅矣。」譯文:魏將犀武被秦軍擊敗,西周派相國周足出使秦國。有人對周足說:「您為何不對周君說:『我出使秦國,周、秦兩國的關係肯定會惡化。君王的大臣中有與秦國關係很深的,他想做相國,肯定會對秦國說我的壞話了。這樣,我就不便於出使秦國了。我願意辭掉相國再出使秦國,君王可任命那人為相國。他擔任了相國,就不會在周、秦關係上說壞話。』國君很看重秦國,所以才派您出使秦國。可是,既讓您出使,又免掉您的相國,這乃是不重視秦國的表現,因此,您是不會被免去相國職位的。您對周君說了這番話再出使秦國,如果與秦國的關係搞好了,這是由於您善於外交的結果;如果兩國關係惡化了,那個說您壞話而想做相國的人,必定會受到嚴辦。」
推薦閱讀:

末中興
夏商西周滅亡的故事太類似了,是不是假的?
鳳鳴西周(五)——從恭王到夷王:盛世傾廈
西周曆代君主
說人話 講二十四十【西周篇】163、周成王(下)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