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八)

  •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八)
  • (2009-03-02 06:48:46)

    轉載

    標籤: 光背 平錢 供養錢 面文 天慶 西夏 雜談 分類: 古錢資料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八)西夏297【福聖寶錢】  西夏毅宗趙諒祚福聖承道年間(1053—1056年)所鑄西夏文錢。面文旋讀,直譯為「聖福寶錢」,光背無文,此錢為西夏早期所出,製作粗疏,然形制工整,文字清楚。徑2.3厘米,重3.2克左右。史載西夏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始立通沂監鑄錢」,有誤。實際除景宗趙元昊無錢(舊傳「天授通寶」系偽作),自第二帝毅宗起,歷惠宗、崇宗而至仁宗,各帝均有所出,唯鑄量甚少而已。福聖寶錢除私家所藏,山西博物館可見。298【大安寶錢】  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西夏文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4厘米,重3.5克左右,折二徑3.4厘米,重未詳。大安寶錢較福聖錢精細,輪廓規整,文字朴茂,可見西夏錢愈鑄愈精之趨向小平錢散見泉家之手,較為稀少,折二錢藏西安文管處,為舊譜所無,屬西夏諸錢中的奇珍之品。299【大安通寶】  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漢文平錢。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二十萬古錢中首次發掘一枚,為震驚泉界的奇珍之品。銅色赤褐,形態古樸。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隸書,直讀,文字端莊,邊廓整肅,製作精美,背穿上隱約有仰月紋。徑2.3厘米,重4克左右。經考證,歷代以「大安」為年號者有三:金衛紹王大安年間無鑄,遼道宗大安錢兩品與此文風迥異;而此錢與西夏錢文字類似,尤以稍後崇宗之「元德通寶」大樣錢「元德」楷書而「通寶」從隸,與之如出一轍,故將大安通寶繫於西夏惠宗可安。此乃出世孤品,嗣後倘有新品由土將可作進一步考訂。300【貞觀寶錢】  西夏崇宗趙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4年)所鑄西夏文平錢。此錢為傳世孤品,系西夏文錢中發觀最晚之一種,然經近代泉家考證為西夏錢無疑。錢體較大,徑2.5厘米,重約3.5克。此錢為舊譜所無,其翔實情況,猶待進一步出土考訂。301【元德通寶】  西夏崇宗趙乾順元德年間(1119—1126年)所鑄漢平錢。西夏漢文錢均以「元寶」為文,此錢用「通寶」系避「元」字重文之故。有大小二式。大樣錢徑2.4厘米,重3.6克左右,錢文「元德」楷書而「通寶」從隸,直讀,光背無文。小樣錢徑2.3厘米,重2克左右,「元德通寶」四字楷書,直讀,文字清秀,製作較工。小樣錢存世極罕。大樣錢稍多,且可與新出漢文「大安通寶」互為佐證。302【元德重寶】西夏崇宗趙乾順元德年間(1119—1126年)所鑄漢文折二錢,與通寶小平錢並行。製作精美,文字秀麗,楷書「元德重寶」四字宣讀,光背無文。徑2.8厘米,重6克左右。此錢傳世極罕,系西夏錢中奇珍之品。303【天盛元寶】  西夏仁宗趙仁孝天盛年間(1149—1170年)所鑄漢文平錢。天盛廿三年為西夏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故在西夏諸錢中,天盛元寶堪稱鑄量最豐、製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寶」四字為秀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錢傳世及出土數量甚大,不亞北宋諸錢。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亦眾。1982年內蒙包頭出土一批西夏鐵錢中,首見形體略小,背穿上鑄「西」字之天盛元寶,為歷代錢譜所陝。304【乾祐寶錢】  西夏仁宗趙仁孝乾祐年間(1171—1193年)所鑄西夏文平錢。此錢出土於甘肅武威、寧夏賀蘭山一帶西夏腹地,在西夏文錢中傳世微多。製作精整,字畫清楚,邊廓堅實,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9克左右,屬西夏文錢中之上品。305【乾祐元寶】  西夏仁宗趙仁孝乾祐年間(1171—1193年)聽鑄漢文平錢。五代後漢隱帝亦用「乾祐」年號,然未鑄錢,是為西夏錢無疑。面文「乾祐元寶」分楷書、行書二體,均旋讀,形制、大小相同,可視作西夏對錢。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光背無文。製作精好,品相佳妙,唯數量稀少,行書錢尤罕。另鑄有鐵錢,形態、文字一如楷書錢,製作亦佳;鑄造量遠超銅錢之上,寧夏、內蒙等西夏故地,乾祐鐵錢出土動輒萬枚以上,在西夏錢中數量僅次於天盛元寶。306【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1194—1205年)所鑄西夏文甲錢。此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系西夏文錢中之最佳妙者。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4克左右。鑄量雖少,猶多於同期所出之漢文天慶元寶錢。307【天慶元寶】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1194—1205年)所鑄漢文平錢。面文「天慶元寶」四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少數背穿上可見仰月。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形制、書體與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及皇建等諸泉同,是為西夏錢無疑,然傳世甚罕。與遼天祚帝所鑄「天慶元寶」之區別在於:夏天慶精緻而遼天慶粗疏;夏天慶面文端麗勻整,遼天慶字拙而以「大慶」享名,又,夏天慶甚罕而遼天慶頗多。是故涇渭分明,不難鑒別。308【皇建元寶】  西夏襄宗趙安金皇建年間(1210-1211年)所鑄漢文平錢。銅色純赤,製作精湛。面文「皇建元寶」四字楷書,旋讀,書體端莊秀麗。邊廓峻深,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6克左右。皇建錢美製而量豐,頗為廣大集幣者所喜愛。309【光定元寶】  西夏神宗趙遵頊(音須)光定年間(1211—1222年)所鑄漢文平錢。傳世原見楷書錢,數量頗豐,「光定元寶」四字俊逸瀟洒,微含行書氣韻。銅赤而純,制藝精湛,邊廓峻深優美,頗可與平錢佼佼者大定通寶媲美。徑2.4厘米,重3.6克左右。歷代泉譜唯此楷書錢一種,1984年寧夏銀川出土一枚篆書光定元寶,實屬錢幣史上之最新發現。此錢形制、大小與楷書錢相類,然面文為優美嫻熟之玉筋篆,僅「寶」字已作隸化、楷二體完全匹配,當可視為對錢,與乾祐元寶對錢相為呼應。光定元寶精美對錢之出觀,既標誌西夏鑄錢工藝已達頂峰,同時亦宣告夏之消亡,遂成西夏最末一代錢幣。金310【正隆元寶】  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二年(1157年)始鑄,為金建國四十二年第一錢,與前此沿用之遼、宋錢並行。正隆元寶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質地精良,文字俊秀,楷書錢文旋讀,邊廓整肅,光背無文。徑2.5厘米,重3.4克左右。正隆錢文端莊統一,甚少差異,唯以「正」字末筆是否出頭分為兩式。傳世以左豎連下橫作「﹂」者為眾,末筆出頭者稀有。1983年湖南麻陽出土正隆元寶大錢數枚,徑2.9厘米,重4.5克,肉薄背平,相當北宋折二錢,是為最新發現。史志多載「正隆通寶」,有誤。據報建國後黑龍江曾出「正隆通寶」錢一枚,迄今未曾確認。有合背錢。另有安南鑄薄小異體錢。311【大定通寶】  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至廿九年(1178—1189年)鑄。此錢製作異常精湛,楷書錢文含瘦金體,俊逸秀美,內外廓整肅峻俏,系我國古錢佳品中之佼佼者。「大定通寶」四字直讀,背分無文、穿上下銘「申」或「酉」字,以及夾以星月紋等數種。「申」、「酉」有釋為地支紀年,亦有按陰陽五行說釋甲、酉為金以昭示金國者;傳世以背「酉」錢最為佳美。小平錢徑2.5厘米,重3.5克,折二闊緣錢徑約3厘米,重9克左右。大定錢銅色泛白,傳含微銀,尤以折二為甚。舊泉家遂有隸為銀幣者。史籍每書「大定元寶」,實誤。舊譜錄有折三以上大錢數種,經古泉鑒定家戴葆庭甄別實為後人偽作,然有合背錢、鐵錢,亦有安南所鑄劣字薄小錢等。312【承安寶貨】  金章宗完顏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鑄異形銀幣。雖由銀錠轉化而出,然已非稱量銀貨而系規範流通鑄幣。寶貨一至十兩共分五等(中間三等為一兩半、二兩半、五兩),法定一兩兌銅錢二貫(二千),在交鈔泛濫貶值,銅錢嚴重匱乏情況下作為大額錢幣行用。承安寶貨旦線板狀,兩端橢圓,中部束腰。底有蜂窩狀孔洞。從出土之「一兩半」寶貨測得:一般通長4.8厘米,兩端寬約3厘米,腰寬2.1厘米,厚度0.6厘米,重59克左右。錢面鑄有「承安寶貨壹兩半」字樣以及監製官署籤押。時作偽者曲解史籍製作「承安寶貨」折五大銅錢欺世,已經泉家辨偽。1981年以來黑龍江阿城等地先後出土五枚壹兩半承安寶貨,更加確證了承安錢是異形銀幣而非方孔大銅錢,其發現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及研究價值。313【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1204年)始鑄之當十大錢。銅質優良,體態渾厚,製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寶』四字為玉筋篆,直讀,由文學、書法大家党懷英書,字體精純典雅,美不勝收。有大小樣及闊緣窄緣等版式多種,徑4.5~5.2厘米,重1~20克,光背無文,但有合背錢。篆書泰和重寶傳世較豐,然因其屬大美泉,仍深得藏錢家之喜愛。傳世間有贗品魚目混珠,鑒別時須加註意。另有厭勝錢。314【泰和通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年間(120l一1208年)鑄。此錢史志不載,傳世有小平、折二、折三、當十四等,均極希罕。面文「泰和通寶」四字楷書,直讀,瘦金體味甚濃,章法華美,製作精良,光背無文。小平錢徑2.5厘米,重3.8克;當十大錢徑4.4厘米,重15克左右。元人曾仿製大小「泰和通寶」充作籌碼,存世亦伙,故今泉家對通寶錢之真偽尚存疑義,容待進一步鑒別考訂。315【崇慶元寶】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崇慶元年(1212年)鑄。此錢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今姑存疑,以備考證。316【崇慶通寶】  此錢非但史籍不載,舊家泉譜亦多所不錄,丁氏《古錢大辭典》有圖而無文。傳為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崇慶元年(1212年)所鑄。「崇慶通寶」四字楷書,直讀,仿瘦金體,光背無文。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徑2.4厘米,重3.6克,折二徑2.7厘米,重6.4克。製作精整,品相端好。此二錢均為孤品,亦無出土記載,加之金代錢幣研究絕少,故有待進一步考證探討。317【至寧元寶】  金宣宗完顏珣至寧年(1212年)鑄。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經泉家審定為偽作。折五錢形制大小及文字風格與崇寧通寶雷同,文字遒勁,製作精好,唯銅色紅紫有異。前泉家多人疑為崇寧通寶改刻,古錢學家鄭家相氏以為決非贗品,並以崇慶元寶折五錢與之相互印證。然若崇慶錢終成贗品,則巨寧錢勢難立足。今且存疑,供方家研析。318【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珣貞祐五年(1217年)鑄。史志不載。所見有小平、折二兩種。「貞祐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此錢銅色青白,製作尚工,然於金錢中品相稍遜,傳世亦罕。小平有大小樣之分,小樣徑只2厘米,重約2.6克,大樣徑2.5厘米,折二徑3厘米,重不詳。因所傳末帝哀宗鑄「天興寶會」已為泉家斷為偽作,則貞祐通寶當為完顏金之末代錢幣。存世可見貞祐小樣贗品,集泉者須加提防。319【阜昌元寶】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濟南太守劉豫降金,為金太宗於天會八年立為齊帝,建元阜昌,鑄阜昌元寶、通寶、重寶諸錢。「阜昌元宅」為平錢,面文旋瀆,有真、篆二體,是為對錢。徑2.6厘米,重3.4克;光背無文。此錢製作精整,文字秀美,其品相之佳妙決不下於北宋大觀、政宣諸泉,金朝亦通行使用。唯傳世數量稀少,常為泉家苦求而不得。存世一種徑3.2厘米之楷書元寶錢,贗品。320【阜昌通寶】  降金叛將、齊帝劉豫阜昌年間(1130—1137年)所造折二對錢。「阜昌通寶」四字為真、篆二體,直讀,光背無文。徑3厘米,重8.3克。製作精整,文字秀美,鑄量尤少。阜昌三等錢中,以折二對錢最難求全。321【阜昌重寶】  降金叛將、齊帝劉豫阜昌年間(1130—1137年)所鑄折三對錢。「阜昌重寶」四字直讀,真、篆二體,光背無文。徑3.4厘米,重11.5克。阜昌錢中以折三製作最佳,雖存世不多,然較元寶、通寶錢易見。劉豫民族氣節低下,然所傳三對阜昌錢卻堪稱古泉寶庫中之精品。

    元322【大朝通寶】  蒙古入主中原(1227年)以前所鑄小錢。時蒙古尚未建「元」而自號「大朝」,金、宋亦以「大朝」稱之,故所鑄錢文曰「大朝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字體仿金大定錢,光背無文。徑2.2厘米,重2.7克左右。製作粗疏,邊廓欠整。另有銀鑄錢,背可見「?」文。大朝通寶泉家有判為交鈔輔幣者;亦有以為非正用品,乃賞賜錢或廟宇敬佛之供養錢。然此錢傳世極罕,幾無出土,甚難一見。舊譜又錄「大朝金合」大錢,經考訂乃後人所鑄,不錄。323【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1260—1264年)鑄。此錢有三種。一為楷書小平,「中統元寶」四字直讀,可見金錢遺風;背分無文及穿周四星兩式,均甚罕。二為篆書小平,錢文旋讀,製作精好,光背無文,世間唯傳孤品。此二品徑約2.4厘米,重3克左右,為元錢中之至珍者。另有一種特小楷書錢,徑只1.5厘米,「寶」字簡化為「寶」,系歷代錢文中初見,此等小錢恐系廟宇供佛之用,亦不多見。324【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1285—1294年)鑄。分漢文、蒙文(八思巴文)兩大版式,每式又有小平、折二、折三數等。漢文「至元通寶」楷書直讀,蒙文則以上下左右順序釋讀;均光背無文。小平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折二徑約2.7厘米,重6.2克左右,折三徑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平錢偏小,相當漢字小樣錢。世祖之至元通寶製作粗獷,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漢文大錢與蒙文小錢為罕見。末帝惠宗(順帝)至元間(1335—1340年)亦造至元通寶錢,然文字製作均較世祖錢工整,錢背常見字文,亦有供養錢等,鑒別時須加分辨。325【元貞通寶】  元成宗元貞年間(1295—1296年)鑄。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元貞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不清。除小平、折二外,尚有特小錢,形制不按規範。小平徑2.1厘米,重2.5克;折二徑2.5厘米,重3.6克,特小錢徑只1.4厘米,重不及2克。元貞漢文錢雖劣,然世間尚不易見。蒙文元貞通寶僅見折三一種,錢文上下左右讀之;此錢製作較漢元錢精整,然傳世更為希罕。另,漢文折二錢中有以元豐通寶改刻者,須留意。326【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年)鑄。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錢「大德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除小平、折二、折三外,尚有小樣錢二種,以特小者稍多。蒙文錢唯見折三一種,面文上下左右讀之,然分離廓與寄廓兩種。錢徑一般小平為2.4厘米,重3.4克左右;折二2.7厘米,重6.3克左右;折三3厘米,重9.4克左右。大德錢傳世及出土均少,故甚希罕,尤以蒙文折三錢為最。又,西夏崇宗亦曾用「大德」年號(1135—1139年),然史無鑄錢記載,而此錢渾然元錢風貌,更有蒙文錢佐證,當是元鑄無疑。327【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1310一1311年)所鑄漢文錢,系元錢中鑄量最大,製作文字最工的一種。面文「至大寶」楷書,直讀,渾然具金大定錢文風,銅質紅褐,邊廓峻8光背無文。錢體大小厚薄略異,徑2.3~2.4厘米,重2.8~4克。傳世尚見一種小樣錢,徑2.1厘米左右,肉質較厚,數量亦至大通寶一文當至大銀鈔一厘,與紙幣並行,千文值銀鈔一兩。舊譜尚錄一種窄緣折二錢,難見。328【至大元寶】  傳為元武宗至大年間(1308—1211)所鑄。大小厚薄不均,繁雜多樣。「至大元寶」四字楷書,直讀,筆畫失工,大小多變,「寳」字有簡化為「寶」者;均光背無文。因至大元寶錢形制、文字粗劣多變,遠不及通寶錢整齊規範,故泉家認為,由於元代崇信宗教,此當為各地官鑄之廟宇供養錢,而非正式行用貨幣。今存其說,以供考訂。329【大元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1310—1311)所鑄當十蒙文大錢,一當至大通寶十,與銀鈔等並行。銅色亦褐,製作精好,邊廓整肅。八思巴文「大元通寶」四字按上下左右順序釋讀,光背無文,是元代大錢中造得最多最好的一種。徑約4厘米,重19克左右。舊譜錄有一種漢文「大元通寶」小平錢,罕極。又見一品背刻四個異文之「大元通寶」,系用大觀通寶改制之贗品,曾為舊泉家方地山奉若圭璧。另有「大元元寶」、「大元至治」等供養錢,附錄於茲。330【皇慶元寶】  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1313年)所鑄漢文小錢。數量甚罕,鑄制粗串。「皇慶元寶」四字楷書。直讀,筆畫多模糊不清,「慶」字尤甚,背分無文及穿上仰月者二種。錢體頗小,大者徑不過2厘米,小者1.7厘米,更有一種供養錢徑不足1.5厘米,所有錢重均在3克以下。皇慶元寶品相甚差,觀賞價值不大,但因其稀少而標價高昂。舊譜所載一種「皇慶通寶」平錢,真偽莫屬,不錄。331【延祐元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320年)所鑄漢文小錢。此錢大小數種,製作粗陋,文字拙劣。「延祐元寶」四字為不規整楷書,直讀,均光背無文。直徑1.2~2.6厘米,重1.5~3.6克;其形制之雜亂非但於元錢中,即在歷代鑄幣史上亦屬罕見。此錢出世甚少,多為廟宇所造供養錢,價雖昂然無甚藝術價值可言。332【延祐通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320年)所鑄漢文小錢。所見有大小二種,製作較元寶錢稍工。「延祐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1.9~2.3畫米,重2.4~3.2克。傳世甚少。舊譜尚列「延祐三年」背文「大昊天寺」及「延祐貞寶」小錢,均系廟宇供養錢,亦少。333【至治通寶】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所鑄漢文小錢。大小數等,鑄制粗率。除最大一種小樣平錢製作及文字略好,余皆雜小淺陋,筆畫不清。「至治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均光背無文。徑1.4~2.2厘米,重1.8~2.6克。此錢大者或系行用品,小者多屬供養錢。334【至治元寶】  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年)所鑄漢文小錢。有大小二種。大者相當折二錢,製作較工,邊廓完整,「至治元寶」四字楷書直讀,筆力遒勁,光背無文。徑2.7厘米,重約6.4克。此錢傳世甚罕。小錢徑1.6厘米,重2.2克,文字模糊,邊廓不整,多屬供養錢之類,然傳世及出土均不多。另有一種「至治元年」小錢,純系供養品。335【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1324—1327年)所鑄漢文小錢。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稍好,邊廓完整,面文清楚。「泰定通寶」四字楷書,直讀,筆畫活潑;光背無文,徑2.1厘米,重2.6克左右。此錢傳世甚少。小錢製作粗率,徑約1.5厘米,重不及2克,文字局促不清,邊廓欠整,為典型元代粗製小錢,今不多見。336【泰定元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問(1324—1327年)所鑄漢文小錢。製作簡陋,「泰定元寶」四字行書,直讀,「寳」字簡化,筆法草率,然尚不矢某種墨趣。徑1.6厘米,重2克左右,光背無文,此錢傳世不多。舊譜尚錄一種「泰定元年」小樣平錢,製作精好,錢體及文字俱佳,然世間極少能見,當為供養錢屬。337【致和元寶】  元泰定帝致和年(1328年)所鑄漢文小錢.徑1.7厘米,重2克左右。「致和元寶」四字楷書,直讀,筆畫拙樸,「寳」字簡化,「致」字左部不清,易誤識為「政」。光背無文。泰定帝「致和」年號行七月而終,故致和元寶所出甚少,今尤難見。338【天曆元寶】元文宗天曆年間(1328—1329年)所鑄劣質漢文小錢。徑1.6厘米,重量不足2克。「天曆元寶」四字楷書,直讀,「寳」字簡化。錢文緊縮於穿廓四周,是為典型之「寄廓」錢。然鑄制粗陋,面文嚴重不清,內外廓殘缺不全,近乎董串小錢,可謂元錢中之最惡劣者。據載此錢數枚均得之於佛臟,當屬供養品無疑。339【至順元寶】  元文宗至順年間(1330—1332年)所鑄漢文小錢。所見有大小二種。大錢略小於至大通寶,然製作尚工,文字清秀。「至順元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頗具至大錢遺月。徑2厘米,重2.5克左右,傳世數量不多。另有一種特小錢徑月1厘米,系元錢中之最輕小者,可列入「雞目錢」之屬,然文字筆畫尚勉強能辨,亦為廟宇供佛之錢。340【至順通寶】  元文宗至順年間(1330—1332年)所鑄漢文小錢。所見大小不一併各式背文者數種,其中以最大一種小樣平錢製作較好,邊廓堅實勻整,文字規整有力。「至順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2.3厘米,重2.7克左右,此錢存世不多。其餘小錢徑在1.6厘米左右,重2克上下,穿廓多四決,除光背者外,背文有「太乙」、「護聖」等。至順三年(1332,壬申年)更出面文「至順壬申」、背「太乙」、「護聖」等錢,標明所有此類小錢均為寺院佛像前之供養錢。341【元統元寶】  元惠宗(順帝)元統年間(1333—1334年)所鑄漢文小錢,有大小兩種。「元統元寶」凹字楷書,直讀,「寳」字簡化,文筆纖瘦,字體弱小。小錢面文顯著離廓,四字緊貼外緣,為歷代古錢中所少見。徑1.3~1.7厘米,重1.5~2克,背均無文。「元統元寶」一錢雙「元」,且元寶錢面文直讀,在各錢中亦較奇異。342【元統通寶】  元惠宗(順帝)元統年間(1333—1334年)所鑄漢文小錢。形體較元寶錢稍大,製作亦較渾厚。「元統通寶」四字楷書,直讀,書法質樸,邊廓完好,光背無文。徑1.9厘米,重2.4克左右。元統通寶錢存世不多,欲求一見,甚難。343【至元通寶】  元惠宗(順帝)至元年間(1335—1340年)所鑄漢文錢。世祖忽必烈至元間(1285—1294年)亦造至元通寶錢,其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計六品。惠宗至元通寶區別在於:一、自小平至特大四體異文錢版式繁雜,變化無常,不似世祖錢規整;二、製作更趨精緻,面文更顯端莊健美;三、除光背者外,復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者及供養錢等,分外豐富。惠宗至元錢小平徑2.4厘米、重約3.4克,折二徑2.8厘米、重約6.5克,小平小樣錢多種徑在2.2厘米、重3克以下。特大四體異文錢,面文為漢字「至元通寶」,背文由蒙、西夏及察合台文組成,直讀為「至治通寶」(一錢面背年號相異待考),此錢徑4.5厘米,重達20克以上。惠宗至元錢鑄量甚少,因其精緻,在元錢中顯得頗為希罕。344【至元元寶】  元惠宗(順帝)至元年間(1335—1340年)所鑄供養錢。面文除「至元元寶」,尚有「至元戊寅」、「至元七年」等數種。「戊寅」為干支紀年,系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至元七年」即惠宗至元末、至正始,為1341年,此錢倘繫於世祖則為1270年,或為祝禱大元建立(1271年)而鑄,今姑存疑。據此類錢之形制不一、文字繁雜以及背文鑄有「香殿」者等,斷為供養錢當無疑義。345【至正通寶】  元惠宗(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年)鑄。至正通寶銅優制精,品類繁多,但規律顯然:一、面文一律為端莊秀麗之直讀漢字「至正通寶」;二、背穿上一律為記年或記數之蒙文;三、以背穿下有無記數漢字可將至正通寶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地支記年錢:穿下無漢字,穿上蒙文分別為寅、卯、辰、巳、午五個地支記年字,所記為至正十至十四年(1350—1354年),每一記年均鑄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稱「五年三等十五品」。此十五品錢字深廓細,製作最精,徑2.5~3.4厘米,重3.6~16克,為元代鑄幣中最佳美者。第二類蒙漢記值錢:穿下有記數漢字,其數與穿上蒙文同,分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四種,再加穿下漢文「壹兩重」一種計五品(另有釋讀為「亥五」、「戊十」兩品再考)。第三類蒙文記值錢:穿上蒙文記值為折三、折五、當十計三品。後二類形制及鑄造均不及記年錢精美,大小輕重略有變異,然在元錢中仍堪稱佳制。「壹兩重」大錢徑4.9厘米,重42克,系至正通寶中最重大者。至正通寶套錢大批量湧現,使元代錢幣鑄造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346【至正之寶】(權鈔錢)  元惠宗(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年)所鑄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權鈔錢所出極少,因其珍貴後世累有仿製者,乃至臆作「叄兩」、「拾兩」大錢,鑒別時應加註意。347【天祐通寶】  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於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江蘇高郵建立「大周」政權,建元「天祐」,並鑄天佑通寶錢。「天祐」含上天保佑意。錢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等,背穿上可見「一」、「貳」、「叄」、「?」等記值篆文。銅質赤褐,製作精美,文字秀麗。「天祐通寶」四字楷書,直讀,系仿當時至正通寶制並可與之媲美。徑2.5~4厘米,重3.5—20克。天祐錢傳世不多,加以明太祖朱元璋的搜繳銷熔,現存世品較少,尤以折二錢最為難求。348【龍鳳通寶】  元末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建都安徽毫州,國號「宋」,建元龍鳳,並鑄龍鳳通寶錢。此錢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銅赤如金,錢體渾樸,文字遒美。「龍鳳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5厘米,重3.3克,折三徑3.3厘米,製作尤精。龍鳳通寶傳世甚罕,今世間所見多為贗品,須加辨別。另傳明初西川起義軍田成九曾造背「永」仰月龍鳳通寶錢,所見為偽作。349【天啟通寶】  元末起義軍首領徐壽輝(真一)在湖北蘄水稱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改元天啟,鑄行天啟通寶,俗稱「徐天啟」錢。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天自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折三另見一品篆書錢,罕極。小平徑2.4厘米,折三3.2厘米,重未詳。明熹宗朱由校亦造夭啟通寶,「徐天啟」與「明天自」的區別在於:一、徐紫銅而明黃銅;二、徐天啟「啓」字第一筆成撇與第二筆緊連作「戶」狀,明天啟首筆成撇然與次筆斷開成「戸」狀,或雖連但首筆為點成「戶」狀,鑒別時稍加註意易於分清。世間所見多為明天啟,而徐天啟萬難一見。350【天定通寶】  元末起義軍首領徐壽輝在湖北蘄水稱帝後,於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天啟」年號為「天定」,並鑄行天定通寶錢。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鑄量遠較天啟錢豐富。「天定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書法俊秀,文字同徐天啟如出一手,風格絕似,製作精整。錢徑分別為2.4、2.8、3.2厘米,形制規範,系起義錢中流傳較多的一種美泉。然世間仍有偽作之折三錢或以大定通寶堆刻之小平錢流傳,鑒別時應加註意。351【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殺其頭目徐壽輝,而於湖北武昌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並鑄「大義通寶」。依天啟、天定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銅色紅褐,製作稍遜。「大義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分別為2.3、2.7、3.1厘米,規格工整,然略小於天啟、天定錢。大義通寶鑄量較豐,傳世略多,然世間仍時見贗品。 明352【大中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稱吳王時(1361—1367年)鑄於應天府(今南京),部分記地錢為洪武年間按洪武通寶定製補鑄。計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當十五等。「大中通寶」四字楷書,直讀。除光背者外背文有記值、記地、記值兼記地計四類。五等四類已見大中通寶錢52種。自小平徑2.3~2.5厘米,重3~3.6克,至當十錢徑4.2~4.5厘米、重28~36克,每等錢大小版式不一,文字肥瘦各異,邊廓寬窄多變。其背文記值者可見:一、二、三、五、十;記地者為:京、豫、浙、福、廣、桂、鄂、濟、北平等九種;記地兼記值者有:桂一、桂二、廣二、二福,桂三、廣三、三福,桂五、廣五,北平十、鄂十、京十、廣十、濟十、桂十、十福、十豫、十浙等。其中以光背、背文「十」、「京十」及背「浙」等錢存世較多。世傳背「治」小平錢為日本加治木地方鑄。353【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1368—1398年)所鑄制錢。形制同大中錢,計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寶」楷書,直讀,各錢字體及筆畫稍有變異,然較大中錢規整。除光背無文一類,背文記值者有:一、二、三、四、五;記重者為: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記地者為:京、北平、浙、豫、濟、鄂、桂、福、廣等九局;記地兼記值者有:桂一、桂二、廣二、二福、桂三、三福、桂五、廣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廣十、鄂十、濟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五等五類已見洪武通寶錢近60種。同等錢大小輕重均有差異。小平徑2.4厘米左右,重2.6~3.5克,當十大錢徑4.5厘米左右,重30克上下。洪武通寶以光背平錢及各等記重錢較為常見,當十大錢存世尚豐,余各類錢傳世較少。世間時見各種背文改刻,鏟刮之「異品」,為作偽者弄假之作,鑒別時須加留意。另有日本加治木地方所鑄記地洪武平錢三種,其間以背「治」者為常見。354【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音弟)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鑄。傳世僅見小平錢,銅色紫紅,製作精良,邊廓整肅。「永樂通寶」四字楷書,直讀,筆畫清秀,光背無文。錢體大小稍有變異,一般徑2.5厘米左右,重4克上下。永樂錢傳世較多,流布甚廣,近代我國東沙、西沙群島均有成批出土。另有廣穿及銀制大小樣錢,其間或有日本所鑄者,均罕見。近年更發現折三黃銅大錢,徑達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傳世唯見缺角孤品,極為珍罕。另日本尚鑄有永樂通寶小平銅錢。355【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1426—1435年)鑄。傳世僅見平錢,因夾有鉛錫,常見品銅色黯淡,製作粗疏,為明錢中品相較差者。面文「宣德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錢體大小不一,徑2.4~2.5厘米,重3克左右。宣德錢傳世數量尚豐,然近年已不多見。356【弘治通寶】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間(1488—1505年)鑄。存世常見為小平錢。因含錫量較高,銅色灰暗,亦有少數呈紫褐色者。此錢製作粗疏,大小不一,背廓多平夷。面文「弘治通寶」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2.4~2.6厘米,重3~4克。可見大字隸書錢,甚少。現代錢幣學家鄭家相曾獲弘治當十大錢一品,明風燦然,極為珍罕,加之永樂折三錢問世,庶可修正舊譜「永樂、宣德、弘治三世無大錢」之說。357【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音聰)嘉靖年間(1522—1566年)鑄。仿洪武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唯見記重一種,然甚稀少。傳世多為光背平錢。此錢製作混雜,青銅、黃銅均有,更兼夾鉛錫者,字體筆畫多變,粗細不等。面文「嘉靖通寶」楷書,直讀,「靖」字可見左旁「斜立」者。傳世有所謂「金背」(精製窄緣光背)、「鏇邊」(闊緣)、「火漆」(劣質黑錢)等數種,更有私鑄惡錢。嘉靖通寶每等錢大小不一,輕重各異。一般平錢徑約2.5厘米,重3~4.5克,當十大錢徑約4.5厘米、重24克以下。另有合背錢。史傳嘉靖間曾補鑄先世九種年號錢,經考不實。358【隆慶通寶】  明穆宗朱載重隆慶年間(1567—1572年)鑄。傳世僅見小平一種。多為黃銅,錢體渾厚,製作較工,邊廓修整。面文「隆慶通寶」楷書,直讀,筆法勻稱,光背無文。徑約2.5厘米,重4克左右。傳世隆慶錢尚豐,然今似不易多得。又,自隆慶多用黃銅澆制,嗣後各代黃銅錢便漸多起來。359【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音義)鈞萬曆年間(1573—1620年)鑄。傳世多見平錢,亦有少數折二光背錢,銅質赤、青、白均有。製作精粗互見,文字有肥瘦之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版式紛繁複雜。面文「萬曆通寶」楷書,直讀,有少數跂「歷」(左撇直下如「┌」)錢。徑2.4~2.5厘米,重3.4~4克,除光背及見星月紋者,背文有:工、天、公、正等字。有合背錢及面「萬曆」背私通寶」之合號錢。存世尚有背文「礦銀」之銀質錢,極罕。近年洛陽明墓曾出土薄小銀質冥錢一枚,字形淺陋。另傳有鐵錢,未見。舊譜尚列一種徑8.5厘米之特大萬曆錢,然其真偽待考。360【泰昌通寶】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月遇害身亡,其子熹宗朱由校於天啟年間(1621—1627年)補鑄光宗年號錢文曰「泰昌通寶」。所見僅為平錢,製作尚工,文字端正。面文楷書,直讀,其背或可見星月紋。徑約2.5厘米,重2.8克左右。另有合背錢以及「泰昌」、「萬曆」異號合背錢,「泰昌」、「天啟」合號錢等,存世品尚不難求,亦可見當時製作之亂。361【天啟通寶】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多種品類,大小各異,變化甚多。「天啟通寶」四字楷書,直讀,除光背者外,小平錢背有星月及記重(壹錢、壹錢一分、—錢二分)、記局(戶、工)、記地(京、浙、新、密、雲、鎮、院),另有「奉旨」等,折二錢背有星號,記值(二)、記地(浙)等,當十錢除光背者,尚有記值、記重、記地等數種,鑄量亦豐。平錢徑約2.4厘米,重2.6~3.6克。當十大錢徑4.4~4.8厘米,重18~30克,大小輕重變化較大。明天啟與徐(壽輝)天啟的區別在於:明天啟首撤與第二筆斷開成「戸」狀,或首筆為點成「戶」狀,而徐天啟首撇與次筆相連成「戶」狀,字體亦有明顯差異,稍加註意即不難鑒別。另有合背錢,及「天啟」、「泰昌」合號錢等,不一而足。


    推薦閱讀:

    ?珍貴送福圖!(收藏)
    恢宏莊重--漢皇祖陵 (絕品收藏)
    獨具一格--廣允緬寺(絕品收藏)
    人對物件開片的審美訴求來自於何處?
    點評6種常見測排卵方法 建議收藏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