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40年祭:以24萬亡靈之名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中國唐山。里氏7.8級地震。
草木含悲,河流嗚咽。40年後,災難將家園抹平的地方,24萬亡靈魂飛之地,那片震後的廢墟早已打掃乾淨,然而40年來那種內心深處的荒涼,卻似乎無法阻擋。
唐山抗震紀念碑碑文如是描述:「是時,人正酣睡,萬籟倶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此使京津披創,全國震驚,蓋有史以來為害最烈者。」
時光流逝,白雲蒼狗。對這「有史以來為害最烈」,國人的記憶已逐漸淡漠,僅有的印象似乎也日漸支離破碎。災難的景象過於慘烈,避免觸碰傷疤或許也是本能,但作為一個理性成熟的國家,有必要時時提醒,以回望對抗遺忘。「抗震勝利」,絕不意味著重建家園後的坦然,還要勇於檢視那場災難賦予這個民族的補償與價值。
那些無辜的生命,那些淳樸的同胞,早就長眠於永久的黑夜。對那些苦難和不幸的最好祭奠,是更多地捫心追問:假如真的存在「多難興邦」,國人是否已有汲取承擔苦難的勇氣;這些年一次又一次地致敬、回望、祈禱或祭奠,藉助那歷史的鏡像,能否觸及今天的現實,獲得指向未來的啟示?
「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深入批鄧是戰勝震災的強大動力」……40年前政治挂帥的場景,不只是含淚的幽默。另外,為何唐山孤兒只有拿著蘋果特別開心的照片,卻沒有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寫真?因為「要正面報道」。為什麼在地震之後拒絕一切國際援助?因為要證明社會主義優越性。偏頗的政治大於人命,意識不到救災與人命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確。這是時代的局限,也是歷史給現在的啟迪。
唐山地震曾令全世界尤其疑惑的是,24萬人在災難中失去了生命,卻為什麼沒有留下太多死難者最後的容貌。原因並不是「當時太窮,相機並不普及」。有曾經深入救災現場的親歷者證實,一些救援人員、志願者都曾攜帶器材前往。但當時有規定,進入災區禁止拍攝受害者。其實何止影像資料,有關大地震親歷者的文字資料,也無法與這場災難相匹配。只見「抗震勝利」的宏大敘事,不見身處苦難的柔弱個體,這也是應對災難最當汲取的教訓。
此外,唐山大地震中有24萬人死亡,但這一數字的「解密」卻在三年之後。重大災難之後,對事故死難者的瞞報、少報或遲報,這一「傳統」陋習在最慘烈的災難中得到最典型的體現。但缺乏真實與完整的數據,不僅於救災當時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在時光流逝中成為歷史污點。
從唐山地震的1976年到今天,人事巨變,滄海桑田。唐山「廢墟上的奇蹟」值得國人驕傲,但在鮮艷的生活背後,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或許還潛藏著那山河破碎的殘酷。
更加真誠地面對、反思歷史,才能在災難後獲得更多進步的補償以及價值的堅定。這是今天我們要回望那個哀鴻的災難現場,靠近那個彌散死亡氣息的家園的意義所在。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時,以24萬亡靈之名,拒絕遺忘。
以生命的名義,祭奠那24萬亡靈,惟願他們安息,惟願倖存於世的我們,能對得起他們曾經遭受的苦難。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
鳳凰評論微信
掃描微信關注鳳凰評論
鳳凰評論出品
欄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
推薦閱讀:
※京津冀之 唐山有沒有投資價值
※書唐山文人嘉賓書法作品展示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京津冀霧霾?
※如何評價唐山大地震災後重建?
※唐山抗震救災親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