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慶:後義務教育階段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個性發展空間
謝小慶 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
謝小慶:後義務教育階段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個性發展空間2014-06-02 關鍵字>>高考高考英語高考制度改革高考改革方案英語退出高考義務教育應試教育招生考試自主招生教育部
高考在即,關於高考改革的話題卻遠未停息。高考英語降分,英語「退出」高考、實行一年多考,近一年來,考試製度要怎麼改備受關注。5月18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對新華社記者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特別是高考改革,事關千萬學子和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目前,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確如續梅所說,高考改革影響廣泛,意義重大。迄今,教育部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完成必要的審批程序,尚存在多種可能性。就教育部已經初步形成的方案講,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英語科目將成為變動最明顯的考試科目,可能實現社會化考試和多次考試。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
高考取消英語基於兩個判斷
怎樣看待高考英語科目將出現的變化?為了說明我的想法,需要首先說明我的兩個基本判斷,一個是對中國教育的基本判斷,一個是對現行高校招生考試製度的基本判斷。
就中國教育講,中國教育在大眾教育方面是成功的。由於中華文化中重視教育的傳統基因以及應試教育,中國教育的成績是明顯的。2001年,在美國小布希總統推動下啟動的美國教育改革,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在美國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中,「掉隊」現象確實曾經是非常嚴重的。小布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考試,核心舉措就是在四年級和八年級舉行州統考,通過考試加強對學校和教師的問責。就「避免掉隊」講,中國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比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都成功。我們的「應試教育」不僅避免了許多孩子「掉隊」,而且把一大批處於中下水平的孩子提升到中等水平,把一大批處於中等水平的孩子提升到中上水平。中國製造業取得的巨大成功,與中國教育的成功不無關係,與中國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勞動者不無關係。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性優秀人才的培養方面。1949年以來,被世界公認非常聰明的中國人中,一大批最優秀的年輕人進入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的物理系、化學系和生物系學習科學。近30年來,許多北大、清華、復旦物理、化學、生物系的畢業生進入美國最好的大學深造,進入美國最好的研究機構從事科學研究。但是,迄今中國的學校尚沒有培育出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為什麼呢?主要是應試教育挫傷了那些最優秀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是培養不出來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是非常脆弱的,只有在小心翼翼地呵護下,才能存活,才能發展。所謂「錢學森之問」,是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中國製造業在多數產業鏈中處於中下游,中國在付出巨大資源、環境代價後獲利微薄,也與中國教育在培養創新性人才方面的失敗不無關係。
中國教育,在「一個都不能少」方面,成績是巨大的;在「一個都出不來」方面,問題是嚴重的。進行高考改革,主要是希望為創新性人才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主要是為對「錢學森之問」做出回答。
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包含兩個任務,一個是在筆試中增加能力考查比重,一個是在招生中降低筆試的比重。1984年,教育部就在廣東省啟動了「高考標準化改革」試點研究。到今年,「高考改革」已經進行了整整30年。30年來,高考在從「知識記憶考查」轉向「能力考查」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今天的高考,與30年前的高考已經大不相同。就英語考試而言,30年前確實存在「高分低能」的問題。今天,這一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我本人的研究方向是「語言測試」,20多年主要從事語言測試的研究和實踐。今天的英語考試,尤其是包含聽力和口語的英語考試,基本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實際的英語水平,「高分低能」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今天,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降低筆試在招生中的比重。「一分錢一分貨」是普遍現象,「物美價廉」通常都是幻想。考試是一種經濟、簡便、廉價的人才評價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根本的局限在於任何一個科學合理的考試,必定是「標準的」:以相同的題目按照相同的程序測試所有的考生,按相同的規則給所有考生打分。但是,沒有一個考生是「標準的」,每個考生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生活環境、教育經歷,也都具有能動性和選擇性。以「標準的」考試來考「不標準的」人,這是考試最根本的局限性。對於每一個考高分的考生,我們都不能保證他以後一定學得好,幹得好,對於每一個考低分的考生,我們也不能保證他就一定學不好,干不好。在「標準化考試」中,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馬雲、馬化騰、俞敏洪這樣一些創新性優秀人才,未必具有明顯的優勢。為了向潛在的創新性優秀人才提供機會,我們需要降低廉價的、一次性的、終結性的考試在招生決策中的比重,需要引入一些相對昂貴的、長期性的、形成性的評價方式。
允許差異教學,擴大高校自主權
基於以上關於中國教育和招生考試製度的基本判斷,社會化的、多次性的高考英語科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必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拓展了優秀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一是擴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權。
「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充分發展」是矛盾的。「世界冠軍」大多發展不夠全面。在「全面發展」問題上,我們需要對義務教育和後義務教育進行區分。在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強調培養具有必要道德、能力和知識水準的公民。在後義務教育階段,可以為學生留出更多的「充分發展」空間。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可以在尊重孩子個性和興趣的前提下適當地強調「全面發展」,在後義務教育階段,為了使優秀人才能夠得到充分發展,我們需要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需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更多的鼓勵,可以容忍甚至鼓勵一些人的「片面發展」,可以容忍甚至鼓勵一些「怪才」、「偏才」。
在語言學習方面,人與人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我的一些老師、同學和學生是非常優秀的人,但他們在外語學習方面並不具有天賦,他們的外語並不好。一般來說,女性的語言能力優於男性,所以諾貝爾科學獎中女性獲獎者很少,但優秀的女文學家和女政治家很多,如鐵凝、六六、流瀲紫(《甄嬛傳》作者)、默克爾、朴槿惠,英拉等等。外語學習需要正視人的個別差異,忽視個別差異的教育,不利於傑出人才的成長。
個別差異不僅表現在能力和天賦方面,還表現在興趣方面。為了給優秀人才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我們應盡量讓孩子做他願意做的事情。在後義務教育階段,可以給孩子更多的選擇,如果想繼續學外語,他們可以選學不同的語言。如果一些孩子不想繼續學外語,也不必勉強。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真正在實際工作中用到外語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比例可能只有10%或者20%,而現在後義務教育階段學外語的比例是100%。如果在後義務教育階段允許10%的人不學外語,還有90%的人學,對社會的發展不會有多大影響。
為了給優秀人才更多的發展機會,我們需要給高校更多的自主權。我們可以理解一些真正關心學校發展的校長和系主任希望自己的學生中多出幾個「世界冠軍」的心情,理解他們將這樣一些潛在的、不夠全面的「世界冠軍」招進自己學校的心情,在公開、透明地進行嚴格監督的同時,給他們更多選擇的權力和空間。
美國的「高考」——SAT是很好的考試,這麼好的考試,在美國大學招生中所佔的比例基本是三分之一。美國大學招生最重要因素是看你高中表現,即高中學業成績,佔到三分之一強。還有三分之一弱是看你其他方面的表現,包括文藝、體育,社會服務等等。如果講科學性,中國的高考筆試試卷與SAT的差距非常明顯,這個筆試在招生中卻實際上佔100%,這是不合理的,這是需要改變的。
如果今天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如果「英特納雄耐爾」已經實現,我們可以考慮保持目前的「應試教育」局面不變,我們可以考慮為了避免一些孩子「掉隊」而壓縮一些優秀學生的發展空間。但是,今天中國面臨著一個激烈競爭的世界。如果不能對「錢學森之問」做出回答,如果不能培養出轉變經濟結構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別人吃肉我喝湯」的局面,我們還可能面臨向前蘇聯、前南斯拉夫一樣被肢解的局面。在這種國際環境下,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向優秀人才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能,必須在後義務教育階段給學生留出更多的個性發展空間。
基於以上這些考慮,我認為,英語應該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但不一定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對於高考英語科目在社會化考試、多次考試方面的改革,我是非常支持的。
推薦閱讀:
※證實!浸會大學學生會長劉子頎和陳樂行被即時停學!
※乾貨|如何挑選筆記本電腦
※?內地女生怒撕港獨海報 用英文「KO」港獨學生
※中國式「偏科」:被否定的學生,被宣揚的天才
※【通報】陳小武存在對學生性騷擾行為,已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