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賞析(37)
賞析提要:權威著錄,精品之作,枯濕濃淡,躍然紙上,交融滲洇,一片化機,完全超出了傳統草書的藝術表現力。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這是林散之草書《王建詩一首》的內容。作品是立軸,尺寸為 103×34㎝,約 3平方尺,1976年作。落款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單款,宿墨。品相上等。2012年5月,著錄於《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第155頁,文物出版社。 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統稱為「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諸多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一般可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三種。生宣的品種有玉版、夾貢、棉連、凈皮、單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好,沁水性強。 林散之先生認為,同樣的用墨,同樣的用力,用不同的宣紙寫出來的作品效果明顯不同。1975年,庄希祖偶得一張四尺三開的乾隆宣紙,林老摸了一下紙的表面,然後便說,這種紙光滑細膩,年代久遠,不好寫。接著他在上面寫了一首自作詩(《林散之書法藝術解析》第19頁):日長林靜路漫漫,紅葉如花最耐看。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煩車馬上寒山。 結果發現效果確實一般。線條平淡,沒有立體感,墨色也沒有層次。林散之先生不喜歡用熟宣紙和半熟宣紙,喜歡用生宣紙,尤其喜歡用陳年的夾宣紙。因為生宣紙十分綿厚,纖維不規則,筆在運行中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角度的不同,隨著水墨交融,滲透洇散,從而出現變化萬千的墨像。這幅草書《王建詩一首》是用的生宣紙,正文28個字,幾乎每個字都能表現出只有生宣紙才能表現的藝術效果,可謂枯、濕、濃、淡齊全。如「地」、「月」、「家」是枯,絲絲飛白,蒼勁虛靈。「樹」、「明」、「不」是濕,溫潤明韻,秀美靈動。「庭」、「知」、「思」是濃,神凝厚重、大氣端莊。「無」、「花」、「人」是淡,清靜古雅、秀逸淳和。「白」和「桂」、「夜」是四面枯中間濃,「鴉」是左淡右濃,「樹」是上濕下淡,「明」是左濕右濃,還有「聲」、「濕」、「望」、「在」飛白頻頻,似斷若連,如此等等,完全超出了傳統草書的藝術表現力,將宣紙的運用推到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考證歷代書法前賢對宣紙的使用,特別是對生宣紙的用法,從來沒有哪一個書法家像林老這樣得心應手,也沒有哪一個書法大家能夠充分駕馭生宣,更談不上超越和發展了。 林散之草書的成功,除了選用生宣紙以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長鋒羊毫筆的使用。林散之先生說,草書創作必須用長鋒羊毫毛筆。長鋒羊毫韌性大,彈性好,蓄墨多,迴旋餘地廣,書寫字數多。在馬鞍山采石磯的林散之藝術館中,我們可以看到林散之先生當年所用的長鋒羊毫筆,這支筆的羊毫長 10公分,比一般的長鋒羊毫還要長得多。林散之先生常用的是稱之為「長頸鹿」、「鶴頂」的毛筆,比現在市面上的「大鶴頸」還要長。用長鋒羊毫書寫,對運筆要求很高,特別是創作草書,沒有高超的用筆技巧,是很難使這種毛筆在生宣紙上自由揮灑的。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按照林散之先生的執筆方法,用長鋒羊毫筆根本無法書寫。這幅《王建詩一首》就是用長鋒羊毫筆寫成的。你看這幅作品的氣勢,如日月運行,春秋轉換;若飛瀑流泉,江河奔涌,來不可遏,去不可擋。你看這幅作品的用筆,似筆走龍蛇,縱塗橫抹,皆成佳趣,曲處還直,方中覺圓,似柔且剛。遠觀之恰以仙子臨風,近品來似如曲鐵。你看這幅作品的線條,如「無聲」、「花」、「盡」,似華山峭壁上倒掛的萬歲枯藤,纏繞連綿,沉鬱頓挫,遒練勁健。林散之先生的女婿李秋水說:「散老用長鋒羊毫蘸水後掭墨,力運筆端,墨注紙上。鋒長則彈性大,含墨量多,提按轉折,將倒復起,時枯時濃,或淡或濕,曲處見直,圓中寓方。」草書《王建詩一首》正是如此,似欹反正,澀進疾阻,枯濕濃淡,滿紙精彩!――原載《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文物出版社
推薦閱讀:
※談草書--邱振中
※中國人為什麼寫草書?
※唐代書法名跡(四一):孫過庭《草書千字文第五本卷》
※康里巎巎 (náo) 草書《張旭筆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