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請牢記這4點
何為意志力?它指的是孩子「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或者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行為方式的一種心理能力。意志力是孩子將來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主要表現為獨立、堅定、果斷和自制力。2-4歲為關鍵養成期。
如果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就會大哭大叫,不聽大人的話,任性、固執,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現。父母對孩子聽之任之,或者過於苛刻和干擾,都會導致孩子意志力缺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極容易成為我們口中常說的:意志力薄弱的人。
孩子將要投身的這個世界,它的美好無邊無際,它的醜陋同樣無窮無盡。當孩子和困難並肩,與惡意相逢時,當孩子感到憤怒、悲傷和孤單時候,該如何微笑面對這一切並最終抵達勝利的彼岸呢?從小就要訓練好孩子的意志力,才是正解。
下面是我對孩子意志力培養的一些建議。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擁有強大意志力的前提是,孩子需要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一個對自己很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永遠不可能大膽邁步向前,一次又一次地向困難發起勇敢的挑戰。他們只會陷於「我不好」、「我不行」的自怨自艾當中。
為了避免把孩子生生製造成為一個懦弱的、缺乏意志力的人,父母必須要避免對孩子過於苛刻,批評指責過多。父母長期對孩子持否定態度,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概念:我是永遠無法滿足父母期望的,我不優秀,我沒能力,我不好。
給孩子的關注、陪伴太少,也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孩子一樣會形成一個觀念:父母不陪我,我不重要,我不值得愛,我不好。這裡所說的關注與陪伴,並非陪伴時間越久越好,當然得是優質陪伴,用心、專心,陪伴過程中保持情緒穩定,且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接納才可以。
父母還需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控力訓練
一如前文的定義所說,自製是意志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父母在給孩子足夠好的愛的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控力的訓練。
這涉及到對孩子進行規則設立、並訓練孩子逐步將規則內化的一個過程。簡單說來,父母平日注意下面幾點就好了:
1.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學會排隊;哪裡拿的東西記得放回原位等。
2. 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鼓勵,並對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態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幫助孩子在沒有大人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同樣自覺遵守規則。
3. 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比如當孩子想吃一顆糖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想吃糖,當然可以,不過,你得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你先把飯吃完……這樣孩子就會逐步學會先後秩序,同時習慣了稍作等待,而非立即滿足。對於一個4歲前後的孩子,若能夠對自己很想要的東西,可以等待10分鐘左右,就算不錯。
除了上述日常做法,父母還需牢記下面幾個重要原則:
1. 智慧應對孩子的叛逆期。這一點平日的微信講得最多。回復「目錄」即可查看歷史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2. 呵護好孩子的物權。即3歲前允許孩子獨佔自己的玩具、不分享等行為,這不是「自私」,而是他們在通過對物品的佔有確立自我。父母不但不要苛責,要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而且不能隨意把屬於孩子的東西送給他人。至於如何引導孩子分享,父母平日做好示範,發現孩子有分享行為及時給以鼓勵即可
3. 不寵溺。父母事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就是讓孩子鮮少有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最終形成「習得性無助」。待走出家門後,孩子會發現:外頭的世界好艱難!沒人再那麼貼心照顧自己的一切了,而自己又什麼都不會,太可怕了,好像連呼吸都是難的!更別提去克服困難了。
也有的父母會走極端,擔心孩子被寵壞了,刻意送孩子去體驗挫折教育,其實完全沒必要,反倒易引起孩子的記恨,破壞親子關係。殊不知,平日里只要讓孩子承擔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就能達到鍛煉意志、增強毅力的目的。日常生活起居、家務勞動、學校的各種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孩子能夠參與的就讓他們參與,孩子的意志才能堅韌起來。
好媽媽,不要被「做個好媽媽」的想法綁架
訓練孩子意志力的過程中,媽媽的情緒很重要。想要孩子有控制好自己情緒、行為的能力,媽媽最先要做到情緒平穩。不過,根據「靜觀育兒」微信後台的問題統計,這一點對很多媽媽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挑戰。
比如下面這位媽媽跟我描述的:
羅老師,我一直都想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的兩個孩子實在太調皮了。他們很喜歡跟我對著干,也常常為了一點小事打鬧。我常常會覺得自己處於崩潰的邊緣。每每我看到他倆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吵鬧不堪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好像完全失去理智。可是等我發完火,看著孩子一臉委屈的樣子,我自己內心又忍不住自責。
這位媽媽遇到的問題就是:怎樣在孩子面前想要爆發的時候保持冷靜?從根本上說,就是如何讓自己先變得更有意志力。
簡單分析可以發現,但凡有這類問題的媽媽,她們內心對自己的「媽媽」角色都有一個設定:「好媽媽」應該要從容,不能隨意沖孩子發火。
做個好媽媽,這是他們的最大動力。一旦她們開始因為搞不定孩子而失控,就會記起自己的想要「做個好媽媽」這件事。但這會讓她們更加情緒失控,因為她們竟然如此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的低沉、消極、內疚,等等。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獲得意志力的提升,媽媽們需要重新設定一下:用「享受做父母的過程」,替換掉「我要做個好媽媽」。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其實是個完美但含糊的目標,少有媽媽真能做到;一旦做不到,媽媽就會有憤怒——意識到自己無法做到一個好媽媽,會讓我們很難受,非常有挫敗感,這憤怒原本是指向自己的,但最後卻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從此陷入了不良循環。
但是「享受做父母的過程」則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它未對媽媽們提出任何「應該」、「必須」的要求,也因此不會引發不良情緒。相反,它能給媽媽們埋下一個暗示:大喊大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沖孩子大喊大叫,其實不過是在沖無能的自己大喊大叫而已。
理清楚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保持冷靜似乎變得容易得多了。
面對孩子容易情緒失控的媽媽們,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呢?
好爸爸對孩子的鼓勵與支持,勝過打罵說教
訓練孩子意志力之時,爸爸們的角色其實比媽媽們更重要。爸爸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你們是爸爸。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媽媽出於保護的緣故,或其他體力方面的原因,更傾向於給孩子的探索設限。尤其隔代教養中,老人家更為謹慎。於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對整個世界的愉悅感受就會大打折扣。
父親與生俱來的外向、開放、果斷、力量感,更能滿足孩子探索的需求。當爸爸陪著孩子一起遊戲,一起運動,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得到了宣洩,規則、自控能力也於無形中得到了訓練。
當然,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爸爸們真心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以孩子好的示範與熏陶,而非像質檢員一樣,目光一直盯在孩子的各種不是上,對孩子各種打罵說教。
最後,想分享給你們一個小故事,作為結束:
有一年夏天,學校組織為期一周的50英里徒步行軍,很多家長怕孩子受傷,不讓參加。一個男孩的父親卻對孩子說:「這是你鍛煉的大好機會,這時候才看得出誰是真正的男子漢!」為了這次活動,母親還特地為小男孩買了雙新靴子。在父母的支持下,小男孩第一個報名參加徒步行軍。
行軍開始後,因為新靴子不合腳,第一天走完8英里後,小男孩的腳後跟就磨破了,腳指頭上也出了不少水泡。第二天,還沒走完一半路程,他的腳已經開始紅腫,鮮血從裂口中流出來。老師勸他不要繼續行軍了,但小男孩堅決不肯。老師只好打電話給他的父親,讓他勸勸自己的兒子。
父親跟小男孩通話時,老師開始為小男孩收拾行李,以為爸爸一定會讓孩子立刻回去。這時,只見小男孩一瘸一拐地回來了,興高采烈地對老師說:「不用收拾了,我不回去!爸爸說了,他相信我,要我堅持下去,直到我自己認為可以停下來為止。」
就這樣,小男孩又堅持了兩天,和大家一起爬山涉水,一直到他一步都邁不動了,才由母親接回家。
故事裡的小男孩,就是後來的比爾·蓋茨。我們往往看到的,都是所謂成功人士最光鮮的、最輕鬆的那一面。但他們之所以獲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就,不僅僅是憑藉天賦和運氣,更多的是靠著超凡的意志力。
你的孩子未來是有著強大的意志力,還是成為一個意志力薄弱的庸人呢?這未知的結果,跟你現在所做的,息息相關。
推薦閱讀:
※「女漢子」波伏娃:薩特愛侶 誓不屈從他人意志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著 北京出版社 2008
※在挫折中培養孩子的意志
※余少鐳 : 七評孫悟空:意志薄弱
※【飄影23號】心態若蘭 意志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