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廢墟中的萬園之王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換讀
被高校圍繞並充滿人文氣息的北京西北郊,曾經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宮苑圓明園所在。在圓明園經歷戰火成為廢墟之後,這些培養現代知識精英的高等學府開始在它東西南北的若干附屬小園遺址上陸續生長。
若干不甘寂寞的房地產商人,也瞅准了文脈貴地的榮耀,大舉進駐,那些新建而又接近歷史膚色的建築肌體,充滿了沉鬱和深沉的色調,很輕易地就讓人從心靈浩瀚無邊的縱覽之間,尋找到跟圓明園昔日輝煌相關的盛景。
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的圓明園,是清朝統治者在明代遺址故園的基礎上,浚池引水、培植林木構築的充斥著亭榭樓台和宮牆樓宇的皇家宮苑。
這座建設歷程跨越150年的大型山水園林,陸上面積等同於一個紫禁城,水域面積抵得上整個頤和園。它見證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五朝皇帝常年的悠遊享樂和處理國事政務的忙碌,最終以等同紫禁城的氣魄成為全國的又一處政治中心。
在清代統治者對園林經營的炙熱追求中,園林越來越成為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和施政所在。在園林建設和日益盛大的過程中,五朝帝王常年移居園林之內,除了行使巨大的皇庭威儀之外,還創建著綺麗絢爛的文化技藝。
所以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八國聯軍的戰火侵擾圓明園之後,隨著園區轟然倒塌的,不僅是浩瀚無際的建築和珍稀苗木,還有至高無極的皇權威儀,以及被列強施暴而血痕斑斑的民族文化。
今天的人們,似乎只能從掩映在城市懷抱的廢墟當中,尋找和感悟昔日皇園的輝煌。那些隱現在煙色樹影之間的廢墟,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年華消逝的凄美。
進入園區遺址不遠,就是大水法遺址,午後的陽光打在凌亂的廢石塊和瓦礫堆上,給人心底的感覺卻很溫暖。
遺址前面的圓形池塘已經乾涸,只有一排排枯萎的蘆葦根在冬風裡輕輕搖曳。還有一些叫不出的名的草兒,帶著淺淺的亮色,從紋路依然清晰的碎石路邊鑽出地面。
遺址的一角,不時響起電鋸打磨的聲音,那是製作路牌標識的工人在磨一塊雕花石板,聽上去彷彿是舊時的喧囂,從遠處而來,又復歸遙遠。
偌大的遺址顯得十分空曠,青石和花崗石隨便的擺放在廢墟之上,地上還散落著石雕的大象鼻子,以及刻著梅花、牡丹和中國傳統的花卉圖案的圓形或方形的石墩。
兩隻漢白玉雕刻的卧獅一般的東西,已經沒有腦袋。還有龍狀的漢白玉雕塑,只剩貼在地面的龍頭,兩隻角緊貼著腦門,鼻子翻卷,朝著西方,彷彿長嘯。
在經歷百年的風雨侵蝕之後,上面布滿了蜂窩狀的窟窿,它們跟青苔和班駁的沙礫混合在一起,讓人說不出的心酸。
長久地打量著這些造型各異的石雕,彷彿看見它們在烈火中轟然崩塌的場景。只是恍惚之間,歲月已遠,空留建築周圍已經風化的瓦礫,和依稀可以看到混凝土痕迹的層層焦土。
遊人正一撥一撥地走到廢墟前面留影。他們身後,斜斜的立著幾根根殘存的門柱,那上面優美的雕花刻圖,以及規則疊壓的梁和枕石,依稀透露出當年的雄渾威武。
大水法只是一個以噴泉為主題的建築,隸屬於長春園內的歐式建筑西洋樓。這個由西方傳教士設計和中國匠師建造的巴洛克建築,由諧奇趣、萬花陣、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既張揚出歐洲文藝復興後期的迷人風格,又在精細的建築布局和裝飾方面吸納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傳統技法,顯得卓爾不群。
這座西洋樓的主題,其實就是構思奇妙的人工噴泉。以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為主,噴射時極其有趣。根據公開的資料表明,大水法採用的是石龕式的造型,就像一個門洞。
下面設置有噴水的裝置,分別是獅子頭和銅製的梅花鹿,還有銅狗。水可以從獅子頭噴出,形成七層水簾,流入前下方的橢圓形菊花池中。陽光晴好的時候,水流互相交織,映射出炫目的色澤,像極了今天的大型水幕音樂噴泉。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四周豎立88根銅管,直通塔的頂端。它們一起噴水的時候,珠花飛濺,分外壯觀。清朝帝王曾經來到這裡,數度接見群臣和外國時節。
彼時,噴泉全部開放,水勢宏大,聲震東園,絲毫不亞於今天站在壺口瀑布前感受到的驚濤拍岸的氣勢。
原來在大水法西側的海晏堂蓄水樓南側,還設置有十二生肖的噴泉時鐘,據說十二生肖每隔兩個時辰,都會依次噴水,一圈下來,剛好24個時辰。每天正午12時,十二生肖一起噴水,絲毫不差,場面甚為壯觀。
可惜這些靠水力運行的「生肖鍾」現在只剩下底座的石雕。而海晏堂遺址,更像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堆積的土堆,呈倒梯形伏卧在那裡,上面長滿了荒草。
佇立在觀水法處,昔日聲震九霄的噴泉早已不在。原來放置皇帝觀水寶座的地方也僅留台基,石雕的圍屏風和兩側的巴魯克式門,更是早已湮滅在戰火硝煙當中。
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攝,據專家推斷應為圓明園舊景。
圓明園被毀前
只是在廢墟中徜徉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遙想起當時的情形:寶座兩旁銅鶴展翅的生動氣韻,基上石欄盆雕的奇特造型,以及寶座後方挺立的豪華傘蓋,和建筑前面的名草異花、松柏綠籬,該是充盈著怎樣豪奢的皇家氣象?
自清代康熙開始,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數位帝王在園林建築上傾注了極大的熱忱,終於在這座浩蕩廣博、面積達到5200多畝的園林里,營造出了山高水長的園林盛景。
大到上朝聽政、祭祀宴會,小到蓬島瑤台、江南春色等,五花八門的建築形式都統統被帝王做了安排,融入規模宏大的山水布局。
那個因為修建紫禁城而被康熙看中冠以圓明園總設計師名頭的建築師雷金玉,更像是個執行者,忠實地幫助各個帝王實現他們自己的建築規劃。
比其父更喜江南山水的乾隆,在執政的60餘年中,更是親力親為,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遊覽江南搜集而來的南方神秀統統拿到了園中進行實踐。
比如他主導的長春園,從他主政的第十年就開始建設,建造過程延續了近30年,終於浩然大成,包括西洋樓景區在內,佔地達到1000畝,其中光懸掛匾額的建築就有200座,蔚為壯觀。
被英法聯軍燒毀前的圓明園一景,拍攝時間不詳,但肯定是1860年之前。
在帝王心裡,他們花費漫長時間經營的皇家園林,或許寄託著更深遠的意境。它們應該是具體的,既集納著中國傳統宮廷的優點和特質,又有西化的風味和情趣。
但還應該是生動的,既避免了刻板獃滯的模仿,又流淌出真實細膩的古典韻律。因而,圓明園就以水為介,捕捉了天地自然的靈氣,變得異常生動起來。
我們不妨粗略地看一下,整個園林東西2620米,南北1880米,光水域面積就達到40%。平地疊山理水,沼澤開挖成湖,山起西北,水歸東南,終於形成湖水蜿蜒、假山疊嶂、溪流飛瀑的自由式布局。
園區內所有的建築,無論是宮殿樓宇還是亭台廊橋,無不依山傍水,自成天然。裡面還點綴寺廟、宗祠、宅第、市肆、戲台、書院、山村,和數不清的名花珍草等。其中還有不少從南方運回的巨石,從中可以窺視園林建設工程的浩瀚。
據說當時運送這些巨石的時候,曾經有文人撰文驚呼,說大清有移天縮地之力。今天漫步在這些碩大的巨石當中,心裡仍舊會驚嘆,恐怕只有清代的鼎盛國力,才支撐起如此龐大的園林夢想。
燒毀後的圓明園
圓明園的建築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達到全盛規模,此前,雍正和乾隆已經常駐園中處理政務了,在嘉慶之後當政的道光和咸豐兩位帝王,平均每年大部分的時間也都是在這裡度過的,圓明園毫無疑問地成為紫禁城之外全國最大的政治中心。
為了便於生活,園林里陸續辟出了皇太后的園居之所和皇后的寢殿,而且還把所有處理政務的大臣搬遷到了這裡辦公。
未被燒毀之前的圓明園全景
從後人複製的圓明園全景圖上可以看出,帝王曾經在作為政務中心的長春園裡,比照紫禁城設置了全面的行政機構。
在西轉角處設立有戶部、刑部、內務府、大理寺、武備院、護軍西四旗的朝房,在東轉角設置有內閣、吏部、禮、兵、國子監護軍東四旗的朝房,它們成片連綴,連綿不絕,儘管無法從圖中窺視建築真實的氣勢,但是從上面凸顯的山水廊檐來看,已經讓人心神激蕩。
比如位於正大光明殿以南乾隆幼年讀書處的長春仙館,園林景群不下百處,統統是罕見的建築形式,而且因景隨勢,彼此絕對沒有一處跟其他相同。
圓明園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群,就是借鑒西湖山色構築的湖光山色,類似方壺勝景、匯芳書院、還有橋亭廊等,其中有些建築就是構建於湖中的,通常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底座深入水中,上面構築島嶼和長亭,人們可以隨意扶欄觀賞水景。
穿越水面的曲廊將建築連接起來,彼此相互輝映,又各自成景。園中所有的宮殿建築,通常是三卷式的,站在高處看,像波浪一樣,層層鋪卷。
圓明園景色
讓人驚奇的是,有些水岸建築之間,竟然還設計有水陸兩用的木板蓋橋,每當大型畫舫通過的時候,中間蓋板起吊就可,等船過去之後,掉板再放下,又成了可以通過行人的橋。
現在一些新開發的大型主題公園,也布置水景的時候也通常採用這種方式。
園區中當然還有獨具匠心的花木配置,每個園區都是不同的,無論是藤蘿垂架、牡丹梅花、還是梧桐杏花、玉蘭竹林,幾乎包容了所有秀色,像極了天然的國畫。
就連法國大文豪雨果面對聲名遠播的東方圓明園,也只留下充滿遺憾的想像文字,說它的美是無法形容的,可以跟月宮建築媲美……
這大抵是因為圓明園具有中歐結合的建築風格,又充滿了古典和時尚的元素吧?圓明園中的歐式庭院十分豐富,除了諧趣園、蓄水樓、養雀攏,黃花陵,還有香妃做禮拜的方外觀。
綺春園也是歐式的,裡面設置了敷春堂、鑒碧亭、清夏齋、四宜書屋和暢和堂,光聽名字就會泛起無邊的優雅。這些氣派的建築,通常靠走廊和長道連接著,階梯橋樑四處通達。
精緻的廊亭小屋,配著隨處可見的銅飾鎏金,它們跟寢宮內部的碧紗櫥窗、屏風間壁遙遙呼應著,勾勒出形形色色的起居空間。
不過跟那些精巧的建築工藝托起的中式傳統建築經典相比,西洋建築形式還是遠遠不及的。
有些西式建築,開始在園區建造的時候,已經被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消化吸納了,比如西洋樓,房頂一律採用中國傳統的琉璃瓦,配合的極其協調。
建築之間石徑和廊橋的配合,也顯得十分巧妙。丘壑之間,宮殿疏疏落落,依地勢分置,遠觀只是隱隱露出屋頂。
當行人循著灌木叢林和名花茂卉在曲折的幽徑之間穿行的時候,會突然發覺,這樣山石參差、景深林美的精緻,充斥著中國美術的魅力。
但是這些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極致景觀,竟然在清代後期迎來了難以迴避的傷痛和夢靨。通州談判失敗之後,被氣勢洶洶的八國聯軍嚇破了膽的咸豐皇帝,倉促之間拋下水木豐盈的園林,從圓明園逃亡承德,沒有皇帝撐腰的清軍隨後竟然也不戰而逃。
留守園林的20餘個太監同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抗爭,直到最後全部殉難。大清歷史上豪氣和悲壯的一幕,竟然是由太監來書寫,想來真的讓人唏噓。
但是,厄運畢竟難逃,侵入園林的八國聯軍除了把億萬文物寶藏洗劫殆盡外,還催動3000鐵騎,四處縱火,讓花費百餘年心血建造的皇家園林,在三天三夜痛苦的哀鳴中全部化為灰燼。
跌落在灰燼之中的奇石樑木,也在陸續到來的動蕩時局中損失著。大批的石雕和太湖石被北洋政府的曹錕、王懷慶等人拉走修了園宅。
附近的大學和公園也相繼拉去了大批石件裝點自己的園區。原本高大的圓明園圍牆,也被當局拆除,打成石渣,永久地填埋在路基之下。
在無人管理的空擋里,數不清的居民和單位陸續遷入其中,墾荒種地,圈攔飼養,讓本來就滿目瘡痍的圓明園遺址從此變成觸目驚心的廢墟。
那條原來從西直門一直通到圓明園大宮門的石道,也在城市快速的擴張中,永遠消失在蓬勃生長的建築群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原本荒蕪的圓明園廢墟,陸續得到一些保護和整理。如今靜靜佇立在這片廣闊的殘垣斷壁前,感覺荒廢之中氣勢猶存。
那個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萬花陣,還在一片廢墟當中矗立著。這個用一米多高的雕花磚牆構築的迷陣,曾經是清代帝王最愛涉足的遊戲場所。
在每個中秋或者重大的節日里,他們習慣坐在迷陣中心的圓亭里,興趣盎然地看著成群的宮女,手持黃色綵綢紮成的蓮花燈,在牆體之間的道路賞急切地尋找出口。可是這一切都已逝去,笑聲遙遠,眼前也是物是人非了。
現在的青年情侶,遊走到這裡的時候,習慣一個佔據中心亭,一個呼喚著對方,尋徑飛跑,看對方如何能到達自己身邊。
入口距離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餘米,但走起來卻極其不易,有些類似諸葛亮的八卦陣,很容易走入死胡同。那些心存了樂趣的玩伴坐在高處,望著同伴在下面東奔西走,常常忍俊不禁。
在遭受破壞的遺址之上,舊物原存的美學價值,也在以遊樂為目的的把玩之中淡化了,當更多後來的人發現原本應該悲涼和滄桑的感覺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尋找時候,不知道又該是誰的悲哀?
那些曾經被列強掠走的園林文化寶藏,至今還遠離故土,被法國和英國的博物館堂而皇之地保存著。或許它們在異國他鄉孤獨漂泊的時候,始終在等候著從祖國傳來的回歸的號角。可惜,這一切仍是遙遙。
該文選自王傑著《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
《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將北京古建築分為四類進行介紹,分別是:
京華煙雲、皇城相府;
天子祭壇、人間香火;
名伶大家、尋常阡陌;
城池記憶、文化肌體。
採用遊歷的形式,全景展現建築歷史背景、人物與建築故事、建築空間、建築風格特徵、細部構成、建築的演變、建築的整體風貌等,呈現立體生動的場景和溫暖或幽深的歲月細節;對知名度高的建築,著重從細部著手,推介和發現建築的個性文化特質,以及它散發的無可比擬的建築藝術魅力,呈現建築的厚重。
王傑:讓心自由地行走
往期精選(點擊標題可直接閱讀)
武漢街頭,有熱鬧的氣息和掩藏著的熱情
康百萬莊園:隱藏在邙山之中的地主莊園
天安門:從宮廷廣場到首都地標
賈魯河:失憶的故道
河南省工人文化宮,經歷繁榮和沉寂,開始了蛻變新生
鄭州市區最後的四合院,無聲地訴說著遠去的田園故事
鄭州,一座城池的前世今生
鄭州大學南門的桃源路,你的美麗一如往昔
回望家園,鄉愁是最溫暖的記憶
外灘12號 · 一個世紀的奢華
-END-
作者簡介王傑,河南項城人,1973年9月出生,鄭州大學新聞系93級校友,畢業後曾在上海、鄭州等地媒體從業,現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品牌發展部主任,喜歡以文字記錄逝去歲月里獨自面對的成長和承擔,更願意讓心自由地行走,感悟這個世界憂鬱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觀。近年已出版作品有《水墨徽州》(同名散文被收入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國之旅叢書」之《城市之旅》(中文版、英文版、德文版、西文版)、《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徽山煙雨——透過建築看徽州》《城市背景線》《平淡的秋天》等。
作者授權【換讀】微信平台首發
轉載請清晰保留原創作者【王傑】的信息
圖:網路
換 讀 | 原 創
我是小安。私微:anny4729
靠著恩典,萬物生長、得以豐盛。
不止於換讀
接受書評、影評、散文、隨筆投稿(暫無稿費)
jiaohuanyuedu@163.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換讀原創作品 |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
喜歡請點贊,轉發朋友圈也是讚賞
推薦閱讀:
※[ 廢墟紀元 ] 荒草叢生間的美國夢
※[ 廢墟紀元 ? 序曲 ] 末日降臨以後
※吳哥窟----廢墟上的神話
※用相機在廢墟里尋找一些奇遇| 圖蟲劇場vol.12
※【美文賞析】地震廢墟中掘出「天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