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高看了中國消費者
卡爾·格特在牛津大學教中國現代史,最近寫了《中國好,世界才好:中國消費者如何改變一切》一書。《紐約時報》11日對格特做了專訪,探討「中國消費者的影響力」。
格特認為,中國在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第一個證據是無孔不入的廣告。有報告預測,最快到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市場。第二個證據是品牌。對中國都市年輕人來說,品牌代表身份。
鑒於中國消費者的力量,外國品牌也開始一改往日的傲慢。《福布斯》雜誌和世界廣告主聯盟(WFA)近日聯合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國際品牌願意調整產品和服務以適應中國市場。調查對象是300名跨國企業派駐中國區的CEO,其中63%的經理人願意改變品牌的基本屬性來適應當地消費者。
對於中國先富起來的人而言,消費絕不止在國內,而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據日本觀光廳統計顯示,2010年訪日外國人消費總額約11490億日元,其中中國遊客消費總額居首位,為2498億日元,佔整體消費總額的21.7%;韓國遊客居第二位;中國台灣地區遊客的消費總額也超過了1000億日元,再次凸顯了來自經濟持續發展的亞洲新興國家遊客強大的購買能力。
筆者曾多次隨中國的代表團去日本,在銀座領略中國富人一擲千金的豪氣。近日,一位從日本回來的朋友說,地震後中國遊客不去日本,東京秋葉原和銀座都是一片蕭條。
所有這些,都是事實,但只是事實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一群人已經滿世界消費,佔據了世界奢侈品消費的巨大份額。然而,鄧小平「先富幫後富」的設想卻沒有實現。中國的客觀現實是,受住房、醫療、教育三座大山的壓迫,中產階級有萎縮的跡象。
沒有穩定的中產階級作為中間調節器,富人和窮人就更顯得對立。因此,在格特看來,中國消費膨脹的背後也有隱憂。中國能否像二戰後的美國那樣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中國是否仍在締造一個二元社會:精英階層無止境地消耗奢侈品,大多數人則生活困窘?
格特所擔憂的二元社會在火車上有所體現,這被美國麥克拉奇報業所發現。該報在題為「中國的動車隔斷富人和窮人」的報道中認為,國民收入的差距在火車站顯而易見。農民工遍布水泥廣場,躺在裝滿衣服和鋪蓋的編織袋上,乘坐動車的旅客卻坐在可無線上網、寬敞的候車室里。從鄭州到西安,動車要花兩個小時,而綠皮車走同樣的距離要6到7個小時。春節期間很多返鄉旅客越來越失望:票價低的列車運行時間太長,高鐵的票價又過高。
該報道指,高鐵既是中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的興奮點,也反映了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讓其國民站在金錢和特權這一鴻溝的兩側。
這讓筆者想起來了清朝末期西方看待中國消費者的眼光。那時,英國人會想,4億中國人,每人買一件衣服,那可養活多少公司。到今天,還有人這麼想,中國13億人,每人買一盒化妝品,可以養活多少公司。拜託,別這麼想,中國窮人還很多,狂買奢侈品的只是一小撮。
推薦閱讀:
※大門緊閉,誰可窺見「龍椅消費」?
※那些被消費的民國才女
※實現你的理財計劃: 先儲蓄,後消費
※婚後女方如何理財避免吃虧 消費保持一定獨立性
※繼佛系之後,第一批90後已經悄然開始「消費降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