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服飾(圖文解析)

明代皇帝服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男子服飾1.明代男子服裝,以袍衫為尚。2.團領衫、補子、襆頭①明代公服: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②襆頭,在明代已成為統治階級的專用頭衣。常服中的襆頭稱「烏紗帽」,前低後高,圓頂,翅鈍圓,帽內用網巾束髮。帝王所用襆頭名「翼善冠」,折角向上。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寬敞袍式,背間中縫直通到底,明時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時稱藍袍。4.罩甲,是超短袖、對襟或大襟,長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間,衣身緊窄的式樣。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採用唐宋還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較多樣。如「四方平定巾」、「東坡巾」、「平頂巾」、「六合一統帽」(又稱小帽,即瓜皮帽)等。女子服飾1.主要有:衫、襖、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婦服包括: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組成。2.鳳冠、霞帔①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后妃的鳳冠除綴鳳凰外還有龍,普通命婦的彩冠僅綴花釵。②霞帔是一種帔子,象兩條彩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宋代,霞帔成為貴婦禮服,明代因襲不該。不同品級命婦霞帔紋樣有嚴格規定。3.背子,亦作褙子,樣式繼承宋代,有合領和對襟兩種,貴賤皆服。就功用分兩式:對襟、大袖為貴婦禮服;對襟、小袖為普通婦女便服。品級紋樣基本與霞帔相同。4.比甲,即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明代中葉形成風氣。比甲形似背子而無袖,比後來的馬甲、坎肩要長,罩在衫襖之外。5.水田衣,是一種以各色零碎織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長短變易時常,衣式亦窄亦寬,四方服飾都仿京師,後趨效南方。以淡雅樸素為尚。明代衣衫及領已有用紐扣者。②與唐代女裝不同的是,明朝女裝風格修長、窈窕,同樣有著變化極豐富的式樣。裙子的裝飾有緙絲、畫裙、插袖、堆紗大紅綠繡花。明代服飾龍袍(圖一)明代服飾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綉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服飾龍袍(圖二)明代服飾 明朝建立以後,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皇帝服飾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弁為男子戴的一種帽子)、武弁服、常服等。同時還制定出后妃的禮服、常服,文武官員的常服基建士庶巾服。此圖為織金緞龍袍,是山東鄒縣明魯王朱檀墓出土的柿蒂膝襕五爪行龍袍,亦稱「腰線」或「曳撤」

明代皇帝常服(圖)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帝金冠(圖)明代皇帝常服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緻。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灑線綉龍袍(圖)明代服飾 明萬曆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綉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朝皇后常服(圖)明代皇后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本圖為戴鳳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服製為常服(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明代皇后大袖衣(圖)明代皇后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后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本圖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圖。

明代皇后霞帔(圖)明代皇后服飾 霞帔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讚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

明代皇后冠飾(圖)明代皇后服飾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本圖為龍鳳珠翠冠。

明代官吏服飾(圖)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玉制束髮冠及帶扣、帶鉤。束髮冠是用金累絲造,嵌以睛綠珠石,有四爪蟒龍盤繞,冠下加額子,插以長雉羽、朱纓。另外,還有玉制的束髮冠等。凡遇駕出遊幸圍獵,內臣太監戴之。戴此冠時穿窄袖絨衣,束小玉帶。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絛的地位。至戰國以後,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風氣。帶鉤的製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後,一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帶鉤,並帶鉤與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同時,還起一種裝飾作用。

明代官吏麒麟袍(圖)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麒麟袍展示圖。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襇。所綉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 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綉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綉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明代官吏織金蟒袍(圖)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展角襆頭、穿織金蟒袍、系玉帶的官吏(明人《王鍪寫真像》)。展角襆頭,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並以鐵線為硬展腳,腳長一尺二寸,須有職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服要戴玉帶。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

明代官吏朝服(圖)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貂蟬籠巾、佩方心曲領、穿朝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型,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明代官吏蟒袍(圖)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烏紗襆頭、穿織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代官吏常服(圖)明代官吏常服 本圖為一品官補服圖及烏紗帽。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明代官吏補服(圖)明代官吏常服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的官吏。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仕女服飾比甲(圖)明代服飾 穿比甲的仕女(《燕寢怡情》圖冊)。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據說產生於元代,初為皇帝所服,後才普及於民間,轉而成為一般婦女的服飾。《元史》:「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從形象資料來看,元代婦女著比甲的確不太多。直到明代中葉,才形成一種風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著。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寢怡情》圖中,就有這種樣式。

明代背子之一(圖)明代背子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本圖為穿寬袖背子的貴婦(《胤禎妃行樂圖屏》)。

明代背子之二(圖)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襦裙(圖)明代襦裙 襦裙穿戴展示圖。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佔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宮絛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圖所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男子大襟袍(圖)明代官吏常服 五蝠捧壽紋大襟袍展示圖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製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后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前一種便服,服裝面料為藍色綢緞,用金色、銀色及淺藍色盤綉壽字花紋。

明代貴族男子便服(圖)明代貴族男子便服 上圖為大袖袍出土實物(上海松江出土實物)。樣式為大袖交領右衽大袖,長袖兩旁有擺,多為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單等服內衣。民間所穿短衣,也多為交領服裝。中圖為大袖袍出土實物(江蘇鎮江出土實物)。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的束腰袍裙,右衽大袖,其形式與元代以來的辮線襖近似,前襟兩截而腰下打襇,下裳散摺。此種服裝形式明朝稱曳撤。下圖為窄袖對襟衫(江蘇無錫出土實物)。

明代士人服飾(圖)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此圖為圓領大袖衫(出土實物)。

明代水田衣(圖)明代水田衣 水田衣穿戴展示圖。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緻,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製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製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台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明代平民百姓服飾(圖)明代平民百姓服飾 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飾為搭護(屬於半臂一類的衣服)、直身(與道袍相似的寬大長衣)、程子衣、褲褶、裙等。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左圖為戴網巾或笠帽的農民(明崇禎十年刻本《天工開物》插圖)。中圖為梳髻、穿對襟衫的農婦(明崇禎十年刻本《天工開物》插圖)。右圖為裹巾、穿窄袖衫的男子及穿襦裙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人鏡陽秋》插圖)

明代皂隸公差服飾(圖)明代皂隸公差服飾 明代衙門皂隸雜役穿青色布衣,交領、窄袖長袍,下打密褶,腰間系束紅布織帶。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紅布馬甲,腰系青絲帶。左圖為扎巾、穿窄袖衫的皂隸(明萬曆年間刻本《古城計》插圖)。右圖為戴圓頂巾、穿窄袖衫皂隸(明萬曆年間刻本《題紅記》插圖)。

明代胄甲(圖)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本圖為明代武士復原圖。圖中後排左面穿紅鎧甲的人物,是根據敦煌市,山西省博物館收藏、十三陵石刻與出土、山西渾源栗疏美墓石刻復原。前排左穿絨服的人物是根據《王瓊事迹圖》、《義列傳》插圖、湖北武當山金頂殿銅像、山西平遙鎮國寺壁畫等形象復原。前排右面人物穿的為明崇禎年間的盔甲。

明代冠帽(圖)明代冠帽 明朝建立以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左1圖為冕冠,是皇帝穿冕服所戴,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左2圖為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右圖為忠靖冠,是一種官帽,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線壓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線緣之,四品以下,不許用金。

明代男子服飾網巾(圖)明代服飾 戴網巾的男子(明崇禎十年刻本《天工開物》插圖)。網巾是一種系束髮髻的網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網巾的作用,除了約發以外,還是男子成年的標誌。一般襯在冠帽之內,也咳直接露在外面。網巾的產生影響大約在洪武初年,其緣起據說與明太祖有關。

明代士人冠帽(圖)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後垂雙帶,俗稱「襦巾」。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此圖為儒巾及高筒氈靴(出土實物)。

明代婦女首飾(圖)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髮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髮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金玉掛佩、珠玉發簪及髮釵。


推薦閱讀:

12星座的宿敵星座解析
八字命理風水的解析
2018年大勢、催吉、防禍、生肖等運勢全解析
python中if__name__==__main__:解析
解析十二地支未羊!

TAG:服飾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