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是無條件地愛,包括愛所有的痛苦
自暴自棄與自我接納的區別在哪?如何做到自我接納?
HH學心理,墨大積極心理學中心搬運工 / 學踐者
說個抽象的,自我接納和自暴自棄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無條件地愛。
愛是整合(unify),是跟自己在一起,而自暴自棄則是與現實自我的分離。
由於太抽象了,嘗試解釋一下。
現在可以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想想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內在的父母,一部分是內在的兒童,然後用現實世界中父母和子女的互動舉個例子幫助理解:
假設父母帶著一個熊孩子出門,在一個列車上,熊孩子各種折騰,吵嚷,要吃東西,滿地亂跑。
自暴自棄的父母如何對待他?
因為管理熊孩子真的很累,很鬧心,於是父母可能會放棄管他,自己低頭玩手機,或者給熊孩子一個 ipad 讓他自己玩。這樣的做法本質是將自己與熊孩子分離開,任由熊孩子在另一個世界做他認為快樂的事情,而父母自己則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自己的事。這就是有條件的愛,就是只有在你聽話,符合我要求的時候我才愛你,而你搗亂,達不到我的期望,就切斷與你的關係。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兩個人關係的疏離,對熊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利,熊孩子可能會越來越熊,造成以後更大的問題。
自我接納的父母的父母呢?
他們會接受熊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心煩意亂,但是不會放棄跟熊孩子的互動,會耐心地跟他待在一起,教他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幫他安靜下來,引導他做出對自己未來更有利的行為。即使這個過程非常不愉快,即使熊孩子哭鬧,他們也不會丟下熊孩子不管。無論熊孩子怎樣,他們都會愛這個孩子,跟他在一起。
我想題主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為自暴自棄與自我接納似乎都是對現狀的接納。
是的,與那種嚴厲管教,打罵訓斥熊孩子,希望改變孩子的父母相比,似乎兩種父母都是可以接受熊孩子的行為的。但不同的是,第 1 類父母接受了熊孩子的現狀,但是將自己和熊孩子分離開了;而第 2 類父母則是將自己與熊孩子連接在一起,接受熊孩子現狀的同時,也接受現狀所帶來的所有後果,尤其是痛苦。
放到自己身上,也一樣的。
自暴自棄,就是讓自己的內在父母(或者也可以理解為理智)和自己的內在小孩(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情緒)分離,迴避對自己的不滿、焦慮、痛苦、抑鬱等情緒,任由內在小孩通過自己的方式發泄。這樣做本質是與自己不喜歡的經歷或情緒分離,讓一部分自己生活在幻想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裡自己不是萬能的,就是完全什麼都不能的。而另一部分自己(熊孩子)則轉而尋求短期的快樂和滿足,比如暴飲暴食、比如買買買、比如看羞羞的節目。
自我接納,則是讓自己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待在一起,接受所有的痛苦的情緒,不因為內在小孩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就不愛他,而是給她無條件的愛,包括愛所有的痛苦。
反過來也一樣,不僅父母對小孩無條件的愛,小孩也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包括他們對自己的各種期待和要求,以及隨之產生的壓力。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兩者分離,即使自己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都不完美,但還是無條件的愛彼此。
所以自我接納就是擁抱自己不喜歡的部分,把自己作為一個整體,不分好壞,無條件的愛,包括這個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痛苦。
最後,如何做到自我接納?
什麼都不做。
對,什麼都不做。
一般一個人最關心到底應該自暴自棄還是自我接納的時候就是他體驗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時候。比如高票回答中@高天的所有條件前邊幾乎都是一個不太盡如人意的情景。
當遇到這種難過的痛苦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做點什麼,減少痛苦。儘管我們是應該做點什麼(比如 hold 住痛苦的同時,通過實際行動解決問題),但更多時候,我們第一反應是將自己與痛苦分離,讓一部分肉體的自己享受當下的快樂,另一部分精神的自己則飄到了幻想的世界裡。
但其實自我接納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都不做,靜靜的坐下來,讓自己體驗當下的現實,與現實連接,而不是分離。
推薦閱讀:
※「西單女孩」成名八年:經濟條件好了一萬倍,卻想做從前的自己
※無條件接納會把孩子慣壞么?
※八字合局的條件
※女人愛情的痛苦源於無條件?
※一段好的婚姻必不可少的4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