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是那個時代,是宋朝還是明朝?
自古:"文人相輕,武人相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說起讀書人,就不得不提起文人主導國政的宋朝和明朝。
宋朝:
陳寅恪說:「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這和宋朝打壓武官,推崇文人治政的政策密不可分。趙匡胤是武將造反奪權,深知驕兵悍將難以駕馭,所以當皇帝後儘可能不重用甚至還要像防賊似的防範武將。而治國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將,就只能重用文人。這一時期,不殺文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普通人可 以通過科舉考試讓自己「朝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開國皇帝趙匡胤制定的一 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花錢買和平導致武將無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劇攀升。
趙匡胤曾立誓碑於太廟密室,後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須恭讀碑文: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 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說,宋朝的文人才 是真正獲得文人尊嚴的!而且, 宋朝文官的俸祿極高, 皇帝有意識的將國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來「賞 賜」給每一個士大夫。正是「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
宋朝不像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國,宋朝的軍事實力與其經濟實力完全不成正比,每逢打仗必勝少敗多,甚至打贏了也還要「賜」金給 那些少數名族國家。公元1005 年,宋真宗御駕親征在檀淵城下打敗了20 鐵騎,然而最終卻簽訂了對宋不利的檀淵之盟,用金錢換來邊境的和平和國家的穩定。
明朝:
明朝的讀書人地位也是非常地高,雖有文字獄與特務機構的迫害,但在中後期文官集團在統治階級的話語權空前加強,幾乎要架空了皇權,內閣幾乎完全主導國家政局,皇帝形同虛設。文官敢於同皇帝叫板,部分文官們甚至以觸怒皇帝為榮。以至於皇帝必須借用太監和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力量和文官集團對抗,單單一個皇帝,只有被架空的份。
明代的文人,只要考上個秀才,就有每月一石的稟膳費可拿,娶妻生子衣食無憂完全沒問題。不僅如此,即使沒有考上秀才,作為"在野賢人",也有和官僚同等的上疏權。
說到明朝文人,怎麼也避不開明朝東林黨人,他們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人士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東林黨文人幾乎把持了神宗萬曆、熹宗天啟和思宗崇禎三朝的朝局,長達半個世紀,可見其影響之大。但是,東林黨人為禍之深,以至於亡明,也是明朝的悲哀。
我們再看一看宋朝和明朝文人在國家危亡時刻的表現:
宋朝
澶淵之盟 ——寇準;
宋亡,十萬衣冠投海 。
明朝
土木堡之變——于謙;
明亡,錢謙益投降。
宋朝被元朝滅亡有十萬軍民跳海相隨,明朝被清朝滅亡卻只有一太監相伴。回到主題來說,宋朝文人地位高主要是政府在主導和激勵,而明朝的文人能夠壓制住明朝的武人,不得不說,明朝文人地位應該比宋朝高一些。
推薦閱讀:
※盤點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盜墓挖墳事件
※雍正篡詔、殺父繼位並不真實!走進真實歷史中雍正登基之謎。
※國家人文歷史
※俄國宗教歷史的演繹路徑
※電車之狼有哪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