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李嘉誠的財富地理
長江中心,李氏王國
要領略香港的繁華,每晚20點上演的「幻彩詠香江」無疑是最佳窗口。這個由香港旅遊發展局開發的鐳射燈光音樂匯演,由維多利亞港兩岸的45棟摩天大樓組成。站在尖沙咀碼頭望向對岸的中環,標誌性的中銀大廈右側,一座高70層的玻璃幕牆大廈方方正正,這裡就是李嘉誠商業王國的總部所在——長江集團中心。與周圍造型誇張、個性十足的摩天大樓比起來,香港媒體習慣用這座大廈的造型來形容李嘉誠的性格——謹慎而剛正。
長江集團中心所在的皇后大道中2號,以前是和記黃埔公司於1960年興建的希爾頓酒店,後來和記被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收購,希爾頓酒店自然歸於李家。1994年,李嘉誠決定拆掉希爾頓酒店,在原址重建一座大廈。他向希爾頓酒店集團支付了1.25億港元,換取其提前刪除管理合約,第二年即開始動工。1999年7月,高283米、總面積達12.6萬平方米的長江集團中心落成,成為中環地區最豪華的智能型大廈,月租金最高的時候曾漲到每平方英尺200港元(1平方英尺摺合大約0.1平方米),躋身為數不多的A1級寫字樓行列。從大廈出來,不必穿過繁忙的車道,就能通過四通八達的天橋直達中環各處。更令人稱奇的是,長江大廈後面,竟然有一座長江公園,綠樹蔭蔭,小橋流水,雖然不大,但在寸土寸金的中環心臟地帶,更顯稀有。
李嘉誠的辦公室就位於長江大廈頂層,除非有特定的保安人員陪同刷密碼卡,否則電梯根本無法抵達。雖然已經是84歲高齡,每天早晨9點之前,李嘉誠就會來到這裡,遙控指揮家族遍布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億財富。每年的3月和8月,長和系年終和中期業績會之後,李嘉誠都會在這座大廈的底層召開記者會,但是,多年來卻極少有記者能夠進入頂層一窺究竟。2007年,經過與李嘉誠部下150封郵件往來後,一家台灣財經媒體獲准在李嘉誠的辦公室對他進行專訪。後來,記者用大篇幅詳盡描寫了這座世界上最神秘的辦公室之一:簡單的陳設,沒有獎盃、沒有照片、沒有文件,除了同事送他的生日禮物,一座小小的李嘉誠公仔外,甚至看不出這個辦公室的主人是誰。李嘉誠解釋說:「我每周來這裡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會留紙,今日事,今日畢。」
當然,還是有線索顯示這座辦公室的不同尋常。桌上的電腦,屏幕顯示著和記黃埔的股價,下方的小紙片上,用小字列出了幾十個李嘉誠常看的股票名稱。圍繞辦公桌安裝有六部電話:第一台,只有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才能接入;第二台,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台和第四台,供集團開會使用;第五台,直通秘書室;第六台,則可以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按照慣例,香港媒體每年有三次機會可以採訪到李嘉誠。除了兩次業績會,還有一次便是每年5月舉行的股東大會。往年的舉辦地,都是在李嘉誠地產事業起家的紅墈,那裡的海逸酒店也是他名下的資產。可是,今年5月25日的股東大會卻換了地方,選在了港島北角的海逸君綽酒店,當然,這也是他名下的酒店之一。這間酒店剛剛在今年4月21日登上媒體頭版,原因是深夜發生三級火災,入住的100多位明星倉皇脫險。有記者問李嘉誠是否為此特意幫襯這家酒店,他輕描淡寫回答道:「只是為了股東和記者們方便罷了。」這倒是符合李嘉誠的一貫風格,沒有人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就在這次記者會上,李嘉誠用15分鐘的時間,首次闡述了未來的家產分配方案——長子李澤鉅全面接管長和系和赫斯基能源股份,小兒子李澤楷則獲得「數倍身價」的現金支持。香港媒體這幾天都在不厭其煩地分析兩個兒子的得失,一位當地資深財經記者向本刊記者解釋說,按照現有市值估算,李澤鉅將接手的長和系股份大約價值1500億港元,福布斯最新公布的李嘉誠身價約2000億港元,那麼分給小兒子的資產則在五六百億港元左右,這也符合李嘉誠所說的「數倍身價」,因為李澤楷現在的身價大約是200億港元。
財經分析人士甚至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猜測李澤楷有意收購的公司到底是哪家,他正在洽談的荷蘭ING集團亞洲保險業務是其中的大熱門,因為這筆收購的投標價恰好在500億港元左右。不過,多位當地商界人士也提醒本刊記者,表面上看小兒子吃了虧,可是,除了上市公司公布的資產之外,李嘉誠多年來的私人投資卻一直沒有披露,他近年在西方頻繁投資高科技公司,受益匪淺,市場普遍認為李嘉誠的個人身價要超過福布斯所公布的2000億港元。「水面上的錢看得見,籠子里的錢卻是看不見的,相信小兒子也不會吃虧多少。」
其實,在香港財經界看來,李嘉誠宣布家產分配計劃,並不突然。早在一個多月前,當地媒體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李嘉誠計劃將長和系資產分給大兒子,海外資產(包括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股份)則分給小兒子。可是,按照李嘉誠最後公布的方案,赫斯基的股份也悉數給了大兒子。表面上看,小兒子李澤楷所得進一步縮水,但香港一位與李嘉誠幾乎同齡的華人企業家向本刊記者分析說:「這正是他的聰明所在,要分就分得乾乾淨淨,讓他們兄弟沒有競爭,將來想打仗也打不起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郭家爭產案。新鴻基集團創始人郭得勝1990年去世後,將這家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交給太太和三個兒子共同管理,結果,因為意見不和,二子、三子和老太太聯手要把大兒子郭炳湘逐出家門,甚至牽連出了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官商勾結醜聞。「這種事,自家人不說出來,世人永遠不會知道。」上述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可是,把龐大家產繫於一個老太太的公平,如果老太太稍有偏心,就會釀成巨大風險。」
據此,長期研究香港家族企業傳承的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鄭宏泰博士告訴本刊記者:「李嘉誠的智慧之處,就在於承認二代家族成員的差異,這也正是一代亞洲富豪的最難之處,他們白手起家創下龐大家業,往往希望後代也要擰成一股繩繼續經營。」
美輪美奐的「幻彩詠香江」表演中,除了略顯低調的長江中心外,位於中環最西一側的中環中心也是李嘉誠旗下資產。這座80層的大廈由長江實業開發,1999年落成時是香港第五高樓,除了擁有香港最快的電梯外,還是當時全球首個設有可變色霓虹燈的摩天大廈,分布在玻璃幕牆裡的霓虹燈管可以在電腦控制下變幻出上百萬種圖案。與長江大廈一樣,中環中心門前的廣場上,也建起1500多平方米的前庭花園,不知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方式,是否是李嘉誠的最愛。
在香港尋找李嘉誠的財富足跡,傳奇的起點,位於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
起點,筲箕灣的工廠歲月
筲箕灣是港島東側的一個小海灣,因為水域呈圓形,像一個大筲箕,因此得名。早年在香港流傳著一個說法,說明朝時一隊商船因颱風受困筲箕灣,登陸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可以充饑的食物,因此,這裡又被人稱作「餓人灣」。這個故事略顯誇張,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初香港開埠後,偏僻的筲箕灣交通一直不便,當時流行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問君何日到中環。」不過,現在去筲箕灣已經方便得很,地鐵港島線在這裡就設有一站。
1940年冬天,12歲的李嘉誠跟隨父母,離開已經被日軍佔領的老家潮州,投奔在香港的舅舅庄靜庵。庄靜庵1935年的時候來香港闖蕩,在上環開了一家專門生產手錶帶的小工廠,逐漸站穩腳跟,後來創辦香港鐘錶業老字號中南鐘錶公司。1943年,父親李雲經去世,李嘉誠輟學去打工,他在茶樓做過堂仔,在舅舅的鐘錶公司做過學徒和店員,後來又去一家日用五金店做推銷員。可是,沒過多久,李嘉誠就決定再次跳槽,去了一家生產塑膠褲帶的山寨工廠。因為他在推銷鐵皮桶的過程中,受到了塑料桶經銷商的強力競爭,他敏銳地意識到,新興的塑膠行業存在巨大潛力。
塑膠逐漸成為生活日用品的新寵,勤奮的李嘉誠也很快做到了這家工廠的業務經理。1950年夏天,22歲的他決定自立門戶,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租下一間破舊的廠房和幾台歐美廠商淘汰下來的舊機器,掛上一個「長江塑膠廠」的木牌子,李氏帝國自此誕生。
鄭宏泰研究成功的亞洲家族企業,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他們的發家都是順應了歷史大勢,「看清時代方向之後即放膽一搏」。李嘉誠更是如此。朝鮮戰爭爆發後,港英政府關閉對外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經濟開始由轉口貿易轉向加工貿易,李嘉誠乘勢搭上了香港第一波工業化浪潮。
長江塑膠廠初期主要生產塑膠玩具,只是當時遍布港島沿線無數工廠中並不起眼的一家,一位當時就結識李嘉誠的華人企業家向本刊記者回憶,那時候設備還很落後,壓膜機需要人工操作,李嘉誠勤奮,甚至經常自己去踩機器幹活。1957年,李嘉誠迎來第一次事業轉機。當時,他從雜誌上看到一則義大利廠商開發出塑膠假花的消息,想到歐美家庭每逢節日都喜歡在家中布置鮮花,便決定只身前往義大利去考察。回來後,他便決定以此作為工廠的主打產品。1957年,長江塑膠廠改名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總部由筲箕灣搬到北角。
在塑膠花這個新興行業里,李嘉誠很快做到了「老大」。上述華人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李嘉誠打動了一位美國來的華人老闆,此人在塑膠花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擁有暢通的銷售渠道,即便後來塑膠花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這個大客戶還是保證了長江公司的平穩發展。
1958年,在當時工廠最集中的北角地區,李嘉誠買下第一塊地皮,建起了12層高的長江工業大廈,除了自用外,還可以向其他工廠出租廠房。當時香港小工廠遍地開花,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小老闆來說,並沒有能力自己建廠房,通常都是租下一層或者一條生產線。從中嘗到甜頭後,1960年,李嘉誠又在不遠的柴灣,以同樣的模式建起一座工業大廈。
一般來講,這兩座工業大廈被看做是李嘉誠涉足房地產行業的起點。現在的北角已經成為高樓林立的商業區,只有在筲箕灣和柴灣,還能看到一些零星的工業大廈,方方正正的大樓上貼著廠房和倉庫的出租信息,只是,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李嘉誠那兩座大廈的下落。
筲箕灣的工廠歲月,不僅讓李嘉誠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還讓他收穫了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人——庄月明。
庄月明是庄靜庵的長女,自從李嘉誠舉家遷港後,庄月明就與這位比自己大4歲的表哥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李嘉誠輟學謀生,庄月明則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留學日本。看上去兩人的道路皆然不同,可是,面對不斷出現的追求者,庄月明卻獨愛李嘉誠。1963年,不顧父親庄靜庵的反對,庄月明嫁給李嘉誠。接近莊家的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當年,庄月明出嫁後,一度與父親關係冷淡,甚至很少回娘家。上述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強調,後人寫史,往往對庄月明在李嘉誠商業帝國中的角色重視不夠。精通英語、日語的庄月明,不僅幫助李嘉誠結交了對其至為關鍵的商業夥伴,還在創業初期給了李嘉誠實實在在的資本支持。他描述莊家當時在香港的顯赫身家,讓老一輩華人企業家記憶深刻的是,早在1956年,庄靜庵就在天后廟旁邊蓋了一棟樓,取名「摩天大廈」,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港島的最高樓。
當然,李嘉誠對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也非常看重。1963年結婚時,他就斥資63萬港元在深水灣道79號建起一座三層白樓,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巨款。此後,李嘉誠和大兒子一家一直住在這裡,直到2008年才搬去旁邊壽臣山上的另一座豪宅。1990年元旦,庄月明突然去世,李家發布消息說是心臟病發不治,可香港媒體多年來一直流傳另一種說法,晚年的庄月明鬱鬱寡歡,最後服藥過量。這種豪門八卦,任何一點蛛絲馬跡都會引起本地媒體的極大興趣,不過,與其他一代富豪動輒就三妻四妾相比,李嘉誠倒是一直未再娶,其家族成員關係也是香港幾大豪門中最簡單的。
接近李嘉誠家族的上述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現在,中南鐘錶公司仍然還在,由庄靜庵的兒子打理,不過,與李嘉誠的商業王國並沒有什麼交叉。李嘉誠的妹妹也在香港獨自經營著一家工廠,與哥哥也沒有什麼生意往來。大家族中,只有庄月明的妹夫甘慶林後來進入長江實業集團,現在擔任長實的董事副總經理。
崛起,打入中環
李嘉誠順應大勢的另一關鍵轉折則是,趕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業蕭條之前,果斷退出了塑膠生產,轉向地產開發。嚴格意義上說,早期的工業大廈仍是其工廠歲月的附屬品。1971年,李嘉誠把長江工業公司改名長江地產公司,次年又改為長江實業,並在香港一片牛市的大好形勢下成功上市,成為當時活躍在香港股市上的「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整個70年代,李嘉誠在香港地產領域左衝右突,尤其是憑藉1977年在中環地鐵站與金鐘地鐵站上蓋物業的招標中,擊敗老牌的英資地產公司置地集團,一飛衝天。
在此之前,1967年香港爆發「五月風潮」,人心惶惶,很多人拋售物業移民,樓市一片慘淡。可是,李嘉誠看好香港的前景,他果斷出手,在價格低谷時大量購入土地。在此後的幾年中,憑藉土地儲備和幾次發行新股募集的資金,長實先後在半山賽西湖、太古山谷第一號、灣仔海濱等地開發樓盤。經過多年的摸索,李嘉誠在地產銷售上找到一條高效途徑——價低的時候以出租為主,穩定現金流;價高的時候以出售為主,快速回籠資金。到1977年,長實擁有的物業和土地達到1020萬平方英尺,已經逼近置地集團擁有的1300萬平方英尺,可是,李嘉誠明白,面積不是最重要的,土地的價值更關鍵,他需要一個提升質量的機會。
置地集團創辦於1889年,當時註冊資本500萬港元,是香港最大的公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它成為香港除政府之外的第二大地主,尤其在繁華的核心地帶中環,置地集團牢牢坐穩頭把交椅。反觀李嘉誠所拿的那些土地,大多位於偏遠的港島兩側,跟中環的價值根本無法相比。1977年,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
這一年初,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對中環站和金鐘站的上蓋物業開發進行公開招標。地鐵工程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基建工程,首期計劃從觀塘經尖沙咀過海底隧道通至中環,耗資56億港元,但港府不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地鐵公司除了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募集資金外,主要依靠與地產公司聯合開發地鐵站上蓋物業籌資。
中環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相鄰的金鐘站也會隨著地鐵開通進入香港的核心地帶。當時,幾乎所有市場人士都認為置地集團穩操勝券,畢竟,當年公司的創辦人保羅·遮打親自參與了中環的填海工程,獲得港府大片土地,當時中環十幾座摩天大廈幾乎都屬於置地集團,甚至傳媒和公眾乾脆把即將啟用的中環站直接叫做「遮打站」。可是,1977年4月4日,出乎所有人意料,與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簽訂開發協議的竟然是李嘉誠。事後,媒體逐步披露了李嘉誠獲勝的法寶,原來,他給出了讓地鐵公司幾乎無法拒絕的優厚條件——正是瞅准了地鐵公司急需資金的短板,李嘉誠決定與地鐵公司聯合,快速開發並且分層發售,其中地鐵公司佔大份,簽約時就支付一筆現金給地鐵公司,此後陸續支付若干次現金。在當時普遍流行的「只租不賣」模式中,李嘉誠提出的方案,雖然不是最賺錢的,但卻是最吸引地鐵公司的。
後來的市場反應,證明了這一步棋是多麼正確。僅僅過了一年,1978年5月,中環站上建設的環球大廈分層發售,在廣告見報後的8個小時內就全部售完,交易總額高達5.92億港元;幾個月後,建在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開盤,總值9.8億港元的物業也被搶購一空。有媒體測算,李嘉誠從這兩座物業上獲得的純利不足1億港元,可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兩個項目,李嘉誠和他的長實集團順利打入了英資大佬的地盤,不僅贏得了名聲,一舉成為華資地產商的領頭羊,更贏得了港府和銀行的信任,為將來的財富帝國埋下了最寶貴的種子。
果然,很快李嘉誠就迎來了回報的時刻——與滙豐銀行合作開發華人行大廈。
滙豐銀行的全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4年創辦於香港,一直是全港最大的註冊銀行,也是港幣的三家發鈔行之一。華人行原是一座商業辦公樓,相傳當年中環是洋人的天下,號稱一等公民,因為不願與華人同樓辦公,這座大樓逐漸成為華資公司的天下,在香港的華人商界無人不知。1974年,滙豐銀行買下華人行的產權,準備拆掉重建,幾乎所有華資地產商都蠢蠢欲動。可是,地鐵招標過後十幾天,這個項目就變得沒了懸念,李嘉誠輕易得手。1978年,高22層的新華人行建成,長江集團也把總部搬到這裡,真正進入了中環。
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和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風采依舊不減當年,據說寫字樓的租金仍處於中環地區的中游水平。雖然這兩座物業早已不屬於李嘉誠,但它們卻記錄了李嘉誠商業王國崛起中最精彩的一章。現在的華人行已經改名為「AON怡安華人行」,主人變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保險公司之一怡安集團。淹沒在周圍四五十層高的新摩天大樓中,已然成了中環的「小矮人」,只有墨茶色的玻璃幕牆還保留了一份古典感和神秘感,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李嘉誠曾經在這裡上班長達20年。
直到多年之後,人們才意識到,這座普通寫字樓的建設,對於李嘉誠來說,早已超過了一城一池之價值。因為,通過這次合作,他收穫了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商業合作夥伴——時任滙豐銀行執行主席的沈弼(Sandberg)。
做大,滙豐、和黃與資本遊戲
回溯李嘉誠的財富傳奇,沈弼是另一個被廣泛忽視的關鍵人物。1927年生於蘇格蘭的沈弼,只比李嘉誠大一歲,曾經在印度、中亞和利比亞等地服過兵役,1948年退役後加入滙豐銀行,先後在日本、新加坡的分行任職。1977年,他成為香港滙豐銀行的董事局主席,直到1986年退休,在這10年間,沈弼帶領滙豐銀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他本人也成為香港歷史上最有名的銀行大班之一。
在香港,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控制香港的不是政府,而是馬會和滙豐銀行。」大家都明白,誰攀上了滙豐銀行,就意味著誰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因為它擁有香港超過50%的存款。《中國熱》一書的作者史塔威爾直接把滙豐銀行稱為「香港資金分配的最高仲裁者」。在香港的商界,人們甚至不用稱呼它的全名,只要一提到「銀行」兩個字,無疑就是指滙豐。
前述接近李嘉誠的第一代華人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其實,早在經營工廠的時候,李嘉誠就結識了沈弼,只是,當時他的生意還不大,兩人的合作屬於小打小鬧。不過,從私人感情上,李嘉誠卻與沈弼建立了可靠而緊密的關係。
李嘉誠的太太庄月明對他最大的支持之一,就是幫助他結交了關鍵的商業夥伴,這個關鍵「夥伴」就是沈弼。接近李家的知情人向本刊記者回憶,當時李嘉誠的英語水平不好,庄月明就當起了他和沈弼的翻譯,而且,庄月明大家閨秀的氣質和溫文爾雅的交往方式,為李嘉誠在沈弼面前贏得了好印象。
「更關鍵的是,李嘉誠和庄月明非常懂得怎麼跟沈弼交朋友。」這位老資格的企業家不願意向我們透露更多的細節,不過他還是進一步解釋了沈弼這個人獨特的性格:「他是蘇格蘭人,小氣、貪財、固執、寡言,朋友不多,與他交往很難,話說重了容易得罪他,說輕了他又覺得你在拍馬屁沒誠意,只能實事求是,再加一點小幽默。」採訪中,這位知情人士再三強調,李嘉誠的成功,除了勤奮和講誠信外,這才是最關鍵的。「多年來,他有一幫忠心耿耿的商業夥伴,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建立一段長期而穩固的友誼,太難,但他做到了。」
合作開發華人行大廈,只是小試牛刀(微博)。把地產業務成功打入中環後,李嘉誠意識到,如果僅僅在這個彈丸之地與老牌的置地集團短兵相接,並沒有勝利的把握,他開始把目光瞄向資本市場上那些老態龍鐘的英資巨頭,因為他們擁有令人垂涎三尺的龐大土地資源。
最先成為目標的是怡和洋行控股的九龍倉。其實,它是置地集團的姊妹公司,都由保羅·遮打一手創辦,後來與置地集團共同成為怡和系的兩隻拳頭。九龍倉並不是單純的一個碼頭倉庫,而是當時香港最大的貨運港,包括深水碼頭、露天貨場和貨運倉庫,擁有尖沙咀、新界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現在尖沙咀地區最大的購物中心、也是大陸遊客最青睞的海港城,還有讓無數女人流連忘返的連卡佛,都是九龍倉旗下產業。
李嘉誠瞄準九龍倉,並不是為了它的碼頭業務,而是他發現,如果說置地是中環的大地主,那麼九龍倉就是與之隔海相望的尖沙咀地區的大地主。隨著香港火車總站東遷,九龍倉把它的港口貨運業務轉移到了葵涌,騰出來的大片地皮用於開發商業大廈。可是,由於它奉行「只租不售」的模式,導致資金鏈頻頻告急。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在資本市場駕輕就熟的李嘉誠,悄無聲息地不斷增持九龍倉股票,一度擁有了20%的股份,甚至已經成為九龍倉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
李嘉誠的財富傳奇開始進入最精彩也是最扣人心弦的時刻。這段歷史在香港商界被傳得神乎其神,大致的情節如下: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意識到被收購風險的九龍倉找到滙豐銀行的沈弼求助。怡和畢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洋行,沈弼答應幫忙,親自出面斡旋,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出人意料的,李嘉誠答應了,人們推測他是為了給沈弼一個面子,當然,他更清楚,沈弼遲早會給他更大的回報。李嘉誠找到「船王」包玉剛,很簡單,他把十幾塊錢購進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0元的價格賣給包玉剛,正準備收縮海上運輸業務而登陸的包玉剛如獲至寶,加上他原來已經持有的九龍倉股票,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布其本人及家族已經購入九龍倉20%左右的股票,九龍倉董事局不得不吸納他及其女婿吳光正進入董事局。
李嘉誠一舉三得,不僅從中賺了幾千萬差價,更給足了沈弼面子,也幫助了包玉剛。只是,後來有香港媒體就此採訪李嘉誠,他並沒有承認當初想吃掉九龍倉的野心,而是輕描淡寫地解釋道,買進九龍倉股票只是想做長線投資,沒想到後來股價漲得厲害,超出了原有預期,只好放棄。
沈弼的回報很快就來了,這次「中槍」的則是和記黃埔——僅次於怡和的香港第二大英資財團。
和記黃埔集團包括兩大板塊,一是和記洋行,早年從事棉花和茶葉貿易,後來涉足香港的零售業,擁有香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百佳超市和遍布全球的美容保健品牌屈臣氏;另一個是黃埔船塢公司,當時亞洲最大的船塢之一,基地就位於現在的紅墈一帶,它壟斷了華南和香港地區的修造船業,「二戰」時還曾經為諸多大型軍艦提供修理服務。與九龍倉一樣,和黃也看到了地產開發的前景,它關閉了紅墈的碼頭船塢,把修船業務轉往青衣島,並將倉庫碼頭轉往葵涌,騰出的地皮用於開發住宅項目。可是,在1973年香港股災和隨之而來的世界石油危機雙重打擊下,和黃陷入財務危機,1975年,滙豐銀行向其注資1.5億港元,條件是和黃轉讓近1/3的股權,由此,滙豐成為和黃集團的第一大股東。
前述接近李嘉誠的華人企業家向本刊記者回憶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滙豐控股和黃後,聘請了一位澳大利亞人任總經理來打理公司業務,這位總經理很能幹,只用了短短兩三年就讓負債纍纍的和黃扭虧為盈,並且開始有能力償還滙豐的利息。可是,這位總經理生性高傲,在一次股東大會上,他甚至放出大話,說是自己帶領的和黃幫助滙豐發了財。「想像一下,幾年前滙豐注資可是雪中送炭的角色,大股東怎麼能受得了打工者這樣的語氣,更何況還是小氣愛記仇的沈弼。」
很快,沈弼就炒了那位澳大利亞人的魷魚,並且決定賣掉和黃,「畢竟,他是辦銀行的,收利息才是關鍵,一個獵物培養完就要轉向下一個獵物」。上述華人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沈弼主動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李嘉誠,明確告訴他:「我最信任你,給你吧。」
就這樣,1979年9月25日夜,九龍倉一戰過去剛剛一年,在華人行21樓的長實總部會議室,李嘉誠正式宣布——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滙豐銀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黃股權,共計9000萬普通股。而且,沈弼答應,李嘉誠只需要先支付20%的現金,不過1億多港元,餘下的可以分期支付。此後一年多,李嘉誠陸續增持和黃股票,直到1981年1月1日,他個人和長江實業共擁有和黃39.6%的股權,李嘉誠上任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
1985年,紅磡的黃埔船塢徹底關閉後,李嘉誠在船塢騰出來的土地上,開發了當時香港最大的一個私人屋苑——黃埔花園。這個龐大的住宅區,由88座高16層的住宅組成,共有10287個住宅單位,其中的2000多個單位,可以直接觀賞到美麗的維多利亞海景。直到今天,二手房的平均售價還高達每平方尺8萬港元左右。就在今年3月,黃埔花園一間面積935平方英尺(摺合103平方米)的高層海景房,還賣出了1035萬港元。
不論從什麼角度看,收購和記黃埔,都算得上是李嘉誠財富故事中最成功、最關鍵的一步。相比單一業務的九龍倉,和記黃埔是一家獨立的英資財團,旗下業務更加多元。直到今天,和黃旗下的業務都要比長江實業更複雜、更龐大,涵蓋了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電訊等李氏王國中最核心的財富,成為香港交易所主板中最大的上市公司。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分析,收購和黃後,李嘉誠的資本遊戲便可以更遊刃有餘,他讓賴以發家的長江實業專註地產業務,而用和記黃埔主攻多元化經營,在世界各地開疆闢土。
沈弼最大的愛好是收藏手錶,史塔威爾在他的新書《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中,直言沈弼是滙豐歷史上最浮誇、最具爭議的主席。「按照滙豐銀行的標準,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而且許多人說,他是一個貪婪無比的傢伙。」除了價值數千萬元的手錶藏品外,後人評價沈弼好大喜功,因為他在任期間,花了52億港元建設滙豐銀行總部大廈,使其成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大樓。
這座造型繁複猶如鋼鐵俠的大樓,就位於長江集團中心的西側,也是「幻彩詠香江」的「演員」之一。一般人會誤以為擺放石獅子的入口是正門,實際上,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的入口才是。大廈從1981年動工,斷斷續續到1986年才正式啟用,耗費了3萬噸鋼和4500噸鋁。而在建設期間,沈弼乾脆把滙豐的辦公室搬到了當時長江集團總部所在的華人行,與李嘉誠樓上樓下。
將和記黃埔以如此低廉而隨意的方式賣給李嘉誠,也成為沈弼離職後被人議論最多的一點。李嘉誠回報他的直接方式,是多年來把公司的銀行業務全部交給滙豐打理。1986年,沈弼卸任,獲封爵士,回到英國過起貴族生活。史塔威爾記述,臨行前的告別晚宴在當時還屬於李嘉誠的希爾頓酒店舉行,當著眾多貴客的面,李嘉誠送給沈弼告別大禮——一座新滙豐銀行總部大廈的純金複製品,高約1米。
地產霸權,從天水圍到深水灣
多年來,香港一直流傳著一組數字,說李嘉誠旗下公司擁有香港1/7的住宅單位。其實,在香港最大的地產經紀公司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看來,這個比例並不誇張:「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活躍在香港地產市場的不過十幾家公司,其中的四家就佔了超過一半市場。」
在施永青看來,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新一代華資地產商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70年代崛起,除了利用自由的資本市場外,不可忽視的背景是他們精準把握了時代脈搏。「英國人佔領香港後,並沒有帶錢過來,而且還希望把這裡打造成低稅率的自由港,所以多年來,港英政府通過限制土地供應、抬高地價來保證財政。」施永青向本刊記者分析道。上世紀70年代後,得益於第一波工業化浪潮,香港培養了龐大的中產階層,這部分人成為住宅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他們所需要的,正是李嘉誠等地產商開發的中小面積的住宅單位。反而是老牌的外資地產商,仍然固守著寫字樓和商業大廈的領域,錯過了快速擴張的機會。
在香港觀察李嘉誠的財富崛起,地產仍然是最直觀的線索。拿下和黃集團,完成黃埔花園的開發之後,這種通過收購老牌大企業而獲取地皮的模式屢試不爽,長和系名下在香港的幾大樓盤幾乎都有這一模式的影子。比如,緊鄰黃埔花園北面的海逸豪園,由25座高19~35層的住宅樓組成,其原址就是中華電力公司旗下的一個發電廠,1996年電廠搬遷後,由長江實業與中電集團共同開發。1985年,李嘉誠又通過和黃,收購了負責港島供電的港燈公司,後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遷址換地後,李嘉誠在原先鴨梨洲油庫和發電廠原址上開發了海逸半島項目,樓面面積高達787萬平方英尺,甚至超過了黃埔花園,總投資65億港元;在茶果嶺開發了高級住宅項目麗港城,樓面面積620萬平方英尺,投資45億港元。
前幾年,曾經擔任新鴻基地產創始人郭得勝8年私人助理的潘慧嫻,出版了一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在這本書里,她描述了地產商無限壯大的路徑——因為看中大型公共服務型企業擁有豐厚的土地資源,地產商利用資本市場上的收購,也間接控制了香港的民生服務業。這套手法並非為李嘉誠獨創,比如,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擁有香港最大的公交車公司——九龍巴士,恆基兆業地產的李兆基家族控股了中華煤氣公司,新世界地產的鄭裕彤家族則買下了香港另外兩家巴士運營公司——新巴和城巴,包玉剛家族擁有的九龍倉則買下了天星小輪和港島的電車專營權。這些公共事業公司不僅為地產商提供了大量可供盤活的土地,還提供了源源不斷且穩定的資金支持。只需要向港府提出申請並交納一筆低廉的補償費,就可以把這些地皮更改成供開發用的建設用地。
拋棄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判,地產大佬的確已經把觸角伸向了香港的各個角落。2010年,一個叫龐一鳴的香港青年,決心要對抗一下這種局面,他租住破舊的老房子,騎自行車出門,買東西盡量去街角的士多店,吃飯不去連鎖餐飲店,可是,最後他發現,總不能不用電燈和電話,甚至連常喝的屈臣氏礦泉水也是李嘉誠家族財產。
現在,與解放前的老四大家族相呼應,香港人一般認為有新四大家族,即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以及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有人也把九龍倉的包氏和吳氏家族(現任主席為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算在內,合成香港六大家族。
其實,單純從地產領域看,在香港人眼裡,李嘉誠並不是當地最顯赫的。曆數一下維多利亞港兩岸那些耳熟能詳的建築就知道:大鵬展翅般的會展中心是新世界的鄭氏家族所建,曾經的香港最高樓、國際金融中心(IFC)二期由恆基兆業集團的李兆基牽頭,現在的香港最高樓、尖沙咀的環球貿易廣場則是新鴻基郭氏家族的標誌,巨無霸購物中心海港城則屬於九龍倉的吳光正家族。但是,李嘉誠家族卻當仁不讓地擁有最龐大的財富版圖,因為,除了這些地標外,無論是在世界上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之一葵涌港中,還是在遍布街頭的百家超市和屈臣氏連鎖店,以及遊盪在空氣中的電話波段和寬頻信號,都有李嘉誠的影子。
6月2日,在香港採訪的最後一天,本刊記者走訪了兩個地方。上午,搭地鐵來到位於新界北部的天水圍。這裡距離香港市區25公里,以前是香港底層百姓的聚居地,上世紀80年代政府在此興建大型公共屋村,也吸引了大批內地來的新移民。現在,雖然房價漲到了每平方英尺3000多元,但天水圍仍然是香港最大的貧民區。李嘉誠家族旗下長江實業開發的嘉湖花園,是這裡最大的住宅項目。
從地鐵站出來後,可以搭乘環線輕軌,花20分鐘繞天水圍一圈。只有兩節車廂的小火車,緩慢地碾過被雜草包圍的鐵軌,兩邊就是四五十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森林」,炙熱的驕陽下,蟬鳴刺耳。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改編自發生在這裡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被生活壓抑的香港男人親手殺死了大陸嫁過來的妻子和兩個雙胞胎女兒,報警後自己用刀捅腹,企圖製造假象,可用力過猛也送了命。雖然,她後來又導演了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想通過展現平凡人的溫暖生活來挽回天水圍的聲譽,可是,這裡的悲情色彩一直沒有退去。第二天,當地媒體報道了一起殺妻案,原來,就在我到訪的當天下午,天水圍一位患有抑鬱症的中年男子在喝下一瓶酒後,殺死了當保潔員的妻子,後企圖自殺未遂,而在隔壁房間戴著耳機打遊戲的女兒卻對此渾然不知。
當天下午,我來到港島南部的深水灣地區,想一睹神秘的李嘉誠豪宅。這裡是香港乃至全球富豪最集中的居住地,碧藍的海灣近在咫尺,幽靜的山間公路只有兩車道,幾乎看不到公共巴士和計程車,很多路口豎著「私家道路,非請勿入」的牌子。李嘉誠當年結婚時修建的三層白樓位於深水灣道盡頭的79號,站在房間里就能看到腳下的高爾夫球場和不遠處的海景,這裡是香港高爾夫球會所在地,據說李嘉誠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先去打一會兒球,然後再去上班。
幾百米之外,就是郭氏家族的豪宅,門前的警衛警惕地看著來往的車輛,「賭王」何鴻燊,以及他的長房和三太太的豪宅也都分布在周圍。帶我去的計程車司機是一位住在政府公屋裡的中年男人,他一邊抱怨著這些地產富豪如何壟斷了他的生活所需,一邊對鑲嵌在大門上的那些銅製門牌如數家珍。
(感謝李安女士對本文的傾力相助,參考資料包括《亞洲教父》,史塔威爾著;《李嘉誠全傳》,陳美華、辛磊著;《地產霸權》,潘慧嫻著;《香港地產百年》,馮邦彥著)
推薦閱讀:
※李嘉誠是怎麽對付綁匪的
※1.李嘉誠祖上風水揭秘
※中國富豪戴多少錢的表?王健林500萬,李嘉誠才3000 | 品東西
※李嘉誠有話說
※李嘉誠的道與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