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約】中國抗戰片:《東京審判》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6周年影視展播》中國抗戰片:《東京審判》[海報劇照]

[熱誠推薦]中國抗戰簡介: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推薦詞:因為珍惜和平,我們不忘戰爭,回顧歷史,勿忘國恥,鄭重推薦!!![影視資料]導演: 高群書編劇: 唐灝 / 張思濤 / 張弛 / 胡坤主演: 劉松仁 / 朱孝天 / 曾江 / 謝君豪 / 林熙蕾 / 英達類型: 犯罪 /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語言: 英語 / 日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06-09-01又名: 遠東國際大審判 / The Tokyo Trial東京審判的獲獎情況2007年 中國電影華表獎 Outstanding Film2007年 中國電影華表獎 Outstanding Director 高群書2007年 Shanghai Film Critics Awards(Film of Merit)東京審判的劇情簡介 · · · · ·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當時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在3月20日飛抵東京。《大公報》記者肖南(朱孝天飾)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戰前相愛的戀人和田芳子(林熙蕾飾)與他相會。在宴會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卻預感到此行必定多艱難。審判終於開庭了,中國代表團遭受到了種種困難和挫折,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數。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最終法庭是否能將東條英機等臭名昭著的戰犯送上絞刑架呢?[精彩影評]部分的真實能不能算真實看了<東京審判>,不得不說一些東西這是一段中國人(至少是大陸人)都不熟悉的歷史.因為在大陸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教育中,東京審判都是被刻意忽略的.因為這是一件由國民黨主導的抗日事件,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被刻意弱化似乎成為這一類事件的共有特點.所以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東京審判的具體進程和它的重要意義.但這次黨國似乎要改變這種狀況,這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表明黨國在抗日歷史問題上開始正視國民黨的積極作用.但看了影片以後,發現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題材還是被忽略了,有些材料甚至關係到當今的中日關係.做為正史片的導演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對這些題材視而不見都是他的失職.比如對天皇的審判問題.這是東京審判的焦點問題之一.由於美國的暗中支持而使天皇逍遙法外是這次審判的最大遺憾,這為日後日本政壇極右翼的死灰復燃埋下了禍根.而在影片中這個重要情節只是一筆帶過....又比如731,這也是很有戲劇性和悲劇性的事件,影片幾乎不提一字...難道是為了當今的中美關係影片放棄了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緒化的東西上大做文章:中國證人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的臉譜化的道歉,中國留日學生的曖昧感情,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被軍國主義蒙蔽的狂熱青年.這些是用來幹嘛的呢,暫且不說這條副線的演員的演技慘不忍睹,就算他們的演技一流,這樣生硬且臉譜化的編劇也已經毀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經營.況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強人意.部分的真實到底算不算真實.這是擺在導演面前的一道難題,選擇省略什麼,表現什麼,弱化什麼,強調什麼,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所以,我不善良地認為,這部影片不是為了讓人們去真正了解這段歷史,而是以歷史的名義片面地去概括歷史,使觀眾陷入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除了劇本和創作意圖的上的硬傷,影片在敘事手法上和拍攝手法上也是不盡人意.比如影片過多地用了空間閃回這個手法,初看之下會給人情緒上的良好的壓迫感,但用多了,就會讓人懷疑攝影機出現故障.再比如在拍攝犯人的審訊時,鏡頭過於單調,而且會規律性輪流地把幾位配角掃一遍,實在不知道為什麼....雖然我說了它很多壞話,但是我還是舉雙手支持這部電影的.壞話歸壞話,壞話是為了有更好的電影,不是為了罵而罵...高群書的這部處女作實在不容易,是他自己貼錢拍完的,令人尊敬.希望中國能早日出現偉大的抗日電影.好題材拍出了爛電影!(長篇影評)看完了《東京審判》,原來以為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說實話看過之後覺得失望,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辯論片。如果不是審判日本戰犯,這種片子我壓根兒不會去看。感覺那些狡猾、兇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簡直是呆若木雞。而我方的辯護律師一個個慷慨陳辭,根本就沒有激烈鬥爭的感覺。簡直就是我方律師的個人秀,期間還穿插了兒女情長的莫名其妙的情節。簡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爛片。我看過一部美國片《判我有罪》,人家這種片子都拍的精彩絕倫。法庭上的辯論讓人感覺緊張的緩不過氣來,《東京審判》這種片子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失敗的一部電影!本來很好個題材,卻一點創新都沒有,接近於流水帳的敘事方式,相信讓不少觀眾昏昏欲睡。電影要這麼拍都能成所謂的「大片」,那麼滿地都是「經典」了。其硬傷有多處:1.幾個中國人,在國際上表現得很牛的樣子,使外國人折服,於是由衷地佩服中國人,並最終取得勝利。這種情節也不知看過多少遍了。2.現在的編劇也不知怎麼了,不管什麼片子,都非要加上點愛情,還往往是哪種無疾而終的愛情,一個為救另一個而死,反正兩個人肯定成不了。3.敵人陣營里肯定有頑固派和轉變派,頑固派就頑抗到底,死不悔改。轉變派就在內心深深的譴責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謝罪。4.敵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辯的、死不認錯的,但最終再好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肯定要失敗的。這樣的電影,註定被遺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團購支撐,兩個小時的片子結束了,狗血的愛情故事+愛國主義詩朗誦演講報告會結束了。如果說這只是一部爛片,也就算了。我一輩子看過的爛片不缺這一部。問題是這部片子的名字叫東京審判,如果叫愛在東京什麼的,我反應也就不那麼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東京審判歷時近三年幹了些什麼,所有國家如美國,英國包括蔣介石政府在裡面的作為在哪裡。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一直遺留到現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審判(這是遠東審判的重點僅用了一句旁白一帶而過),而事實上當時的主控官是想將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戰犯中,美國和日本達成了什麼協議。對日本的審判是不徹底的,這也是現在日本軍國主義還存在的一個原因。我也知道兩個小時的內容涵蓋不了那麼多,可你至少可以有個角度描寫一個重點吧。你都有時間三角戀,你沒時間說這些?再往後,就讓人不耐煩了。發現導演也就一憤青而已,連庭審的基本常識都不具備。開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對辯方律師的迴避請求,一臉的氣急敗壞,還得靠咱中國的梅法官去說服教育。對於任何一名職業法官來說,講究的是規則,事實和邏輯,不可能如此的情緒化,設若果真如此,那麼他真的沒有資格做這個法官。總之,這段情節一下子就降低了東京審判的莊嚴性,讓死難者受辱,導演似乎在為我們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認東京審判的結果。朱孝天和林熙蕾的出現,更是不倫不類。昔日的F4帥哥懷抱中彈林MM痛哭那場戲,真是夠虛假。看來高導演還是適合拍些《火星花園》之類的青春劇,至於這些深沉凝重的歷史題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比較NHK電視台等日本推出的同類影視節目,《東京審判》太膚淺,太情緒化了,根本沒有面對歷史事實所應該具有的冷靜和理性。一段最慘痛最屈辱的歷史,居然被拍成這樣。情節支離破碎,完全自說自話.象大多中國電影一樣,不能很好駕馭內容龐大豐富的歷史題材.不如看記錄片!沒有飽滿、細膩的故事人物情節做鋪墊,整部電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太過著重明顯,就像高高的腳手架只四隻細杆子撐著,顯的底氣不足,但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騷首弄姿地扭擺。能被糊弄的熱淚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國家裡的觀眾了,試想,這樣的電影若是讓歐洲人、美洲人來看,能打動人家么?就這部電影而言,國內電影對戰爭的理解仍然還停留在狹隘、膚淺的愛國主義和大漢民族主義層面上,沒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升華。還是多學學歐洲戰爭電影吧。有些媒體把導演高群書捧成了民族英雄,對他借錢拍攝《東京審判》津津樂道,卻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淺薄和狹隘。借錢與資金短缺不能成為拍攝爛片的借口。如果純粹是商業娛樂片倒也無傷大雅,但影片題材如此厚重,它關乎每一個中國人對那段歷史的體認,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對這部影片抱以寬容了。看完電影,使我有個不厚道的想法,導演把國人都很關注的題材作為自己進軍電影業的機會,甚至是為票房服務。我寧願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攝與製作的過程缺乏經驗和嚴謹,或者水平與功力不夠。但是結果實在叫人遺憾。影片頻繁的「切」經常使整個畫面變黑,坐在電腦前的我尚感覺不舒服,足以想像坐在超大的銀幕前的感覺,影片的導演讓我想起了以前家裡那台在換台時沒有畫面停頓功能的電視機。但導演似乎並不在乎觀眾的感覺,頻繁的切換似乎成了他的殺手鐧,在故事講不下去的時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極為散亂。像曾江審問那個小偷的時候,本來就是兩個人對話,雖說距離太遠難以採用正反打,可也不至於在這之間加上明顯的切換啊,畫面黑過之後出現曾江的鏡頭,我還以為他又要詢問別人了,沒想到小偷先生還要慷慨陳詞。更嚴重的是,導演不只是在講不下去故事的時候進行切換,在影片情感馬上就要到達高潮的時候也要來這手,在英達扮演的律師提供九一八事變證據後,本來可以將被告無言以對的神態展現出來,讓人解解氣,沒想到導演只是給了對方一個不到半秒的鏡頭,然後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觀眾為英達的精彩陳述而叫好。旁白記得徐靜蕾在說到她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來信》的時候,發現電影的旁白太多了。雖然我對徐才女的導演水平並不是特別認可,但很認可她的這種感覺。電影之所以為電影,就是因為她要用光影講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樣的作品簡直就是朗誦MV,根本不能稱為電影。王家衛的電影有時會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確實是電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編劇和導演硬加上去的,這就是用旁白為鏡頭服務和鏡頭為旁白服務的區別。說到《東京審判》,以上二者皆談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麼表現的時候用旁白頂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數時候,除了空鏡頭就是和旁白內容不大相關的鏡頭,讓人完全感覺不到這旁白是誰說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確的話,應該是梅汝璈說的吧?可在旁白中講到「在東京沒有歡樂」時,畫面上卻出現了梅汝璈在酒館歡笑的鏡頭,難道旁白中的話只是梅汝璈說給別人聽的煽情話語?情節一個那麼好的題材,卻在整個過程中難以顯現齣戲劇張力,不得不說是編劇的無能。在我國許多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呆板到虛假的台詞,這已經為廣大中國觀眾見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見過的最為明顯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將領說話時,總在懷疑影片的編劇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學生的近現代史課本。而《東京審判》的開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對中日戰爭的回顧,也顯然犯了這個毛病,難道那些編劇平時說話也都用那種歷史教材似的語言?除了台詞,影片在許多關鍵情節和細節的處理上也難以令人滿意。比如,在梅汝璈說出想要自殺的念頭之前,影片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鋪墊,還沒讓觀眾感受到他的難處他就想要自殺了,不得不令我對曾江所說的「懦夫」評價表示贊同。再有,很明顯,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線情節是非常失敗的。在美國電視劇中,多線發展往往是制勝法寶,但中國的影視劇製作者們往往不諳此道,總是把一些支線情節弄得很濫情,讓人見之生惡。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敗讓人很難對劇中幾個人物產生感情,白白浪費了我比較欣賞的曾志偉。而最後朱孝天抱著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時候,我沒有劇中人那樣的傷心感覺,只是在奇怪他為什麼不趕緊找醫生。梅汝璈最後說服各位法官的戲本來應該是影片的高潮,但卻成為了影片另一大敗筆。整個勸說過程就像是一個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審團成員在遊說其他陪審員,而這很難不讓人懷疑這個法庭的公正性,就像開始時日本方面辯護律師所說的那樣。我自然不是漢奸,但我對這段台詞產生了質疑,因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這段台詞中國人也許能夠接受,可外國人呢?他們相信自己國家的代表會被這樣一段話而輕易說服嗎?所以,當主審法官最後一張張唱票時,我完全沒有看《十二怒漢》等待一隻只手舉起時那種激動的心情。而當主審法官在說最後一張票會「決定一切」而後又故意停頓時,我不禁想到了《幸運52》里李詠公布答案的神態。最後旁白響起,說到每個法官「永遠都不能說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處理梅汝霖投票時明顯的「亮票」舉動,感覺這是導演和編劇在扇自己的耳光。而最後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戰犯被處以極刑」一言帶過,為什麼不讓法官一一念出他們的名字,配上每個日本戰犯當時的表情?我們費了半天勁為了表現什麼?真不知道導演是怎麼想的。片尾用字幕,實在是最簡單的選擇,畢竟像《鬼子來了》那種由黑白變彩色的神來之筆不是一般人能想出來的。[請您觀看]

編輯於2011年10月13日


推薦閱讀:

李懷源:中國古人怎樣讀書
全球最牛的9部狙擊電影,看10遍都不厭,只有一部在中國上映
尤德才:中國危機的根源是什麼?
盤點中國各地「最牛釘子戶」
八張圖,讓你讀懂中國的茶葉!

TAG:中國 | 東京 | 審判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