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憲法精神:韓大元講演自選集
一般說來,憲法學的價值體現既表現為憲法學知識的專業化水平,同時也表現為憲法學知識大眾化程度。嚴肅的學術著作雖然體現了憲法學的專業化要求,但是由於其受眾一般是同行學者與學生,專業化程度較高,往往枯燥無味,令一般人敬而遠之;而學術講演往往是以專業知識的大眾化為目標的,故而在強調專業化的同時也強調其通俗性,是學者與聽眾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的平台。我的憲法情緣在國家恢復高考之後的第三年,我考入了吉林大學法律系。那時,中國法制正處於恢復與發展時期,人們熱切地嚮往著法制的尊嚴與價值。1980年9月入學時,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修改憲法的決議,並成立了憲法修改委員會。憲法修改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1982年我大學二年級時,新憲法頒布,共和國大地上掀起了學習、貫徹憲法的熱潮。1983年6月,新憲法通過不久,我組織了一次公民憲法意識調查。這次的調查結果雖然未能得以公開發表,但卻深深影響了我的學習和之後的人生歷程。通過調查我發現,轟轟烈烈的憲法宣傳與現實中的民眾憲法意識之間是有距離的,現實的憲法世界並不像書本中的憲法那樣美麗。於是我開始關注憲法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憲法價值。由於整個大學四年的生活是在修改憲法與宣傳憲法的社會氛圍中度過的,憲法自然成為我最喜歡的一門專業課程。1984年報考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時,我就選擇了憲法專業,並從此與憲法結下了不解之緣。1990年到1992年在日本學習期間,我的學術興趣開始轉向「非西方憲政與憲法文化」問題。通過閱讀大量的憲法學著作,我開始注意到憲政價值中蘊涵的文化傳統,力求從文化相對主義角度審視憲法世界。作為研究非西方憲政理論的第一步,我開始著手對亞洲立憲主義歷史的研究。我認為,在我國的憲法學研究中,學術界的精力過分集中於西方憲法,而對非西方的憲法缺乏必要的關注。然而,立憲主義並不存在一個惟一的標準模式,憲法的價值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應允許不同民族基於憲政的普遍性價值而追求多樣化的憲政模式。我們不能以某一把特定的尺子去衡量多元的憲法世界。憲法學發展的前提在憲法學的研究中,我比較重視基本原理的研究。憲法學的發展必須要以憲法的基本原理的更新與發展為前提。在基本理論研究中,我提出了憲法正當性、制憲權、憲法文化、憲法解釋性質等基本範疇,為學者們進一步思考憲法學理論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在我的憲法學思考中,人權,尤其是人的尊嚴的維護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目標與追求。憲法學本質上是人學,它的最高價值和核心命題就是人的尊嚴。憲法學知識的正義性與憲法學者的良心深深凝聚在人的尊嚴的追求。2000年後我在研究基本權利一般理論的同時,注意結合憲法案例,分析具體基本權利類型。諸如基本權利效力、人的尊嚴與憲法價值、生命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等。另外,我還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研究了科技對憲法及憲法學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始終認為,越是最前沿的問題,越能推動憲法學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以憲法歷史與事實來說明憲法理論已成為現代憲法學發展的重要趨勢。憲法史體現了一個民族探索正義與理性的精神與過程,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去了解的歷史事實。中國憲法史的研究也是我近年研究的一個著重點。憲法學的中國化和社會化我們生活在文化多樣化、經濟全球化時代。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外國憲法的發展。域外的經驗是我國憲法發展必不可少的學術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國內憲法學的發展也要有賴於外國憲法和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我主張憲法學的中國化,因為只有中國化的憲法學才能解決中國自身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將外來憲法學的合理因素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相結合,提倡憲法學在中國社會中的具體範式與具體運用,確立中國憲法學的主體性,建立中國的憲法學理論體系與學術風格。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憲法學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使命,揭示憲法學價值與中國社會結構之間的聯繫。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中國的憲法學應當把中國社會當作自己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建構解釋和反映中國社會現實並與憲政普遍性相結合的憲法學體系。當然,在研究中國的問題時,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我主張憲法的社會化。憲法關懷人、愛護人。憲法需要得到民眾的信仰,需要得到切實的遵行。而這些,在我國目前均需要憲法價值的普及化,憲法自身的社會化。憲法需要走入社會生活當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讓憲法的愛、憲法的陽光無處不在。憲法學是一門開放性和批判性的學問。它會按照事物本來面目說話的。憲法學的品位就在於批判。作為一個憲法學者,尤其需要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保持其必要的中立性,保持其學術的操守。在憲法學的專業化與大眾化的關係上,我主張憲法學首先要實現專業化,要建立自己的學術邏輯與話語系統,沒有專業化的知識體系是脆弱的,憲法學大眾化只能在專業化基礎上才能獲得發展的基礎。憲法學的發展要依賴於法學知識共同體,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是必要的,但這種交流不能以犧牲憲法學固有的專業性與學術邏輯為代價。在我的學術生活中學術講演是進行學術交流,驗證自己學術成果的一種形式。在我看來,學術講演是作者和聽眾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的平台。本書是我的第一本講演集,是將我近五年在兄弟院校與國家機關、學術會議上所作的講演進行整理後彙集而成的。書中側重於選擇憲法學原理和具有實踐性的基本人權方面的內容,同時包括憲法學發展的動態性信息。在不同形式的講演中,我始終關注著社會現實中提出和存在的憲法問題。來源:法制日報來源日期:2009-6-18 本站發布時間:2009-6-18
推薦閱讀:
※生活感悟短語
※朝覲感悟[一至三篇]
※離婚中的天道與人道,多麼透徹的感悟
※人生感悟經典話語
※只要有心智,有感悟,啟迪和幫助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