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黃帝四經》三譚《稱經》

《黃帝四經》三譚《稱經》篇(全文)

223、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論——《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道無始而有應。其未來也,無之;其巳來,如之。有物將來,其刑(形)先之。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譚:「道」沒有始終而有過程。人們沒有認識到它的時候,不會感覺得其存在;當認識到它的時候,會感覺到其的存在了。人們在認識某個事物時,首先認識到的是其形狀,根據其形狀表現出來的該事物本質,命名其名稱。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論。

224、認識事物首先要認識事物的本質——《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其言胃(謂)何環(刑)傷威。也(弛)欲傷法。無隋(隨)傷道。數舉參(三)者,有身弗能葆(保),何國能守()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恆不同廷。」譚:這樣說意味著什麼呢?人們過分的注重事物的外在形態,反而會損傷該事物的聲威;任憑人們的主觀慾望來認識該事物,反而會傷失該事物存在的法則。不遵循客觀的認識事物就會失去「道」。人們要是反覆如此的認識事物,其結果就是自身難保,那麼又何來保國哪?極端的認識就會有極端的言行,中正的認識就會有中正的言行,極端的認識與中正的認識,是永遠不會有共同言行的。此處進一步的論述:認識事物首先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只有中正客觀的認識事物,方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225、也就是只有中正方能實事求是——《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凡變之道,非益而損,非進而退,首變者凶,有義(儀)而義(儀)則不過,侍(待)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譚:凡出現變「道」的事情,不是有收益而是有損傷了,不是前進而是倒退了,先行變「道」者必有凶禍。只有固守道義,而在執行中堅持中正不過。其表現中正而看見名利也不迷惑,方能中正用法而治理則不混亂。只有中正方能守「道」,也就是只有中正方能實事求是。

226、天道不可逆,天命不可違——《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聖人不為始,不專已,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譚:作為聖人,要不先動、不偏執一己之見、不主觀預先設謀、不為得失、不推辭福祥來臨的時機,這是因要順天「道」的法則。否則,失其天「道」者就會面臨死亡的災難;欺矇其君主者同樣會面臨死亡的災難;總之,欺上就會有危險。天道不可逆,天命不可違。

227、人類生存的憂患在於掌握「道」的法度上——《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心之所欲則志歸之。志之所欲則力歸之。故巢居者察風,穴居者知雨,憂存故也。憂之則取,安之則久。弗能令者弗得有。」譚:人們心裡想的,則要立志去做,立志想要做的,則要用力去實現。所以,高處巢居者要了解風,低處穴居者要懂的雨,這都是擔憂生存環境的原因。擔憂則要立志採取相對的措施,方能長治久安。不能如此者,便不能有安身之處。人類生存的憂患在於掌握「道」的法度上。

228、客觀條件左右著人的命運——《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實□□。□□臣,名臣也,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實虜也。:譚:做為「帝」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子,其實是他的老師;做為「王」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子,其實是他的朋友;做為「霸」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子,其實是他的附庸;作為流亡君主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子,其實只是他的奴僕。實質是說明人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作用,也可以說是,不同條件下所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客觀條件左右著人的命運,這就是天命。

229、自以為是的人必自絕於人——《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自光(廣)者人絕之;□□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居不犯凶,困不擇時。」譚:自以為德能廣大的人必被人們所唾棄,盛氣凌人是很危險,甚至會自取恥辱而亡。人們在順境時要不妄為亂作自取凶禍,在逆境時要不擇時機努力爭取。自以為是的人必自絕於人,那又是很孤獨的,哲人思想家往往如此。

230、不為俸祿為道義的士者思想——《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不受祿者,天子弗臣也。祿泊(薄)者,弗與犯難。故以人之自為□□□□□□□□不士(仕)於盛盈之國,不嫁子於盛盈之家,不友□□□易之(人)。」譚:如不授予俸祿,天子就沒有大臣來輔佐;如俸祿微薄,天子使用大臣就犯難。所以,只以滿足人的慾望的方法,而沒有用道義來選擇輔佐大臣,國事難成大業。因此,為了道義的有識之士,是不會為了俸祿去鼎盛之國為官的;也不要為了富貴把女兒嫁到鼎盛的豪強之家;不要與盛氣凌人、喜怒無常的人交朋友。這幾句很難理解,只好如此。有不為俸祿為道義的士者思想,又有盛則衰的道家思想。

231、用兵之道的首要是「不得已而行」——《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不執偃兵,不執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聖人糜論天地之紀,廣乎蜀(獨)見□□□□□□□□□□蜀(獨)在。」譚:聖人不是一味地反對用兵,但也不主張一味地用兵;用兵是為了不得已的征伐。聖人上知天道之根本,下知地道之理義,聖人能熟論天地之道的法則,所以有遠見卓識,有用兵征伐的獨到見解。用兵之道的首要是:「兵者不得已而行」。

232、人與人的差別也是決定於「道」——《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天子之地方千里,諸侯百里,所以聯合之也。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敵(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則相傷,雜則相方。」譚:天子轄地千里,諸侯轄地百里,這種差異是和他們的身份地位相聯相合的。因此立天子時,能使諸侯認可;同理立正妻之子立為太子時,也能使妾之子認可;立正妻,使妾認可,如妾不認可則兩相就會相互傷害,兩相混淆就會互為敵方。人與人的差別也是決定於「道」。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客觀的經濟實力決定了政治地位。

233、遵循天道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適當——《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時若可行,亟□勿言,(時)若未可,塗其門,毋見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製取予。取予當,立為□王。取予不當,流之死亡。天有環(還)刑,反受其央(殃),」譚:時機成熟,就要立刻行動而不要聲張:時機未到,就要斂藏心機,不露聲色。天道制約著寒暑往來,地道制約著高低差異,人道制約著奪取和予。如果取予得當,則可尊為聖王;取予失當,就會流亡身亡國亡。天道循環運行,違者必自取禍殃。遵循天道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適當。

234、天道決定了人世間永恆的法則——《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世恆不可擇(釋)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禍。有國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國將亡,天下弗能存也。」譚:人世間的法則是永恆的,這是天道決定的,是人不可通過任意選擇而只用於我一己私利的。人世的法則不可用於我一己私利,是因如用於一己私利是會導致禍患。當一國具備存在的必然時,人們是不能夠滅亡它的;當一國家已具備了滅亡的必然時,人們也無法再挽救它。這就是天道決定了人世間永恆的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35、諸侯之間不要有仇必報——《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時機未至,而隱於德。既得其極,遠其德。□淺□以力,既成其功,環(還)復其從,人莫能代。諸侯不報仇,不修佴(恥),唯□所在。」譚:當天道的時機未到時,就要自隱其德能;當天道的時機到了最適度時,就要廣施其德能;如此,只要少用其力,即可獲得成功。這是順從天道的原因,人力是替代不了的。因此,諸侯之間不要有仇必報,不要為了兩者之間的恩仇而相互征伐,唯有在於是否合於天道。不要因私利而有仇必報,要按天道而行,這又是多麼進步的思想理論呀!

236、用人之道的根本就是遠離小人——《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隱忌妒妹賊妾如此者,下其等而遠其身。不下其德等,不遠其身,禍乃將起。內事不和,不得言外。細事不察,不得言(大)。」譚:君主對於如蒙蔽君主、嫉妒賢才、陷害忠良、行為邪佞這一類的人,就應該貶黜和疏遠;對他們如不貶黜疏遠,就會因此而生出禍患。君主如果連自己家庭內部的事情都不能理順,就沒有資格來討論國家的事情;小事不明,大事也就談不上了。用人之道的根本就是遠離小人。但是,往往難以做到的根本是:小人利己!

237、肺腑之言是沒有花言巧語的——《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利不兼,賞不倍。戴角者無上齒。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實彀不華,至言不飾,至樂不笑。華之屬,必有核,核中必有意。」譚:國家獲利君主不能兼顧臣民,即使是大張旗鼓的獎賞也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如同動物有了雙角就不再應有上齒了么?興兵征伐師出有名,功成而止。飽滿的穀物沒有花,如同肺腑之言是沒有花言巧語的,開心的快樂是不表現在笑聲上的。華麗外表的根本,如花必有果,果必有核兒,核中必有其生存的意義。花言巧語必要言過其實,言過其實必有欺詐。

238、「道」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誥誥作事,毋從我冬(終)始。雷□為車,隆隆以為馬。行而行,處而處,因地以為資,因民以為師。弗因無衷也。」譚:天地之道是有左必有右,有雌必有雄。天的變化自然而然,不是依人們的慾望有始有終的。如同以雷為車,轟隆隆天馬行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因此,地依此變化產生資源,因此,民心依此變化適應生存。對於天地之道的變化,誰也不會無動於衷的。天地之道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239、兩千多年前禁令仍是當今的禁令——《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宮室過度,上帝所亞(惡),為者弗居,唯(雖)居必路。減衣衾,泊(薄)棺槨,禁也。疾役可發澤,禁也。草蓯也淺林,禁也。聚□□隋(墮)高增下,禁也。」譚:過度修建宮室,為上天所不容;因過度修建的宮室沒人居住,即便居住了,那也必是做做樣子。由此,減少死者的衣被和棺犉的厚度,是被禁止的;興動徭役多毀川澤,是被禁止的;雜草叢生中多處山林被砍伐,是被禁止的。掘低高地填平低洼,是被禁的。此處兩千多年前禁令仍是當今的禁令。

240、萬物生存於「道」的變化——《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大水至而可也。毋先天成,毋非時而榮。先天成則毀,非時而榮則不果。日為明,月為晦。昏而休,明而起。」譚:然而時逢洪水暴雨成災,則為疏導大水而挖高填低是可以的。萬物不要先於天時成熟,也不要不適時地繁華。先於天時成熟則會被毀,不適時地繁華則不會結果。如同太陽出來就是白天,月亮升起就是夜晚;夜晚人要休息,白天人要勞作。萬物生存於「道」的變化,違之則毀。

241、凡事都要有個度,就是要適度——《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毋失天極,廄(究)數而止。強則令,弱則聽,敵則循繩而爭。行曾(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母(侮)而索敬,君弗得臣。」譚:君主所為不要超過天道所規定的度數,達到了這個度數就應及時停止。強國則可發令,弱國則要聽令,均等的國則要遵循天道相爭。作父親的行為使人感到憎恨,要想得到兒子的敬愛是不可能的;作為君主的行為使人感到侮薄,要想得到臣下的敬愛也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有個度,就是要適度。

242、任何將要發生的事情都會有其徵兆——《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有宗將興,如伐於□。有宗將壞,如伐于山。貞良而亡,先人余央(殃)。商(猖)闕(獗)而恬(活),先人之連(烈)。埤(卑)而正者增,高而倚者崩(崩)。」譚:當一個國家將要興起的時候,如要對其征伐該國會堅如磐石,而當一個國家要衰敗的時候,如要對其征伐該國會崩如山塌。正直善良的人夭折,是因祖上積累下了禍殃;猖獗的人長壽,是因祖上積累下了功德。其勢低卑而根基平正的會不斷增高,其勢高峻而根基歪斜的早晚要傾覆。任何將要發生的事情都會有其徵兆,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有其前因。因此萬事都要因勢利導,關鍵在於——看勢,這就是《易經》占卜的作用。

243、古今中外為了利益的血親之爭比比皆是——《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山有□,□□屯屯。虎狼為孟(猛)可盾,昆弟相居,不能相順。同則不肯,離則不能。傷國之神。□□不來,胡不來相教順弟兄茲,昆弟之親,尚可易哉。」譚:山上種有樹木,其果實總是飽滿盛多;虎狼雖凶,但猶可防備;兄弟居住在一起,卻不能和睦。同在一起居住不肯,遠離各自別居又不能。真是讓國君傷神。為什麼沒有人來相勸教?不是沒有人來勸教弟兄和睦,而是即使是昆弟之血親,也尚可發生變化呀!古今中外為了利益的血親之爭比比皆是。

244、不自量力、欲壑難平、不識時務必敗——《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天下有參(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無窮死,寡不辟(避)眾死。毋籍(借)賊兵,毋裹盜量(糧)。籍(借)賊兵,裹盜量(糧),短者長,弱者強,嬴絀變化,後將反也(施)。」譚:天下有三種人為的死亡現象,一種是因忿恨而不自量力;二種是因嗜好而欲壑難平;三種是因弱小而不識時務。不要把武器借給賊人,不要把糧食供給強盜。倘使武器借給賊人,糧食供給強盜,就會造成短者變長、弱者變強的結果;這種力量長短變化的結果,其後果將會是反傷害自己。不自量力、欲壑難平、不識時務必敗,都是言行過度所致。

245、執守「道」過度或不及結果各自相異——《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弗同而同,舉而為同。弗異而異,舉而為異。弗為而自成,因而建事。」譚:不相同而相同了,這是由於舉事執守「道」都能適度,而最終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不相異而相異了,這是由於舉事執守「道」過度或不及不異,而最終會得到各自相異的結果。無為而自成其事,就是因舉事能執守「道」適度。舉事執守「道」過度或不及結果各自相異。

246、內心醜惡往往需外表善親來掩飾——《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陽親而陰亞(惡),胃(謂)外其膚而內其。不有內亂,必有外寇。膚既為膚,既為。內亂不至,外客乃卻。」譚:表面善親而內里卻醜惡,這便稱作用表面的善親來掩飾內在的醜惡。這樣的話,即使沒有內亂,也會有外寇侵侮。表面的就是表面,丑的就是丑的。只有表裡如一則內亂不生,外敵乃會退卻。內心的醜惡往往是需要外表的善親來掩飾的。

247、人在天地自然而然之中——《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得焉者不受其賜,亡者不怨大□□天有明,而不憂民之晦也。(百)姓辟(避)其戶牖而各取昭焉。天無事焉。地有(財)而不憂民之貧也。百姓斬木艾新(薪)而各取富焉。地亦無事焉。「譚:「道」是永恆變化的,有所得,不必認為是「道」的賞賜;有所失,也不必埋怨是「道」的懲罰。天有光明,而不憂百姓生活在黑暗中,百姓自可以開鑿窗戶來取得光亮;天不需要有所作為;地有財富,而不憂百姓生活在貧困之中,百姓自可以伐樹割柴來取得財貨,地是不需要有所作為的。天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人在其中也。人在天地自然而然之中。

248、亂有亂因不可一概而論——《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諸侯有亂,正亂者失其理,亂國反為焉。其時未能也,至其子孫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譚:諸侯國中有發動叛亂的,那麼興兵平定叛亂如果不合乎天道之理,則叛亂之國反而會施行報復的。即使當時不能實施報復,其後代也必然會報復的。所以說,要制服人而不合天道之理,反而會被對方所制服。亂有亂因不可一概而論,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天道之理。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49、迷途知返行歸正「道」——《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與死者從事。感而極(亟)反,□道不遠。」譚:活著的人有房屋居住,死去的人有墓穴葬埋。不能將活人的房屋與死人的墓穴同等對待。迷惑到一定程度而覺悟,這樣離「道」不會太遠。迷途知返行歸正「道」,人難覺悟呀!。

250、君臣同心其國永固——《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臣有兩位者,其國必危。國若不危,君曳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譚:大臣有二心,國必危險;國若不危亡,那是由於君主還存在。若一旦失去了君主國必危亡。如失去了君主,國家如不危亡,那是由於大臣還在儘力起著輔弼的作用。君臣同心其國永固。還是關鍵在君。

251、不能齊家是子不教父之過——《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家若不亂,親臾存也。(失親必)危,失親不亂,子故佐也。」譚:兒子若有二心,這個家庭必會混亂;家庭如果沒有混亂,這是因為父親還存在。失去父親,家庭必然混亂;如果沒有混亂,那是由於兒子還在那裡儘力支撐著。不能齊家是子不教父之過。

252、股肱大臣難得呀!——《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不用輔佐之助,不聽聖慧之慮,而侍(待)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謂)身薄。身薄則貸(忒)。以守不固,以單(戰)不克。兩虎相爭,奴(駑)犬制其餘。」譚:若不用賢良的輔佐,不聽聰慧者的謀慮,而只依賴於城池的險固,和倚仗兵力的強盛來抵禦外敵,這可叫做勢單力薄;勢單力薄是很危險的,防守不會穩固,攻戰不會取勝。但是,若是二虎相爭,劣犬便會從中獲利的。股肱大臣難得呀!

253、最理想的治國之道就是無為而治——《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善為國者,大(太)上無形,其(次)□□□□,□下斗果訟果,大(太)下不鬥不訟有(又)不果。」譚:善於治理國家的,最理想的是順其自然沒有具體的國法;其次才是順天地之道正定法則;再其次便是對有關爭鬥的結果有訴訟的結果;最次的是沒有爭鬥的結果,也沒有訴訟的結果,那就是亂了。最理想的治國之道就是無為而治。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54、正定法則審明是非的有為而治——《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大(太)上爭於□,其次爭於明,其下(救)患禍。」譚:治理國家的,最理想的是順其自然沒有具體的國法,只有回歸人的本性善;其次順天地之道正定法則,只要做到審明是非曲直;再其次便是對有關爭鬥的結果有訴訟的結果,解救國內禍亂的災患。正定法則審明是非的有為而治。

255、謙恭的敬畏和果斷的有為——《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寒時而獨暑。暑時而獨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勝怠,敢勝疑。」譚:該寒冷的時候卻偏偏熱起來,而該熱的時候卻偏偏寒冷起來,這種現象對生命是有危害的,因為這是逆天地之道的。謙恭勝過怠慢,果斷勝過寡斷。好似當今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是人類逆天而行的報應。此處,實際上是以此比喻人類逆天道而行,所表現為謙恭的敬畏和果斷的有為。

256、果斷有為的逆天而行是亡國的根本原因——《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亡國之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信其□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賣前□以知反,」譚: 國家滅亡的禍患主要在於上述:欲壑難平、不識時務、不自量力、掩飾醜惡、君臣二心、是非不辨、逆天而行。這都是不相信「道」,而又不相信「道」作用的後果,如此是不可行的。而不相信「道」,又不相信「道」的作用,其後果必遭天譴。人不論表現的如何謙恭敬畏,但果斷而有為的逆天而行是亡國的根本原因。回顧各諸侯國以往的興衰史,可知不相信「道」的道理。此處只可會意了。

257、治國之道首先要懂的是非曲直——《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故□□,賣今之曲直,審其名以稱斷之。積者積而居,胥時而用,賣主樹以知與治合積化以知時□□□正貴□存亡。」譚:所以治國之道,首先要懂的當今局勢的是非曲直,審查其名實是否相符,來加以權衡判斷。所謂的「積」,就是積累存亡的道理,等待適時而運用。更要懂得君主的智慧程度與治國的經驗積累,以把握天時正定國策,方能決定國家的存亡大業。此處也是意會多於注釋。治國之道首先要懂的是非曲直,也就是要懂得以天地之道為標準。說起來容易懂的,做起來很難,主要是人私慾的干擾。

258、凡事都要從「陰陽」的變化來明道義——《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凡論必以陰陽□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無事陰。信(伸)者陽而屈者陰。」譚:凡是論治國之道,都要從「陰陽」的變化來明道義。天屬陽而地屬陰,春屬陽而秋屬陰,夏屬陽而秋屬陰,白天屬陽而黑夜屬陰,大國屬陽而小國屬陰,強國屬陽而弱國屬陰,做事屬陽而無為屬陰,伸展屬陽而屈縮屬陰。凡事都要從「陰陽」的變化來明道義。此處是中華傳統文化近一步的哲理分析。

259、為人處事的陰陽哲理分析——《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取(娶)婦姓(生)子陽,有喪陰。制人者陽,制與人者陰。客陽主人陰。師陽役陰。言陽黑(默)陰。予陽受陰。」譚:君主屬陽而大臣屬陰,居上位屬陽而居下位屬陰,男屬陽而女屬陰,父為陽而子為陰,兄為陽而弟為陰,年長者為陽而年少者為陰,高貴者為陽而卑賤者為陰,富達者為陽而困窮者為陰。婚娶、生子屬陽而死喪屬陰。統治者屬陽而被統治者屬陰。來客屬陽而待客的主人屬陰。長官屬陽而士兵屬陰。說話屬陽而沉默屬陰。給予屬陽而接受屬陰。此處是中華傳統文化近一步的對人,為人處事的陰陽哲理分析。

260、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黃帝四經》譚《稱經》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9370.html

「諸陰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祭乃反。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進,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譚:凡屬陽的都是效法天道,天道是高貴而正中的,超過天道正中的法度就會走向反面。凡屬陰者都是效法地道,地道是德安而正靜的,是以柔來制約剛進的,擅長於給予卻不去爭奪。這便是地道的法度而體現出來的「雌節」。結論是: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


推薦閱讀:

15-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七
《黃帝內經》論整體八要素
《黃帝內經》中的認識論(劉明武)
傷寒鈐法正名-《黃帝外經》乃鈐法之源
讀《黃帝陵記》文,賞《黃帝陵》郵票

TAG: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