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先民是怎麼來到中國的?除了做生意的,還有幫助中國平叛的

其實,有些問題當我們將它擺在桌面上,正視它,大家也都便了解它了,知曉它了,也就無所謂敏感或者不敏感的了。而當下的問題是,因為一些人講所謂的「民族團結」,再加上宗教信仰問題,有一些人都不願意去觸及回族發展與形成的這段歷史了,進而讓人們在不了解中產生了一些誤解,甚至是誤會,把本來不敏感的問題變得多少有些敏感了。這當然是沒有必要的,和所有民族的歷史一樣,回族的歷史同樣是光明正大的,沒有任何地方是可以忌諱的,同樣是值得人們尊重、正視和研究的。回族人的先民是怎麼來到中國的、中國回族是形成過程中整合了哪些民族的成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說說。

1.做生意自願來的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準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一般以公元651年, 即唐高宗永徽二年為標誌。這一年大食國「始遣使朝貢」(見《舊唐書·高宗本 記》、《舊唐書西戎轉》及《冊府元龜》卷970),正式開始了唐廷同大食(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阿拉伯、伊朗穆斯林的泛稱)的政治性往來。

但在這之前,回族人的先民就有來中國做生意的,「之前」的時間段可以定在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建立,也可以認為是認為是從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公元651年,兩國的正式「建交」,使商業貿易正常化、正當化,回族人的先民開始陸續來到中國做生意,一部分人就由行商變為坐商了,不願意再回去了。這是即是回族人最早來到中國的先民。

今天,有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從陸地或者說是陸上絲綢之路而來的,但這種說法不全面,當時還有從海上來的,他們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當然也是回民族的先民。尤其是到了宋、明兩朝,陸上絲路一度不暢,甚至中斷,海路甚至成了主流。

在這裡面,我們需要糾正一個問題,即是大家都熟知的粟特人被認為在後來融入了回族。這個說法不能說是不對,但至少有些「偏差」,安史之亂乃至唐朝滅亡後,有很多粟特人沒有回到中亞,而是選擇留在了中國,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當時中亞一些居民已經信仰伊斯蘭教了,而他們因為來中國做生意,宗教信仰呈現多元文化色彩,主要有祆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再加上其他原因也就不願意回去了。這部分人在後來有改信伊斯蘭教的,但一定不是全部,融入回族人當中的也只是一部分,具體數字沒人能夠說清。

2.幫助中國平叛而來的

公元755年唐帝國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叛軍勢如破竹,攻下了長安,各國增援。主要有大食國的軍隊,西域諸國的軍隊,回紇的軍隊等。

《舊唐書·肅宗本紀》:「二載……丁亥,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之眾二十萬,東向討賊。」《新唐書·肅宗皇帝紀》也說:「丁卯,廣平郡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兵討安慶緒」,「至德二載九月,以廣平郡王為天下兵馬元帥,率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等兵二十萬以進討。」

這是事實,也是史實。除了在回族民間傳說故事裡有體現,在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等文獻中也是有記載的。大食國的士兵和唐軍並肩作戰,很快就平息了叛亂。唐王為了感謝這些大食國的士兵,為逝者修建了陵墓,為活著的娶了妻子,還特別在國都西安附近划了一大片土地,讓他們繁衍生息,保衛大唐江山。

雖說,今天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這支軍隊到底有多少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融入了後來的中國回族。

3.隨蒙古軍隊返東的

蒙古帝國的3次西征 ,將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蒙古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蒙古第二次西征 即蒙古汗國的第二次西征,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窩闊台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 蒙古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西征),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

這3次西征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大量的穆斯林被編入蒙古軍隊,被「徵發」並隨蒙古大軍東返,尤其是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薛正昌《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寧夏人民出版社):「成吉思汗將已獲得的中亞伊斯蘭國家的大量工匠分配給諸路蒙古大軍;為了補充兵員,又將被征服地區的徵發為軍,編入蒙古軍中。同時,還徵調已歸降國的軍隊隨征。這些工匠、被徵發的軍人、被徵調的軍隊,隨著成吉思汗大軍而東返。」

那麼這些人到底有多少呢?邱樹森《論元代少數民族形成及其影響》(南京大學民族研究成等編《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5輯):「這些被徵發來的軍士、工匠、教士、科技人才、婦女兒童達數十萬人。」而這與後兩次西征一起,最終形成了《明史》中所說的「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局面。

在這裡面,我們同樣需要糾正一個問題,即是:並不是所有被擄獲的工匠、被徵發的軍人、被徵調的軍隊和後來一起被稱為「色目人」的人(一切除蒙古、漢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後來都變成了中國回族,他們只是主體、是基礎。元朝所說的「回回人」不能和今天的回族劃等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被「誤認」為回族的

宋代東來的猶太人,由於宗教上的親近關係,後來也成為回族一部分。這在我們今天被一些專家稱為「猶太回族」,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僅限於宋代,僅是宋代東來的猶太人中的一部分。

猶太人可能在更早的漢朝就已經來到了中國。從唐宋年間一直到清朝,猶太人都一直生活在一個相對隔離的社群中,大部分都居住在開封。中國猶太人中最著名的一支即是開封猶太人,是在北宋時期從中國西北部伊斯蘭教地區遷入中國的河南省的。文獻資料顯示,因為類似的風俗,中國的猶太人常常被其他中國人錯認作穆斯林。

今天,許多中國猶太人的後裔還生活在漢族和回族社群中。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細說。

另外,在歷史發展中,元代被稱為「啰哩回回」 、「綠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蘭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宋元時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島南部和南洋諸島上屬於馬來人種的「崑崙回回」因遷居中國而成為回族的先民。

2.其他民族成為回族的。

這一人群是不需要來中國的,因為他們本身就在中國。主要有這麼三個方面:

一、維吾爾族普遍接受伊斯蘭教信仰後,當其遷到內地後來也被漸漸同化於回族之中。

二、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族之中。這一部分人即是過去說的「蒙回」,是我國較為獨特的一個民族群體(非東鄉族、保安族二族,名義上仍使用蒙古民族稱號),他們住蒙古包,穿蒙古袍,通用蒙古族語言文字,是地道的蒙古民族。但他們卻有別於大多數蒙古族對喇嘛教的信仰,而信仰伊斯蘭教 ,他們不念喇嘛經,而念《古蘭經》。舊社會當地旗衙門名冊中為區別於其他蒙古族明確記載其為「蒙古回回」。與其相同的還有藏回、撒拉回等等,甚至有孔子的後代也被稱為「孔回回」。

三、由於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族之中不斷吸收了一些漢族的成分。

蒙回、藏回、撒拉回甚至漢回等等,都是中國民族融合的見證。比方說,至今長沙還有一個「漢回村」,是長沙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村名是在50年代根據民族政策而批準定名的,回族在此生活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全村2000多人中,三分之一是回族,其餘為漢族。但「漢回村」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

總之,一個民族的族源問題是非常複雜的,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說清楚的。回族是中華56個民族之一,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族中都湧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當下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文/路生)


推薦閱讀:

今年的生意真的不好做嗎?歸根到底的原因是什麼?
什麼手相做生意能財運亨通
苦撐了3年,虧了100多萬,我還要不要繼續創業?
全國好多地方都有浙江做生意的人,為什麼浙江人那麼勤勞?
工作能力不強被父母反對,但是很愛你人品很好很正直的男友,應該放棄嗎?

TAG:中國 | 生意 | 回族 | 做生意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