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火神派醫案新選之【莊嚴醫案】

hutuwangzi01的空間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好友|i貼吧

查看文章

中醫火神派醫案新選之【莊嚴醫案】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19:46

【莊嚴醫案】 莊嚴,1971年生,福建省大田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曾師從著名傷寒學家黃煌教授,傷寒功底頗深。近年系統研究鄭欽安醫書,著有《姜附劑臨證經驗談》一書,本節案例即選自該書。擅用姜、附、桂等葯扶陽,勤于思考,附子用量並不主張概用大劑,一般以10g、15g、20g為常用劑量,個別寒實證可加至100g以上。 庄氏對四逆湯中炙甘草用量應該多於附子頗有體會,特摘錄如下: 「真陽浮越,多上熱下寒,外熱里寒。甘草可補中而緩急,此方用之,一使陽氣守於下焦,止於中宮而不過於升騰;二助藥力持久釋放,以免曇花一現。」 「炙甘草在四逆湯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緩藥性;二是固中焦;三是伏火趨於下焦,讓藥力作用持續;四是潛火歸原不至於炎上;五是解藥毒。不少醫家認為甘草和姜可以解附子之毒性,我的看法是排除附子的應用藥不對症,其他副作用的產生是因為藥量過大的壯火食氣,或是配伍或是藥量比有誤,或是盲目服用生附子。如是解毒,為何乾薑附子湯和白通湯中用生附子反不用甘草?所以說強調解毒作用過於牽強。所以,炙甘草伏火既可以伏經由姜附激發出來的元氣,又可伏越位之相火;所以四逆湯原方不加味用於相火不位證也可為功。」 「重用炙甘草的好處在於:一是變烈焰為溫照持久之火;二是使藥力能直接作用於下焦,從最深之底寒或陳寒入手祛寒於外,而非僅先祛上中焦之寒;於是減少姜附的用量但藥效不減,甚則反增;四是減少因盲目加大姜附用量而發生中毒的概率和壯火食氣的可能;五是不必久煎先煎附子,取其氣又有伏火之用,還可省時不費事。」 「四逆湯若不用甘草,則附子、乾薑大熱辛散,升騰外透,非但不能回陽,反而有驅逐元氣,助桀為虐之嫌!若少用亦可加重元陽外脫煩熱之症。觀四逆湯中甘草之用量,自可明也!」觀其文意,臨證應用四逆湯於真陽浮越時,炙甘草為君和用量宜大理所必須。那(么)是否用於陰寒內盛而無明顯相火不位證,也可以少用炙甘草,重用姜附呢?「改炙甘草為君葯後,我發現臨證不論是治寒實證還是虛寒證都可以減少姜附的用量,且排病反應較前重用姜附之後明顯變緩,胃腸道的排病反應都最先出現,療程反而縮短。」

1.咳嗽——四逆湯 庄某,女。受寒流鼻涕,咳嗽痰多,口中淡而無味,人困而嗜睡二便正常,脈見寸關浮略弦,尺部沉弦,重按無力。處予四逆湯: 炙甘草20g,乾薑15g,附子10g。前後共服4劑。諸症全消。 原按:既往治療相同病症,拘泥於痰多一證,或加二陳湯或合苓桂術甘湯、半夏厚朴湯,也曾加用姜辛味,效果反不如此次快捷、徹底。 點評:鄭欽安曰:「外感內傷,皆本此一元有損耳。」「病有萬端,亦非數十條可盡,學者即在這點元氣上探求盈虛出入消息,雖千萬病情,亦不能出其範圍」(《醫法圓通·卷三》)。「仲景立法,只在這先天之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不專在後天之五行生剋上追求。附子、大黃,誠陰陽二證之大柱腳也」(《醫理真傳·卷二》)。「治之但扶其真元,內外兩邪皆能絕滅,是不治邪而實以治邪……握要之法也。」庄氏此案除主症咳嗽外,見有「人困而嗜睡」之症,已顯陽神不足之象,因而徑予四逆湯,驗證了火神派「治之但扶其真元」理論的正確性。 庄氏用四逆湯,炙甘草劑量恆多於附子,無論附子劑量大小,理由已如前述。

2.咳嗽———四逆湯 陳某,男,32歲,咳嗽1周。此前已輸液3天(抗生素和雙黃連注射液),痰量由多變少,咳嗽反而加劇。黃芪體質外觀。本地連續多日陰雨,氣溫不高,但患者從一樓走至二樓,已見其頭臉汗出津津,汗珠子呈豆粒大,手臂濕漉漉的。詢知平素汗不多,病後才現此症(準確地說應是用了抗生素和雙黃連後致寒積加重虛陽外越)。無明顯畏寒惡風之症,咽癢即乾咳,飲食正常,夜寐劇咳難以安眠,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取在中部,弦緊之象著,重按則空。處方: 炙甘草30g,乾薑20g,炮附子10g,1劑。 第二天就診,患者從一樓至二樓已不見汗出,汗出明顯減少,咳已去十之八九,大便稍溏,便前臍下腹部微痛,弦緊之脈變緩,續以前方2劑。已愈。

3.咳嗽——四逆湯加肉桂 程某,女,32歲。因血管神經性頭痛在我處治療,服用10帖緩解停葯。但反覆發作,下決心連續服藥治療。服用當歸四逆理中沖劑10帖出現咳嗽,電話問診改以小青龍湯,服用4劑,咳嗽不減反加劇。刻診:咳嗽夜間為甚,白天緩解,陣咳,乾咳無痰,聲音洪亮,咳劇時面紅有熱感,兼見流淚,有氣上沖。口不幹,大便乾結如羊屎,日一行,量少;納可;雙足冰冷不易轉熱;流清涕,小便清;舌淡嫩而胖,苔薄白;脈寸浮緩,重按則無,關尺脈取在中部,有弦意。處方: 炙甘草25g,乾薑20g,附子lOg,肉桂15g。3劑。服後咳止。 點評:此案咳嗽與上案不同在於兼見面赤有熱,雙足冰冷,屬陽虛上浮,故加肉桂於四逆湯內。雖見「大便乾結如羊屎」,未予加藥顧及(而獲佳效),顯現「治之但扶其真元」之旨。 4.胸悶——四逆湯加肉桂 嚴某,女,37歲。陣發性胸悶,咽部不適,自覺有股氣上沖至咽喉部停在那裡,氣喘不上來,喜嘆氣後方舒。此次無明顯誘因再次發作,兼見輕咳,無痰,大便粘,口不幹,小便黃。每每生大氣後感覺似要堵住,近幾日腹脹。舌淡紅嫩,苔薄白,脈寸關取在中部,寸弱關弦,尺沉弱細無力。處方: 炙甘草20g,乾薑15g,附子10g,肉桂6g。3劑。即愈。此後因此病多次就診,或3劑或6劑解決。

5.便血——四逆湯加肉桂 林某,男,68歲。麻黃體質外觀。大便有鮮血滴出l周。自服生地、熟地煎劑不效。便後出血,血色鮮紅,量不多,曾到縣醫院檢查診為內痔,服用痔根斷無效。形體壯實,腹凸硬滿,手足常溫,自言一冬下來手足都是熱乎乎的。長期大便日行三四次,不成形,味不臭,納可寐安。舌淡胖嫩苔薄白,脈浮弦,稍重按則空。辨為陰寒內盛,相火外越。處方: 炙甘草20g,乾薑15g,附子10g,肉桂6g。3劑。 3天後複診,患者訴服藥第二天血就止了,矢氣增多,大便次數減少。上方去肉桂。6劑。

6.咽痛、發熱——四逆湯加肉桂/四逆湯 杜某,男,19歲。電話求診:發燒,體溫37.4℃,渾身發燙,臉稍紅,兩顴紅明顯,雙足熱,人疲軟不堪。咽部劇痛,後腦勺及背部酸痛。不咳,無畏冷。上述癥狀於午後開始出現。中午時喜喝水,飲水多。處方: 炙甘草25g,乾薑20g,附子15g,肉桂10g。3劑。冷水煎開即可,l劑煎3次。 患者於下午17時40分吃一次,晚19時電話訴咽喉更痛,後腦及背部疼痛加劇。痰多色黃稠夾有血絲。囑另取一帖去肉桂,於晚上22時30分、午夜2時和凌晨5時各服1次,服後於0時、2時和5時各出一身汗,口乾明顯,飲水多。次早後腦及後背酸痛完全緩解,熱退。大便未排,精神可,無疲軟之象。此後原方不變,前後共服5天,每日稀溏便2-3次,咽部劇痛漸減,直至第5天大便成形,痰少而完全緩解。 點評:此證雖無舌脈可憑,分析發病急,發熱、咽痛伴頭身痛,雖無畏冷,亦當屬表證;顴紅似為陽虛上浮之象,疲軟可視為正虛,合而觀之,可判為陽虛受邪,若以編者處治,可能投以麻辛附子湯加味。庄氏則予四逆湯,專意於回陽救逆,服後能以汗解,予人啟迪。其用附子「冷水煎開即可」,雖然劑量不大,亦別具一格。

7.發熱——四逆湯加肉桂 黃某,女,9歲。2006年1月1日就診:放學小跑回家,汗出濕衣,洗澡水涼,至半夜發燒。現症見:體溫39.8℃,臉色白稍紅,額頭不甚熱,手心稍熱,大腿燙,足溫,輕咳,舌質淡胖苔白。證屬陽虛感寒,治宜溫陽散寒,方用四逆湯加味: 附子6g,乾薑5g,炙甘草10g,肉桂6g。3劑,水煎服。隔1個半小時服藥一次。 二診:服藥後體溫降至38.7℃,調整處方: 附子6g,乾薑5g,炙甘草10g。5劑,每隔2-3小時服藥一次,l劑煎3次。 1月3日:體溫降至37.7℃。繼服前方,日服4次。 1月4日:體溫降至36.9℃,一夜安眠,仍未排便。改用附子理小丸,早晚各1丸,連服5天,大便順暢。

8.發熱——四逆湯加桂枝 黃某,男,2.5歲。2005年12月5日下午就診:思兒今早發燒,無咳嗽、鼻塞、流涕,無吐瀉。體溫38.5℃,臉頰紅,手足不熱,無明顯汗出,大便2日末排,舌質淡嫩,脈不浮。夜寐時手足易熱。處方: 炙甘草10g,乾薑5g,附子6g,桂枝8g。2劑,水煎開2分鐘即可,煎1次分2次喝,每隔2-3個小時服一次,1劑煎3次。 當晚21時多體溫逐漸下降,恢復正常,次早體溫未升,仍未排便,囑服藥至排出溏便方告全功,否則可能熱復。

9.泄瀉——四逆湯加肉桂 患者為上案黃某之母,因吐瀉而求診。正值經期最後一天,傍晚在陽台手洗衣服後出現吐瀉。桂枝體質外觀,形體瘦小,臉色無華,瀉如水樣,不臭;口渴飲水不多,小便不黃,手足冷,舌淡嫩,脈沉而微弱。處方: 炙甘草10g,乾薑5g,附子6g,肉桂5g。2劑,泡服,每隔2小時服一次,吐瀉減則服藥時間適當延長。即愈。

10.失眠——四逆湯加肉桂 姚某,女,40歲。反覆失眠20餘年,加重10餘天。患者在12歲時發高燒10餘日,繼則便秘,經輸液治療,熱退後出現失眠,時作時愈。此次因上夜班三班倒,出現失眠10餘日。徹夜不得入睡,迷迷糊糊,思緒紛紜,心煩,膽小,喜人陪同。頭重,雙足較手涼冷;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每日於凌晨4時如廁。有痰不多色白粘,納可;夜寐雙足不易轉熱,臉紅,自覺發燙;口咽干欲飲水,飲水不多。形體虛腫,腹部鬆軟,黃芪體質外觀。夏天易汗、黃汗,頭面易於出汗。舌淡胖,苔水滑,脈寸浮,關中取略弦,尺脈沉弱。處方: 炙甘草30g,乾薑25g,附子20g,肉桂6g。3劑,水煎服。3劑後即得安睡,但大便沒有改善。 點評:久病失眠,參以便溏、足涼麵赤以及舌脈。當屬陽虛神(當為「上」)浮,《內經》雲「陽氣者,煩勞則張」是也。處以四逆湯加肉桂,未用一味安神之葯,竟然「3劑後即得安睡」,信是高手。

11.發熱——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 某女,16歲。發燒咽痛3天,服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中成藥,效果不顯。現發燒,體溫38.5℃,汗出多,咽部疼痛,口苦口乾欲飲冷。口中呼熱氣,渾身覺得發燙難忍,噁心欲嘔,納呆,二便無異常。舌略淡紅苔薄黃,舌面濕潤,脈取在中部弦,沉取無力。無畏寒,四肢厥冷。查見咽喉充血明顯,雙側扁桃體不腫而色紅,上附有黃膿苔。 處方:當歸20g,桂枝20g,白芍20g,通草6g,細辛6g,炙甘草10g,紅棗12g,吳茱萸6g,生薑5片。1劑。 次日體溫降至正常,咽痛稍減,多汗、口苦、口乾欲飲冷之症已除,口中反覺淡而無味,大便稍溏,舌脈同前。續以上方l劑。 第3天咽痛明顯減輕,咽部和雙側扁桃體色紅已不甚,黃膿苔消失。但咽癢咳嗽,咳勢甚劇。告知患者咳嗽在今後幾天內會更加劇烈,配合中藥治療自會緩解,改以四逆湯2劑。複診訴咳嗽已緩,繼以四逆湯2劑代茶飲,後未再診。 點評:此證先畏寒,後發燒,咽痛,口苦,噁心欲嘔,納呆,明似少陽證,同時見有舌面濕潤,脈沉取無力,四肢厥冷等陰證之象,辨析起來介乎陰陽兩難之間。庄氏心得在於:「確定為三陰病,如果具體的證表現為小柴胡湯證的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者,均是以當歸四逆湯作為首選,有時但見一證即可,如往來寒熱,屢試而驗。」確為獨特經驗。此種局面臨床常見,庄氏經驗可供參考。

12.肛周膿腫——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 陳某,男,14歲。3天前發燒經輸液治療,燒雖退出現肛周疼痛,肛檢發現:肛周7點位有一個3cm×3cm的膿腫,紅腫不堪,壓痛明顯,被動感不明顯,質地較硬,無瘡口。現症見步態瞞珊,表情痛苦,面色不華,大便3天未排,手足厥寒明顯,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尺部有緊象。證屬寒極化熱(此當為衍文,似為「證似寒極化熱」方妥),治宜溫陽通經,方用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 炮附子15g,乾薑15g,炙甘草15g,當歸30g,桂枝30g,白芍15g,細辛6g,通草6g,大棗25g。1劑。水煎服。囑服藥後,肛周疼痛加劇屬排病反應,不要用其他葯。服藥後,訴局部疼痛更甚。肛檢:肛周膿腫增大,顏色較紅,出現波動感,仍有明顯壓痛。上方加重附子30g,乾薑30g,1劑。並告說,病情可能加劇,只有這樣病情才好。 三診:第2天晚上出現高熱,局部疼痛難忍,痛哭一夜,第3天體溫自降,排1次質溏味臭量多的大便,疼痛緩解許多。肛檢:膿腫腫勢更甚,皮膚髮亮,並有多處呈暗紫色,波動感最明顯處有膿頭向外滲出膿液。用針頭刺破3處,流出膿液約有30ml。病頓減輕,體溫37.4℃。 四診:檢查肛周瘡口已收口,原方繼服。 五診:服藥到第5劑,出現臀部、陰莖、胸背痛癢,詢知患者1月前患疥瘡。現症見大便每天1次,質溏味臭,矢氣頻頻,腹中覺飢,納旺,痰多不易咯出,質稀色白,口苦不幹,四肢仍厥寒明顯,舌質淡紅而嫩,苔後部較黃厚,脈左右浮稍緊,但重按無力。仍用前方稍作出入,服後癢止病除。 點評:本例肛周膿腫,局部紅、腫、熱、痛,一派腫痛火形。全身卻是一派陰盛陽衰之象。因此,似不宜判為「寒極化熱」,而屬虛陽下泄,否則「治宜溫陽通經」就講不通了。 鄭欽安正是在《醫法圓通》「痔瘡」一節中說道:各種痔瘡, 「形象雖異,其源則同,不必細分,總在陽火、陰火判之而已」。說明痔瘡有由陰火而致者。 庄氏從全身著眼,以溫通之法促使膿汁外排。但外排過程中原來癥狀可能加重,是為熱葯排病反應,因預先已告之,故病人安然處之。鄭欽安關於「陽葯運行,陰邪化去」之認識,是其擅用附子的重要經驗。服用附子後,可能引起舊病發作。並予以治伏,此亦扶陽後一種常見局面,勿要驚慌,本案最後皮膚瘙癢,可為例證。

13.尿路感染——附子理中湯加味 游某,男,70歲。20天前出現尿痛,無尿頻、尿急,牽及右側腹股溝部疼痛,呈針刺樣和陣發性,夜間發作較頻。現症見:尿痛,形體消瘦,臉色黃暗,尿痛,納呆,大便不規律,一天2-3次或2-3天一次,質稀溏,咯痰量多色白質稠,不易入睡,睡後易醒,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浮取弦緊,重按則空。尿化驗無異常。證屬虛陽外越,治宜溫中回陽,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 炮附子15g,党參30g,肉桂10g,白朮60g,炙甘草30g,乾薑30g。2劑。水煎服,每天3劑。囑其尿痛加劇或是排膿,屬排病反應,不必驚慌。服藥1劑,從尿道排出黃色質稠味臭的膿性分泌物,立即複診,尿檢:潛血(+),白細胞(++);告以排病反應,繼續用藥。尿痛和尿道排膿癥狀緩解,痰明顯減少,腹中覺飢,矢氣頻頻。繼以上方2劑。 葯後小便恢復正常,納旺,痰已少;腹中知飢,大便每天1次,成形,夜寐易入睡。前方去肉桂,3劑。一切正常,食眠二便俱佳。

點評:鄭欽安說:「真氣衰於何部,內邪外邪即在此處竊發,治之但扶其真元,內外兩邪皆能所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此證高年腎陽虧虛,一派陰象,虛陽下泄而致尿痛,亦為虛陽外越之一種表現。方用附子理中湯補先後天陽氣,未用一味通淋之葯而收效,是因「治之但扶其真元,內外兩邪皆能所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確顯火神心法。服藥後從小便中排出膿液乃是邪從外出之表現,因預先告知,醫患合作,故以成功。


推薦閱讀:

中醫3大妙招治小兒感冒
中國香薰的現代發展——中醫艾灸
功夫手小兒推拿學習課程
漫談中醫的體質學說(五)(學點中醫藥)
尋常型銀屑病的中醫辨證治療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