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如何實現質的飛躍

熱點關注城鎮化,如何實現質的飛躍

圖為海南省瓊海市嘉積鎮城市環抱中的洪家村。蒙鍾德/CFP

製圖:邱玥

我國城鎮化成績及未來目標。CFP

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斷言,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最大的兩件事是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但也有觀點認為,我國目前的城鎮化建設偏重規模式擴張,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如何提高質量,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城鎮化撬動巨大內需

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美國面臨「財政懸崖」考驗的大背景下,外需總體疲軟,內需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特彆強調城鎮化,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擴大內需。」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認為,城鎮化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城鎮人口需要各種消費品,可以同時拉動投資和消費。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快速推進階段,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6.9億,比10年前增加了約1.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大量聚集,帶來了消費需求的大幅增加。據測算,城市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2002-2011年,我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萬多億元上升到15.9萬億元,增長了近3倍,這與城鎮人口的快速增加不無關係。

城鎮人口的持續增加,不僅釋放了巨大的消費需求,也拉動了投資。城鎮規模的擴大,將直接拉動固定資本投資。有數據顯示,每增加1個城鎮人口可帶動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約2000萬,這將帶動新增投資超過10萬億元。由此引發的投資增長不僅可以緩解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也為新進入的城鎮人口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達到70%才會穩定下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表示,在未來10年至20年的時間內,我國城鎮化進程依然將保持快速發展,城鎮化率將達到70%以上。這個過程將釋放出大量的消費需求,它與投資需求結構升級相結合,將實現我國經濟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同時也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制度保證進城農民市民化

2011年,按戶籍人口數計算,城鎮化率僅為35%左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稱,近2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無法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這樣的城鎮化只能算「半城鎮化」。

由於制度不完善,農村轉移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無法享受與城裡人同等的待遇,成為阻擋他們融入城市的「玻璃門」。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是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只有「市民化」,才能讓農村轉移人口在城市長期生活下去,為農業現代化規模生產提供條件,向城市輸送豐富的勞動力,為工業及第三產業提供充足需求。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建表示,要讓進城農民成為城鎮居民,目前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必須打破,應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儘快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使他們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擁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還應構建穩定的勞資關係和工資談判協商制度,加強農民工的勞動所得保護和合法權利維護,使廣大進城農民能夠融入城市,共享城鎮化的利益和成果。

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外延式的城鎮化道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認為,我國城鎮化呈現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擴張的特徵,資源配置效率低。

一些城市盲目擴大城區,忽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過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負。也有些地方耗巨資打造新城,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但無人居住,成了一座座「鬼城」,城鎮化建設存在失衡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說,城鎮化本身並不帶來就業和消費,只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才能帶來就業,增加人們的福利。

雖然大城市目前對進城農民的吸納能力較強,但普遍面臨資源承載能力的限制。魏後凱表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量多、分布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是今後吸納進城農民的重要載體,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業支撐乏力,對農民缺乏吸引力,吸納能力不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滯後成為制約中國城鎮化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

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科學編製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要引導和規範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供水、排水和供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推進供熱體制改革,著力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尋求「四化」協調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四化」同步發展。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宏皓認為,不能簡單、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要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的體現是工業化提供供給、城鎮化提供需求。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所在。在工業化的帶動下,第二產業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為城鎮化提供支撐。城鎮化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加,又帶動工業品消費,為工業化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表示,信息化引領城鎮化將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提升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在珠三角地區,城市規劃實現了完全數字化,大大節約了社會管理的成本,使得管理更加有針對性、效率大大提高。

國家全國人大農委副主任委員尹成傑認為,城鎮化能夠有效帶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創造有利條件。加快推進城鎮化,將帶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領域延伸,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本報記者楊君)


推薦閱讀:

2020年江蘇城鎮化率要達72%
中國網事:「三個1億人」透出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
縣域城鎮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2)
大城市殘酷擠壓下的中國小城鎮

TAG:城鎮化 | 城鎮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