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產業轉移後,中國還能剩下什麼?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
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
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從2008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5月的2200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
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1300名工人,2012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
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
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4~7倍。2013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 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0.5元,按照小汽車100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
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210美元/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
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
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 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
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31%、21%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
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26.4%。再看墨西哥,2005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
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
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 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
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在精密製造領域,NCR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
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 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
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
中國在過去30年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吸引歐美企業來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其實坐下來算算賬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遭受重重圍堵的中國製造,經過第四次產業轉移後,還能剩下什麼?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一書中,對當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力成本大幅飆升從2008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的用工成本開始迅猛上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年6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年5月的2200元。而且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其工人月薪將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至少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由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用工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墨西哥去開新工廠。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Bruce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
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For公司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回俄勒岡州。亨特實業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統生產線從中國大連遷回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鏡以及2012年上市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也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在汽車和工程機械領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國和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搬回美國。卡特彼勒宣布油壓挖掘機項目在美國建廠,中國的卡特彼勒工廠只保留一個研發團隊。上面這些是已經走了的,計划走的還有更多。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的研究表明,33%的全球化美國企業考慮開展製造業務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調查的跨國公司高管中約65%表示,過去24個月進行了轉移製造業的活動,25表示工廠已經遷回美國。下表列出了一些迴流企業的簡單情況。我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2年全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1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374家,同比下降8.22%,連續兩年顯著下跌;而相比於兩年前,來自美國的資金投入減少了近14。過去的三次產業轉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把鋼鐵、紡織等行業轉移出去了,國內留下的是飛機製造、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領先的行業。德國、日本用20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年把紡織、服裝等行業轉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車製造、精密儀器、電子行業。即使到今天,德國、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光學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國匹敵,德國、日本的汽車也是行銷全球,一個佔據高端一個佔據中低端。亞洲四小龍也用了20年把低端製造轉移出去,它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中國香港是金融和旅遊;新加坡除了這兩項還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國台灣也是可圈可點,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台灣製造的產品,光學產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競爭,聯發科的的是油價,除了油價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搶奪低端市場隨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斷上漲,而越南、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就像20多年前我們很自然地承接了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現在我們也要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實。例如,美國耐克公司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在2007財年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的鞋類產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佔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製造」憑藉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製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在這裡,我還必須特彆強調一個可怕的對手——墨西哥。為什麼說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門子、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到它那裡建廠,還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突襲」了我們對美洲的出口額度,甚至極有可能搶佔我們在全球的訂單。我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29.3%,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年,墨西哥商品佔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1%,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說,我們失去的美國訂單幾乎都被墨西哥搶去了。歐美高端製造產業迴流本國如果今天我們面臨的這次產業轉移也僅僅是阿迪達斯、耐克這類服裝品牌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這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尋找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這很正常。但事實上並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這次轉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廠,而是高端製造業,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這次產業轉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業:首先是高端消費品,其次是精密製造業,最後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些企業回到美國後效率均大幅提升。在高端消費品領域,通用電氣已經將洗衣機、電冰箱和加熱器的業務從中國回遷到肯塔基州,而且回遷以後效率更高。搬回美國後,生產Geospring熱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組裝時間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國生產這種熱水器終端零售價是1599美元,現在在美國生產後只賣1299美元。2009年高端廚具商國王製品公司搬回美國,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國生產時它們對大客戶的交貨時間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國後2天就能交貨。在精密製造領域,NCR公司的自動取款機工廠也從中國搬回了美國。美國AmIC設計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競爭;韓國自然不用說,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導體、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
推薦閱讀:
※北京再提「控人」或實行產業負面清單|疏解方案|產業轉移
※福分可以轉移給他人嗎?
※【大家講堂】穿刺會讓腫瘤細胞轉移?別怕,來聽講!
※論:癌根本不會「轉移」
※坐站轉移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