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
中青報12月5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應試套路對付不了美國高考》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國學生SAT的平均分數僅為1213分,與美國學生的平均分數1509分差距高達近300分。這300分的差距主要來自考查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閱讀和寫作,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學生整體欠缺有效的思維能力訓練,這也是目前限制中國學生學術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筆者讀後頗有感觸。
中國學生SAT平均水平明顯低於美國學生,其根子在母語教育。SAT考查的是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重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SAT中的criticalreading意為「批判性閱讀」,但中國語文教育培養的是應付「標準化考試」的能力:閱讀題要的是「標準答案」,即揣摩出題人的用意,而不是表達考生自己的見解;作文講究的是套路、模板,有書店裡大批「作文攻略」之類的書為證。並且,歷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也有意無意地導引著這種趨向,如2011年「期待長大」、「中國崛起」、「時間在流逝」、「這世界需要你」、「拒絕平庸」……這些題目佔了全國各省高考作文題目的一大部分。從小重複進行大量類似作文題目訓練的孩子,如何能夠培養出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個人的母語思維方式決定其學習及使用其他語言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即便英語過了八級,思維方式也是不可改變的。文中提到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比較和評價論點」這類題型中,因為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剝離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設」,同時對比不同作者的觀點。這種「比較與評價」乃「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1983年美國國家委員會《國家在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中,對於中學英語閱讀能力有這樣的要求:「理解、解釋、評價和使用他們閱讀過的東西」「順利地傾聽並頗有見解地討論一些觀念」。而在我們現行的中學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卻很少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筆者想起梁啟超當年關於中學作文有兩個重要主張:一是用討論式講授。二是論辯文分兩面做(見梁啟超《作文入門》)。所謂「討論式講授」即沒有「標準答案」,所謂「論辯文分兩面做」即防止走極端。而梁氏的見解與今天美國閱讀教學不謀而合,可見有些東西是相通的,不分國度、年代和文化背景。
文中還提到,「國內培訓機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拿SAT當高級托福,從技巧和知識入手培訓,簡單採用背單詞和大量做題這些「小米+步槍」的戰術,而不顧SAT本身對思維能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所以培訓效果普遍不理想。」事實上,技巧性能力是可以在短期內靠「強化訓練」來「速成」的,但「批判性思維能力」屬於素質性能力,需長期積累,無法以急功近利的態度去獲取,而最好應該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
一言以蔽之,SAT考試暴露的是中美兩國母語教育價值的差異。中國語文教育培養的是求同性思維,美國英語教育培養的是求異性思維。後者也是成為美國公民的關鍵能力。
中國語文教育的弊病存在已久。近些年來,社會的猛烈批評也有過好幾輪,但改進甚微。語文教育「系統內部」似乎已日漸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可能,需要外部力量來激活,但願SAT考試能充當這個角色。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改革及其啟示
※中國歷史上,誰對中國貢獻最大?
※「綠卡」制度出爐三周年 折射中國開放歷程
※北上廣房價完爆倫敦,可憑什麼英國紳士還是瞧不起中國土豪?
※中國這兩人最先倡導「一夫一妻」,可62歲還在忙著娶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