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5大品格養成從0歲開始,愛美媽媽網分享早教知識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愛+身教+時間=報酬無限大
品格教育的重要關鍵──身教重於言教
很多父母可能會懷疑:「1歲以前的寶寶能和他說道理嗎?品格教育真的可以從零歲開始教起嗎?」專家表示,品格教育不只是在言語上教導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平日生活中即活出這些品格,因為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父母平日的生活榜樣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範本,也因此1歲以前的孩子就能開始透過觀察、模仿,培養所謂的品格。
比方像父母平日講電話的語氣、時常說「請、謝謝、對不起」,夫妻間常常彼此讚美、鼓勵……,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成為孩子學習、模仿的活教材。專家表示,幼兒在家庭中目睹父母親之間的行為互動,往往會烙印在心中而學習,尤其是負面的肢體行為互動(例如:打架、家暴)更是容易造成影響。父母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可說是孩子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我們如何對待配偶,孩子就會學著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或異性。
除了重視「身教」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品格教育需要由「愛孩子」的人來執行,因為當孩子感受到愛時,他會效法「那個愛他的人」的榜樣,這種模仿的動力是由孩子親身所感受到的愛來發動,甚至不需要靠獎勵或處罰來督促。因此,不論是父母、師長,在教導或糾正孩子的品格前,務必先省思──自己平日和這個孩子的關係如何?愛的關係愈深,品格教育的成效就會愈大,這是兩者間不容忽視的必然關係。 父母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夫妻間的恩愛關係
父母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物質、甚至不是健康,而是父母彼此間的恩愛關係。專家表示,父母彼此相愛,是寶寶安全感最大的來源;實務上你會發現,父母感情不佳的孩子,比較不易安穩睡過夜,很容易半夜莫名地被驚醒。孩子雖然尚不會用言語表達,但他們絕對可以感受到爸媽是否彼此相愛、爸媽是否愛他們。惟有讓孩子感受到愛,品格教育才可能有效,孩子也才能培養出正向的個性。
要特別提醒的是,喂母奶的媽咪需要格外留意和丈夫的關係。專家表示,因為喂母奶的媽咪很容易花很多時間精力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比較黏媽咪、不找爸爸,所以處在這樣狀況下的先生們,很容易感受到強烈的挫折感(因為老婆、孩子都不理他)。因此專家提醒,媽咪們即使因為新生兒搞得手忙腳亂,仍要花點心思關心先生的心情、想法,因為甜蜜恩愛的夫妻關係,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喔!
品格教育的核心觀念──愛人如己
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品格很多,像是忍耐、自製、尊重、負責任、誠實……等,但愛鄰協會專家表示,其實「品格教育」背後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愛人如己,也就是培養孩子一顆與人相處的同理心。因為,所有美好良善的品格都是由「愛」延伸出來的;一個孩子若能懂得同理別人的感受,他就不會去欺負別人、說謊、不尊重別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時,一定要把握這個重要原則──就是幫助孩子學習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學習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進而明白什麼是對或不對的行為。當孩子有顆懂得為別人著想的心時,生命自然就會產生出很多美好的品格。
當然除了言語上的教導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范睿榛教授表示,若為人父母者,時常會主動關心自己的父母、家人及朋友時,孩子自然就會學到孝順、不自私、關懷他人、有同理心……等美好品德。反之,若父母言行不一,教孩子是一套、實際生活又是另一套的話,那反而是最嚴重的錯誤示範喔!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掌握了品格教育背後的重要觀念之後,在實務上,父母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從「零歲」開始培養良好的品格呢? 1.自製:
從寶寶4~6個月大後,開始吃副食品時,就是一個訓練孩子學習自製(self-control)的好時機,例如: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兒童餐椅上、用自己的餐具吃飯;若吃飯時間不乖乖吃飯,父母就將飯菜收起來,餐與餐之間只喂孩子水果、不給零食,孩子就會學到「要在吃飯時間吃飯,肚子才不會餓」,養成用餐的好習慣。若是父母容讓孩子吃飯時東跑西跑、自己追著孩子喂飯,不僅孩子可能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父母失去耐性發脾氣,孩子也不容易培養自製的個性。 2.分享:
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自私的人,但是「分享」的品格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後天培養的。「玩玩具」就是一個教導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機會;不過萬一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怎麼辦?雖然品格教育背後的核心觀念是「同理心」,但也同樣尊重自身的想法。因此專家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保留某幾樣他最愛的玩具不拿出來分享(讓孩子仍有決定權),但其他的玩具就大方地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同樂,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強迫」要與人分享。若玩具真的被別人弄壞了,父母亦可趁此機會教導孩子──與人分享的確會有這樣的風險,所以在玩別人的玩具時要小心、不要弄壞;當然父母亦可事後再買一個玩具補償孩子,讓孩子不會因此留下一個不愉快的分享經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3.尊重:
可從教孩子見到人「打招呼」開始。「打招呼」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禮貌,但現代社會似乎愈來愈不重視這項禮節,其實這樣的習慣亦需從小教導。現在的父母當有客人來家裡作客(或去別人家作客)時,時常忽略要教孩子跟對方打招呼,或是當孩子「不願意」喊人時,父母很容易就主動幫孩子找台階下,說孩子個性害羞怕生才會這樣。但專家提醒父母,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會讓孩子覺得「反正爸媽會幫我出面」。比較建議的做法是,當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時,父母應該有的表示是向對方道歉,表明自己沒有教好孩子,請對方包涵,然後事後要向孩子說明「打招呼」的意義是因為「看見對方、尊重對方」,不要任由孩子照自己的意思。當然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看到父母常常會主動跟人打招呼、關心別人時,孩子就有模仿的對象。其他像玩遊戲時守規則不耍賴、在餐廳用餐時不喧嘩吵鬧,也都是幫助孩子學習「尊重」的好機會。 4.獨立:
在擁有父母充足的擁抱、說故事、玩玩具…等愛的陪伴之外,即使孩子還小,建議父母每一天在孩子的清醒時間中,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時段,視孩子年齡大小各有30分鐘~1小時不等的時間,讓孩子獨自在床上(或玩具室)玩玩具或看書,不需要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當然還是要在父母視線所及的地方);這樣做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自得其樂和獨處的能力(學習和「自己」相處),及專註力,孩子也比較不會那麼黏人。其他像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吃飯(家長不要因為想節省時間或怕弄髒家裡就一直用喂的)、孩子跌倒時父母以正向態度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都是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的方式。 5.樂觀:
想讓孩子擁有正面積極的個性,專家表示很重要的一點是,從小培養孩子有忍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幫助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長處,還有很重要的是──父母要試著發掘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時常讚美孩子的優點。當孩子明白自己的優點及缺點(不完美的地方),了解自己的才華、長處時,自然就能在將來的職場上擁有足夠的受挫能力,不會因為一點失敗或不如意就被擊倒。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專家小叮嚀!
1、培養孩子的品格,勿用「賄賂」或「恐嚇」的方式,以免孩子養成不正確的動機。建議當孩子做對事情時,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和需要,運用以下任一種愛的語言來鼓勵孩子,正面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肯定的言詞(如:讚美他)、精心的時刻(帶他出去玩)、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如:擁抱)。 2、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不要急著處罰或責罵,建議首要工作是先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例如:先去喝杯水,或是去廁所一下、離開現場一分鐘)再來處理,才不會在情緒當中不慎傷害到孩子。處理時,需要先了解孩子做這件事的動機、日常整體表現、犯錯頻率、犯錯的輕/中/重度…等,再理智的選擇最合理的處置。過重的糾正,會引發孩子心中的苦毒與忿恨;過輕的糾正,則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公平與公正。 3、當孩子在公共場所中情緒不穩、哭鬧時,建議父母將孩子先帶離現場再做處理,切勿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那樣不僅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亦不容易學到真正的功課喔! 4、當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時,建議家長不要急著馬上介入處理,可先在旁邊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再適時的介入。介入的重點是示範如何「還原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第一個犯錯的孩子要先道歉,隨後錯誤回應的另一個孩子,也要為自己錯誤的部份道歉;以此類推,每個人都須為自己的部份負責,接著家長再帶領孩子們彼此和好,幫助他們化解誤會衝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我的孩子需要「體罰」嗎?
現代教育時常為了是否需要「體罰」而爭論不已,但若按西方智慧源頭-聖經的教導,父母不要「吝惜」手中的杖,以免孩子走向歧途。不過「體罰」的前提是──必須極少使用,才會有效,而且執行的人必須是孩子覺得「這個人是愛我的人」才有用,因此學校老師或是與孩子關係比較不親的人,都不宜執行體罰。
一般狀況下,當孩子做錯事時,建議家長還是要先以「口頭」管教,也就是以認真嚴肅的態度跟孩子說明他錯在哪裡、為何不要他這樣做的原因,以及往後他應該如何做。范睿榛教授建議父母除了言語上的管教之外,亦可使用「暫時性剝奪孩子的權利或他所喜愛的事物」來作為處罰方式,例如:不許孩子看卡通,或是電視少看一小時…等。除非是孩子一犯再犯且情節重大,或是故意去做且造成嚴重後果時,才會需要給予適時且得當的體罰。體罰並非用來讓家長宣洩自己的情緒,其主要意義是讓孩子學習到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並且明白錯在那裡、加強印象,以後不致再犯;但執行時要注意勿讓孩子受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前文提到體罰並非任何人都能使用,因此父母執行體罰的前提是──平日你和孩子的關係是好的、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才不會讓孩子表面上順從、但其實內心並不服氣。父母需要知道,過度的體罰(不管是次數或是程度),不僅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反而可能會在孩子心裡累積怨恨,或是讓孩子變得很沒自信、時常感到動輒得咎,甚至將來成為另一個施暴者。
當父母不得已、必須使用體罰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專家建議家長在處罰前,要先確認孩子知道哪裡做錯,以及以後應該怎麼做;處罰完孩子之後不要馬上去哄孩子,而是讓孩子先獨處個幾分鐘,讓他哭一會兒、宣洩一下情緒,最重要的是讓他能冷靜下來、自我反省,達到「印象深刻、以後不致再犯」的目的;幾分鐘之後,父母再去抱抱孩子,告訴孩子爸媽還是愛他的,並且再次確認孩子知道為何受罰,以及往後的正確做法,這樣的體罰才能帶來正面有益的效果,而且不會破壞親子關係。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前文提到體罰並非任何人都能使用,因此父母執行體罰的前提是──平日你和孩子的關係是好的、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才不會讓孩子表面上順從、但其實內心並不服氣。父母需要知道,過度的體罰(不管是次數或是程度),不僅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反而可能會在孩子心裡累積怨恨,或是讓孩子變得很沒自信、時常感到動輒得咎,甚至將來成為另一個施暴者。
當父母不得已、必須使用體罰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專家建議家長在處罰前,要先確認孩子知道哪裡做錯,以及以後應該怎麼做;處罰完孩子之後不要馬上去哄孩子,而是讓孩子先獨處個幾分鐘,讓他哭一會兒、宣洩一下情緒,最重要的是讓他能冷靜下來、自我反省,達到「印象深刻、以後不致再犯」的目的;幾分鐘之後,父母再去抱抱孩子,告訴孩子爸媽還是愛他的,並且再次確認孩子知道為何受罰,以及往後的正確做法,這樣的體罰才能帶來正面有益的效果,而且不會破壞親子關係。
推薦閱讀:
※幼兒園老師推薦學前古詩20首!家長古詩這樣教孩子不愛都很難~
※托育環境—安全的重要性
※早教好還是幼師好?
※如何培養影響寶寶一生的語言能力
※關於早期教育暨育兒的十大暢銷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