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朝鮮內戰爆發 》
07-05
~~~~~~【 系列文章第二篇 】《 志願軍入朝前亞洲地區朝鮮半島國際形勢和歷史背景之風雲變幻 》———— 續集之『第二章』第二章 朝鮮內戰爆發三八線的由來 朝鮮,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也被稱作高麗。朝鮮的國名釋義,為『朝日鮮明「。意即「晨曦清亮之國」。它是亞洲大陸東北部伸向太平洋中的一個半島,面積約22.7萬平方公里,三面環海,北與中國接壤,東北角與俄羅斯相連,西隔渤海、黃海與中國大陸相望,東隔日本海與日本列島相鄰。 朝鮮半島地幅狹長,南北直線距離850多公里,東西直線距離最寬處越360公里,最狹窄處的平壤至元山峰腰部地帶只有170多公里。全境除西海岸的小塊平原之外,基本為山地,長白山脈南端聳立於北部,太白山脈綿亘於東部,小白山脈綿延於南部。半島的北部多高山峻岭,叢林密布,東北部的蓋馬高原海拔在2600多米以上,山勢險峻。南部多為丘陵,地勢起伏不平。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起西落。 半島河流眾多,與中國的邊界有鴨綠江,與中國和蘇聯的邊界有圖們江。半島內部由北向南有清川江、大同江、大寧江、沸流江、臨津江、漢灘川、漢江、錦江、洛東江等江河。 半島的海岸線漫長,達17296公里,沿岸島嶼眾多,星羅棋布。東部海岸比較平直且水深,但港口不多。西部和南部海岸線蜿蜒曲折,港口較多,並多泥灘,受潮汐影響嚴重 ,其中仁川港的潮汐落差達32英尺,位居世界第二。 朝鮮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多霧,夏季多雨濕熱,冬季乾冷。四季晝夜時差變化明顯,冬季最長夜間時間達13小時,夏季最短夜間時間只有7個小時。南北溫差較大,南方氣候較熱,水量充足,耕地面積佔全國的60%以上,是朝鮮的主要農業區,居民70%以上從事水稻種植;北方冬季寒冷,其東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是朝鮮的主要工礦區,佔有大部分的金、鐵、鎢、錳、銅、石墨、煤、木材等工業資源,鎢、錳儲量在世界名列前茅,興南化工廠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幾個大型水電站規模很大,但北方山地較多,糧食無法自給。北方向南方提供必須的電力、木材、紙張、化工產品和化肥等,南方則供應北方糧食和手工業產品等。 朝鮮民族就生息繁衍於這樣一個空間中,並建立和發展成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14世紀定國號為朝鮮。在歷史上,朝鮮受半島地理條件的限制,除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之外,基本處於封閉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保持這獨特的民族發展軌跡。因此在西方國家,朝鮮又被稱作「隱士的王國」。 然而,由於朝鮮半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其所處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近代以來多遭劫難。與朝鮮隔海相望的日本把朝鮮視為通往亞洲大陸的一塊跳板,於1876年用武力迫使朝鮮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江華條約》,攝取了朝鮮的自由經商、興辦實業和治外法權等特權。北方的俄國也把朝鮮視為南下的前進基地,把魔掌伸入了朝鮮。而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則把朝鮮視為控制東北亞交通要道和出入太平洋的咽喉,先後迫使朝鮮簽訂了一系列關於最惠國待遇和治外法權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利益的碰撞,使得朝鮮成為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犧牲品。朝鮮因此陷入了屈辱的近代歷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逐步控制了朝鮮半島政治、經濟大權。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打敗俄國,取得東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佔領了全朝鮮,並於1905年11月11日脅迫朝鮮政府簽訂《乙已保護條約》,在朝鮮實行「統監政治」,將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納入了日本殖民統治的軌道。 1907年,日本強迫朝鮮皇帝退位,解散朝鮮軍隊。至此,朝鮮名存實亡,變成了日本的附屬國。 1910年8月22日,日本更是強行將朝鮮併入日本。從此,朝鮮長期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和踐踏。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行,朝鮮問題也引起了反法西斯盟國的關注。1943年12月1日,在美國、英國、中國聯合發表的《開羅宣言》中,對朝鮮問題表示了這樣的態度:「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的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 1945年2月,德國法西斯被戰敗的前夕,反法西斯同盟的蘇聯、美國、英國首腦,約瑟夫.斯大林、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溫斯頓.丘吉爾,在蘇聯克里木半島南岸的雅爾塔舉行會議,商議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蘇聯對日參戰和戰後世界對安排等問題,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 這個協定規定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背著中國政府(當時是國民黨政府)踐踏中國主權,確定了包括外蒙古獨立,蘇聯使用中國大連港和蘇聯蘇聯通往大連鐵路的優越權益、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等條款。 實際上,這次『雅爾塔會議』,是三國劃分戰後勢力範圍的會議。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許多國際問題的出現,都與這次會議有著直接的關係。朝鮮問題不例外。會議期間,羅斯福同斯大林私下談及朝鮮問題。這是美蘇首腦首次就日本投降後朝鮮如何安排問題進行商談。羅斯福認為,朝鮮不具備自治能力,需要蘇、中、美三國共同託管20~30年。斯大林提出:託管時間越短越好,並應有英國參加。兩人就這個問題私下達成了諒解。 4月中旬,美國總統羅斯福突然病逝,由當時的副總統哈里.杜魯門接任總統。5月下旬,杜魯門派特使去莫斯科商談有關問題。該特使在談到朝鮮問題時,斯大林告訴他,蘇聯允偌執行四國託管朝鮮的政策。 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後為克萊門特.艾德禮)及三國外長,在柏林西南的朴茨坦再次舉行會議。這次會議是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協定》和《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朝鮮問題重申了《開羅宣言》中的內容。 會間,蘇聯通報準備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並探詢美國是否有同蘇聯在朝鮮聯合登陸的意向。而美國的願望,最好是獨佔朝鮮。杜魯門曾說:「國務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部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軍隊運送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 此外,美國估計攻佔朝鮮將付出重大代價,因而想把攻佔朝鮮的戰役連同「可能遭到的重大傷亡」留給蘇聯去承擔,自己坐收漁利。 【 注:參見哈里.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1974年,中文第1版,第2卷376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因此,美國雖然知道蘇聯將於8月8日對日宣戰,但並未準備美軍近期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會議期間,美蘇兩國只劃定了空中和海上對日作戰的分界線,而沒有劃定地面部隊作戰的分界線。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長崎投擲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美國萬萬沒有料到,蘇聯對日宣戰後,立即於9日對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並且發展很快。蘇聯第25集團軍由契斯季亞科夫上將指揮,突入朝鮮,對駐朝鮮的日軍部隊展開進攻,於8月10日佔領雄基,12日和13日又連續實施登陸作戰,解放了羅津和清津。 此時,日本法西斯窮途末路,於8月10日決定投降。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決策者慌亂不已。因為當時距朝鮮最近的美軍部隊尚位於幾百公里以外的沖繩島,而蘇聯紅軍已經進入朝鮮,隨時可以席捲整個半島。只要蘇聯紅軍全力以赴,美軍根本無法在朝鮮獲取立足之地。惟一的辦法,是限制蘇軍的進攻行動,爭取實現美蘇軍隊共同佔領朝鮮,同蘇聯在朝鮮划出一條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 8月10日,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舉行會議,研究對策。在地圖上,北緯38度線(下稱「三八線」)恰好位於朝鮮半島南北中央,西起黃海岸邊瓮津半島上的閑洞里,東至襄陽以南的日本海邊北盆里,在朝鮮半島上的直線距離為305公里。 於是美國陸軍部,建議以三八線為界,該線以北為蘇軍對日受降區,該線以南為美軍對日受降區。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協調委員會的同意,8月14日杜魯門正式批准了這一方案,並將其寫入了8月15日就戰後接受日軍投降安排問題給斯大林的信中。斯大林同意這個提議,同美國做了妥協。8月16日,斯大林回信,對以三八線作為在朝鮮的美蘇軍隊受降分界線,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1945年9月2日,遠東盟軍總司令、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布第一號總命令,其中規定:「……在滿洲、北緯38度線以北的朝鮮和樺太島的日本高級指揮員以及一切海陸空部隊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總司令部投降……帝國總部,它在日本本島、與本島毗鄰的小島,北緯38度線以南的朝鮮和菲律賓的高級指揮員以及一切海陸空部隊和輔助部隊,應當向太平洋美國陸軍司令部投降。」 麥克阿瑟的第一號總命令,首次公開宣布以三八線作為美蘇軍隊在朝鮮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同時表明三八線不僅是受降區的分界線,也是美蘇軍隊在朝鮮佔領區的分界線。 第一號總命令發布之前,蘇聯軍隊正席捲朝鮮半島,迅速南下,於8月16日佔領元山,8月19日進入平壤,解放了朝鮮北半部,並於8月23日越過三八線,進入開城地區,逼近漢城。第一號總命令發布後,蘇聯紅軍根據美蘇雙方的默契撤出開城,北撤到三八線以北地區。 日本於8月15日宣布投降後,9月8日,美軍第24軍軍長約翰.霍奇少將才率第6、第7、第40步兵師開始在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陸,進駐朝鮮南半部。 朝鮮人民在經歷了35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後,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時日。在慶祝解放的歡呼聲中,成千上萬的朝鮮人湧上街頭,迎接南下、北進的蘇美軍隊。但是是美蘇軍隊進入朝鮮後,以三八線為界,切斷了朝鮮南北地區的鐵路、公路交通和電信聯繫,隨後又封鎖了三八線,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形成了美軍和蘇軍兩個佔領區。 此時,朝鮮的總人口約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的美軍佔領區,人口約2100萬人,占朝鮮總人口的70%,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占朝鮮總面積的44%。三八線以北的蘇軍佔領區人口約900萬人,占朝鮮總人口的30%,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占朝鮮總面積的56%、朝鮮行政區劃分的16個道,有6個在美軍佔領區,7個在蘇軍佔領區,還有3個道被兩個佔領區所分割。 『三八線』 本來是美蘇兩國為接受日軍投降而臨時劃分的界線,但由於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兩國軍隊佔領朝鮮後推行各自的政策,按照自己的意識形態管理所佔領的朝鮮南方或北方,使得朝鮮南方和北方分別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導致了國家和民族的分裂。美蘇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和朝鮮南北兩個政府的成立 美蘇兩國本來就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反法西斯的共同利益,臨時結成了同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兩國在國際事物上便立即轉為尖銳的對立和鬥爭,並在國際上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民主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對立和鬥爭左右著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朝鮮是這兩大陣營在東方對立鬥爭的重要陣地。 1946年6月,美國總統特使埃德溫.寶萊,在巡視朝鮮之後,於22日在給杜魯門總統的報告中,曾說:「儘管朝鮮是一個小國,從我們整個軍事力量來看,我們在這裡擔負的責任並不大,但是,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而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就在這個地方將測驗出來,究竟民主競爭制度是不是適宜於用來代替失敗了的封建主義,或者其他某種制度——— 共產主義,還更強些。」 【 注: 請參見《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第380頁。】 這段話,反映了蘇美兩國軍隊佔領朝鮮後,在朝鮮問題上鬥爭的性質。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是資本主義世界(自由世界)的「領袖」。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和主要代表。美蘇兩國軍隊以三八線為界,在朝鮮南方和北方分別接受日軍投降和佔領朝鮮後,在各自的佔領區採取了不同的政策。 美國佔領軍不顧朝鮮人民的意願,更不考慮朝鮮人民多年來倍受日本帝國主義欺凌的情感,而在朝鮮南半部決然採取了維持現狀的政策。在美軍登陸朝鮮的前一天,1945年9月7日,美國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廣播了一項布告; 其中第一條規定說:對朝鮮北緯38度線以南地區以及該地區居民的一切政府權力,目前暫由本人行使; 其中第二條規定:原日本殖民政府人員繼續留職履行公務。 美軍進入南朝鮮接受日軍投降後,立即取締了在那裡已經建立的人民政權 ——— 各級人民委員會。復活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機構。9月19日,美國佔領軍在原日本總督府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朝鮮「美國軍政府」,各級官員由美軍軍官擔任,利用壓迫朝鮮人民的日本殖民機器來維護美國的新的殖民統治。原日本駐朝鮮總督 阿部信行 等官員,繼續留任原職。朝鮮人民最為痛恨的日本警察居然也帶上了「美國軍政府」的臂章,照舊橫行霸道。美國軍政府變成了日本總督府的延續。 美國軍政府並糾合地主、買辦資本家等反動勢力,鎮壓愛國人士,竭力阻擾朝鮮人民建立獨立統一的國家。美國的這種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鮮人民的無比憤怒,反美的情緒不斷高漲。 美國佔領軍司令官約翰.霍奇,在佔領南朝鮮3個月後,在給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報告中說:「在南朝鮮,人們把分裂的局面歸罪於美國,這個地區的人民越來越憎恨一切美國人。」 【 注: 請參見《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第376頁。】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急於在朝鮮人中找到代理人。經過一番周折,他們最終選擇了流亡美國30多年的李承晚,並糾集一批親美、親日派人士組成了所謂的軍政府「顧問會議」。 1946年2月,美國軍政府在「顧問會議」的基礎上,彙集右派分子,組成了所謂的「民主議院」,任命李承晚為議長。同年12月,軍政府又下令組成「立法議院」,作為朝鮮所謂的過渡性民事行政機構和美國軍政府的政治點綴品,並為親美的南朝鮮政府做準備。南朝鮮的局勢因此動蕩不安,政治糾紛接連不斷。 1946年9月,南朝鮮30多萬產業工人舉行總罷工,在人民黨、共產黨和新民黨等的領導下,很快席捲整個南部地區,共有230多萬群眾參加了鬥爭,匯成了全民性的反美運動,提出了「反對美國殖民奴役政策」、「政權歸人民委員會」等口號。美國軍政府出動軍隊,協同武裝警察隊,對反美鬥爭進行血腥鎮壓,大肆逮捕、監禁和屠殺朝鮮民眾,實行白色恐怖統治。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也承認說:「大多數朝鮮人既不希望美國士兵,也不希望俄國士兵留在自己的國土上……1946年秋季,在我們佔領的地區,曾發生過幾起騷亂和示威運動,在少數情況下,我們的軍隊還不能不向進行示威的群眾開槍射擊。」 【 注:請參見《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第382頁。 】 於此相反,蘇軍進入朝鮮北半部後,於1945年8月15日,便向朝鮮人民宣告:「朝鮮已成為自由的國家」,「蘇軍將在和朝鮮的一切反日的民主政黨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幫助朝鮮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 蘇聯佔領軍在朝鮮北部除了設立軍事管制機構 ——— 警備司令部之外,沒有建立軍政府,只是在第25集團軍司令部中建立一個負責民政事務的機構——— 民政府。蘇聯佔領軍沒有取締朝鮮人自己建立的臨時政權機構,而是承認各地已經存在的人民委員會,並採取措施將人民委員會不斷完善,使之成為朝鮮北部的正式政權機構。這一政策措施得到了朝鮮人民的積極擁護。 1945年10月8日至10日,朝鮮北部平南、平北、黃海、咸南、咸北五道的人民委員會在平壤召開聯繫會議,根據朝鮮北部的形勢發展需要,決定健全和統一各地政權機構,成立五道臨時人民委員會,作為朝鮮北部的統一政權機構,並規定了朝鮮北部各鎮、市、郡、道人民委員會和臨時人民委員會代表的選舉方式。隨後,又於11月9日,在平壤設立了五道行政局,作為領導朝鮮北部各經濟部門工作的中央行政管理機構。蘇聯佔領軍對五道臨時人民委員會和五道行政局的成立,給予了大力幫助,並給予完全承認。朝鮮北部的自治政府由此初具規模。 在日本佔領期間,金日成建立並領導的祖國光復會和朝鮮人民革命軍,長期在朝鮮北部和中國的東北地區堅持抗日游擊戰爭。1945年8月,蘇軍發起遠東戰役,金日成率領朝鮮人民革命軍配合蘇軍作戰,返回朝鮮,深得朝鮮人民的擁護,在朝鮮人民中具有很高的威信。8月20日,金日成提出了建黨、建國、建軍三大任務,提出:「以在抗日革命鬥爭的烈火中鍛煉和培育出來的共產主義者為核心,建立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在結成工人階級領導的民主主義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代表全朝鮮人民利益的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抗日革命老戰士為骨幹,吸收工人、農民等勞動人民的兒女參加,把朝鮮人民革命軍加強和發展為正規的革命軍隊。把北朝鮮變成建設一個民主自主獨立國家的民主基地。 【 注: 請參見,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黨史研究所:《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革命歷史》,中文第1版,第196~199頁,平壤,朝鮮外國文出版社,1983年。】 10月10日,北朝鮮共產黨正式建立,選舉產生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46年2月8日,朝鮮北部各政黨社會團體和各道、各郡人民委員會代表舉行會議,決定撤銷五道行政局,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選舉金日成為臨時人民委員會委員長。下設13各業務部、局,對北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進行有計劃的統一領導。1946年7月,北朝鮮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決定合併,組成朝鮮勞動黨,金日成出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 在蘇聯佔領軍的支持下,在朝鮮勞動黨和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下,北朝鮮的民主改革迅速展開。1946年3月,臨時人民委員會頒布了《北朝鮮土地改革法令》,確定了「土地歸種田農民」的準則,在北朝鮮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工作。接著,臨時人民委員會又於1946年8月頒布了《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銀行等國有化的法令》,將佔整個產業90%以上的1034個重要產業設施收歸全民所有,使得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產業部門佔據了統治地位,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此外,臨時人民委員會還頒布了《工人、職員的勞動法令》、《男女平等權法令》和實行司法、檢查、教育、文化的民主化的各項政策。所有這一切,使得朝鮮北部在短時期內基本完成了社會經濟的民主改革,經濟得到恢復,人民生活得到保證,社會秩序穩定。 在朝鮮南方和北方開始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的同時,美蘇兩國圍繞朝鮮的統一問題,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和鬥爭。 1945年12月16日至26日,在莫斯科召開的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上,以蘇聯所提出方案為基礎達成了對朝鮮進行「託管」的協議,後來中國國民黨政府也參加了這個協議。這個協議的主要內容是:為重建朝鮮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創造條件,特設立一個臨時的朝鮮政府;為協助成立這一臨時政府,由駐朝鮮南部的美軍司令部和駐朝鮮北部的蘇軍司令部的代表,組成[b]聯合委員會[/b],該委員會在咨商朝鮮各民主黨派、社會組織、以及美、蘇、英、中四國政府後,提出各項建議,然後,由該委員會的兩國政府作最後決定;四強在朝鮮的託管以五年為限。 根據莫斯科外長會議達成的「託管」協議,美、蘇駐朝鮮佔領軍聯合委員會於1946年3月開始在漢城開會,討論建立朝鮮臨時民主政府和實行國際化託管制度的有關細節。雙方代表從會談一開始就針鋒相對,24天的會議毫無結果,最後只能無限期休會。 1947年5月21日復會之後,雙方雖然就同南北朝鮮各政黨及社會團體組織咨商的程序和內容等問題達成協議,但美國主張首先廢除三八線,在行政、經濟各領域實現南北統一,再建立臨時政府。而蘇聯則堅持先建立臨時政府,認為只要臨時政府成立,國家的統一自然會實現;美國主張按照南北朝鮮的人口比例確定代表名額,而蘇聯則堅持南北代表對等。雙方在重要問題上唇槍舌劍,會談再次陷入僵局。 其實,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朝鮮到底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蘇聯希望朝鮮成為一個真正民主、獨立和對蘇聯友好的國家,從而使之在將來不會成為進攻蘇聯的基地。而美國則要求在朝鮮建立親美政權、使朝鮮成為資本主義陣營的成員,作為在遠東遏制共產主義的前哨陣地。由於美蘇兩國尖銳的政治對立,在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朝鮮統一政府問題上不可能形成一致的意見,當然也使得美蘇聯合委員會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取得成效。 在這種情況下,蘇軍代表在聯合委員會上提出:蘇美兩國軍隊在1948年初同時撤出朝鮮,給朝鮮人民以自己組織政府的機會。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也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正式提出了同樣的建議。 但美國政府拒絕討論蘇聯的提議,因為它很清楚,南朝鮮的局面完全靠美軍的刺刀和坦克維持,如果美軍撤出,允許朝鮮全境進行自由選舉,由勞動黨領導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肯定將在選舉中獲勝,朝鮮將進入社會主義陣營之中。但是,蘇聯的建議又是符合朝鮮人民願望的,並得到了世界輿論的支持。為了挽回頹勢,美國政府決定中斷美蘇之間就朝鮮統一問題的協商,把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藉助自己對聯合國大會的影響力,尋求對美國有利的結局。根據美國政府的指示,美軍代表於1947年10月18日提議」美蘇佔領軍聯合委員會」無限期休會。至此,聯合委員會會議在沒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況下,宣告破裂。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於1947年9月17日,違反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協議,拋開「託管」,單方面向第二屆聯合國大會提出議案,要求將朝鮮問題列入大會議程。蘇聯等民主國家強烈反對美國的提案。蘇聯向聯合國大會提出提案,再次建議美蘇軍隊同時撤出朝鮮,同時建議邀請南北朝鮮的朝鮮人代表參加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 在美國政府的操縱下,聯合國大會否決了蘇聯的提案,於1947年11月14日通過決議,決定設立「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派駐朝鮮,監督朝鮮舉行議會選舉,成立朝鮮全國政府和建立武裝力量。這個委員會由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國民黨政府)、薩爾瓦多、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以及烏克蘭等9國的代表組成。 在表決時,蘇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代表拒絕投票。烏克蘭宣布不參加這個委員會。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這個決議,遭到朝鮮南北方人民的普遍反對。1948年1月8日,由印度人梅農率領的「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進入朝鮮。北朝鮮人民委員會拒絕臨時委員會進入朝鮮北部;朝鮮南部的漢城、水原、大邱等城市的工人舉行罷工,要求臨時委員會馬上離開朝鮮。臨時委員會難以在朝鮮全境進行工作,只好與李承晚等人進行了商談後,即向聯合國復命。 於是,美國不顧參加「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代表的激烈反對,於1948年2月26日,操縱「聯合國大會臨時委員會」(又稱「小型聯大」), 通過了在南朝鮮單獨選舉的決議。「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對執行這一決議意見分歧,8個國家的代表中只有4各國家的代表贊成,在美國的壓力下,才被迫同意執行該決議。 【注: 在第二次聯合國大會上,由美國動議,於1947年11月13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了「聯合國大會臨時委員會」。其職責是第二屆聯大閉幕到第三屆聯大開會期間執行聯大授權的有關任務,規定每個成員國派一名代表組成,目的是繞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免受蘇聯否決權的牽制。蘇聯反對設立該組織。該組織有「小型聯大」之稱。 】 「小型聯大」的決議,遭到朝鮮人民的強烈反對。金日成指出:「朝鮮問題只有沿著使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我們民族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完全的自主獨立國家的這樣一條道路前進,才能得到解決」。朝鮮的統一,必須在沒有任何外來干涉的情況下,完全按照朝鮮人民的意志,由朝鮮人民自己來解決。除了朝鮮人民,誰也沒有權利解決這一問題。 【 註:請參見 《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革命歷史》,第287~288頁。】 為了粉碎美國在南方製造分裂政權的陰謀,1948年3月,金日成在朝鮮勞動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為了實現祖國的自主和和平統一的方針,就應當團結南北朝鮮的一切愛國民主力量」,建議「召開南北朝鮮所有民主政黨、社會團體代表的聯席會議,作為實現祖國統一的當前措施之一」。 【 注: 請參見 《金日成傳略》,中文第1版,第381~383頁,平壤,朝鮮外國文出版社,1973年。 】 根據這一建議,朝鮮南北56個政黨和社會團體的代表共545人(其中南朝鮮代表240人,包括曾激烈反共的右翼民主主義者 金九、金奎植 等人)代表1000萬以上的成員在平壤召開聯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反對南朝鮮進行單獨「選舉」,致電蘇美兩國政府,要求撤走其駐在朝鮮的軍隊,以使朝鮮自由地在不受外來干涉的情況下選舉朝鮮全國民主政府,建立統一獨立的民主國家。 4月30日,朝鮮南北43個政黨和社會組織發表一項聯合聲明,宣布「絕不承認南朝鮮單獨選舉的結果,也絕不承認和支持這一選舉所產生的單獨政府」。 朝鮮南部的個基層人民也開展了各種抗議鬥爭。在漢城等主要城市,組成了「反對單獨選舉救國總罷工委員會」,舉行了總罷工。在濟州島等地還爆發了武裝起義。 然而,美國不顧朝鮮人民的激烈反對,一意孤行。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導演下,在美軍刺刀的威逼下,朝鮮南部舉行單獨選舉。美國佔領軍當局在投票前,逮捕了3萬多名所謂的「政治犯」,並在選舉日實行全境戒嚴,出動幾萬名軍警脅迫群眾到投票站投票。儘管如此,投票的人數仍然只佔朝鮮南部選民人數的不到30%,並且只有李承晚集團和親日派人士組成的金性洙集團出面競選,其他幾十個政黨和社會團體全部抵制選舉。在投票日,憤怒的群眾搗毀多個投票站,並發生了襲擊警察機構,截斷電話線和破壞鐵路等事件。朝鮮南部的「國民議會」選舉後,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並選舉李承晚為大韓民國總統。 李承晚(1875~1965),生於朝鮮黃海道平山郡一個自稱為統治朝鮮最後一個王朝李氏王朝後裔的家庭里。幼年在私塾里受封建思想教育,青年時期進美國教會學校,成為基督徒,當了教員。後曾就讀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獲博士學位。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反日運動,李承晚從美國跑到中國上海,組織一些朝鮮人,成立了臨時政府,任臨時政府「總統」,當「三一」運動失敗後,李承晚提出「把朝鮮交給美國委任統治」的主張,並以「朝鮮臨時政府」代表名義流亡美國。日本投降後,1945年10月被美國送回漢城,成為美國在朝鮮的頭號代理人。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在漢城正式成立。1948年12月12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大韓民國政府是「合法的政府」。 南朝鮮政府成立後,李承晚集團於1948年8月下旬至12月上旬,同美國先後簽訂了《韓美暫行軍事協定》、《韓美移交財政和財產協定》和《韓美經濟援助協定》。這些協定規定:允許美國顧問完全控制南朝鮮軍隊、警察及一切重要地區的建築;李承晚政府承擔美國佔領軍的一切費用,美國有權在南朝鮮取得和處置任何財產;美國控制南朝鮮的對外貿易,鼓勵美國私人在南朝鮮投資,掌握南朝鮮的經濟命脈。從而把南朝鮮所有軍事、政治、經濟等都置於美國控制之下,加速了南朝鮮的殖民化和軍事化。 朝鮮南部的單獨選舉和大韓民國政府的成立,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更加緊張,也使朝鮮的統一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北方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 把建立全國性政權的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 1948年6月,金日成主持召開南北朝鮮各政黨、社會團體領導人協議會,提出毫不遲疑地舉行南北朝鮮普選,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實現祖國統一的方針。接著,北朝鮮人民議會於7月通過決議,決定舉行全朝鮮立法機關 ——— 最高人民議會議員選舉,建立統一的自主獨立國家。 1948年8月25日,朝鮮舉行最高人民議會選舉。除北部全體選民參加了投票外,在南部還有眾多的選民採取秘密簽名的方式選出人民代表,然後由被選出的代表到北部參加最高人民會議議員選舉的方法,參加了選舉。 在普選的基礎上,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平壤召開,通過了憲法,決定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並選舉金日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首相,確定平壤為臨時首都。 金日成(1912~1994),生於朝鮮平壤市萬景台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隨父到中國吉林,曾就讀吉林市毓文中學,其間組織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同盟。1931年加入朝鮮共產黨。1932年創建反日游擊隊(後發展為朝鮮人民革命軍),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地區堅持抗日武裝鬥爭。1936年創建朝鮮祖國光復會。同年,率隊參加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失敗後,轉到蘇聯,任蘇聯朝鮮支隊支隊長。1945年8月率隊返回朝鮮,配合蘇軍解放朝鮮北部地區。1946年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和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委員長。 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朝鮮南北兩個政府都宣布自己是朝鮮惟一合法的政府,都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朝鮮南北雙方的對抗和衝突也日益加劇。朝鮮南北雙方圍繞統一問題的鬥爭和軍事準備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立即致函美蘇兩國政府,要求美蘇兩國佔領軍撤出朝鮮。 蘇聯外交部於1948年9月19日,通知美國駐蘇聯大使館:蘇聯駐朝鮮佔領軍將於1948年12月底之前全部從朝鮮撤出。建議駐朝鮮的美國佔領軍也採取同樣的步驟,如期撤離朝鮮。 美國政府則對是否撤出駐朝鮮的佔領軍躊躇不定。從朝鮮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講,美國為實現其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政策,需要保持在朝鮮的軍事存在,以遏制所謂的「共產主義擴張」,保持戰略進攻的有利態勢。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減軍隊數量和軍費的要求,卻使得美國政府必須從全球戰略的要求出發,確定在朝鮮駐軍的價值。 1947年9月,美國陸軍副參謀長魏德邁中將,曾受杜魯門的委託赴朝鮮視察,提出報告稱:在朝鮮的美國佔領軍有三條路可走;一是立即撤退,二是無限期地留下去,三是與蘇聯同時撤出。 他認為,美國軍隊應該選擇第三條路,在朝鮮建立並訓練一支忠於反共政府的國防軍部隊,然後再與蘇軍協商撤離。 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則從全面戰爭和全球戰略的角度出發,認為:「從軍事安全的觀點來看,美國保持目前在朝鮮的軍隊和基地,並無戰略價值」。一旦遠東發生戰事的時候,「我們目前在朝鮮的部隊將成為在軍事上的一個負擔,而且在戰事發生以前,如果不大量地增加駐軍,那是不可能保持住的,而且,美國所希望在亞洲大陸進行的任何進攻,多半會繞過朝鮮半島。」 他們認為,儘管如果朝鮮被蘇聯控制會對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構成很大威脅,但依靠空中打擊,美國可以抵消這種威脅,並且空中打擊比地面作戰更容易做到,費用也更少。所以,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將駐朝鮮的美軍部隊撤往「別的地方」。但不能「慌慌忙忙地來撤退」,以免降低美國的軍事威信。 【 注:參見《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第380~382頁。 】 杜魯門最後決定:從朝鮮南部逐次撤軍,同時擴大美國對南朝鮮的軍事援助,組建並裝備、訓練南朝鮮軍隊,以維持南朝鮮李承晚政府存在。 1948年12月底,駐朝鮮的蘇聯軍隊全部撤離朝鮮。美國佔領軍雖於1948年12月開始撤離朝鮮,但宣布應南朝鮮政府的請求,在南朝鮮保留一個7500人的團級戰鬥隊。直到1949年6月29日,這個美軍團級戰鬥隊才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最後撤離朝鮮南部。 美蘇兩國軍隊撤出朝鮮後,朝鮮內部南北兩個政府、兩種制度之間,圍繞如何實現南北統一問題的對立和鬥爭日趨尖銳。這個鬥爭是導致後來朝鮮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朝鮮的進步力量,推行民主政策,主張和平統一朝鮮,並為之作了不懈努力。1949年6月,在朝鮮勞動黨的積極倡議下,由南北朝鮮72個政黨和社會團體組成了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並通過關於和平統一的宣言,號召南北朝鮮的全體民主政黨及社會組織與全體朝鮮人民「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而鬥爭」。並提出了具體的和平統一方案,其中包括在沒有外來干涉的條件下「南北朝鮮同時實行選舉統一立法機關」,「總選舉的結果建立的最高立法機關制定朝鮮共和國憲法,並在該憲法的基礎上組成政府,該政府將接收現存南北朝鮮政府的政權並將其解散」。「現存於南北朝鮮的軍隊,在民主的基礎上,由朝鮮共和國政府將其合編」 【 註:《朝鮮問題文件彙編》,第1集,第120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4年版。 】 朝鮮北方還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並完成了1949~1950年兩年經濟發展計劃。 在南方,李承晚政府代表朝鮮的反動勢力,投靠帝國主義,建立恐怖統治,大肆逮捕和屠殺民主愛國人士。在美國的支持下,李承晚政府竭力主張武力統一朝鮮。1949年以後,一再進行戰爭叫囂。1949年1月21日,李承晚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我希望「國軍北進」。2月7日,他又在南朝鮮國會發表演說稱:如果在聯合國朝鮮委員會的幫助下不能和平地統一朝鮮,那麼「國軍必須向北韓進軍」。「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並聲稱在1950年實現南北統一。 南朝鮮國防部長申性模1949年7月17日在仁川發表演說稱:「我們的軍隊正在等著我們總統的命令。只要他一下令,我們就會在一天內佔領平壤和元山。」 9月30日,李承晚在給美國教授羅伯特.奧利弗的信中寫道:「我堅信,現在是在心理上採取措施同北方忠誠於我們的共產黨軍隊結合,以便消滅他的其餘部分的最佳時機。我們將把金日成的部隊擠壓到山區,在那裡將他們餓死,那時我們的防線便可以建在圖們江口和鴨綠江上。我們的處境將變得更好。」「我們不管外國是否可能反對我們,而要獨立地採取行動。」 【注:這封信,是在1950年9月朝鮮人民軍從繳獲的李承晚政府秘密檔案中發現的。參見: 「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可夫至維辛斯基電」,1950年9月2日。 】 李承晚在1950年《新年祝詞》中宣稱:「在新的一年中,我們大家都要努力恢復失地……但是,聯繫到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們應該記住:在新的一年中,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必須統一南韓和北韓。」 於此同時,美國加快組建南朝鮮軍隊。早在美軍對朝鮮實施軍事佔領之初,美國軍政府就於1946年1月15日以原日本統治朝鮮時期的軍官和警察為骨幹,成立了所謂的南朝鮮「國防警備隊」 。到1948年8月,南朝鮮「國防警備隊」已經形成了5個旅15個團5萬多人的規模。南朝鮮政府成立後,於1948年8月24日與美國簽訂了《韓美臨時軍事協定》,美軍向南朝鮮派遣500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並向南朝鮮軍隊移交了價值1.1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其中包括10萬件輕武器、5000萬發子彈、2000具火箭筒、4萬多輛各種運載工具以及各種火炮。 【 注: 請參見,(美) 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戰爭爆發前後》,中文第1版,34~36頁,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 1949年5月,南朝鮮軍隊將旅生格為師,大量擴編部隊,使陸軍的總兵力達到了8個師共10萬餘人。同時頒布《兵役法》,實行所謂的「國民皆兵」原則,並以「大韓青年團」為基礎,組成20萬人的後備部隊「青年防衛隊」。 朝鮮北方在進行和平統一努力的同時,也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1948年2月8日,朝鮮勞動黨以革命軍為基礎,正式建立朝鮮人民軍。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勞動黨和政府不斷加快人民軍部隊的建設步伐,先後從蘇聯進口了大批新式武器裝備,組建了各軍種、兵種部隊,同時加緊了部隊的軍事、政治訓練,使得人民軍的規模和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蘇聯政府向朝鮮人民軍派出了以斯米爾若夫將軍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1949年4月21日,蘇聯政府又任命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可夫將軍兼任朝鮮人民軍總軍事顧問。 1949年5月,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主任 金一 ,訪問中國,與毛澤東主席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代表朝鮮勞動黨中央請求中共中央允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由朝鮮人組成的部隊返回朝鮮。 毛澤東主席同意了朝鮮同志的請求,說:駐中國東北地區有2個由朝鮮人組成的師,可隨時根據朝鮮方面的要求讓他們返回朝鮮。另1個師現正在南方作戰,待完成作戰任務後,即可返回朝鮮。此後,根據中朝兩黨的協議,駐中國東北的人民解放軍部隊中由朝鮮人組成的2個師,於1949年7月返回朝鮮,編入了人民軍。另1個師於1950年春返回朝鮮,編入人民軍。 到1949年8月,朝鮮人民軍總兵力為8萬餘人,其中陸軍擁有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2個炮兵團、空軍擁有各種飛機74架。除由中國返回的2個師之外,陸軍部隊全部裝備蘇式武器,執行蘇軍編製。另有警備部隊4.1萬餘人。朝鮮內戰爆發 從1949年年初開始,朝鮮南北方政府的軍隊即不斷在三八線地區互相製造軍事摩擦事件,挑起軍事衝突。其中,南朝鮮軍隊自1949年1月1日至4月15日,即動用連至營規模的兵力,沿三八線向北進犯37次。 【注:請參見:「華西列夫斯基、什捷緬科,關於三八線的形勢給 斯大林 的報告」,1949年4月20日。 】 5月,南朝鮮軍隊出動4100餘人,在火炮的支援下,猛攻三八線以北開城附近松岳山上的人民軍警備部隊陣地。7月,南朝鮮軍隊再次出動旅級規模的部隊,進攻朝鮮北部的松岳山陣地。三八線以北的高山峰、銀波山、國寺峰等要點,也多次遭到南朝鮮軍隊的進攻。據朝鮮北方的統計,1949年1月至12月,南朝鮮在三八線上進行軍事挑釁共計1836次。 【 注:請參見《朝鮮人民正義的祖國解放戰爭史》,中文1版,第18~19 頁,平壤,朝鮮外國文出版社,1961年版。 】 同時,南朝鮮方面派遣了大量間諜潛入北方,從事情報和各種破壞活動。進入1950年,朝鮮半島的局勢更加緊張,1950年年初,南北朝鮮政府,均開始向三八線地區大規模集結武裝部隊。火藥味越來越濃,一場內在已不可避免。 美國政府也加快了對南朝鮮的軍事援助。1950年1月,美國與南朝鮮政府再次簽訂軍事援助協定,確定美國向南朝鮮提供價值1097萬美元的軍事援助。另外,美國還提供了1.1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到了1950年6月,南朝鮮軍隊形成了15萬多人的規模,其中包括陸軍9.8萬餘人,編為8個步兵師,另有海岸警衛隊6145人,空軍1965人,警察4.8萬餘人。裝備27輛裝甲車,700餘門各種火炮,140門反坦克炮,1900餘具2.36英寸火箭筒,2100餘輛軍用車輛,71艘作戰艦船,22架各種飛機。 美國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威廉.羅伯茨准將,稱南朝鮮軍為「亞洲之雄」,1950年6月20日,他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彙報朝鮮局勢上斷言:「南朝鮮軍隊完全經得住北朝鮮人施加的任何壓力。」 布萊德雷說:「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對我們沒有必要為朝鮮擔憂而感到如釋重負。」 【 注: 參見 (美)奧馬爾.布萊德雷:《將軍百戰歸》,中文第1版,第687頁,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 南朝鮮政府更是躊躇滿志,對「北進」的勝利充滿信心。美國和南朝鮮雙方曾多次召開「高級將校會議」,詳細的討論了「有關完成戰鬥準備的問題」和「北伐計劃」,並調整部署,將陸軍部隊8個師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在三八線沿線展開5個師,組成兩個戰鬥司令部,並配備了陸軍總部直屬的炮兵部隊和技術兵種部隊,主力集中於開城、漢城和議政府地區。第二梯隊展開3個師,集中於漢城附近。 面對日趨緊張的局勢,朝鮮北方進一步加強了軍事準備。1949年8月,朝鮮勞動黨中央發出致全體黨員信,要求保持高度警惕,大力開展同反革命分子,敵間諜和破壞分子的鬥爭。同時,命令人民軍部隊嚴懲對北方進行武裝挑釁的南朝鮮軍隊,保衛勝利果實。 1950年1月,朝鮮黨和政府根據變化著的半島局勢,開始考慮如何儘快實現國家統一的方式問題,並要求蘇聯政府給予支持。 1950年4月,金日成、朴憲永等朝鮮領導人訪問蘇聯,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討論朝鮮半島的局勢和朝鮮統一的方式問題。在會談中,斯大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 隨後,金日成、朴憲永等又於5月中旬訪問中國,向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通報了與斯大林會談的情況。 在此期間,北朝鮮政府加快了人民軍的擴編速度。蘇聯政府應朝鮮的請求,繼續向北朝鮮提供了武器裝備援助,並任命瓦西里耶夫任人民軍總顧問。 1950年6月7日,在朝鮮勞動黨的建議下,朝鮮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會發表《關於促進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的呼籲書》,建議1950年8月15日朝鮮解放5周年時,根據民主的原則,在南北朝鮮進行普選,建立統一的最高立法機關。同時建議在6月中旬于海洲或開城召開朝鮮各個政黨、社會團體組織代表會議,具體商討和平統一的條件,普選的程序、建立指導普選中央委員會等問題。為和平統一再次進行了努力。 然而,這一呼籲不僅遭到南朝鮮政府的拒絕,而且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派往漢城向南朝鮮方面遞交呼籲書的三名代表,也遭南朝鮮方面的逮捕。南朝鮮政府下令在三八線地區和南朝鮮全境實施「非常警戒」,禁止一切南朝鮮政黨和社會團體組織代表前往北方。 6月中旬,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考慮到南朝鮮方面害怕普選的情況,再次提出建議: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和南朝鮮國會聯合起來,以建立全朝鮮的立法機關的方式,實現朝鮮的和平統一。但這一建議再次被南朝鮮政府拒絕。朝鮮和平統一的大門因此而關閉。 美國積極支持李承晚政府的活動,並進行戰爭挑唆。1950年6月中旬,美國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到南朝鮮活動,視察了三八線,並鼓勵說:「沒有任何敵人,能夠擋得住你們,不論它多麼強大。可是我希望你們將做進一步的努力,因為你們顯示出你們巨大力量的時候已經不遠了。」 「如果與共產主義妥協,那就等於選擇導致災難的道路。」 「美國準備給予正在如此英勇與共產主義作鬥爭的大韓民國以一切必要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援助。」 【注:請參見,柴成文,趙勇田:《抗美援朝紀實》,第31~35、40頁,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 連美國國務院的高級官員也承認:杜勒斯的這次南朝鮮之行和在三八線的活動,肯定使朝鮮北方感到極為不安。 【 注:請參見, (美)「迪安. 艾奇遜,在普林斯頓召集國務院有關高級官員會議記錄」,1954年2月13日。 】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長路易斯.約翰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也在日本活動,並同麥克阿瑟討論了朝鮮問題,6月24日,才離開日本返回美國。 1950年6月25日早晨,三八線上長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和摩擦,終於發生了質變,朝鮮大規模內戰全面爆發。 此時,朝鮮人民軍共擁有10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及若干空軍、海軍和警備部隊,總兵力約13.5萬餘人,裝備有T—34中型坦克、雅克式戰鬥機、122毫米榴彈炮等重型武器。 6月25日上午,金日成主持召開了內閣緊急會議,討論戰爭局勢。金日成在會議上要求人民軍「立即發動決定性的反擊,去消滅侵略者」,全國轉入戰時體制,組織和動員一切力量奪取戰爭的勝利。 6月26日,金日成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朝鮮人民:「堅決保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其憲法,推翻南半部反人民的李承晚傀儡政權,將我祖國的南半部從李承晚匪幫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並恢復南半部真正的人民政權———人民委員會。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下,完成祖國統一,以建設強大的民主獨立國家。我們為反對李承晚賣國匪幫所發動的內戰而進行的戰爭,乃是爭取祖國統一獨立自由與民主的正義戰爭」。 同一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發布命令,任命金日成、朴憲永、洪命熹、金策、崔庸健、朴一禹、鄭准澤等7人組成軍事委員會,金日成為委員長,國家一切權力集中於軍事委員會。隨後又頒布了戰時動員令,任命金日成為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北朝鮮人民軍迅速發起漢城戰役(第一次戰役) 。 被美國軍方稱為「亞洲之雄」的南朝鮮軍,在北朝鮮人民軍的猛烈攻擊下,迅速土崩瓦解。大肆叫囂「武力統一」的李承晚也驚慌失措,於26日,帶上幾名高級幕僚倉皇逃離漢城,在大田設立了臨時政府。南朝鮮陸軍總部也丟下部隊,撤往始興。失去統一指揮的南朝鮮軍隊各自為戰,毫無鬥志,紛紛南逃。北朝鮮人民軍發展迅速,至28日,解放漢城,第一次戰役結束。 人民軍的勝利,大大振奮了民心和士氣。金日成於6月28日發表演說,就漢城解放向朝鮮人民、人民軍官兵致以熱烈的祝賀,並號召全體人民支援人民軍部隊,「早日結束李承晚政府發動的『同族相殘』的戰爭」。 人民軍最高司令部決定,繼續南進,迅速解放整個南朝鮮,取得祖國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南朝鮮方面此時則完全喪失了鬥志,政府官員手足無措,部隊官兵潰不成軍。 ( 完 )後續文章為: 第三章 美國武裝入侵朝鮮、台灣,朝鮮戰爭國際化 朝鮮內戰爆發前美國對朝鮮和台灣的政策 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和侵略中國台灣 以美國為首的侵朝「聯合國軍」組成,朝鮮戰爭國際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朝鮮行(十三)
※朝鮮公使為何敢在北京核恐嚇?
※人家是霜之朝(朝陽)不是霜之朝(朝鮮)啦。
※緬北局勢再度緊張,中國軍隊高度戒備,你怎麼看?
※南朝鮮為什麼取名為「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