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把皇位傳給九皇子李治,變成了武則天稱霸大唐?(於左的回答,540贊)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李治、李愔、李祐、李惲、李貞、李慎、李囂、李簡、李福、李明。
這其中,長孫皇后生下三個兒子,即大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們三個人是嫡子,真正有資格競爭皇太子。
先說一說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大兒子李承乾只有八歲,被立為皇太子。
幼時的李承乾聰明可愛,唐太宗對他異常寵愛,早早讓他學習處理政事。但是李承乾年紀越大,毛病越多,聲色冶遊,無所不好,做下的荒唐事數不勝數。
對於那些反對自己的人,李承乾深惡痛絕,說:「將來我做了皇帝,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誰再敢攔我、勸我,我一律殺掉。殺他五百人,就再沒有人敢說三道四了。」
唐太宗選擇于志寧擔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平時的言行不合禮度,于志寧專門寫了二十卷的《諫苑》,唐太宗看了很高興。于志寧勸諫太多,終於把李承乾惹惱了,他找了兩個刺客,一個名叫張師政,另一個名叫紇干承基,讓他們去把于志寧殺掉,結果于志寧躲過一劫。
皇太子李承乾的不軌圖謀能夠被父皇發現,是受了弟弟李祐的連累。
齊王李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五兒子,被封為齊王,兼任齊州都督,貞觀十一年前往藩國就任。
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失敗之後被賜死在內侍省。在調查和清算李祐的過程中,牽扯出那個紇干承基。在審訊時,紇干承基供出一個駭人的內幕:原來皇太子李承乾也在策劃篡位!
李承乾貴為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為什麼圖謀政變?這與他的同胞弟弟李泰有很大的關係。
李泰,字惠褒,被封為魏王。李泰很有文才,曾經主持編寫一部《括地誌》。唐太宗對李泰另眼看待,他的地位比較特殊,各方面享受的待遇都和皇太子一樣。
李泰很胖,腰圍碩大,唐太宗特准他可以乘坐小車進入宮中,甚至還想讓李泰住進武德殿,魏徽認為不妥,唐太宗只好作罷。
性情耿直的禇遂良也認為,皇太子和各位皇子的名分應該確定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此唐太宗深以為然,說:「我已經五十歲了,身體越來越差。皇太子之外,還有弟弟和兒子五十多人。如果皇家的內部事務處理不好,輕者骨肉相殘,重者社稷傾亡。」
看來,唐太宗在這方面的認識非常清醒,問題在於,他無法管束自己的幾個兒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緣好,又很受父皇的寵愛賞識,自然會對太子之位生出想法,這在當時幾乎是公開的秘密。韋挺、杜楚客、駙馬都尉柴令武和房遺愛等人在李泰周圍形成了一個小集團。
這些都讓太子李承乾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威脅。李承乾的腿腳不好,走路不太利索,很擔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此時發生了一件插曲,李承乾身邊養了一個孌童,唐太宗知道之後大怒,把相關的幾個人全部殺死。李承乾極度傷心,一連幾個月不去上朝。他認為一定是李泰在背後做了手腳。如果能把李泰殺掉,既為心上人報仇,順便又除去自己的競爭對手。
李承乾派出封師進、張師政、紇干承基三個刺客去謀殺李泰,沒有成功。於是又與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秘密商議,準備發動政變。
因為紇干承基,李承乾的圖謀暴露,皇太子地位肯定是保不住了,問題是挑選什麼人來取代他。
唐太宗一度傾向於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劉洎也公開提出這個建議。唐太宗還把這種想法當面告訴了李泰。李泰撲進唐太宗懷裡說:「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個兒子,將來我死的時候,要把他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褚遂良不以為然,說:「魏王的想法不成立,天下怎麼可能有這種事?當初陛下立承乾為皇太子,卻在承乾與李泰之間猶移不定,嫡庶不分,造成的混亂一直沿續到現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請先妥善安置好晉王,才能保全他們。」
唐太宗聽了褚遂良的一番話,哭著說了三個字:「我不能。」
選擇李泰的另一個障礙是長孫無忌,在兩個親外甥當中,長孫無忌傾向於晉王李治。但李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弱點,就是性格過於柔弱。
李泰知道舅舅長孫無忌不站在自己的一邊,直接去找弟弟李治,話里隱含威脅。李治因此整天憂心忡忡。唐太宗詢問緣由,明白李泰也是一個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沒有李治的活路。
據說此前在太原發現了一塊奇石,石頭上面自然形成了三個字「治萬吉」。唐太宗把這看成是一份圖讖,轉而又想立李治,猶豫不定。
有一天唐太宗單獨把長孫無忌和李勣幾個重臣留下來,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傷心地說:「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究竟選擇哪一個做皇太子,還不能確定,我的心中沒有依靠啊。」
說罷,唐太宗一頭撲到榻上,拔出腰間的佩刀,對準自己就要刺下去。眾人一齊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奪下來,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嗎?他想立哪一個?
唐太宗心目中其實早有了合適的人選,說:「我想立晉王。」
長孫無忌第一個表態:「尊旨。誰有異議,斬!」
長孫無忌一開口,沒有人再敢說一個「不」字,況且這個選擇本身也沒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這句話,立刻轉頭對晉王李治說:「你舅舅答應立你為皇太子,還不快謝謝他!」
於是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于志寧被派到李治身邊,依然擔任太子左庶子。
黃永年先生曾經撰文認為,李承乾和李泰被放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就是兩個人都結成了自己的朋黨集團,威脅到了李世民自己的地位。當年李世民能夠奪取皇位,正是得益於這種小集團。
而晉王李治沒有結黨,只是因為他年紀比兩個哥哥小了許多,還不具備相應的野心和能力。
那以後,唐太宗對皇太子李治不太滿意,又想改立李恪。
李恪在兄弟當中排行第三,被封為吳王。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李恪雖然是庶子,但血統高貴,在大臣與百姓中間名望很高,而且擅長騎射之術,文武雙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親。
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說:「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舉棋不定,皇儲大事,尤其忌諱反覆。」
唐太宗明白,長孫無忌代表的外戚集團勢力強大,只好放棄李恪。
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貞觀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李泰先是被改封為順陽王,關押在將作監,以後又被責令離開長安,政治生命到此結束。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鄖鄉,時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
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的時候,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歸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絕後患。
推薦閱讀:
※唐太宗擊敗頡利只用了3年時間,而漢朝擊敗匈奴卻大約經歷了文景之治後才在漢武帝時期大致解決外患,為什麼?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三)
※唐太宗說過哪些名言?
※震撼視頻:《唐太宗李世民附體訴說六道真相》(附凈空法師對此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