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實錄)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英語越來越熱 國學何去何從?
會議主題
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全民學英語的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實行文理分科,獨重科技教育和英語教育,青少年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而效率低下,優秀外語人才奇缺,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與此同時,社會性的「國學熱」開始升溫,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仍沒有一席之地。
主辦單位: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
協辦單位:BOKEE 博客網
會議議題: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的教育和語言政策
我國英語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習的效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國學熱」思考
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
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議程
時間:2006年5月13日
9:00——17:00
地點: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三層第一會議室
(北三環路西端,蘇州橋路南,三義廟公交車站西邊)
上午: 9:00-12:00
主題:我國英語教育的恰當定位
主持人:楊東平
下午 1:30-5:00
主題:振興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主持人:程方平
會議嘉賓
孫文正 國家漢語辦處長
王定華 教育部基教司辦公室主任
韓 民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藍 建 中央教科所比較教育中心
史 朝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李 盾 清華大學教授
高 峽 教育部課程研究中心專家
雷 頤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所
羊滌生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程方平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詳細
直播預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全民學英語的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實行文理分科,獨重科技教育和英語教育,青少年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而效率低下,優秀外語人才奇缺,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與此同時,社會性的「國學熱」開始升溫,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仍沒有一席之地。我國是《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簽約國。在社會轉型、對外開放和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反思國家的語言、文化方針和教育政策,為英語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定位,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和針對性,防止作為工具的英語教育的異化,保護和弘揚母語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從而保持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在政策層面上,關注的問題包括各級學校教育中外語教育的目標、社會評價中外語的恰當定位;各級學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中學文理分科問題;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問題等。
相關專題:英語越來越熱國學何去何從?
時 間:2006年5月13日(周六)9:00——17:00
地 點: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三層第一會議室
(北三環路西端,蘇州橋路南,三義廟公交車站西邊)
主 辦: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
媒體獨家支持協辦:博客網
直播地址:http://chat8.bokee.com/chat/html/20060513203741/index.shtml
上午9:00-12:00
主題:我國英語教育的恰當定位主持人:楊東平(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議題一: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的教育和語言政策
項賢明(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文化政策
馬慶株(南開大學博導、天津市語言學會會長):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
滕 星(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長):多元文化與少數民族教育
自由討論:30分鐘
議題二:我國英語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習的效率
龔亞夫(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主任):學校英語教育的目標定位
焦曉駿(蘇州市教育局教研員):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周 燕(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改進我國英語教育的思考
自由討論:30分鐘12:15—1:30 午飯和休息
下午1:30-5:00
主題:振興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主持人: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議題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國學熱」思考
黃 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定位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系主任):大學人文教育的探索
逄 飛(一耽學堂總幹事):古代經典誦讀活動及復興國學的實踐
自由討論:30分鐘
議題四: 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
張晉軍(國家漢辦考試處副處長):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和語文教育的改革
王澤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改善語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謝克昌(全國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反思我國的教育文化政策
自由討論:30分鐘
出席會議的專家:
孫文正 國家漢語辦處長
王定華 教育部基教司辦公室主任
韓 民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藍 建 中央教科所比較教育中心
史 朝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李 盾 清華大學教授
高 峽 教育部課程研究中心專家
雷頤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所
羊滌生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程方平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丁東 文化學者
王晉堂 北京市政協教科文衛副主任、原北京一中校長
何 進 福特基金會
魏運華 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助理
鄭新蓉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肖 川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向蓓莉 北師大比較教育所副教授
韓 軍 語文特級教師、蘇州大學博士
鄭曉龍 首都師大附中特級教師
王樂君 北京15中英語特級教師
陳志文 中國教育和科研網
王 營 北師大附小副校長
李新月 北師大附小教務處
白志軍 清華附小
朱 平 清華附小
崔 琦 清華附中語文組長
於小兵 北師大附中語文教師
......
參會媒體:
新華社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人民政協報
中華讀書報
中國教育報
中國青年報
新京報
北京青年報
北京晨報
21世紀經濟報道
南方周末
人民政協報
現代教育報
中國教師報
香港文匯報
華盛頓郵報
中國新聞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
鳳凰周刊
人民教育
中國教師
中國網
博客網
會務聯繫方式: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dongpingy1111@263.net
朱寅年 010—86520518 bjcunfu@vip.sohu.net
王 穎 mbedubnu@hotmail.com
孟 飛 13371631539 shijimengming@gmail.com
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全民學英語的現象正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同時,「國學熱」開始升溫,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仍沒一席之地。我們需要反思國家的語言文化方針和教育政策,從而保持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歡迎大家光臨博客直播室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主持人:各位來賓上午好!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非常重大的,又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教育、語言政策怎麼確立,我們在社會輿論當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報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恰當的為英語教育、中文教育定位,中國從100年前開始的教育現代化和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基本上是對外開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過程,在當代全球化的、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如何在對外開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當中,保持一個國家的文化主體性,保持母語教育的地位和價值,成為一個重大的命題和挑戰。
可以說目前還是有較少深入的研究,我們在這次會議承辦當中,請過很多著名的專家和學者,他們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就是說沒有確定的意見和建議,我今天還是通過這個討論來關心和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和關注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逐漸的尋找到一個恰當的方案,和其他國家的比較研究當中,通過各種不同的實踐。
今天參加的會議有幾個方面的,有一些是對這方面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有一些是第一線的幹部和教師,還有我們教育管理部門和行政部門的人員,當然還有廣大的媒體。
今天參與現場報道的博客網,還有很多的媒體,感謝大家。
我們上午討論英語教育,下午討論中文教育,每一個專題有三個主題發言,三位發言之後有半小時的討論。首先請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項賢明發言。
項賢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非常感謝21世紀教育的邀請,向各位學術界前輩和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的總體感覺是越思考這個問題困惑越多,越來越覺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來說,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面臨很多問題的困擾,有一些是理論上的,有一些是現實中的問題,還有一些是歷史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我個人看來,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我們重要的使命是要進行理性的反思,而不是煽情的東西。
楊教授給我這個任務之後,我們就研究這個事件,我們跟新華社有一個關係,我們每天給新華社提供20到25條的新聞,我們每周二有一個回顧上周發生的事情,在3月份我們有這樣一個報道,當時說是06年3月27日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外語專門分會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來,日本的小學英語要必修化,立刻在日本的民間和政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有的言辭非常激烈,我看到跟中國的情況非常相似,很有趣。
在這個報道以後的第二天,朝日新聞東京知事召開記者招待會對這個政策特別提出了批評,說非常的荒唐,說日本的青年連日語都沒有學好,怎麼學英語?但是我們看一下事實,就是日本的英語教育是什麼樣子。在日本小學開設英語課的比例是93.6%,如果跟中國相比,應該比中國要普及的多。我們跟農村中小學加在一起的話,肯定沒有這個比例。
其中有75%的小學是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儘管法律上沒有必修化,但是事實上日本小學英語一直在進行,為什麼引起戲劇性的效果?我們聯想一下中國的情況。在我看來可能是東方人,無論是經濟實力強大也好,還是弱小也好,在近現代史上,我們都面臨一個文化的威脅,老覺得我們處在威脅之中,這就是西方文化強大的穿透力。在我看來,構成西方文化穿透力的核心一個是《新約》,一個是《社會契約論》,這個一個是人與神的契約,一個是人的契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恐懼,面對這種恐懼,我們的知識分子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製造煽情,在我看來實際上有些是為了獲取政治資本,這不是一個知識分子該做的事情。
項賢明:對我們來說,我個人覺得我們這個民族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應該通過理性的思考,要挑戰它,使得我們真正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談到傳統文化,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批評,首先我們曾經罵過五四,現在罵的比較熱的是英語,說我們對英語教學太重視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我們看一下全國,包括日本,他們一講到日本教學的時候,他們同樣反對,但是同樣中央教育委員會,發揚要培養國際的日本人的話,沒有人反對。如果不掌握國際化的語言,不光是英語,包括其他的外語,如果一個人只會講自己的語言,還談什麼國際化的日本人。現在就是我們面對一個語言跨越民族邊界,包括英語,已經不屬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大家可以經歷,到了韓國、到了日本,到了法國到了德國他們的英語都不一樣。
今天我們看到,不僅是學英語的問題,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中國人面臨一個很大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要向世界言說,我們傳統文化如果喪失了這樣的一個能力,我們重新建一個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無論用什麼語言,我們要向世界言說。英語學習儘管開的課很多,時間很多,大學甚至有一半的時間用在六級考試上,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效率有多少,是不是英語教學就危害了傳統問題,這個是值得懷疑的。
問題出在整個社會的輿論,包括政策的導向,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格局,就是英語在我們社會裡面成為了一個資格,哪怕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你的外語不過關,對不起不能到教授,不能通過博士生考試,成為了一個資格,成為了一個品位,好象講英語的人過的小資一點,比別人文化品位高一點,當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帶來了一個問題,帶來了在我們的文化中間,英語的地位超過了民族語言的地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今天還有一個是高中文理分科。在我看來,真正一種有活力的民族文化,它的這些文化創新缺乏個性發展的話,這個文化就沒有希望,中國文化要有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必須要有個性發展,而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最缺的一個東西,就是我們沒有給我們的孩子提供個性發展的機會。今天不展開這個問題,我們一直有一個面向全體的全面發展的神話。
我們另一方面看到,現在有一個假說,認為是人的智能構成是多元的。簡單地說,楊麗萍簡單的動作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但是讓她做一個題目,她可能做不了;有的情商比較高,有的智商比較高。所以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從現在強制的分科,走向自主的選科。今天沒有時間,我們可以展示一下美國人的課表,他們課表是什麼樣子,他們也有很多的外語,他們的高中的課表,也就是說,你這個學生天生是一個物理學家,在我的學校裡面我就給你機會讓你成為物理學家,你是一個數學天才,我就把機會提供給你。
有一個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傳奇,但是至少他沒有出專輯。
也有人罵過五四運用,這是一個反省的問題,我們能否沒有五四,如果沒有五四,我們今天會是什麼樣子?反過來問一下,五四的主流就是否定中華民族傳統嗎?在我看來,對於傳統文化更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它對我們社會與,對我們社會基本倫理的破壞我們的研究是不夠的。包括我們今天教育的工具化,教育成為某些東西的工具,也有人研究過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在我們的教育目的中我們要表述什麼,我們要表述的就是我們是中國人。今天要恢復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新人本主義,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中國的教育是為中國人服務的,不為某些人服務,也不為某一個東西服務。
我2000年的時候在香港大學做了一個語文調查,做完了之後,他們要求我做個發言,他們有人提問,就是我們是香港百年的,當時我就說,如果要說殖民地的話,是在內地而不是香港。因為我對比了一下教材,把幾個主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對比,我發現我們語文教學中間,毛澤東周恩來的東西太多,而我們語文文學的東西、給人熏陶的東西太少。舉一個例子,在香港中學就有對聯欣賞,但是在我們的教材裡面也是見不到的。當初我們的古文比例很少。
中國的語文要發展,我們要寄希望於本土生長,我出過一本書,我試著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在我看到全盤西化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戰爭毀滅性的打擊,真正做的我沒有看過成功的實例。而在此之前我們宣傳本土化存在一個問題。在我們仔細的看來,我們的本土化是把西方的東西搬來慢慢的使它在民族意義上合法化,慢慢的把我們民族的東西擠沒了,最後本土化了,最後實際上是化本土了。
前段時間有一個教授講了一個孔子不如章子怡,他們那種文化是一種文物,真正的中國文化我們老講振興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要尋找,通過我們的教育,通過我們的媒體,通過各個方面使得它能夠更加旺盛,使我們的年輕人能夠接受它。
對於今天來說,我們更多的是懷舊的情緒與現代的鄉愁,我們保衛我們的文化,很多人說我們的文化面臨危機了,在我們今天看來,你到國際機場,中國人很好認,這就說明中國人還沒有變成外國人,說話聲音比較大的,逛商場趕飛機遲到的,所以不能說中國人不像中國人。而反過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他們有嗎?傳統文化是講禮儀的。這兩方面的問題我們都要思考。一方面要強調民族問題,本土的生長,另外一方面我們是處在全球化的時代。
項賢明:順便講一個語文教學的問題,在我們看來,語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面臨一個關鍵的時期,作為一個民族語言文學的教育,不僅是一個字詞句的教育,如果是這樣的話,跟著爸爸媽媽就可以了,沒有人說沒上過學不會說話。在我們學校裡面民族語言文化的教學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熏陶。而我們語文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通過語言文學的語文教育,使人變成「文化人」。
在今天看來,我們的語文教學變成了一個工具,這個就不講了。12周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我們看來,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出在小學,我們小學裡面美文太少了。我們有政治課,能不能多吸收一下優秀的民族語言的優秀作品。後面我不多講了,沒有必要把數學物理都學,在學習主要就是解決語文的問題,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去參觀博物館、藝術館等等。
在高中實行自主教課。
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項賢明給我們做了一個開題,第二個發言是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天津市語言學會會長馬慶株先生,他對全民學英語這個事情的一些反思。
馬慶株:各位來賓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非常必要,意義重大,事關國家命運、民族前途。我向會議主辦者表示敬意和感謝,祝會議圓滿成功。
第一部分談關於全民學英語
一個國家全民學一種外國語是史無前例的怪事。
第一、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世界,危害很大。
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國際接軌,可是優秀外語人才奇缺,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在未經論證的情況下,想當然地獨尊英語,英語熱越來越熱。英語教育,在雙語教學口號的誤導下,部分試點學校幾乎所有課程都變成英語課,有的城市還要在全市推廣。升學、招聘、晉陞,甚至連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都要求歌手會英語,於是中國形成了全民學英語的局面。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亞洲,帶動了世界。北歐國家大學本來不用英語授課,現在專為中國留學生開出用英語講授的課程。
一個大國全民學英語,這在世界史上是空前的,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正在受到嚴重的傷害,民族認同感正在受到嚴重的扭曲。教育教學質量正在受到全面的損害,這種現象很自然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獨尊英語造成黃金大量外流,流學英國的幾萬中國學生每人每學期學費是1萬英鎊,而英國學生學費緊緊為1100英鎊,英國財政大臣說,中國對英國出超,英國對華貿易有巨大的赤字,英國只要向中國出口一樣東西就可以實現平衡,這就是英語。
留學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這一點應該可以看到,獨尊英語不利於世界多極化,不利於文化多樣化。
第二,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我想是培養翻譯,大量出版譯著。學生學習英語而效率低下,於是有人開出了雙語教學的藥方,讓學生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學英語,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也解決不了優秀外國語人才奇缺的問題,語言學習關鍵是環境,有好的語言環境,短時間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解決翻譯人才奇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辦翻譯學院,培養若干翻譯人才,不必大面積不顧實際條件強行推廣英語。日本重視日本語,著力培養翻譯,他們把外國著作翻譯成日本語出版,日本語翻譯著作數量世界第一。這就大大增加了日本語文獻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日本語的地位和吸引力,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國效法,我國應該集中力量培養翻譯人才,爭取翻譯著作出版量趕上日本,從而提高漢語文獻的信息量,增強漢語對各國外語學習者的吸引力。
第三語種多樣化,與多語種世界接軌。雖然英語是最重要的一種外國語,勢力最大,但也不是世界上全都接受的,無論歐盟還是聯合國,英語都不是唯一的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某些人那樣獨尊英語。例如歐洲、德國、俄國、西班牙、義大利都不會用英語上數理化,接受英語的過程不把英語置於本國語言之上,如日本、韓國,他們重視英語,但重視程度都沒有超過本國語言。我的日本、韓國博士生和高級進修生都奇怪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重視英語。因為在各種語言中英語用處最大,所以我們不能不學英語,但也不至於非全民學英語不可,我國是《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簽約國,全民學英語不利於保護文化多樣性,違反了《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全民學英語更不利於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與中國外交政策的總方針背道而馳。
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應該是雙向接軌,即一方面學習外國語,一方面擴大漢語的國際傳播,這才是全面與於世界接軌。與世界接軌不應曲解為只與英語國家接軌,而應該與整個世界接軌。現在世界並不是英語世界,世界是多語言的世界,我國外國語教育語種應該多樣化,而不應像現在這樣單一。學生學習外國語不應該限於英語一個語種。聯合國新千年大會上191個國家代表用英語發言的是85個,佔44%,沒有佔到多數,仍然是少數。其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只有幾個,另外幾十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第一外國語,用法語的佔50多個,佔28%,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言發言的各有20多個,都超過10%,用俄語的有10多個,用中文的1個。除了上述聯合國6種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葡萄牙語國家總面積也比中國大,我國周邊的日本語、韓國語、馬來語也相當重要,所有這些語言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世界各國語言,在中國都應該有人學。
要明確各級學校教育中外語教育的目標,恰當定位外國語教育。為英語教育正確定位,各級學校應該逐步做到提供多種外國語讓學生選擇,英語應當是諸多外國語中的一種,雖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要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和針對性,而不是違法改變其他課程的教學語言。人才的社會評價應該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而不應一刀切,要不拘一格地培養和選拔人才,外國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要防止作為工具的英語的異化。
第二關於雙語教學。
區分兩種雙語教學。
民族地區實行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雙語教學體現中國各民族語言平等,目的是通過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保護少數民族語言,讓少數民族學生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有利於促進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這是第一種雙語教學,它是合法的,應該堅持。我國在語言方面保護少數民族人權,做的比許多國家好不知多少倍。
第二種雙語教學是所謂漢英或英漢雙語教學,客觀上使受教育者由使用漢語經過雙語階段過渡到只使用英語,許多所謂雙語教材是英語教材,所謂雙語課其實是英語課,全民掌握英語,外國人會英語就可以獲取中國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跟中國人交流,學習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這樣漢語地位就降低了。漢語在英語的壓迫下將沒有生存空間,只能最後走向衰亡。第二種雙語教學的倡導者對漢語缺乏信心,友人竟然說漢語不精密,阻礙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因此主張用英語教授數理化,似乎漢語不適合講數理化似的。事實上漢語理據性很強,有最理想的數次系統,特別適合數理化學習,中國獲得奧林匹克數學比賽金牌最多。教學語言是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變教學語言就是國家主權的部分丟失,國家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主權不可分割,部分主權的喪失將導致整個國家主權的丟失。伊拉克原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佔領伊拉克,在這裡推廣英語,培植出親西方勢力,這些人歡迎美英澳大利等英語國家組成的聯軍,認為聯軍是解放伊拉克人民來的,是給伊拉克人民送民主、送自由來的。結果首都巴格達幾天就淪陷了,伊拉克王國的教訓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我們決不能重蹈伊拉克的覆轍。
馬慶株:第二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將全面降低教育教學質量。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從政治、經濟、問題各方面看都有問題,這裡只談教育教學質量。
1、降低德育質量,使受教育者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接受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徹底抵消政治課的作用,幼兒在希望杯英語大賽中說:英語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英語教育使孩子愛英語超過了漢語。這孩子長大以後會怎樣呢?一個北京女孩,移民美國3年,拿到綠卡,為了得到美國國籍而申請加入美軍,表示「要效忠我的祖國——美利堅合眾國」儘管她這時仍然拿著中國護照,仍然受中國保護,法律上還是中國人,可她認同美國,不僅把「四項基本原則」、「三個代表」中國思想都拋到了九霄雲外,連起碼的愛國心都喪失殆盡了。這是我國教育的失敗,是過分重視英語的惡果。難道想要把下一代都培養成這樣的人嗎!目前大陸的英漢雙語教學,是自我奴化,很像是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三省和台灣時期的皇民化教育,禁止漢語作為教學語言,推行日本語,培養出了李登輝(岩田正男)這樣的親日的台獨頭子,區別僅僅在於現在的推行者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2、全面降低教學質量,首先降低英語教學質量,多數雙語只能說不夠標準的英語,先入為住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習學了不地道的英語以後再學標準英語就很困難了。其他課程用英語教授,學生不可能都聽懂,課程內容都會大打折扣。英漢雙語教學把各門課程都改成了英語課,必然削弱各門課程的知識講授,使各門課程教學目的複雜化,妨礙原先規定的教學目的的實現,英語的壓力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專業。重點大學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班畢業班學生竟然沒有人通讀《水滸》、《三國》、《西遊記》、《紅樓夢》四部古典名著。中華文明靠誰傳承?香港是雙語教學做的最好的地方,但香港數理化教學水平不如內地,主要因為不用母語教學,可見在中國英語用作教學語言是不妥當的。
三、英漢雙語教學是違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12條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幾點建議,在社會轉型和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反思我國的語言、文化方針和教育政策,制訂一切政策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才對得起納稅人。建議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理想研究教育發展的若干重大課題:1.英漢雙語教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2.英語教學改革的嚴重;
3.取消中學文理分科的研究。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實行文理分科,不利於人才全面發展。應該既重視科技教育,又重視母語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4.學校小語種各語種比例關係的嚴重失衡。要有宏觀事業,堅決貫徹落實憲法和各項有關法律,站在擴大中國軟實力的高度,討論和確定各語種再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養小語種師資;
5.漢語言教學方略的研究。確定積極學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切實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強漢語拼音教學,擴大漢語拼音的用途,教授語法等語言知識,把學生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培養千千萬萬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適應國外對外漢語師資的迫切需求,要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而保持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目前應該停止淡化語法和漢語拼音的錯誤做法,停止語文教學為英語讓路的喪失國格的荒唐做法,振興中國必先振興漢語,漢語是我國各民族族際交流用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國家通用語言,是我國綜合國力的要素,是我們的軟實力。
四、學校角隅種各語種比例關係的嚴重,要有宏觀事業,堅決貫徹落實憲法和各項有關法律,站在擴大中國軟實力的高度,討論和確定各語種再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養小語種師資。
五、漢語文教學方略的研究,確定積極學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切實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強漢語拼音教學,擴大漢語拼音的用途,教授語法等語言知識,把學生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培養千千萬萬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適應國外對外漢語師資的迫切需求,要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而保持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目前應該停止淡化語法和漢語拼音的錯誤做法,停止語文教學為英國讓路的喪失國格的荒唐做法,振興中國必先振興漢語,漢語是我國各民族族際交流用於,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國家通用語言,是我國綜合國力的要素,是我們的軟實力。
主持人:下面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長講一下多元文化與少數民族學校教育。
騰星:大家好,我認為剛才講的有一點偏激,我國的文化能不能上升,是在自己,我認為現在的文化資源是整個人類的資源,英語也是,漢語也是人類的資源之一,政府的責任是把這些資源都提供,老百姓願意學什麼有文化選擇權,不要逼他學什麼。只要把資源提供了,政府提供了,願意學什麼就學什麼,這個是政府的責任。說你必須學英語,必須學漢語,這個是一個極端。
所以我覺得不要特別民族主義,咱們是全球人,為什麼大家都學英語,你想一個問題。因為說英語的人有錢,這是一個道理。你要中國人有錢,人家肯定都要學漢語。咱們改革開放20年,為了跟國際接軌,為了把外國人的錢賺過來,所以都學英語。所以中國人有一個很好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平衡,過去都學閉關鎖國,學中國的東西,後來發現一下落後了,然後就學工具理性的,然後就擺過來,所以這個世界就是擺來擺去的。我覺得中庸就是很好。
這裡我講一下全球化的情況,今天我感覺有點像反全球化的意識在支撐。這個東西我覺得需要檢討一下,在國家框架裡面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如果按你說的,少數民族為什麼要學漢語呢?用同樣的價值觀去看一下弱勢群體。我覺得全球化語言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拿來我可以用。現在每一個家長都在想讓自己的孩子學一門到兩門優勢語言,為什麼?讓他以後能夠養家糊口。
下面我講一下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個也反思一下,中國人要不要學英語的問題。
我今天講四個內容,第一個是20世紀後50年中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二是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
第三是現實主義的多民族、多語言文字國家。我國就是這麼一個現實,誰也不能忽視。
第四講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我這裡有一個簡易的示意圖,20世紀後50年中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兩起兩落概略示意圖。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第一個事情就是民族識別,就是確定了有56個民族。第二件事情調查中國語言文字狀況,調查的結果最後爭論不一樣,但是大百科全書定了一個認可的,35種文字,60多種語言,現在有說100多種語言,這是學術界爭論的事情。這個就是一個現況。
這個圖講了什麼,從52年開始,共產黨政府秉承了馬克思的民族理論一個文化自覺的核心概念,說一個民族要想跟小民族跟大民族平等,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文字,所以就是有一些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創造了文字,給12個民族創造了16個文字。造了字之後,從52年開始到58年,用母語教學主要是掃盲教育,這個是第一個高峰,就是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黃金時期,到了58年之後,又下來了,一看直線下降,為什麼?58年大躍進,說社會發展是分階段的,有序的,不能跳躍的,所以有先進的文化和落後的文化之分,馬克思的基本思想就是這樣的,要最後發展到共產主義。當時就認為,既然少數民族的東西都是前社會主義階段的東西,都是落後的,落後就不要用,都用漢語,所以從58年開始全部都用漢語,從58年到70年代這個期間,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在民族地區全部都是用漢語。這段時間是完整的同化教育。到了74年,一批少數民族精英開始恢復民族語言教育,然後就是有一個迅速的滑坡,這次滑坡也有政治原因,但是完全是市場經濟的因素,全球一體化,少數民族的家長不讓孩子學這個語言了。說那個時候學完了之後,又不用,我們又成文盲了。這次不一樣了,就是繼續學漢語,學了之後,才能上大學,才能到東部打工,這個階段市場經濟因素造成迅速滑坡。
民族自決為什麼會出現呢?中國共產黨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這裡面有一個民族平等,民族理論,後來演變到了斯大林,然後就介紹到了中國來,他意識形態的東西就是民族自決。1925年的時間,蘇維埃,共產黨沒有奪取政權的時候,當時開會制訂一旦奪取政權,中國可以成立聯邦共和國,到了49年,毛澤東忽然發覺民族自決是一個悖論,如果搞中國就要分裂了。後來馬上搞區域自治,不搞蘇聯的聯邦共和國了。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給少數民族就創造了文字。
可是當共產黨變成執政黨以後,要維護過程的統一,中國是一個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中國語言文化有81種語言39種文字,這是一個現實,學校教學語言使用也是多樣性的。這個現實就給我們政府一個兩難困境。一個是國家整合中的學校教育,我國這50年的教育,國家主義主要是靠學校,這個好處是可以實現國家整合,學校用官方語言達到國家整合的目標。但是民族自決與區域自治理論政策下的語言文化多樣性迅速的就滑坡。當國家要完全國家整合的時候,語言文化多樣性如何保留呢?如果保留的話,國家如何整合呢?這個是兩難的,這是每個多民族的國家都要遇到的問題。所以這就是兩難困境。
第二作為少數民族來講,有兩難選擇,一個是生存,一個是情感。為了生存要學漢語,為了情感還想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可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實行雙語教育,可是自己的母語在市場經濟下有沒有什麼用。少數民族也不是鐵板一塊,分精英和老百姓,精英有工資,吃飽了,開始提倡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開始老百姓還在找飯吃,就是漢語教學。老百姓就說為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學少數民族語言,幹部的孩子都到漢語學校裡面去了。因為在生存與情感之間,往往先選擇生存,再選擇情感。語言選擇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就解釋了這個,第一個是生存下去,第二個是安全問題,第三就是自我滿足。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教育語言政策就包括55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到底該如何保護。我們應該知道,語言文化是每個民族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形成的人類的資源。
滕星 文化的多樣性可以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具有活力,具有創造力,如果語言文化消失了,人類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會喪失,所以這個社會就沒有活力。所以在現在,我們如何保留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們政府和社會應該關心的問題。
現在的老百姓對自然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已經有非常強烈的意識,但是對語言文化這塊並不像宣傳的這麼多,語言生態也是人們生存的一種環境,如果這個沒有了,人們的生活就呆板了,創造力就下降了。所以在國家的角度來看,如何保留弱勢群體的問題,是我們的政府要考慮的內容。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騰教授給我們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下面是自由發言。
李盾教授:作為所謂教授這樣的人,在個人的語言能力方面我是比較特殊的。英語我就會一句話,就會「對不起我不會說外語」。這就有一個問題,我們討論一個問題,要面對現實存在的真問題,當我們面對幾個問題的時候,要區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被英語給損壞了嗎?我們的教育質量是被英語損壞了嗎?我覺得都不是。另有原因。剛才這位先生說,出去一看還能認出中國人,那個中國人是有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嗎?我覺得不是,恰恰是極特殊的計劃經濟年代,整個思維方式、價值觀方式都改變的中國人很好識別。對於英語來說,我個人是一個不合格的教授,我知道中國還有幾位拒絕考英語,最後由於本人的成就也被評上教授的人。我沒有上過大學,涉及需要學科,是政府幾個部委的顧問,是幾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很多人不知道我接受的中國文化傳統。實際上我在我同齡人中是接受傳統文化比較多的人。
這就有一個問題,中國和別國不同。談一下英語,英語有沒有價值?我覺得英語有一個不可取代的位置。你要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下要給人打交道,你就會英語。我不會英語,人家要請我去開會,就得給我帶個翻譯。
我們的恐懼來自什麼地方呢?我們的恐懼來源於帝國之心亡國之心不死。語言就是一個教育工具,從我父親到周圍親屬,到我的老師,凡是搞洋玩意的,出去的時候英語都不好,學成之後,都是三四十年代一流的學者。有用自然就學好了。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怎麼看待五四。我們說傳統文化是五四給毀掉了,五四運動還是新文化運動,這是兩回事。我們今天談教育,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人,還是培養人才?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是做人做事兩樣要一起看。
我們現在教育面臨的問題,第一我們失去傳統了,我們講漢語。我們的學生看自己的傳統語言,看古文,如同學一門外語。就是我們在語言教學上我們失去了傳統,第二語言教學嚴重的屬於官方強制的教學。剛才這位先生談的很好,有民族語言,我們還有地方方言呢,人打交道以聽准了為主。這裡有一個問題,有一些語言怎麼用,比如我90年代做法官培訓,有一些法官說,我們不是不會說普通話,我在當地和本地人打交道的時候,說本地話,很可能就把距離拉開了。
我們關鍵不要把語言作為必備的資格和考試。我覺得我們的教學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我是重視英語,而反對目前這種英語的教學,反對把英語當成所有的畢業、當官各種資格考試。我們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全球一體化應該是可以做到和人對等交流。如果你只會外國的,不了解自己的,你只能是人家的學生。所以我們能夠做到對等交流,不僅是語言還有表述方法的問題。現在主要是教什麼?就像北京市規定,為了奧運所有人都必須會說英語。我說你這不是歧視人家小語種呢?人家法語怎麼辦呢?我就會一句話,我出去還丟了幾次,最後還不是回家了嗎?
從實際來說,即使教什麼,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要解決。更主要的那個要解決的話,誰來教是個大問題。我們的師資能不能應付這個教學,我們不要忘了這個問題,我們現代漢語裡面大量的我們認為是漢語的東西,實際來自日語。一個民族語言思維工具的單元有所改變,整個影響你思維方式。另外不要忘了我們講漢語的語法,當年有一些教授做過研究,都是有一個外國語法組。
再有一個是簡體和繁體。我們現在進一步強制簡化字,如果你強制教簡化字,我們現在用橫版,所以形成我們的大學生要看《紅樓夢》一定要買橫版的。我對語言文化委員會的很多東西是很反感的。我雖然不是學校出來的,我是搞法學,搞社會學。但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有兩位老先生都是我的老師。語言文字最主要的是約定俗成,你都想什麼都管起來,能有活力嗎?管可以管部分,管中央文件,人民日報怎樣用官方語言就可以了。所以我們面對一個開放的、多元一體,合而不同的世界。我們中國人應該想辦法繼續我們的文化傳承,同時做一個能和開放的世界對話的中國人,能夠成為一個活躍在世界、人類社會這個國際舞台的中國人。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
具體我們談到很多難題。第三個先生談的很好,解決起來非常難。我們給不給學的人和教的人都給一個選擇。如果都管起來了,就造成了對教育的不滿。我們方言都改不了,但是我做過十幾二十年農民工研究,珠三角那裡的語言都改過來了。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雷頤:我是搞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最近我的研究裡面引進了很多新詞,我也注意到現在對於這個歷史文學的討論,我覺得對中國近代史多了解一下,100多年以前教育現代化開始對外國、開始對西方開放。但是我們看到,在中國世紀前50年,那些學校裡面培養出來的人,從胡適、竺可楨、聞一多這些人英語都非常好,國學傳統文化水平都非常高,所以我不同意把英語和漢語對立起來的觀點。比如說像林語堂,英語是英語,漢語是漢語。不像我們現代英語像漢語,漢語像英語,這就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地方。
我們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在20世紀前50年,有很多教會學校,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英語是極棒的,但是他們中國古代的文化漢語也是極棒的。可以舉很多例子,像燕京、輔仁,他們都很棒。在研究當中可以看到,我們在五十年代批判教會學校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批判它的很多做法,但是在這方面得成功,我覺得專門搞教育研究的人可以具體研究成功之處,為什麼它培養出來的人英語、漢語都很好呢?所以我覺得如果對這段歷史了解的話,就不會產生英語會擠壓漢語這種擔心。
第二個產生的問題還是在教學方式,教育體制,教育制度。其中我談一點,我覺得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恰恰出在把英語只是作為一種工具,我反對英語只是一種工具論,我們要學習外國問題,就是要了解他們的全部,包括其中的價值觀念,我們應該吸取全人類共同創造的一種價值觀念,所以我不同意,我是學歷史的,但是我搞了很多專著的翻譯,我看了別人的翻譯。你很難想出來德語翻譯學院出來的人翻譯出來的著作裡面是錯誤百出。我覺得從洋務運動開始跟外國人打交道,叫做舌人,我們的問題就在這裡。從考試到現在,是把英語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像從前作為一種文化來學習,作為一種文化裡面有很深刻的價值觀念在裡面。比如說我是近代史所,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先生,他們一問,都是孔德中學,也有輔仁中學裡面畢業的。我們現在看棒球有的看不懂,但是他們一看就懂,他們都是溫文爾雅,學問很深的。
在我們語文中,現代我注意到,因為我兒子的學習是我一直管起來的,但是現在要強了,現在語言教育最多把文言文作為一種工具。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都不是一種工具,都是要吸取中間的文化在裡面。
第三點我想將之所以會這樣,還是社會環境決定的,最根本的還是背後的思維,把傳統和現代對立起來,認為非此即彼。我覺得這種思維方式是應該變一變。
我再講兩個小問題。我注意到,現在有一種新的語言開始出現,影響越來越大。就是有一種英語,叫做印glish,就是印度的英語,這些人大量的進入英語主流社會,帶有印度的文化,把英語開始改變了。如果今後發達了,沒準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也慢慢會成為改變英語的某種東西。
第五點我還是講歷史,剛才講到了,從日本的例子看,日本開國比中要晚,開始的時候,很多新詞從中國引進,引進了幾年,但是由於明治維新比中國要徹底,比中要發達了。恰恰中國大量的語言反過來從語言引進,比如我們現代很多詞比如「黨、政府、解放」等等都是引進的。日本恰恰是開放的比中國徹底,反而它的文化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反而廣,反而深。比如說我感到很遺憾的,英語蠶種的蠶就是從日本裡面過去的。你想通過封閉縮減英語、縮減什麼來達到保衛自己語言的目的,恰恰達不到。我也接觸到了很多台灣學生、香港學生,他們的英語水平比我們高,但是他們的國語水平又比我們高。所以我想強調一點,兩種語言不是對立起來的。
還有我們現在講的漢語,現在國際上學漢語的人比從前多的多了。就是因為中國經濟發達了。現在學漢語的人恰恰比從前多了,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而不是封閉。所以人們一直有一種想建一種通用語言的方法,就是有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只是很少人在學。就是語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聽取哇聲一片,很多人都用「哇」,如果按照傳統,我們古代也不是用「哎喲」,是用「嗚呼」,還有現在的一些網語,包括酷,酷現在也成為了一個通用的語言,所以不了解這個,會造成很可笑的東西。我看到國家的很重要的機構,他說英國評選了一個貝克漢姆和辣妹是最冷漠的一對夫妻,我馬上就知道是酷了,但是翻譯成這樣的話。包括以前「打的」,的士是香港用的,香港是殖民地,我們在用這個,就是自我殖民地化。但是大家出門還是叫打的。
我要說明的一點,英語和漢語不是對立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想還是再有兩個發言。
代謝曉晉發言:感謝楊教授,感謝21世紀發展研究院,我今天做一個發言,是提高母語能力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核心環節。
考慮到人均因素,中國算不上資源大國,中國卻是人力資源大國,中國的未來發展要寄望於開發自己豐富的人力資源,不必說德國、法國人口密度遠遠大於中國的日本也開始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如果不是人力資源,如果不能合理的開發,就會成為負擔。
好的教育體制就是把人轉化為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最核心的環節恰恰是提高各自的母語能力。剛才大家都談到了英語教學的關係教學以及各方面的問題,這一點,我們的母語能力長期被忽視。今天需要引起人力資源對這個核心環節的提示。
交流表達是幾個國家提高的核心能力都位於首位。勞動部在數以千計的職業分析的基礎之上,得到這樣的結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蘇步青先生,也得到了這樣的結論,蘇先生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不合格的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都不行,別的學不成的。無獨有偶,必勝參與英語工作,林茂孫先生近年來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呼籲學好中文。將漢語翻譯成外語,翻譯者就必須具備很強的中文理解能力。勞動部不僅認識到交流表達是最核心的技能,而且也有了CHC考試,今天一些有識之士已
經意識CHC在人力開發中的作用。比如北京考試學院05年06年的研究生考試也在用CHC。
十幾年前,國家人事部開發了用於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能力測試,今天中央機關大多數處級幹部和一部分司局級幹部都是通過這個考試進入國家機關的,這個考試明顯提高了這些官員的素質水平。若干年後,我們會發現CHC會在提高勞動力素質中產生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CHC,希望更多的人在人力資源開發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請來自陝西榆林從事國學教育研究的韓海燕老師發言。
韓海燕:我是從陝北非常偏僻的小縣城專門趕來參加這個會議,我參加這個會議還是從去年陝西的一次會議,去年召開了一個陶行知研究會,還有一個教育研討會,我參加了那次會議,那個時候我不認識楊教授,只聽那天說,有一個教授要到大會做一次報告,我們早早的到了會議室門口等著,到了以後,發現有一個宣傳牌子,上面有一句很醒目的話,「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有許多人都在看,沒有人說話。看了老半天,有一個人突然發言,這是搞計劃生育宣傳的。他說這個話以後,也沒有一個人發言,好象大家都很認同這個話,我忍不住了,我說這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我把這個話解釋了以後,楊教授突然把我的手握住,我那個時候不認識楊教授,他就要我的名片,我說我沒有名片。然後我們倆就進行了交談。
我們的民族文化竟然喪失到這種地步,因為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校長,居然不知道孔子的這句話。我們談的非常投機,他就問我,你是幹什麼的,在哪個研究院?我說我沒有工作,我在家裡面,辦了一個國學研究。然後楊教授就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他講到,我們中國的文化有兩個大的喪失,一個是大傳統的喪失,一個是小傳統的喪失。這個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所謂大傳統就是民族問題的喪失,孔子、孟子的文化,老子莊子的文化,這些文化喪失了。這是傳統的民族文化喪失。還有一個小傳統就是大革命開始到現在,我們的革命先烈前仆後繼還有我們文化界的一些名人,創造的這種文化,是五四以後創造的文化也可以喪失掉。我們大的傳統和小的傳統都喪失掉以後,我們就變得沒有文化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民族沒有文化,還能成其為民族嗎?
我們剛才討論的重點放在語言上,我認為中國的教育也小,中國的最大的問題是民族文化的喪失,而不是語言的喪失。而我們學英語我們要學西方的文化,而不是單學語言,語言是一個工具。我們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到底學的是語言,還是文化?
這個問題我覺得值得考慮一下,我是一個文化侏儒,隨著我讀了十多年的書,我的兒女讀了十多年的書,但是我們都是文化的侏儒。我的父輩有一個朋友,然後我問他你小時候讀什麼書,他想了半天,想了起來,「來來來看看看,人有手、馬有足…」,他小時候讀的時候都記得了。而我小時候讀的是「大的大,小的小,跑的跑」。而現在的小孩子就是小貓、小草等等一代沒有文化的東西,所以我們都成了侏儒。
到了我孫子這一輩,我覺得不能讓他成為一個侏儒,我希望他們成為鴻儒。因為他們把四書五經,還有中庸還有老子、孔子等等都拿下來了。我的觀點是,在小學,關鍵的教育在小學,而不是大學。大學不是經常發生跳樓自殺,或者各種事件,這種事件不奇怪,為什麼呢?因為在小學基礎沒有打好,沒有做好人文文化教育等等,所以上了大學以後居然就不知道怎麼做人。有一個殘疾人大學跳樓自殺,儘管他接受了所謂的高等教育,但是它缺少的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只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的教育。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的教育關鍵在小學,而小學關鍵在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教的是什麼書?我寫的文章居然寫在了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裡面。我把女兒帶過來了,他上四年級的時候,念語文,我聽著怎麼好象我寫的,我寫了一個「世世代代高唱東方紅」,這些編語文教材的先生們,怎麼就把我的文章編在裡面了?我剛剛才學寫文章,居然就一字不錯的選在了語文教材裡面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啟蒙教材。
我們從小學,根本就不給我們的孩子進行人文文化的教育,就是一些非常淺薄的東西,把我們的教師也教壞了。我接觸到一個教師,他教了30年的小學,越教越沒有文化。我把教育改革寫了以後,給榆林報社送去,榆林報社說不敢發。然後我就想到了楊教授,他看了以後,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不錯,然後讓我來參加這個會,以後有時間我再說。謝謝大家
議題二:我們英語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習的效率
主持人:我們今天上午談的是英語的問題,怎麼樣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今天第一位發言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主任龔亞夫主任。
龔亞夫:我就說兩方面。前幾天許嘉璐在中國教育學會年會上曾經說過,他說中國的教育研究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從經濟上咱們不說,咱們就說咱們的研究在國際上確實沒有地位的,研究的東西很多是發空論的,沒有實質的研究,所以不管從經濟上來說,還是教育上來說,確實需要向西方國家學習,這個是沒有疑問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用英語來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東西,也是正常的。
第二個觀點,就是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方面要學習這種語言,要學習這個東西,本身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是一個媒介,這裡面肯定帶有文化的信息,所以從英語教學上來說,肯定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語言等等各方面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也有兩個方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第三個觀點,影響不影響到漢語的地位,甚至中國文化的地位,我個人認為,好象英語教學把咱們漢語影響到什麼無法生存的地步這是有點危言聳聽了。我認為影響不影響,或者中國反過去影響世界,不取決於英語,而取決於中國人自己。如果經濟發展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就會應該國外的語言。現在國外所謂的漢語熱,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像咱們說的那麼熱。大概美國據說有100萬人在學法語,但是實際上有2萬多人在學漢語,是相當的少。
但是咱們現在不學英語,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沒有辦法的。現在中國和英語進出口的圖書是100:1。雖然總的出口雖然是100對百分之十幾,但是都是說華語的地方。我認為不是漢語本身的問題,或者是漢語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力在那裡放著的。比如哈利波特銷售量在全球根本無法比,泰坦尼克產值相當於日本整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是文化咱們還達不到。就是中小學外語的政策應該基本上還是正確的。
剛才幾位先生都提到了,實際上在語言教育上一種是工具性的,一種是文化性。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人們是持這樣的觀點,語言教學,對提高一個人的本身素養,對提高人的思維方式,還有整個人全面的提高,還是有一定的好處,就是有一種文化意識,通過這個語言,實際上增加了認識世界的窗口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性的,還有情感、態度、思維方式,包括人的整個對於文化的意識等等。所以我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就是說,不僅要把英語作為一個工具來學習,也包括了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等其他方面。這也是咱們現在對英語教學的一種理解。
但是我也不支持把英語作為資格、身份的認證體系,就是所有人都要經過考試才能通過這就是走極端了,這不是教育部門的問題,而是人事部門的問題。
至於從我國來說,教育部現在定的從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但是是逐步開設英語課的,也是符合中國的情況。現在沒有規定必須要開,說的是從小學三年級逐步的開設。
關於政策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全面的認識這個角度來談,前段時間,英國有一個作者,就是英語將來的發展,他到中國來採訪我,我談到一個觀點,確實英語教學影響到中國的一代人,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還缺乏自信,就覺得英語好象要把漢語吞沒了,或者把中國的文化都侵蝕掉了,我認為都不可能發生。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心可以增強,反過來可以提倡國學,提倡中國傳統的文化。
我覺得這是辯證的關係,我們現在需要向西方學習,所以許嘉璐在中國教育學年會上就說過,我反對西方中心論,我也反對中華中心論。我們還是要學習西方,因為我們還是達不到國際上的水準。
下面我講一下外語教學的問題。很多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研究不夠造成的,關於這一點,我認為我的基本觀點,我很同意北師大的說法,煽情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實證的研究。關於您剛才提到,什麼時候學英語好?這個問題在國內有普遍大家多認可的觀點,就是越早越好,實際上越早越好是有條件的。按照國外的說法是,所謂關鍵期,就是過了關鍵期以後,再學語言,語言能力發展已經過去了,再學已經不好學了,這個國外都有研究。它這個假設如果過了15歲以後,再學習,講的就是第二語言學習,如果15歲到其他國家的話,你學的話,你肯定有口音,15歲以後的話,就很難改變了。另外也有研究證明,你過了青春期之後,你接觸的語言再多,即使在英語國家在呆的時候比母語還要長,但是還是帶有一定的口音。在英語環境下到底是早學,還是晚學,都缺乏實證的研究。
國外有這樣的研究,如果每個星期學一兩個小時的話,學很長時間的話,也不會學的很好。咱們現在就是全都學,一個星期可能就是一次兩次,但是國外有研究,如果一星期有一次兩次,對這個語言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另外一種研究,就是如果在中國的情況下,小學三年級或者一年級開始學,學了很多年,最後到了初中,可能人家很短時間就能趕上了。在學校裡面不一定越早越好,所謂越早越好是有一定條件的,你得接觸有一定的頻度才能夠學好。所以早好,還不是不早好就能夠說清楚的。
另外國外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是所謂教學的問題,一種是個人人際交往能力的,一種是學術認知的語言水平,國外很多的研究說明,所謂這兩種語言,如果你真的移民到了國外,個人人際交往的能力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內可以掌握,但是真正可以掌握外國人學術的水平,真正寫文章,讀學術文章的話,一般在英語國家需要四到七年才能達到這種程度。但是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加拿大,實施的是雙語教學,英語地區開設法語。他們是在英語國家的地區開設法語,就是用法語來教授各個學科。就像解放前的教會學校一樣,所以除了語文,其餘的全部是用外語來教的。
我國的教會學校是雙語教學,但是培養出來的人國學的基礎很好,英語的基礎也很好。其實我覺得並不能證明英語教學就把一個人全部改變了,甚至變成亡國奴了,這樣就說的過了。咱們現在缺乏研究,但是雙語研究在中國能不能成功,我覺得恐怕取決於教師和接觸的材料。咱們現在還缺乏這樣的真正的雙語教師,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你沒有一個師資能用英語來教。
事實上人們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在母語的情況下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學清楚的話,你學外語的時候,完全要比外語發展的一個概念要學的好。在中國還是沒有人研究,到底雙語教學對學生的能力還有學科的能力到底有什麼樣的研究,都缺乏實證。說他好或不好,都需要實證的研究。
第三個,現在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國際上有一個很多研究者所接受的觀點,就是內在的語言發展規律,什麼叫內在語言發展規律呢?就是說人固定的發展語言的順序,不受你語言干擾的。比如今天你教這個,明天教那個,你要這麼教的話,他就感悟不了。
就是有一個內在的發展大綱,這個是人為干擾不了的。我們現在的教材基本是按照語法的順序來設置教材的,我們的教材從理論上講是衝突的,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實證的研究,在什麼條件下,內在的語言發展可以和我們現在的教學順序結合起來,教學順序能不能干擾整個教學,都是說不清楚的問題,都是缺乏研究。
從簡單的三個方面來說,就會影響到教學大綱的設計,涉及到教材編寫,涉及到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我們現在正像許嘉璐副委員所講的,為什麼我們沒有地位,就是我們整個的外語教學方面沒有真正的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還處於只是介紹人家的東西,只是學習人家的東西。所以不讀英語怎麼辦?你自己憑空創造一個理論,你就沒有理論的基礎,沒有自己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是真正要我們學術界真正有一些人去做這些研究,你支持這個觀點,否定這個觀點也好,包括雙語教學,我們現在都還是差的很遠。我自己也在這方面沒有做過太多的研究,關於教材編寫、整個課程設計、語言教學,包括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最好,學多長時間最好,學什麼樣的方法最好,我們還是缺乏研究。實際上就涉及到最後評價的問題。我們現在的四六級考試,其他的一些考試等等,我們到底要考察學生什麼樣的能力,通過什麼手段來考察學生的能力等等方面,我們都缺乏研究。
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考試,從中學到大學,考試都是一種間接性的考試,通過選擇填空來推斷學生的能力。我們需要直接性的來考察這個,就比如駕駛,我們缺乏就是能直接觀察到語言能力的考試,而這種考試也是缺乏研究。
所以大家一擁而上請了很多人去猜題、押題等等。我們中考就是有一個凡是知道的都不說,凡是說的都不知道。時間關係我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請清華大學英語系原副主任、教授孫復初老師,而且他的母親是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師。
孫復初:非常感謝楊教授讓我來參加這個會,我把另外一個工作推了,我才來了。我在主題講之前,我補充一個看法,社會民族語言文化都是發展的、相互交融的,不是僵持的。
我雖然在大學有48年的語言教學經驗,上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關於應試教育的問題,後來轉給了周濟部長。文章有一些媒體登出來了,就是談到高等教育考試英語不要全部百分百計分,有的專業可以完全計分,有的專業可以80%、50%都可以計分,我並不同意什麼專業都要考英語。
下面我談三個看法,英語教學的問題在我國理論上和實踐上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現在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怎麼解決。
為什麼說英語教學的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問題,20多年前,我們中學的英語大部分都能過關。我的父親我的父輩他們以前也沒有受過什麼新東方的培訓,就是一通知就直接就走了。我們可以看一點,中關村地區很多高等學校,當時很多那個年代的老教師,都有過出國的經歷,但是出去以前,都是大學畢業以後就走了。他們在上清華的時候,上大學的時候,並不能上英語課,我父親是如此,我很多的師兄,很多的父輩,包括朱溶基副總理,他比我高兩班,他清華也沒有上英語課,都是中學學的英語。這些例子是很多的。我們中國教育歷史上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高中畢業生基本上就過關了。大學就是用英語了,沒有上英語課。所以這個問題,為什麼做到這一條,因為我們當時的英語教學是符合英語教學的客觀規律。
當時每天早上校園裡面都是一片朗讀聲,老師要求我們用英語寫日記,寫作文,然後個別的課程用英語的教材,或者用英語來講。所以我們做有些做數學題,我們都能用英語寫。所以上大學以後,我們都能用英語做作業。
我是50年上清華的,當時我們班上不全都是沿海地區的,相當多從四川、貴州內地來的學生,英語也很好。沒有一個人說看不懂英語教材,聽不懂英語課。當時沒有任何什麼的「快譯通」等等,連收音機都是那種電子管的大收音機。也就是說,我們中國教育史上有很長的時期是我國中國的老師教中國的學生,能夠在很輕鬆的情況下,負擔也不是很重,把中學生基本具備這個能力,上大學的時候就不用學什麼英語。這個是事實,大家可以在周圍的很多學校裡面調查一下。這個問題把英語學好,這個問題在教育史上,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已經解決了,但是現在已經發展了。
大學可以開選修課,而不是學基礎英語。大學英語是基礎英語,是中學英語的延伸,這是一個怪胎。這個問題不是說沒有解決,是已經解決了。
但是現在變成了很難解決的問題。我雖然在系裡面做一些管理工作,我從77屆一直教英語到01年,我帶了1萬多個學生,而且我在每個班上都做調查,什麼學校畢業的,情況怎麼樣。我看了一下,除了西藏、新疆之外,他們這些學生經常給我交換這些看法,雖然考上清華了,英語不一定很好,有學的很好的,也有學的很差的。我對學生有一個了解,我在第一線非常感覺到我們教師改革的脈搏,很明確的感覺到,從80年代中期,英語教學就發生了變化,後來比較清楚了,這個變化是從教育部考試中心成立以後。開始了英語教育的應試教育,越演越厲。現在你看,全都是應試教育的材料,應試教育的變化,新華書店的反應是非常明顯的。在班上學生不願意念課文了,班上全部是背辭彙,然後做模擬題,不僅英語課上做,到專業課上也做。所以專業課老師說,英語課衝擊了專業課的學習。後來發現是應試的東西衝擊了全校的學生。而且這種衝擊非常厲害。有人說幾乎一半的時間在學英語,這就是應試的東西。
學習感覺到,英語是幹什麼的呢?就是英語考試,從中學開始,就是中考、高考、然後一模、二模、大學四六級,就是完全為了下一次考試來學習。英語學習從小學開始一直要學到博士,有碩士研究生英語而且博士英語,而且博士還是有基礎的,所以我們很奇怪。所以應試教育以後英語變成學習時間最長,家長花的錢最多,學生花的時間最多而效率最低的一門課程。這是本身造成的嗎?這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應試教育不僅影響到了英語的水平,而且影響到了漢語的水平,中文水平為什麼下降?也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就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矛盾。
我是在第一線教學,所以這個變化就是8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問題,據我們了解,很多老教師,也了解到,中關村的很多高等學校資深教授、老教師對這個問題是不斷的向上級部門反映意見,但是收效甚微。我在每一班上,每一個學期學完之後,請學生提意見。學生裡面相當多的是對設置這些考試提出批評意見,認為完全是應試,培養應試能力,考完之後完全就忘了,但是能力沒有提高。後來我把學生寫的,因為都是有名有姓的,全部送給教務處,教務處主任整整看了兩個星期,寫了一個報告,送給清華大學所有的校長和教務主任,清華大學當時有一個外語教學委員會,他們又搞了一次測試做調查,最後學校告訴我說,根據他們教務處的調查,根據各個系的意見,最後校務委員會一致同意,同四六級考試脫鉤。這是在90年代初期實行的,脫鉤已經十幾年了。
我們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對這個問題態度非常鮮明。外語系的老師出去參加會議,必須明確的表示對四六級的看法。因為這一點同我們正規教學是兩股跑的火車,不是提高語言能力,完全是搞應試能力。有人說,外面社會上還是很擁護四、六級考試,現在很多人還是不了解情況。因為他本身並不了解英語水平,了解的人,後來覺得上當了。有一個單位是外資企業,工作時候要求都是用英語,後來招了一些學生,都是六級,後來進去了之後,做了一個測試,最後讓他們翻譯一下看,只有兩三個人翻譯的能看,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麼。這種事情是很多的。
最近北京市很著名的一個雜誌上登了一個很著名的東西,北京市有六位外教參加了05年的高考,滿分是150分,這六個外教平均分是71分。外教考完之後就問我們,你們這是考英語嗎?我國中國的英語考試考倒了我們的外教,而我們中國的學生考到140多分,我就說那些高分得學習,我班上也有,看書也看不懂,翻譯東西就是翻譯不出來是什麼,但是考試能考到130、140。這就是我們的四、六級。還有兩位外交官,在國外長期工作,帶了孩子回來,孩子一直在美國上學,轉學回來,英語考試不及格。而我們那些考的很高的學生,跟他的英語水平差多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幾千萬的青少年學生,每天都在為這個而奮鬥。青春年華都放在這個上面,英語變成中小學,還有初中、高中生中考、高考很難的一個問題。怎麼造成的呢?大家提了那麼多意見,那麼聽不進去,而且不願意改變。有人提的比較尖銳一點:說叫做壟斷加暴力。我說不要說得那麼絕,可以說:權力加利益。因為權力掌握在手裡,中考高考必須按照這個作,我去過很多中學,中考在做什麼,每年都是根據前幾年的題,然後自己再做一批題,後來用計算機做,建立一個題庫,讓學生自己在裡面日夜奮鬥,就是人機大戰。你不走這個路子行嗎?
為什麼還有利益?現在有一個新的行業,就是考試經濟,考試行業。英語考試是最賺錢的。從上到下,這樣的高端利潤他願意放棄嗎?所以權力加利益就使得英語教學變成了學生時間最長,效率最低。有班上有好的,很多同學說,根本不是他學出來的,因為爸爸媽媽是相關行業的,還有一些是衝刺班出來的。有些人提出來,新東方不錯,乾脆讓清華的學生到新東方上課吧。當然我們學校是不會同意的。
英語問題難解決,問題在這裡。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當前英語教學裡面,英語教學裡面不是教學法的問題,而是什麼語法、聽、說等等討論教學法的問題,也不是測試裡面是主觀題客觀題怎麼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不是我們英語界本身的問題,我們感覺到在第一線的英語教學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現在雖說還要強化,就是積分制了,給學生的壓力更大了。你這個辦法學完之後,很多學生的英語還不過關。
本來很容易的問題,變得很難了。怎麼解決?我覺得既然是這麼一個矛盾,不是英語界,也不是英語院系,也不是教師對教學法的討論,你想北京市那麼多高等院校,那麼多老師,不知道理工大學吳老師好象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所以這些問題,我覺得總關這些主要的大學,資深的教授,老師有那麼普遍的看法,我覺得教育部門應該很認真的聽取這個意見,但是現在是聽意見無效,或者是效率無效,沒有什麼效果。所以我有一個建議,我建議我們在座的人大代表,還有很多新聞媒體,是不是建議這個問題人大常委會要進行干預,因為人大常委會有監督國家行政部門的義務。就是人大常委會要來研究一下全國的中學、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為什麼本來很容易解決的問題,現在變得越來越難?做一些調查研究。
我建議調查怎麼開始呢?第一個人大常委會組織幾批外國人,包括外教,請他們參加高考,看他們考多少分。第二考試請教育部的正副部長、司局長來參加高考,他們來體會一下這個考試是什麼考試。他們估計都是大學生了,很多都有出國的經歷,讓他們來說說我們的學生每天為這個奮鬥值得不值得。我覺得考完以後,共同語言會多一些,然後再組織討論。
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不僅牽涉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且影響到我們培養人的質量。我就提這麼一些看法,供在座的專家參考。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孫老師,我想我們與會者非常有同感,而且我相信有這種願望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會去推進這個事情。今天上午最後一個發言的是來自蘇州市教育局教研員,中學英語教師焦曉駿,他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的思考。大家歡迎。
焦曉駿: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我是1988年大學畢業的,然後一直在從事英語教學,做過英語老師,也做過教研員,也做過行政。在我18年的教學生涯裡面,教過九屆高三學生,高一講過兩次,應該說在應試教育裡面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同時對應試教育也有非常深的體會。所以就藉此機會彙報一下。
中國的英語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虛熱」。虛就是內虛,熱就是外熱。
矛盾一,就是社會上普通重視英語。從普通應用價值來講,並不是很高。剛才提了,很多研究都是落後於其他國家。但是這個作為英語的學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我們有幾千萬人在學英語,但是我們幾千萬人能否利用它來研究世界研究的東西很難說。
也許20年之後,我們中國需要英語進行人際交往的肯定不會超過1%。英語也許並不是能養家糊口的,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可能不需要英語了。
第二個矛盾,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存在功利心裡,而且缺乏興趣。父母覺得哪個學校英語好了,就讓小孩去,哪個幼兒園是雙語幼兒園,就把孩子送過去。家長就過高的看待英語的地位。英語學習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移民國家。我們的學生也不是殖民地過程,比如像印度,也不是移民的國家比如像加拿大。因此小孩對英語的興趣並不是很高。而且小學裡面漢語拼音跟英語是打架的,對他們來講,就是難以控制,發現在初中考試中,考試三個學科,好多孩子都栽在英語上。所以就考不進比較好的中學,到了中學以後,因此起點相對比較好,到了中學階段,就過早的兩極分化。我們看到很多智商很高的學生,已經不能參與競爭了。
蘇北是初一開始學的,蘇州是小學開始學的。就我們接觸到的中學生而言,蘇北的學生興趣比蘇州的學生要高,他們在進行初中教學的時候,感覺到他們初中英語教學不如蘇北的教學情況。我們在這樣一個現象發現,英語起步早了,到了初中反而難學了。
第三個矛盾,學校行政要求比較高和教師刀耕火種。
在推進的時候,很多地區都在不遺餘力的推進,我們蘇州有一個很有趣的做法,小學上英語師資不夠的,為了迅速的增加兩個年級,後來就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三年級學習,四年級不學習了。我在教研室到蘇州的一個小學調研發現,那個學校只有兩名英語老師,教四個年級。我就想如果不教英語,讓孩子們去玩玩,到初中以後學的時候興趣可能就足一點。前兩天送我夫人到學校上班的時候,看到一個英語老師在訓斥學生,那個老師就是剛剛大學畢業的人,罵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來是學過英語的人,因為英語是溫文爾雅的。為什麼老師是那種態度呢?就是行政要求較高。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從廣東到蘇州工作,他搞遊戲教學的,他到哪裡吃不開。對於學生而言,學到的就是辭彙、就是語法,但是他做不到。但是這個老師非常有才華,還寫專欄,但是在學校非常吃不開。他的教學就是非常開心,非常快活,但是分數不高。
當初我們在全國聯會上,介紹任務教學的做法,在全國推廣的還是比較厲害的,真正的在課上做的,我了解到的,如果這個老師沒有做準備,按照自己思路去講的話,沒有人去考慮這三個字,就是背單詞、講語法。我們經常會看有一些大型的公開課,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上面的課改是波濤洶湧,下面的課改還是巍然不動的。我覺得不應該那樣教,作為一個英語老師就是最重要的讓每個學生喜歡我,讓學生喜歡老師,讓學生喜歡這個語言。
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副作用,漢語的後續乏力。中國的學生出現一個後續乏力的作用,儘管網路語言有人說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但是這種破壞會使我們的語言更具有張力。我們需要擔憂的是母語的乏力。因為我們的社會對這個不是很認同的。理科學生進了大學語文就接觸得很少,文科學生進去以後,物理化不用學了,但是英語一直沒有丟。最近連戰、宋楚瑜到上海訪問的時候,他們就是出現了一些語言上面的錯誤,這方面的爭議非常多,他們肯定不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國學的情況肯定不如以前那麼熱,以後會怎麼樣,很難說。
下面是確立正確的英語教育目標,問題就是誰應當學習英語。
公民素質教育目標等於英語學習的低齡化。英語學習的低齡化導致兩極分化過度嚴重。英語是不是應該考慮回到初中去,我自己的女兒也是在雙語幼兒園,每個月多交100元錢英語費,我就聽了一下,那個老師口語非常差。
第二個問題,在什麼階段學習英語比較好?我們可以預見的,中國的公民能夠會駕駛,懂得國民規則。但是如果在絕大多數買不起汽車的情況下,讓初中的孩子去學開車,他們可能也沒有興趣。所以應當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學。
在初中階段應該作為必修課,比如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現代外語作為第三階段的必修課,到了第四學段就只作為選修課,他們資料表明,打算到大學考試的學生,這些學生30%是放棄了外語,整個全社會來說,有65%是不學習外語的。如果說我們的學生能夠在高中選擇性的放棄一部分英語考試,它可以選擇等級考試,考試之後高考的時候就可以不考了,其他的學科可以選,為什麼語文、數學外語是核心課程呢?我覺得英語不應該是核心課程。英國的核心課程就是語文、數學和科學。
第三個問題就是英語應當如何教?
在初中作為必修的階段,應該是強調聽說及文化熏陶,包括處人處事的方法,他們的文化上可以給中國人帶來不少得好處。我們確保這些人突然意識到將來要學英語的話,還能有基礎,如果到國外的話,可以通過短期的培訓,等到需要的時候,肯定能夠會。然後到了高中的時候,加強閱讀寫作,在等級測試後然後選修英語。很多走向社會的中學生、大學生,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如果不是英語專業的話,他們自己本身懂得英語也就是剩下幾個單詞和常用語。因此我們不能以同樣的尺度來要求中學生。
從教學方法上來講,英語的辭彙是比較難學的,有人說過,英語的辭彙從莎士比亞的時代的3萬辭彙發展到今天,辭彙增長了十多倍。語言學家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語言使用者應當能使用5萬至25萬辭彙。這些對於像我這種把英語當飯碗的人來說,也是不可企及的。
國家語委有關機構的統計,掌握2500個漢字就能閱讀報告的98%。所以英語想要學精了是很難的,因為辭彙量太大。
現在就是讓學生接觸文本,把大量的語音輸入,文字輸入作為教學目標。把精讀的泛讀化,把泛讀的精讀。比如講到美國,與美國相關的可以介紹一些文章,這樣就加強語言的輸入量,在具體辭彙上給他進行分階段的記憶,語法上基本就不講了,我更多的是增加語音輸入量,經過一段時期的實驗以後,這些學生對付高考的時候,還是很有成效的。昨天下午我們開了家長會,很多家長說,許多高三也要這樣教,讓他覺得英語負擔不重,而且學到很多重要。所以語篇才是內容與文化思想的載體,而不是語法的載體。
另外是允許學生帶字典進入考場。我到英國發現,初二的學生還在查九九乘法表。前一段時間我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的話,就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如果有參考書多好。
然後學生是人,不是儲物箱,讓他有活的知識。
主持人:因為時間非常有限,所以不禮貌的打斷,最後有一個小時的自由交流時間,下面是國家漢語辦處長的孫文正先生髮言。
孫文正:非常感謝楊教授的邀請。去年胡錦濤總書記有兩個批示,就是教育,第一個是何部長給胡錦濤寫的信,就是關於素質教育的批示,就是開始調研了。第二個批示就是對新華社的內參,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有關部門要抓緊拿出措施。我剛到漢辦三個月,所以有幸從開始就參與了漢辦關於推進漢語的有關批示意見。
我就想說三句話,第一是英語教育成績巨大,不可否認。第二是英語教育效果極差,第三句話我們的漢語和中華民族文化不會消亡。
為什麼說這三句話呢?第一為什麼英語教育成績巨大呢?這個當然跟改革開放、全球一體化這個背景接軌,因為是有用,才會全民去學英語。為什麼成就巨大呢?這麼多年英語教育確實培養了很多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從漢辦的工作角度來講,要講這個,上個月我們分三個組跟美國、新加坡、日本做的一個調查,然後美國好多孔子學校的校長都是咱們七八十年代到那裡的留學生。
第二條效果極差。為什麼呢?從主辦方各個單位,咱們單位的用人,漢辦有了胡錦濤同志的批示以後,整個要實現大跨越。但是現有人中好多都是年輕人,我們平均年齡都是29歲,很多都是六級、八級,但是實際運用不行。讓他寫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就是今天的主題,剛才聽了孫老師講,很受啟發。咱們的英語教育光注重辭彙,不注重名著,包括語文也是這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現在想招聘,我們招聘對外交流教育的教師,最大的難點,中文畢業的,出去不懂國外學生的特點、學生組織,不能組織課堂教學。出去以後,至少在半年內日子非常難過,不懂外國的文化,這是我感覺到很差的。
我們現在主張要從外語系畢業的人,他們對國外的文化也了解一下,剛開始雖然不懂教學法,但是可以馬上就可以超過教學專業。所以從這方面我就感覺咱們的教學效果,全民學英語,實際上用的上的並不是很多。
第三句話漢語跟中華文化的前途光明。我剛去這幾個國家,他們的漢語真正的是非常的熱。很多辦的都是當地的州政府、商業部門、還有大學聯合。現在已經是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了55所孔子學院,現在是對方為主,很多把孔子學院作為一個平台,既是學習漢語,又是了解中國,作為一個平台和窗口。
現在德國的四所孔子學院都是這樣的,誰要到中國去旅遊,或者想到中國做生意,首先先到孔子學院找這方面的人才。另外在美國的一個孔子學院的院長,他原來來了中國參觀,我們就問他,現在我們英語這麼強,漢語會不會消亡。他說不可能的,他說在美國很多的中國餐館。絕對不會消亡。
謝謝大家。
提問:我想問一下龔主任您作為人教社的主任,希望您能考慮一下。
我提幾個問題,您作為人教社的英語教研室主任,你們英語教材是從幾年級編寫是從幾年級開始。第二在編英語教材時,對農村邊遠地區學校的英語教學的時候,你們考慮的是什麼?第三個英語文化在中小學當中有多少體現?有多少學生知道從英語當中學過了英語國家的問題。謝謝。
龔亞夫:一個是現在從教育部規定,三年級開設英語課,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我們作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當然是要編寫書,應該說按照過去教學經驗來編寫的教材。不是完全按照國外的內在語言發展規律來做研究發展起來的。從目前來說,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研究出來這個問題,不是說中國沒有,整個從世界上來說,都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從全世界,英語教材還是從認知的,實際上是語言知識的認知來表述的,就是說這個東西可能理論性比較強一點,從國外關於這個問題來說,有的時候關於顯性的知識和隱性的知識,顯性的知識就是語法,內在的知識,比如我們現在在說漢語,你說的時候不見得你能知道是什麼成分,但是你說的非常漂亮,這種能力隱性的。我們現在是根據學生對顯性知識的認知能力來編寫教材,這種教材從傳統的認知角度來說,也是有合理性的。所以並不是說我們現在編寫的教材完全就是一拍腦門編出來的,也是有一定的認知規律。
從國外的語言學習理論上來講,他認為是行不通的,但是這個仍然是有爭議的問題,就是你贊成也好,駁斥也好,還是需要理論依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缺乏明確研究的一個成果。
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又涉及到教學的理論問題。重要現在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圈,一個是農村的文化圈,一個是城市的文化圈。對於城市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比如北京的孩子,講到什麼快餐,什麼流行文化,什麼道路,交通等等,這些東西都沒有任何認知上的困難。但是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就存在很大的一個差別,有兩個問題,如果我們要去適合農村孩子的話,這個教材就沒有辦法編了,教英語不可能不教麵包、牛奶。不可能說兩個老農站在地里討論什麼。我感覺咱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需求的矛盾,中小學英語教師,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只有30%是達到國家合格標準的,還只是從學歷的要求上來講。我做過調查,桂林市郊區的160個英語老師能讀下英語字母的人都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改行的,相當一部分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了。
現在教師的師資水平確實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確實達不到教師的水平,所以如果在中國談外語教學的話,很難說有一個方法,一個途徑,一種教材適合於全國不同地方的學生。現在這個問題來了,如果我完全考慮到農村實際的話,農村的孩子乾脆就不要學了。如果說不讓農村孩子學,沒有一個農村的孩子同意這一點,一開始就是教育不公平了,現在英語還不讓我們學。我們曾經有過很激烈的爭論,到底作為不作為義務教育必修的一個課。一種極端的觀點就是中國的農村的孩子就是說農村根本就不用上英語課,當時教育部規定有的地方可以開設,有的地方不開設,有的地方開兩年就可以了,可以不用參加中考。但是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比如說不讓農村的孩子不讓他去考大學,就種地,他也不願意。
比如說學的唱歌,多少人會唱歌,學的美術,多少人畫畫,學數理化,有多少人能達到呢?當然這不是英語教學的問題,是人事制度的問題。現在的基本政策是基於中國的情況來指定的。
主持人:上午的討論就到這裡結束,下午我們還有更精彩的討論。
主持人:下面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下午的部分正式開始,下午分兩個時段,第一個時段主題是振興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第二時段是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
每一個部分有三個主題發言,後面有30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下面開始第一個時段的討論。先由北京師範大學黃濟先生講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定位。
黃濟:非常高興,今天在這裡發言。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叫做回到孔子和發展孔子。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回到馬克思和發展馬克思。今天主要講是語言,現在辦的一些語言教育,我今天主要講來探討傳統文化。而且在這個文化裡面,儒家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怎麼樣來比較全面的了解儒家的思想,然後怎麼樣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今天。
現在國學熱,現在是怎麼樣來看待這個熱,是我們來探討的。我們今天從廣義的來談這個問題。
這裡面有一個分析的問題。我覺得這裡面說是要用到的話,我對孔子是非常感興趣的。我是6歲就開始讀私塾了,讀到14、5才去上小學。所以我說,我的腦子裡面封建的東西還是非常多的。
但是我感覺,讀私塾也給了我很多好東西,所以我不否認。因為我讀過私塾,而且今年搞的一些項目,就是研究古典文學,搞一個比較全面的東西。我有一個學生寫的論文就是中庸,結果我倆爭的很厲害,他把中庸看的非常厲害,我說你就是怎麼樣全面的看待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也感覺到模稜兩可,當然我也不是一點原則也沒有。所以說今天在這裡講,希望聽到同志們的一些批評,在熱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來冷對待的問題。
我們決不否定孔子,但是我們的確要分析。所以我今天的題目叫做回到孔子和發展孔子。什麼叫回到孔子,我們在學習孔子的時候,怎麼樣回到孔子的原義上。孔子對這個問題講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我們怎麼樣多方面的理解它,能夠全面的、真實的來反映孔子思想。
怎麼叫發展孔子?就是把孔子留下的好的東西,今天為我們所用,聯繫到我們的實際,加以發展,加以推進。然後為建立新的文化服務。這大概就是回到孔子發展孔子。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稍微講一下別的,講到中國文化,儒家是為主的,但是絕不是第一,比如諸子百家。我今天講回到孔子,不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孟子:「楊朱墨債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民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裡面說明什麼問題呢?當時對楊硃批判了,他們兩個是比較早期的道家。
最後還出來一個雜家,在這來面講到孔子的時候,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到了漢代以後,罷黜百家,儒家獨尊。儒家獨尊的時候,其他的也沒有偃旗息鼓,於是道家出來了。
另外儒家本身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有優勢,也有它的劣勢。像儒家和道家來比,我覺得是積極的,但是道家要搞的比儒家更深一些。
黃濟:儒家基本上就是前面說的,講了一些東西,就是天命觀。但是道家就是提出了無物。在人生觀上,儒家比道家是積極的,但是在哲學上不如道家搞的深。儒家和墨家,墨家在組織上,在技術上,在邏輯上,都很嚴密。
儒家講愛,是有原則的。墨家講兼愛是很不實際的。所以這點上,不如儒家實際。儒家和法家,法家是搞了一個統一六國的,說明法家很厲害,改革很厲害,但是沒有儒家溫和。如果在改革的時候,要用法家。我想給同志們講一個故事,漢高祖在接見的時候,他就是很隨便的人。當時就大臣就說,我們來了,你還在這裡洗腳。他說,老子天下是馬上得的,你們這套老子聽夠了。儒臣就說,你馬上得的,能不能整治呢?這句話就說明,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完全不一樣。如果說法家利於改革的話,儒家更有利於治。
我們探討儒家的時候,儒家不是唯一的一家,但是是主要的一家。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人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漢語不光要學習語言,還要學習漢語文化。在這裡儒家有優點,但是也有劣勢。
孔子一個講仁,孔子講了「愛人」。就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另外孔子講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講人就是這麼幾各方面,不光是愛人,要親仁。
另外子宮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孔子講愛人就是有差別的。講愛人是有原則的愛人。在這裡面怎麼樣全面的理解仁者愛人。
在這一段我想提一點,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愛,有時候要勝於他父母的愛。父母往往是溺愛比較多,當然都不是溺愛。但是教師是基於教育的目的來愛人,是來培養人得。
下面講「和」。
這個在重要講是非常多的,我們講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太多了。全中國人都是講和,和是一個為人處事的原則。在道德教育裡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條,但是這裡面就講了「和為貴」,但是他後面有講了禮是形式,如果禮沒有和,就是一個形式。但是反過來講,和為貴必須要有禮節。就是鄧小平講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當時就是在道德裡面特別把紀律點出來,這個就不是一般性的調節就行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在國際講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但是絕不是與鄰為和。特別是國與國的關係,我們看一下,我們和越南的關係,我們和朝鮮的關係和日本的關係都是用「和」來解決的。
所以到了中日友好醫院看到了鑒真的像,鑒真就是六次到日本,給他們帶去很好的東西。中國人沒有說要壓掉人家,擠掉人家。所以這個「和」在處理對人對事,國際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裡面孔子又提出了「和而不同」,還有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把矛盾給統一起來。這個就是怎麼樣回到孔子,真正全面的正確的來了解孔子。
第二個是怎麼樣發展孔子。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大同小康」。孔子在這裡面提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他的大同小康就提出來了。一直到孫中山提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意味著全國人大同的概念。這裡面講的大同小康,不是從小康跟大同,他認為就是從大同到小康,到它這個時候連小康都有了。我們要接受孔子的大同小康裡面講的有用的東西,但是不能接受社會發展倒退的東西。這裡面講的什麼東西?把社會的理想化以後,然後來比,到三代以後,就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字,貨力為己」。要提取裡面有價值的東西,要拋棄落後的。
當時講到社會怎麼前進,生產力怎麼發展,上層建築和基礎是什麼關係等等。當時把社會看成是從大同到小康。所以我在這裡面講了要發展孔子,吸取有用的東西,然後拋棄無用的,或者叫對社會發展不利的東西。
黃濟: 當時打架的時候就有一個《弟子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在一個學校裡面,兩個學生打架,打架身上就把身子打壞了,你家的父母就要擔心了。道德上有傷了,那麼親人就覺得羞了。就是這個把打架的問題給解決了,但是後來我後來又給一個校長提出來一個問題,有兩個學生不管那麼多,他說,老師我們今天兩個人今天打架,我們兩個為什麼打架,怎麼起因,誰先動手的,誰把誰打的怎麼優,也不是父母憂,也不是父母羞的情況。往往有一些情況,就是為了幾十元,花了幾千元去打官司,有的就是花了幾千元打官司,最後打贏了,就是把是非弄清楚了。我說這種情況你要支持不支持?我說,如果問我的話,我也支持,現在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要培養這種思想。
所以我今天就是這麼一個思想,在國學熱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降溫,我們冷靜下來來對待國學熱的問題。我引一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給同志們留下一個題目,哪一個是孔子,哪一個不是孔子?今天耽誤大家很多時間,我是作為自己的見解,我受文章的影響很深,我今天更想在這裡面多提一些分析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認識。
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黃濟教授,他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而且他有非常開闊的視野。他講的就是前兩天光明日報的整整一版,所以黃先生肯定是認真讀過的,這些都是我們中青年學者應該學習的。
下面第二個發言的是一耽學堂總幹事逄飛。由他來介紹古代經典誦讀活動的實踐,他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想法和實踐,大家歡迎。
逄飛:非常感謝給我這個機會發言。作為一耽學堂,我就先把我們的發展方向講一下,第一個最大榮受空間的平台。第二宣傳與普及連鎖,第三傳統寓教於的連鎖學堂,第四是傳承中國文化的學生中心,第五是海外漢語傳播媒介。
這是我們學堂將來發展的五個方向。今天上午有很多老師和學者講到語言的問題,就是英文跟漢語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個戰略就是漢語激活戰略,主要含義就是激發漢語的生命活力。
第二個是生命高端戰略。它是指重建文化上游載體。
第三個是民間公益戰略。就是整合民間資源。
我們當初幾個月沒有辦公室,到現在為止,在北京五年半的活動這個地方的高校,發動的研究生,博士生,大學生將近2000人,這裡面博士、碩士將近一半。我們的起點我們的現實,我們這幾年在北京市的大學、中學、小學、農村社區公園,還有外省市做一些起點的文化傳承工作。這些跟我講的三個大戰略中間跨步很大。
今天老師們講的很具體,就是語言的問題。今天給我非常好的題目,就是古代經典誦讀活動的實踐,我想就從語言文字來切入。
首先語文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歷史教育,歷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須從生命教育的高度來理解語文教育,所以語文不同於語文、數學、外語等其他科目,不是與他們並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夠按照科目教育來定位和設計。我很高興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一直給我們做的就是清華的白老師,就是跟我們一起來做傳統的教育。
我們現有的傳統教育,只重在語言和文字層面,而忽略了語境的層面,只有在文化中才會有體悟和領會,才會有創新,我們不能片面的鼓勵的對待,傳統文化應是基礎語文教育開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資源。在語文教育,我們認為,尤其是現在社會轉型期,有人說,主要體現在文化領域,文化領域體現在教育師資問題方面,教育問題集中體現在小學的語文教育上,他負擔了太多的社會期望,我們認為,這種道德的預期在一線的教學中,不應該一個首要的東西。
現在是「讀經熱」我自己對這個圈子很熟悉,在座的包括媒體,沒有一線參與到,我記得當時楊成平老師曾經在南方周末寫過一篇文章,覺得應該是回到事實。我覺得楊老師是一個能夠安全客觀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這個時代,紛紜複雜,而且是隨時變化的問題。
這個更多的是自我滿足,自我激動的,更多的是大人的一個道德問題。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的人包括近似於宗教的情感來做這樣一個事情。我02年的時候講過,讀經熱要過去。我們學堂從來沒有用過讀經的字眼,國學的字眼我都很少用。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感覺,就是對於文字首先的是文字的親近和熟悉,母語教育對母語的情景首先是語感和語境,有了這些以後,我們才可能有思想,才可能有中國文化當中活的東西,我們認為中國是有智慧的,這個智慧體現在文化當中,我們如何去體現文化當中活的東西呢?首先得進入一個活力德國狀態,如果沒有魚乾,沒有語境,你去一條兩條,去進行一些佐證,所謂現代化轉型的一些創造,我認為完全是自欺欺人,對社會沒有進行研究的各界,起到了一個混淆視聽的作用,再加上商業的利用,大肆的炒作,把簡單的聖賢倫理搬到現在,作為對我們現實社會的一個不滿和發泄,我認為所謂的讀經就是這種情況。
主持人: 在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教育當中,我們認為,原點並不存在語言障礙。學齡兒童的意識狀態和反差一弱一強。談到語言文字,我就聯想到一個問題,我們今天上午很多老師談到語言的問題,我自己感覺語言不是工具,如果說作為一個工具來看,語文教學即使不是作為一個科目設計的話,仍然有問題。我們學堂有一個義工的教學。
我選了一段話,就是古人的,其中有關一個直譯。我做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比如說這個古文是十個字,「學而時習之」這些很簡單,我對直譯的要求就是字越少越好。我發現在這一點上特別的難,如果講一個複雜的道理,很多人都能聽懂。但是要反映在語言層面上,十個字的古文翻譯成用十個字里表述清楚,這個是比較困難的。我們的第一個戰略是漢語激活戰略。現在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我們輿論不同的方向,大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見解,我覺得缺少一個可公約的基礎,首先語言文字是屬於不同的話。我覺得學術界這幾天,就是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話語方式。我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情說話跟人交流的時候,心理要承受不同的壓力,是許多的層面對你造成隱性的制約影響。
現在如果在轉型期還是進行在初級階段建設的時候,認為三個階段呼應、共振、和諧。必須要先打通界限,打通政府和民間的界限。當我們去討論似乎是一個現實世界的共同問題的時候,就在溝通上存在一個問題。
漢語激活戰略是目前特別重要的。去年的時候,04年世界漢語大會,當時新華社內參講的,我們現在所有關心文化建設的,首先應該看到我們的語言,在近代生命的活力,內在的張力和彈性。對於我們的生命還有多少已經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語言習慣當中,學古文就不要認為真的學到那個世界裡面去了。那個語言是一個生命,上午聽一個老師講的時候,我當時寫下了一句話,就是:語言是什麼?我認為語言是生命的限數。比如說講的成「仁」,就是從血肉裡面提煉出來的,所以就是血和肉的烙印。把生命的限數給建立了,人的秩序無法建立,內心信仰秩序無法建立的時候,只有藉助語言。
對於語言,不僅是工具,是先人依存下來的一個生命,是我們自己生命由之而來的一個源頭,只有在那裡我們找到丟失和缺少的一個生命環節。比如說讀聖,比如說現在書讀百遍,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今天卻很難。對於語言文字跟我們生命的關係,語言文字生命的形式我們都能在這樣的定位來講,只有在這樣的層面,我們基礎的語文教育和目前的問題建設才有可能建立。
第二個,我們的語言要從生命來定位,就是要從語言靈魂的塑造。這個不僅僅是教育部的問題。今天上午,對於教委有很多意見非常中肯,我自己作為一個年輕人從這裡走出來,我自己也是身受其害。我為什麼從北大哲學系出來,做這樣一個學堂,就是我對這個體制內有一些意見。教育部應該說保證了大多數人受教育的機會,教育部的問題在哪裡呢?他對於自己的定位沒有清楚,沒有適應和諧社會,我感覺體制內能承擔一部分,可是涉及到生命的一部分,是全民族的、家庭教育、大眾教育。所以對於基礎教育、乃至大學人文教育,必須考慮到和諧社會官民共建,為民間資源為老百姓每個人參與到全民族的建設中留下一個空間。它的錯誤是它自以為能承擔社會轉型期所有的問題。
第三點我想談的,目前所謂的國學教育,國學熱我覺得比讀經熱好。讀經的事情我很了解,到國學熱的時候有一點國學的東西。這個還是涉及到語言跟生命的關係。我感覺名詞或者是一個字、一個詞,古人比較愛惜字,文字在中國人當中是比較神聖的。這樣的話,任何一個名詞包含了相當多的東西在裡面。我們現在講的文化建設裡面,這些缺點都比較明顯。我期望在國學熱存在的一段時間當中,要吸取這樣一個教訓,五四時期提出一個國學的概念,這個也不是一直有的。國學是在那個時代,國被打壓到一個極限,學被打壓到一個極限,所以他認為就是對歷史的熱愛。我認為國學的實質提出來,實際上表達「國」與「學」的關係。
「國以學而純,學以國而昌」,它不是某一個學派復興了,很多人覺得自己開始說話的時候,開始撈錢的時候,我們現在是國富國強,但是民弱。國跟學不相平衡,通過國跟學的關係,我們如何找到個體生命的現實出口。所以國學熱只是代表了一種大眾的普遍參與,代表了個人參與的一種情形,同時站線出了國學應該起到的作用。關於國學,講到名的問題,國學也不能按照目前的理解,也不能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種生命需求,我個人認為,所謂了國學熱在兩三年之後可能會有其他的。它對於我們下一步我們說的漢服熱、成人禮這種儀式要有意義。這個是關於國學熱的一些看法。
我再講一個看法,作為學堂公益事業,為了實施五大方向,三大戰略。我們的三個定位文化、加公益、加經典,我個人認為是三位一體的東西,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社會,發揮不同的作用。
這三個東西,文化是方向和內容,青年是激活點和落腳點。作為文化我們創造本土的精神。跟這三個三位一體相關的就是,我們自己自認為五年半經驗的創新,我認為對整個國家轉型期真正的文化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向大家彙報,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性的建議。我們認為我們找到了轉型期文化的創新模式,就是通過文字的線索和生命的線索,以日常倫理道德為核心,以體制教育的方式來組織實施。第二點學堂的創新就是轉型期的公益組織。現在中國自己的和諧社會建設當中的第三部門,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美國、韓國的公益模式,到現在我們學堂都是社會志願者捐助,是以人為主線的,以文字為依託的,更大的職能是社會心理修復。這個新型公益組織就是文化青年在這裡作為一個激活點,這樣一個組織下來以後,我自己非常有信心,02年開始,全國願意跟我們做連鎖一耽學堂的有40個城市。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錢,只有在河北做了三年多。
第三我們創造了成熟的義工制度。再一個講到進學制度,現在講學堂私塾制度。作為傳統問題的人,人也是生長的階段,我們準備從義工,能夠凈德講學。現實很少能夠在一線考慮做事情,同時考慮人的真正的、原生態的成長,這方面學堂有一些經驗,願意跟各位共勉,也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我們希望把學堂做成大家的事情,我們學堂是開放的,環境各位來參觀。謝謝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謝逄飛觀點鮮明的一個發言,既探討了戰略層面,也基於本身的層面做了一些看法,特別是關於文化和生命的一種傳襲的一種創新和思考,這個很有啟發意義的。另外提出了關於讀經熱和國學熱的區別,這種思考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我覺的這會給後面的討論帶來一些很好的要點。第三位發言的是北師大實驗中學教學處副主任任維兵,他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
任維兵:大家好,我來自北師大實驗中學教學處副主任,主要是做整個學校課程的實施和開發工作。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在這塊教學內容就是我的課程內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也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也特別想聽到在這個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做。
昨天給我定的題目是在校園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情況,我們學校是自2004年開始,開始了傳統文化系列課堂的學習工作,第一為什麼我們選擇這樣的課程在中學裡面推進。
這個課堂研發的背景有一塊是工作原因,有一塊是我個人的原因。
我先說個人的原因,我是有在日本留學的一段經歷,日本是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的一個國家。在那裡感覺到,我們有一些漸漸淡化的時候,但是在我們這個文化圈的其他國家仍然在完整的保留,而且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這裡面包括內在的文化、語言思維方式的層面,還有外在的禮儀。這裡面有一個事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京都大學學日語的時候,同伴有歐美圈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加拿大的學生在學漢字的時候,他說他覺得漢字特別的美,覺得就是一個藝術品。我當時就覺得特別不好受。
在類似於英語熱潮的情況之下,像傳統文化的學習,已經處於被大家忘卻尷尬的境地,我特別想盡我所能,以工作的關係能把這個結合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在成為一個有國際視野人才的同時,一定先要做到真真正正的、徹徹底底的中國人。在座的也有教育部的專家,教育部這幾年正在大力推進初中和高中的課程改革,我們位於西城區,西城區01年新課改就要求學校比較開展社會活動。到底要怎麼做,最後研究決定是定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其二,現在德育工作現在處於偏熱的境地。雖然經濟發展,社會也有一些問題。其中有一些學生道德的水準在逐漸的下降。我認為在中學教育這塊,我們對課程建設已經走了非常多了,但是相比一直沒有很好的平台,來推進學生的德育,我們也想以這樣的課程為載體,對學生德育的發展積極的推動。
第三是一個很好的文化教育。廣義上來說,管理、教育學風都是文化的層面,另外還是需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抓手。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列課程的方式來推進下去。說到這裡有一個情況跟各位通報一下,我校作為一個普通高中,已經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的一個項目課題,叫做世界遺產教育。我們也配合去年在蘇州搞了一個青少年的文化論壇,像這樣的工作是留在一起來推進的。
這個課程的實施方案我以WORD打開,大家看一下。
這個課程實施方案基於的背景,我就簡單表述一下,首先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應該承擔最主要的教學任務,應該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積極開發包括校本課程在內的多種教育資源,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另外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雖然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精髓,對於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的積極影響已經漸漸減弱。我們也想通過這樣一個課程的形式,來做一個實驗和探索。
另外對於學校本身內在資源的理解,我們是北京市首批高中示範校,我們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我們希望我們能承擔起這一責任,通過我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以課程為載體,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依託,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事,學習生活所應具有的道德規範,意志品質,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成為嚴於律己之善待他人、關心社會、受人敬重的社會所需人才。
這裡面我們的課程目標,知識目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立志、修身、勉學、處事、治家等方面的經典章句,了解中國傳統一書中所蘊含的政府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其對道德規範、行為習慣的積極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備判斷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能力,通過所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有責任感。
我們的課程設置有經典誦讀模塊,精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問》《增廣賢文》《四書》等章節。還有中國書法模塊,還有中國棋藝模塊,還有古典戲曲、古典音樂、古典建築、篆刻模塊,這些都是當時學生的課時,以及師資的情況有一個彈性的考慮。
再有就是教學模式,課程安排是每周兩個課時,一個學年完成。其中我說的主線,經典誦讀是貫穿學年始終,每周1課時,其餘模塊課程各8課時。這樣兩個月的時間全部完成。
教學的原則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服務於學生生活,服務於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教學原則二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剔除糟粕,服務於現實社會
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個是學生階段,老師講為主,學生討論為輔,我們想文化是人為主體的,也力圖使學生比較深入的介入到當中。
第二是研究階段,就是在學古典文化的同時,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撰寫一些小論文小報告,進一步完善每個模塊中內在的價值。
第三個階段叫做實踐階段,學生在了解了傳統文化裡面有關的精華和內容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身處北京的優勢,可以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比如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所在區的一些博物館、文化館等等,可以給社會提供一些服務社會的需要。
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一點是師資的配備堅持內外結合的原則,以我校語文椒鹽組為課程研發的基本單位,同時與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大一耽學堂等大學院校及社會公益團體建立聯繫,已取得教學資源、師資資源等支持。我們還想在課程資源開發上跟北方的一些文化資源進行聯繫,作為學生課程校外活動基地。
再有一個是課程的評價,這個評價跟現在應試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第一個是堅持過程評價為主,整個學年學生的學習每個老師在網上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電子的課程檔案,這個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跟老師互動的記錄的一些東西,或者說典型的一些言行,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學生。第二個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我們建立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比如家長體系,從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可以了解到,我們這個課對孩子有沒有積極的影響,可以登錄到用戶檔案裡面,把評價的言語寫到上面。包括教師的評價,是通過這樣一門課的評價,學科的老師觀察到一些變化或者不足的時候,可以記錄到電子檔案裡面,給一些相關的評語。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兩年多的課程建設中所積累的一些資料,讓大家感性的了解一些課程的實施情況。大家看到的是照片是一位語文老師講的一個經典誦讀。這個老師已經受教育部的指派,已經到中國駐美國使館,在那裡負責美國人的漢語教學。這個是我們請的原來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藝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這是西城棋院的院長,給我們學生講圍棋,就是給學生講這個意識,讓學生練好基本功,這樣讓自己在以後有更哈的發展。
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節,400多人集體在操場上背誦《弟子規》,給當時在場的人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個是我們課程推出以後,其中我們的原初一語文備課組長李荔蘋老師的總結。
老師寫到,首先是學生的影響,她認為首先是文言語感加強,這樣對大學學習古文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礎。
另外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文化更關心,同時促進了學科教學,比如促進語文課堂的學習,學生可以在經典誦讀裡面學習到一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同時在應試方面也是很有利的影響。
另外也促進了學生在文化層面內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的能力。
對於老師而言,這們課程本身的開發促進了老師本身的自我學習,不斷完善,對老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很有力。另外也促進了校本課程的研發。另外老師做到了課程資源的重組意識,把學習到的知識,自覺的用到了本學科教學的過程當中。好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任老師又給我們提供了示範學校的模式,也說明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改革既可以在體制外,也可以在體制內,他的前景只要我們去做,只要我們說服讓政府和民眾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以上三種方案跟傳統文化本身,民間的探索,體制內學校的實驗,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本身,以及傳統文化傳承本質性的特點,以及一些具體做法,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下面我們還就這樣一個主題進行30分鐘的討論,每個發言同志要把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把你最想說,最突出的感受貢獻給大家。
楊成平:剛才的發言,一耽學堂是介紹了體制外,在中國民間的經驗,師大附中介紹了校本課程,這兩種方式還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為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正規教育當中,還沒有佔領一席之地,只是在歷史教育當中,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支持點實現。我個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小學教育當中,傳統文化究竟應該不應該佔有一席之地,應該佔有什麼樣的位置。如果說英語是核心課程,那麼論語是不是核心課程。如果中國的高等課程,從來沒有讀過論語,中庸,算不算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主持人:任老師又給我們提供了示範學校的模式,也說明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改革既可以在體制外,也可以在體制內,他的前景只要我們去做,只要我們說服讓政府和民眾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以上三種方案跟傳統文化本身,民間的探索,體制內學校的實驗,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本身,以及傳統文化傳承本質性的特點,以及一些具體做法,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下面我們還就這樣一個主題進行30分鐘的討論,每個發言同志要把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把你最想說,最突出的感受貢獻給大家。
楊成平:剛才的發言,一耽學堂是介紹了體制外,在中國民間的經驗,師大附中介紹了校本課程,這兩種方式還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為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正規教育當中,還沒有佔領一席之地,只是在歷史教育當中,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支持點實現。我個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小學教育當中,傳統文化究竟應該不應該佔有一席之地,應該佔有什麼樣的位置。如果說英語是核心課程,那麼論語是不是核心課程。如果中國的高等課程,從來沒有讀過論語,中庸,算不算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李盾:聽了前面三個之後,頭兩個我聽了不大明了。第三個我有點問題想提出來。首先我們的傳統是什麼?第二我們的傳統斷裂之後怎麼樣修復?第三什麼是有文化傳承的教育,我們現在是有一門課,實驗中學搞的上課的上法,和我們跟外國人開的有什麼區別?咱們外國人開的比你課程還要多。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第一傳統文化什麼?我覺的首先是做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的這個學問是行的學問,不是知的學問。人家說的國學,國學相對西學,所以是在全球化語境之內產生這個問題。
國學有什麼特點呢?有人說比如像背,我覺得國學特點恰恰是行。
第二個我說修復,如果不修復的話,中華民族是離散的狀態難以認同。
第三點,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包容今古,融匯中西。所以我覺得在政策上,我不指望教育部門完全解決問題,你要給民間的各個學校留下空間,除了完全民間的,我們一般學校應該怎麼樣把教育搞好了呢?借著一些經濟改革,開一些課程特區,就是讓一些空間。我們過去的一些東西,整體給人是什麼?我們選課選這些文學,我覺得不如選《論語》。我們現在開是開什麼?
還有一個現在開是用不自覺的西學的方式,給翻譯成現代漢語,還是按照我們哪怕用很短的,不需要講很多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本來就不多。最主要的問題國家在教育上,不可能這麼大的一個大陸,靠數理化來認同,當然要靠自己的東西。在這點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要給民間放開一定的口子讓他去創造。
黃濟:我覺得在國內的教育可以辦一些班,專門培養來國學的。在這裡我要提一句話,特別是在不同教育裡面,宣傳國學教育來代替現代教育,將來就要吃大虧了。現代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國學就是要為現代教育服務,絕不能用它來代替現代教育。現在把四書五經拿來,把數理化給壓縮了。20世紀初推廣的教育現代化,我們多少人費了多少的精力在裡面。絕對不能用國學來壓倒現代教育。
李盾:我月的開一門課,需要有文化傳承的教育。這門課是中國文化傳統,然後教數學的,它的行為能不能教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這也是置於言於行的關係。我覺得我們是文化傳承斷了,而不是說你要多少古文。背的最多的是靠它吃飯的人,並不按行為規則來讀。
主持人:我也借這個機會說兩點這個看法。我到日本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受,在日本的小學裡面都有一個雕像,這個雕像可能都是近百年,或者都是過百年的,就是一個孩子背著一捆柴,手裡拿著中國的《大學》。我覺得東方的這個,包括這幾年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都比我們做的要好。再有就是書法的研究。在日本,很多技法層面的東西,我的感覺就是繼承了中國許多深層文化的內涵。我也說過中國書法跟日本書道關係的文章。我覺得在我們中小學教材裡面,其實有一些古文,有一些古詩,因為我們的教材、教法、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沒有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珍惜我們的文化。我國有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但是我們對歷史的尊重不如非洲的黑人。
我們過去都覺得非洲沒有文化,都是附著在歐洲、美洲發展起來的。所以當時有一個小說《根》這個被傳到世界各國,被拍成電影。黑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世界認識到了,黑人代表了非洲文化,而在這個文化之上,他們爭取了他們的權利,爭取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所以黑人在很多方面更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的活力。它不光是語言層面,功利層面的東西,也是承接了內在的東西。
我們這些傳承的時候其實需要我們民族的共識。去年是科舉消亡100多年,大前年是現代學學制誕生100多年。這個都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否定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否定了許多民族自己的根基、資源。其實在討論的時候我想談一點,其實很多東西不是截然對立的,比如說科學、民主、現代化,很多方面跟傳統並不是截然對立的。
比如說孔子說的話是不是就是過時了?我覺得孔子,包括蘇格拉底,他們有一些原創的東西是反映了社會和教育的規律的。在往後,這種原創的東西都代表了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拿過來進一步改造教育資源。我們現在從國家的層面,雖然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提過要弘揚傳統問題,但是再教育當中,我們的缺失是非常大,不光是數量上的缺失,還有發展上的。現在很多都在從言到「行」,我覺得行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點,也就是在行當中感覺到中國語言文化內在的東西。這是我的個人想法,不對的請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見。
逄飛:在學堂我感覺在現代這種層面,需要結合各個方面有識之士,每個人上面都還有道德、良知,我們的正義、善心。我們的義工,上到89歲,下到35歲。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身上發亮的就是一點,真正的怎麼去做這個呢?那就是「行」。所以04年的時候我寫的一個文章,希望文化界真正關心文化、和實踐文化的有四點共識。第一血汗優先原則,第二做事優先原則,第三向人學習的原則。第四是少說空話的原則。
比如原來清華的到我們那裡做義工,能做事對於年輕人就是踏踏實實的感覺。我感覺這幾年論的多,做的少,有這樣一批年輕人,真正把社會資源激活。我覺得一切都是夠用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因素不在社會的外面,該在的還在,要有的會有。
「行」太重要了,可以講很長的時間,我想各位比有更多的體會。
再者,黃老先生講到的,就是避免把傳統文化教育帶入到現代教育。現代人有一種現代的生活,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半封閉的,這個社會一定要人看到人,人珍惜人。在這個過程上我們來展開這個分析,其中斷裂的、漏掉的不光彩的、我們如何去彌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古代的文化資源,甚至西方的文化資源這裡有一個介入。
現在學術界的爭論對實踐的層面,已經不搭界了。我在哲學系就是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我想談的就是,西方人也活到2006年5月13日,中國人也是活到2006年5月13日,誰也不比誰多活一天。所以我們不能在實踐之前,就講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比較的問題。另外就是我們的自己,我們具有中國文化的傳人,並不一定說因為我們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就有天然的一個什麼樣的權利,恰恰我們的自己東西需要自己需消化的過程。
在現在普遍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恢復,為人做事,做人做事,恰恰這是各國文化共通的東西,恰恰可以大家各國文化的和解。
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的復興是對世界各國各民族,如何回歸本國文化的源頭,我們可以走在前面,做一個世界性的典範。
韓海燕: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缺少的是人文文化,把這個補進去就行了。五四時期我們缺少的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補進來,沒有必要把傳統文化打倒。現在把人文文化補進去,我們的教育就完整了。
我得到一本書就是蔡元培先生編改的一個小學文庫,小學生寫的文稿,我想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一定能寫來。我看了之後,那個時候小學生寫的文章這麼好呀!後來我才知道之所以寫的這麼好,得益於什麼?得益於五經四書,得益於唐宋八大家,得益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以才能寫來這麼好的文章,現在中文系的學生肯定寫不來。
我讀書也讀了十多年,但是我是一個侏儒。我現在才讀我們老先人留下啟蒙的教材,這個使我體會到,我的孫子這一輩絕對不能耽誤了,所以從5歲、6歲開始,我奇怪他們各門的功課都非常好。我孫子每次寫一個作文,就是範文。凡是讀這些書的這些娃娃,學習都非常好,我也弄不明白這是什麼道理?
後來我聽了一個國學大師的一個演講,他說中國老先人非常聰明,發明的文字,古人為什麼要誦讀呢?為什麼要出聲音讀呢?出聲讀的時候就會開發智慧。其實傳統的這種文化很簡單,就是背誦,沒有別的。我的孫子都是《大學》、《中庸》、《老子》《易經》都讀了。我的一個侄女大學生回家跟我的孫子對話,她自愧不如。
所以我覺得這個教育非常的好,古人讀書讀三年不開講,讀三年以後才開講,講的時候就是把學生帶出去旅遊,吟詩做賦,是這種教學。所以古人隨便挑出來一個人,都比我們現在得厲害。
我竟然讀不懂我家的族譜,現在還有一些讀不懂。我的一個老祖先,是類似於一個中書,他修的家譜我現在還讀不懂呢。我們算什麼讀書人?我認為非常簡單,中國的教育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從幼兒園到小學九年的時間,每天給孩子30分鐘的時間,五年的時間就可以把四書五經拿下來,我是在家庭教育這塊拿下來。如果進入學校,那就太簡單了,加入每個學生小學畢業的時候把四書五經拿下來了,還有人說我們的大學生素質不高嗎?
李盾:四書五經都背下來了,不見得沒有男盜女娼。
韓海燕:四數五經背下來了,在孩子心裡都有活水了。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事呢?就是學人「人不能獨輕其輕…」,我這次參加這個會就是我願意來,我覺得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現在就把弘揚民族文化作為我的任務。我認為我是一個半孔子文化,如果我能把四書五經我能理解了,我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等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傳承下去,我們能弱下去嗎?
李盾:我就不同意一點,讓學習規定學生都背。更重要的問題不在於背。
韓海燕:如果背不下去,就不是你的東西。
發言人:您說的都是經典,四書五經不全都是好的,國學應該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韓海燕:我原來也以為是這樣,後來我發現這個東西真的是好的。
黃濟:台灣上一次王柴會,我當時就提一下,從三年級就讀論語,有了《論語》《易經》什麼都解決了。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非常適應這種方式。
韓海燕:來我這裡讀書的每個小孩子,都非常的優秀。
發言人:我覺得傳統文化重要,以及這裡面的影響多麼豐富,不需要更多的論證去討論了,我覺得我們目前教育的情況是什麼情況?能夠傳承這種傳統文化的渠道太少了。一個可能是民間組織在做,另外一個是高校裡面會去做,就是想怎麼儘可能的去推動。比說讓教育部去制訂一個政策,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推動。在可能性上是不是做出一些建議。比如北大有一個張詳龍老師,在我國找一個地方,進行一個傳統文化保護區。它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在一些地區搞一些教育實驗,有一些課題進行個案的研究,或者課題組都可以的。或者爭取呼籲,在教材中加大傳統文化的比例,比方說論語占教材一半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大家應該到這方面來討論。
主持人: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前一段時間翻出我岳父的一個自序。他講到中學的時候,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經把中國的學術源流讓中學生都基本把握了。當然是一個粗淺的。當然我們現在的教材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發言人:我家就有民國時期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是把周作人文字緣由這書給選進去了。這就是引證您說的。
主持人:他說這小學課本裡面有50多首古詩,孟子、論語有大概多少篇,然後高考裡面要背多少古文。但是他內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個整體,我們在這些方面,就是要回過頭來,我們其實往回看一下,包括民國時期,包括清末,搞的一些東西,都是非常講源流的。包括當年張之洞給學者寫的答問,都是給指出一條路來。而我們都是淹沒在這裡面,沒有給一個持續學習的渠道。
韓海燕:其實三字經已經把先後次序說的非常清楚了。
主持人:那是歷史發展的過程。
逄飛:可能在座的我是年紀最小的。我有一點體會想報告的我想學術界都需要自己需要更深體會的,目前不僅要基礎教育發揮作用,甚至在將來大學裡面,真正的人文學術風格都要有變化。就拿讀書來講,我認為現在學術界看論語總結出幾條,有什麼現實作用,我覺得還沒有進入到裡面去。因為古人講,讀書、行路,讀書行萬里路。從書裡面讀出來人,才能夠讀薄。行路,也要看到人。
這樣來看,我就有一個感觸,論語說的是夫子一生,70多年的生命感悟,其實說了很多的話,實際上論語才1萬多字,歸納幾條,其實就是很遠。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夫子的生命,我們必須透過文字看過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我們讀出來的是2500年的孔子,我認為是剛剛入門,可是這樣的人在這個時代很少。讀懂2500年前的孔子不算讀懂孔子,讀出來孔子這個時代如何說話,如何做事,這樣真正生命的溝通,才能算書讀懂了,這個人怎麼去做。
談到這點,不是關心政策,一線實踐的人的問題,所有學術界在這方面都應該有這個意識。它通過我們古人的血肉來複活,我們通過這個行動使它的聲音,可以活在當下的時空,這是真正的一個學問生命。
王晉堂:聽了幾位的發言很受啟發,什麼是國學,祭孔熱,然後是禮儀,然後要把博士帽改成中國古代式的博士帽,我想在這裡面我們反倒看到很多傳統文化,或者是當前社會上文化品質在下降。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個是連戰也好,宋楚瑜也好進大陸,然後北大的校長、清華的校長還有廈門大學的校長,一出面都是硬傷。在國學上底氣不足。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錯誤字,有的是不負責任,再有一個是奇怪了,電視節目從錄到播出經過很多關卡,是不是從台長到總編都是糊塗蛋呢?現在的編輯的水平已經遠不是當日了。
現在文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實際上文化含量在降低。我接觸到一些報社的小編輯,經常改錯字了。我最近寫一篇文章,就是且看猜題押寶大忽悠。當時就給迅即給我改成「迅急」。後來我問怎麼回事,他說我們這裡有一個一讀,我說你這個一讀應該別幹了。
比如神六的時候,電視台就是熱烈歡迎神六英雄勝利凱旋。還有奧運會回來也是,我說這個不管是什麼,你都應該撤職。我們堂堂中華大國,出這麼多笑話,這些都不是能允許的。從今年以來,我覺得文化盛世有兩位大師,一個就是李敖有話說,再一個就是余秋雨,余秋雨的秋雨時分好多字讀起來都不順,但是這就是大師。我覺得反映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就是在下降,我認為不是教育本身,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在搞這些,就會搞到文化滑坡。
北京前一次已經提出來是不是搞文理不分科,我說我特別贊同。但是都按兵不動,就是為了升學率。我們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出來的現在的青年人,學文的不學理,學理的不學文,這個跟21世紀的發展完全是不一致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體制毀了我們的人才,毀了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毀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而且教育部經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比如藝術院校招生要考數學了,你說(A+B)平方等於多少,這都知道,但是能用到嗎?
所以現在考美術的考英語,考音樂得考數學,就弄的「師離生散」。
李盾:這個時候才是全面發展了。
王晉堂:咱們現在的教育就是不成功心理學指導下的教育。你讓彈琴弄什麼數學呢?沒有必要呀。
楊成平:現在我國國家只有體育是唯才是舉的。
王晉堂:我們當時就有一個學生是奪金牌,可以保送,然後沒有這個區又不想讓他走。然後我就說三條,就是別人上課他訓練,別人考試他睡覺,還沒有高考的時候,北大來了,說他考200分我就要他,我說能100多分就不錯了。後來這孩子真的拿到了200多分。所以後來如果真的要卡數學分不就不行了嗎?
這個不是國學的問題了。
韓海燕:現在應試教育弄的是民不聊生。不可說是十室九空了,十室七空差不多達到了。比如有一個鄉,一共是37個自然村,只留了兩所重點學校,別的學校三年級以下在村子裡上,是非重點學校,而那兩所是重點學校,這兩個學校沒有多少地方可以給上學的家長租房子,沒去住,所以就到鎮上,然後就到縣上。所以有一個村,村子400多人走了300多人,好多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到鎮上上學、到縣上上學,把土地給丟了,出去給人打工。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呀。
主持人:我們現在進入第二個板塊。這個板塊討論的議題是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第一個發言是國家漢辦處考試處副處長張晉軍,發言的題目是從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和語文教育的改革。
張晉軍: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楊教授給我們提供了交流的一個機會,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從漢語水平考試看語文教育的改革。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與國民的整體素質密切相關,這其中的素質包含交流或溝通的能力。如果每個人都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信息,具備高效學習的能力,言談論辯清晰,條例、文字表達順暢、幹練這樣的民主、國家將是高效,富於創造性,能夠進取的民族和國家,而這些素質或能力的培養,就依賴於語文教育。
我主要參與幾項漢語考試的工業經驗,談一點關於語文教育改革非常粗淺的想法,請大家指正。首先是HSK這個是針對外國留學生的一個考試,第二個是教育部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這個是針對少數民族的漢語考試,第三個商務漢語考試BCT,還有少兒漢語考試YCT,這個還在探討的。
我今天主要談兩個問題,一個是語文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談語文教育的開放性,對於第一個問題從三個方面談。一個是語言和人文,第二聽說讀寫,第三知識能力和人格
首先從語言和人文來談。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中》關於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有具備紮實的漢語言能力與言語交際能力的描述,還有掌握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的國情和社會文化的要求。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慶,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
在國家漢語考試開發CHC的考試中,我們發現漢語考試只是針對外國人的,中國人還需要漢語考試嗎?現在關於中國人文知識。我們看一下人民日報2006年4月24日刊登的題為「山西省會」在那裡?的人民時評,談山西得省會在哪裡這個簡單的匪夷所思的問題,在近日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竟被諸多優秀考生男回答的問題,而且,不知道山西省會在哪裡的考生,已同時接到復旦、交大預錄取通知書。
語文教育應該既重視交流溝通的工具性,也重視人格塑造的人文性,這裡的人文性,一方面指對古今中外知識性內容的笑話、吸收,另一方面指在此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來看一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水平的考試,HSK,是考察第一語言非漢語者漢語水平的國際性考試,將來有可能開發針對第一語言非漢語者的漢語文化考試或中國通考試,漢語為母語的語文教育從考試角度看,也可以考慮開發這這類考試,以保證培養的學生不光知彼,還更知己。
這類考試可以全部採用客觀試題,覆蓋面要寬。
目前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有申論部分,它側重考察考生對相關具體問題的判斷、分析、認識、理解及決策等能力,對書面表達能力的考察在申論中占較小的比例,更注重考生所表達的觀點、見解和主張。
這點是談到人文性的第二個方面。
我們來看兩道題目,這個是針對初中生設計的兩個作文題,考察重點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道請你用350字描述畫蛇添足的故事,不需要加入自己的觀點。
第2、有人認為世界上還有飢餓人口,因此應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糧食畝產量,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應該提高生活質量,多生產綠色製品,你對此是什麼看法?可以看出第二道題更能考察學習的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HSK,還是MHK,還是BCT,還是YCT都全面考察聽說讀寫,AAT在2004年也曾包含聽力理解考試,ZHC在2004年推出之際就明確表示,御苑的使用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它們分別屬於口頭交際和書面交際,口頭交際能力測試的研製開發將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總結書面交際能力的測試上面。
我們的語文考試也應該聽說讀寫全面考察,語文考試中增加對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考察,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聽說讀寫全面重視,學生才可以全面發展。
比如我們給教師更多的發言權,使教師平時的評價在考試成績中起到應用的作用,這類評價可以由語文教師做評價,也可以由各科考試做評價,可以併入語文考試成績。
ZHC包含兩篇作文,一篇無篤厚縮寫,提供一篇1500字左右的敘事性文章,要求考生在5分鐘內閱讀完,然後根據記憶,將這篇文字縮寫為500字左右的短文,只需複數文章內不需加入自己的觀點,它主要考察考生通過文化準確、有效傳遞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速度,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概括能力,尤其是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它放棄了對立意構思、真知灼見的考察,而主要關注文從字順,條例清楚,另一篇為應用文協作,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背景信息、規範、有效地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應用文。
我們認為有思想未必表達流暢,表達蹩腳卻有可能包含真知灼見。作文根據考察,評價定素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關注書面表達形式,如傳統的科舉八股文要求考生「代聖賢立言」題目一律用《四書》《五經》中的縣城語,內容權勢以程朱理學家的注釋為準,無須也不得自由發揮,另一類關注人文見解或專業思考,最典型得當屬學科論文。
鑒於中小學生有限的知識面,人生閱歷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語文教育應重點培養,考察其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培養、考察其判斷、分析、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教學角度來做一點描述,怎麼樣來培養四項技能全面發展,學生通過語文教育,影響具備有效傾聽的能力,能準確捕捉關鍵信息,有效鄭和外界信息為我所用,語文課上,要讓學生去想,去說。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語口語表達相結合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體委閱讀的愉悅,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還應教會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有選擇地讀、高效的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學習質量。
我們來看最後一點,關於語文知識的傳授只是語文教育目標的一部分,是最為前層的目標,但它不可或缺,所以他是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
第二個問題,關於語文教育的開放性,我們看一下HSK是以測量一半語言能力為目的的標準化考試,考生無須按特定教材的內容準備考試,ZHC也是這樣的特點。
以往教師教一本,學生學一本,考試考一本書的局面時本來絢麗多彩的語文課便成了封閉的、狹隘的、死板沒有生命力的世界。
要打破這種玉面,須倡導語文教育的開放性。語文教科書不能再是包含二、三十篇課文的教科書,而更應該像一個閱讀目錄或索引。另外考試開放了,教與學才有可能開放,而真正提高能力這才是素質教育。
最後我把理想的語文考試做這樣一個描述,考生如果想在考試當中取得好的成績,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時,考前的突擊準備對分數的高下沒有影響或者影響甚為,只有平時善於傾聽,能夠準確捕捉、整合信息,發言踴躍並善於表達自我觀點,見解,閱讀面廣、閱讀量大,人文知識面廣闊,只有善於思考勤於閱讀的學生才可得高分。
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請北師大研究員、教育部新課標高中實驗教材副主編王麗,她發言的題目是從國文到語文的比較思考。
王麗:我近幾年是接觸了台灣地區,還有國外的一些語言教材。這次就是再次把資料找出來,從中找到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這就解決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
下面我把自己發現的一些現象和思路給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關於這門課程的名稱,國文和語文。1906年是叫做中國文學教科書,來自於1904年,清政府指定的學堂章程,當時這個章程規定12門課,其中跟我們今天語文課相對應的有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兩門課。可以說這是早期的語文課的雛形,也是有史以來母語教育獨立設科。
從那時候到今天正好是100年過去了,對於今天的國學熱,我感覺歷史好象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究竟什麼時候,國文變成語文了?大家可能想到,就是1949年,就是新中國成立後,至於當時為什麼改,誰的指令,我還沒有考證。
我們可以看一下台灣,因為特殊的原因,它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他們的教育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在台灣一直叫做國文,並且台灣的國文教科書包含三種,一種是高中國文,還有中國文學教材,還有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實際上就是《論語》、《大學》《中庸》。
國學概要是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文理分科的時候,由文科學習來選用的。對比大陸的情況,在傳統文化這部分,我們是零零散散的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
據我了解,他們是跟民國高中時期的高中教育有一脈相承的關係。我自己家收藏了一套民國時期30年代的一個國文課本,裡面把周作人的文字源流整本書都編進語文教材了,所以他的書是我們語文教材至少兩倍那麼厚,至少有20萬字到30萬字。大陸裡面母語教材的傳統文化裡面的內容,有點像打不定一樣,所以學生畢業以後,很難形成對傳統文化比較系統、基本的概念。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台灣地區的中學教材是不收外國翻譯作品的。我們不僅會想,這個背後到底含有什麼樣的立場。並且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作為一門母語課程就應該把原生態母語作品的欣賞以及協作作用學習對象呢?
這裡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樣做是否意味著剝奪了學生失去了學習多元文化的機會。或者說會形成文化上的惟我獨尊的地位,但是據我們對台灣的觀察,也沒有排外的這種現象。
大陸的做法顯然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外國的作品,我們粗的發了一下,還是有三四篇。在母語教育中如何看待翻譯作品跟母語發展的關係?兩岸的做法,得失利益到底怎麼樣去看待?這個問題我無法正面立刻給予回答,因為這背後牽涉到很多問題,包括怎麼看待翻譯的問題。
還有就是課程的名稱,我們看一下華文地區。香港把這門課程叫做中國語文,新加坡叫華文,以此跟英文來相對稱。而世界上也沒有把自己的母語叫做語文的。實際上就拿今天來說,我們站在外國人的角度,我們也是把我們的母語叫做漢語。
這樣就引出我的思考,從國文到語文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著什麼。國文本身蘊含著對自己語言的承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我們精神之根,他潛意識是對我們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好象提到我們的國旗和國徽一樣,我們內心有很莊嚴的、肅然起敬的一種東西,使我們在文化上有所歸依,意識到我們是中國人,是長江黃河的子孫。
但是語文帶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模糊的、比較寬泛的縮體,可以指原生態的母語作品,也可以指母語翻譯過來的其他任何語言過來的作品,還有其他任何過來的。
第二個問題,關於母語課程的價值認同問題。
台灣地區1995年頒布的國民中學相當於我們的初中,國文目標,第一條體認國文,第二培養積極創造能力及民胞物與的胸懷。
第三條繼續學習標準國語,加強聽說及討論的能力。民聊國字之結構,把漢字稱作國字,所以要求正確使用毛筆字之硬筆書寫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高中第三條研讀中國之教材,培養愛國舒適之精神。開展堅毅恢弘之胸襟。有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們對國文的國字都是扣的很緊的,都是非常有意識的去強調的,對母語的自我認識是相當堅韌和強烈的。
我們在看美國,1983年美國的一個教育報告,就是中學應該使畢業生具備理解、解釋評價使用他們閱讀過的東西。順利的傾聽並頗有見解的討論一些觀點,四了解我們的文化遺產,以及這些遺產如何綜合想像力和對倫理的移植,怎樣於今天的風俗觀念和價值發生關係。
因為美國立國不到400年,他們也談文化遺產。
由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對培養母語凝聚力,培養價值觀的力度。我們如何採取更積極的態度來確認母語在學校教育中應有的位置呢?以此來保護我們的根,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王女士的發言非常精采,講了大陸還有其他華語地區,還有不同國家國家語言的價值觀,給我們了一些啟示,這也應該引起我們教材編寫人員和研究人員的重視。我覺得這是特別基礎的。一個國家對它的價值判斷其實是對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擔負的責任。
下面我們有請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澤釗先生髮言。
王澤釗:我就向大家彙報一下。我一共是執教22年,我教了中文11屆,儘管負責這麼多年高考,但是沒有害過學生,一直使用自己編的教材,基本上不用統編教材。我曾經超過平均分120多分,當時是全市州搞了一個科學加班,結果高考語文高分率被我超過了。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大體的內容。
有人說語文不好解決,其實我覺得還是挺好解決的。我是從閱讀入手,而且閱讀帶來得好處絕不僅僅是是高考,而且也有繼中文系、新聞系、語言學、目錄學這些都非常多。
我現在在海淀區註冊了一所新國語培訓學校,新國語是三部分,第一部分傳統國語,第二部分是異文國語。我所目睹中小學國語教學的現狀。給大家提供幾個數字。
優先有一個學校,招收的幾個高中學生,每年英語考試平均分都在125分左右,而英語考試屢創80分以下的記錄。後來我在北京看了一些學校,人大附中數學好的不得了,這些學生到高中數學是非常好的,英語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到節假日來我這裡上課的學生,人大附中是占最大比例的。
2005年底,我組織過一次招聘考試,後來參加筆試的名單,主要都是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我當時以為都是上80多分,結果最高的是59分。就有一個解詞,沒有一個答對的。從莊子上出了一段文字,沒有標點,讓他們斷句,然後翻譯。只有一個翻譯的大體說的過去,好多翻譯的都是胡說八道的。在卷子上出了兩個英語題,他們很多八級都通過了。結果中國最高學府的學生拿出一些笑話。關於人權上面發生糾紛,很多人翻譯成兩個人發生糾紛。
所以漢語水平低了,英語水平上去真不容易。以前2、30年代的國學大師們,英語好,但是總有漢語好的標籤為前提。這是我們學校的現狀,有句話叫做事實勝於雄辯。
再一個是教師的現狀。有一位教齡35年的教研組組長,接著問我好幾次,就是關於高考閱讀解答的公式。到最後他還說你把公式拿出來吧。這怎麼可能呢?語文裡面怎麼會有公式呢?
還有我們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目前的情況,高三主要是練習高考模擬題,我在學校的時候如果有答案,我就把答案發給學生,有問題就可以問。老師命題作文永遠是記一件難忘的事,或者一件有意義的事。
學生軍訓休課以後發生什麼現象?全班60多個學生抬著往學校跑,我說這周長有多長?你從小學都這麼些,到現在還這麼寫。最近一個著名的大學的附小,他跟我說,我有一篇作文我不知道怎麼寫。我說什麼題目,他說奧運在我心中,我不知道什麼是奧運。我說那你就寫心中沒有奧運,他說肯定不行。結果逼的都給哭了,你說這老師就是犯罪嘛。
北京市是文化教育中心,文化底蘊很深厚,很多資源可以分享,但都是被剝奪了。
我們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製造高考,因為老師基本功差,首先是不讀書,讀也是比較陳舊的。有一套中學生必讀書,裡面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是世界名著,這怎麼是世界名著呢?
20世紀的文學從外在走向內在,從普遍走向個別了,從一般走向特殊了。所以卡布卡,薩特、加內是我們學生讀的方向。這就是完全的兩條路。
現在有一部分積極的老師,整天忙於寫自己稱之為論文的東西。老師們整天抱著教材和教育部發的教育說明的東西不放,我覺得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錢太好賺了。有一個大學的英語教師給我講個笑話,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有一個人在找東西,後來警察幫他找,然後說是鑰匙丟了,他說你確定你這是在這裡丟的嗎?他說不是,是在對面,那你為什麼在這裡找呢?這裡有路燈呀。
我們的中學就是有這種情況,就是把題抄到課堂上,然後讓做,這個是現狀。
我的對策就是,我曾經被青島一個教育學校呆過三年,那裡的外教,發現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老師來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的教材。教科書再好,也不能體現老師的長處,不一定全部有利於教材。何況我們的教材依然帶有馬克思的講話,依然有邏輯的錯誤。
教材要適合學生,當然不是迎合學生。武俠有點像應合學生了。學生作為受眾,作為接受對象,有一個期待視野,我們要滿足他們,當然要提升他們,不能一廂情願的在屋子裡編。
前段時間有一個生命啟蒙,本來先自己背文章,結果學生來了以後,怎麼背都背不下來。我就是為了編小學,就是編一個生命啟蒙,它裡面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先背後講,學生都是很喜歡它的。我教的學生從四年級到高三不成問題。
學生問我這個字讀什麼音,我說你自己去查字典。小學一年級二年級都會查了,為什麼還要問我。可是我們高三老師整天成天往黑板上查,還說自己忙死了。要用工具書,字典互聯網。我當時讓很多的家長,讓高三家裡把電腦重新裝起來了,要把電腦放在大家都視力所及的地方,他就不會亂來了。
我那個時候看馬斌讀報,我覺得那個非常好,上面說的來自魯迅家鄉的人,說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我前段時間認識一個數學英語非常好的四年級的學生。一說讓他寫作文看到,這個小孩一下就哭了。
北京二有一個學生告訴我說,說老師把教材往桌子上一放,就說,我也不願意教你們也不願意學。而我去上課的時候,就感覺這是非常快樂的事情,一大課堂,學生就讓我講,說講什麼?就是講最近發生的什麼事。
講課一定要說人話。匯仁中學寫了一個作文,讓我看看,我說你這個不像人話。他說老師讓我們寫作文的時候要顯得有文才,我說你沒有文才怎麼能寫的出文才呢?當然這個是玩笑話。
高考卷子基本上是中文系的人批的,要適應生活。然後我打通了很多家庭的代溝。然後就從電視上找語病,我說語言是為了用的,不是為了背的。我說電視廣告找語病,學生看電視機會不多,我說就是新蓋中蓋的語言,它就有語病。
後來我還乾脆出了以廣告為題寫的作文。最沒有創意的是羅納爾多給金嗓子喉寶的廣告。我說為什麼,他說羅納爾多是踢球的,跟咽喉有什麼關係。
一邊讓學生說真話,一邊讓學生讀書。我的學生教育著我。
王澤釗:我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背過莊子的一個文章,也讀書筆記,獲了大獎。後來上北京有兩位特級教師,都學過文章,我就語言了小馬過河。松鼠是淹死的,小馬淹不死呀。
我對作文的批改是這樣的,很多人覺得我的作文是念批,一學期批一篇,我經常跟學生在一起好幾個小時,學校的班車,我覺得有的老師一學期批幾十篇作文。我批的沒有一個重字。
學生在遇到挫折、遇到磨難的時候,因為閱讀多了,心理是不一樣的,因為心理有陽光,另外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很豁達。面對別人的錯誤很寬容,面對弱者可以同情。而且熱愛生命,感悟大自然。這樣的學生有可能將來為國家做出比較大的貢獻。
最後我說一下做的一個以教育為宗教的教師提兩點希望。
我國師範學生從來都是學習不是最好的被招去當老師。每一個城市都有教育學院,每個縣城都有教師進修學校,但是那裡面基本上是養老的地方。
而師範大學裡面的老師水平是高的多。
第二個搞各個城市的語文城市大比武,讓老師在基本功上下功夫,而不是寫一些別人看不懂的論文。實在不行了,就要干別的。
關於考試,上海是非常好的,沒有選擇題,一篇沒有標點的文言文,一篇作文足以考試人的總體水平來。你說有沒有漏洞,任何的都可能有漏洞。我覺得就是簡化試卷,簡化命題謝謝大家。
主持人:大家聽的都非常入神,王老師有非常生動的事例,給我們很好的例證。我覺得很有啟發。語文教學題就是從來看語文教育的方針,我們很多東西是憑我們想像的,而不是真正語言教學實際的問題。今天由於下午有諸多精採的發言,所以我們的時間就超了,所以請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講一下。
逄飛:王老師剛才講的我聽了特別感動,因為特點實在。實在就是因為英雄本色。這個本色就是體現在就像我們關心傳統文化也好,教育也好,師生關係特別值得提出來講一下。真正的老師說我們學堂的幾個老師,我們有一個老師說我不是真正的國學老師,說的很實在。如果說誰是真正的國學老師,10年之後,可能就是我們的恥辱。
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這樣說,小孩子如果從生命的成長來講,知識能力可能比他講。所以真老師首先是真學生,所以真正在一線上能夠用心、很實在的跟學生傳遞生命,這個教育就是傳統傳遞生命。這樣來講,師生關係就不是通常講的居高臨下。在某種意義上,師生關係代表了一種生命態度。
楊東平:我們知道最近這些年,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尤其是推廣快速識字,他們都是在用一年到兩年的時候認識3000個漢字。實際上就是提出了很新的思路,就是在師資上花的錢特別多。如果我們能夠推廣這種新的方法,在小學三年時候解決師資問題,還有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這樣語文教學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就是在小學,把國語的基礎打的非常好。
王晉堂:我也客串過語文教師,我客串了之後,就有一點經驗。就有一些作文,你說這個作文是假的,這樣會影響到做人的。我說現在的教育都是假的,他說讓我的孩子上完了小學就不讓他上了。
他說為什麼假呢?因為考試之前都是先背,背了之後就是去考,然後就靠高分了。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傳承。
第二這種考試的方法。北京市去年的命題說「安」。就有一個老先生說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說「安」,後來一看,裡面就是說安全、說安定。就是限定的議論文。你要先論了,肯定就是論點論據怎麼著,馬上文章就沒有辦法看了。所以現在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敵人,現在我覺得語文從教材到教學的方法,到考試的方法,到作文的命題都應該來一個反思,這樣才能把我們孩子的語文水平真正的提高。
主持人:我本人也是從75年當語文老師,到77年從學校出來上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搞過一輪語文大討論。到90年代又是一輪大討論。很多人說,這幾年大家又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經過那麼多的討論,我們的教材居然每況愈下。原來討論的是中小學生的情況,現在這個問題蔓延到了大學了。因為大學本身沒有自我了,大學上大學就是為了考研究生,為了坐辦公室,為了出國。所以中國的教育問題大家都非常沉重。
我們這個沙龍比較好,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講很多實話。現在很多語文改革的問題變成了政治的問題,變成了其他的問題,我們最近也搞了教學國際化的討論會,剛剛在首師大召開的,也是有很多國外的學者都參加了。這裡面很痛心的。現在這個實驗內的教材都被集中精力的教材所替代了。而且這個沒有有效學習指導和教學指導。很多都是資料大排隊,學生一個星期可能就消化的差不多了。
我原來也是北師大的,在裡面可以查到民國時代的學生閱讀本,光裡面有一個專輯就是給學生看的。小學為什麼師資教育不能解決呢?
6歲以後,就規定,一數170個漢字,200個漢字,老師也不敢突破。所以這也是被形而上學的東西給限制住了。如果語文教學如果不從實際出發,真的不如當年三年私塾。如果我們再不實事求是的推進改革,我們就會誤導,校風不正引發學風不正,引發的民風都不正了。這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了。所以一個語文教學為什麼到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覺得真的是要好好討論了。我感覺我們應該好好的梳理一下,通過多少行動,通過我們的探索,我也聽說有一年《教師之友》高三的畢業班老師就用一個星期把人教社的教材講完了,然後就講自己的教材。那就是王老師了,方法是好,但是他不為體制所允許。
發言人:今天我是來學習的,我是101中學的一個最普通的語文老師,剛才聽了兩位先生的講話,我想說一個顯示,並不是現在所有的語文老師都像是您說得那樣來教學,我舉我們101中學的例子,我們在過去的幾年裡面,是用1年的時間來學習文言文,把文言文當成文學來教的,第二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強調的是多讀多寫。比如我教班,每周都要拿2節課讓學生在圖書館裡面來看書,現在還有寫讀書筆記,學生之間還有交流。
再有一個我們寫作也不是主要寫批語,主要是去面談。再有一個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個人的理念,我覺得主要是靠情感把學生拉到我們這裡,而不是靠知識。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是通過對文化的熱愛。
最後我舉一個事例,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考試有一個標準,一道題,幾分鐘做下來,給一個文言文,斷句翻譯,就是非常好的。
發言人:我這大半輩子語文教育,我教過12年的語文後來在高校裡面教文學課和寫作課,我認為自己是受苦很深,受害很深。當然後來有比較情緒化的反彈,90年代後期,在全社會批評語文教育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參與者,我知道一點點話,但是對我個人來說,引起的負面反映比較大。由於這個情況,這幾年我一直在做語文教育的研究工作,我沒有發表過文章,在研究語文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功能。在我們基礎教育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以及把語文教好,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和方法。
我認為語文教育可能是對我們的文化發展,民族發展關係更大的一個問題,而且我的孩子剛剛3歲,現在面臨一個如何給孩子教育的問題,面臨的就是動力,我希望就是不要誤自己的孩子,像那位老先生說的,不要讓下一代像我們一樣。
但是突然讓我用三兩分鐘提出我的說法,我覺得還是挺很困難的。我只是表達一個意思,我覺得聽了這麼多學者討論英語教育問題還有母語教育問題,我覺得很有收穫,大家在這些方面都特別有積極性。特別是今天沒有系統發言的楊東平先生,幾次簡短的發言,就是它的要給語文教育發展改革的問題,很有信心。我覺得就是大家一起來關注、探討這個運用。至於具體的沒有時間展開了。我就表個態。
主持人:非常感謝所有關心語文教學、關心民主傳統的根,關心整個社會,關心下一代教育界、新聞界、研究界還有各行業多朋友們共同來探討,我們除了去寫文章以外,還可以向自己辦學校、辦研究所的人一起去推進,包括我們公益機構,還有國家部門,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責任,只有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
再次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裡結束。
博客評論:
匿名: sdfdf匿名: 中國人學英語是有學無用,這樣應試教育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匿名: 教育專家們,請多一些實用英語教育的呼籲,考級英語是誤人子弟匿名: 在這裡怎麼說都沒有用 還是官員說了算 匿名: 學習外國語言無可後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學習啊。匿名: 雖然國際間的交流日趨平凡,但在工作中的人到底又有多少人能用到外語了。匿名: 現在大學生把許多時間花在英語上但最後到底能用到多少?匿名: 中國也不需要這麼多外文沒學好而中文水平又不高的人。我們首先要學好的是國文,其次才是根據自己需要學習外文。什麼東西都要根據所需啊匿名: 為什麼要讓中國的新生代學英語?學好國語,知道中國歷史才是更重要的匿名: 我是一名高三學生的家長為什麼不將中國歷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考查?中國要這樣多會英語的人?而中國的幾千年歷史讓外國人去研究,這難道不應該讓管教育的官員思?學好國語,知道中國歷史才是更重要的匿名: 有人在看?匿名: 我們都在看呢?匿名: 很多有建設性的觀點和意見,應該都好好研究一下匿名: (博客網)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會在博客專欄里邀請部分相關專家進行後續研討,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和支持!匿名: 國學冷,冷在教學大綱,冷在制定教學這些所謂在專家的麻木和無知.匿名: 上海教育部門給學生減負,居然從語文減起.真不知這幫人是幹什麼吃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學生的負擔重在哪裡.匿名: 現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後,說不出一句好話,寫不出一篇好亠章.真不知那些主管教育的官員和制訂教學大綱的專家們,問過自己的良心沒有,你們對得起誰?匿名: 中國現有為什麼出不了思想家,文學家,這是因為國學遇冷落造成的.匿名: 官員們,專家們,肩負起你們的使命,對良心負責,對接班人負責,對國家負責吧.匿名: 現在這個問題是所有的華人關心的問題,我們不僅要跟隨時代的進步,更要讓我們的文化有發展有生命力,這就是我們這些人的責任了,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了.我們的政府和教育機構只是在引導.這就需要我們認識自己文化的匿名: 建議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wells1020: 利益驅使嗎wells1020: 英語已為利益集團所用,國學真的是為國嗎?是不是國學利益集團感覺自己沒了市場,想分懷羹?我記得當年語文教學實在是不行,天天來標準答案,一樣的殺人與無形。不是為國為民的,大家就要小心啊,不必哪民族主義說事wells1020: 國學可以發揚,但堅決反對為利益而動,來新標準,像英語一樣害人無數。作為一門興趣課程大力發揚就好了。現在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得上國學的!!!wells1020: 國學可以發揚,但堅決反對為利益而動,來新標準,像英語一樣害人無數。作為一門興趣課程大力發揚就好了。現在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得上國學的!!!wells1020: 應本著自由原則,愛學者學!可能市場不大,政府可適當補貼,萬不能強制!!!!
推薦閱讀:
※SRRSH《不孕微創進展研討會》會議報道
※跨宗派對話|第五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Softing「診斷4.0」中國研討會,報名進行時>>
※「中華文明與世界」主題研討會紀要
※搶劫殺人案件定性研討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