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追蹤」陳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學實錄之八(初稿)時間:2009年12月18日-19日地點:杭州三塘蘭苑授課:陳振濂教授整理:林光進學員:沈賜恩、於鍾華、林光進、李海宗、李祖戲、顧建榮、陳暉、朱健、楊劍、張永樂(12月18日晚教學提要一)陳教授:這次「意義追尋——北京大展」的展覽以後,我們要把「草聖追蹤」認真做下去,因為,展覽中的有關我的材料中,都提到了「魏碑藝術化運動」和「草聖追蹤」,這是我近年來提出的兩個大的學術主張,對於「魏碑藝術化運動」,社會上的輿論,大家還有點半信半疑,但對於「草聖追蹤」,大家都認為這裡面肯定有「名堂」,之所以認為這其中有「名堂」,是有幾個主要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在文獻資料上告訴大家,「新帖學」、「魏碑藝術化運動」的理論體系已經構成,「草聖追蹤」肯定也會有同樣成果出現;二是「草聖追蹤」的學習實錄公開在書法網站上發表,給外界傳遞了我們學習的信息,大家看了以後勢必有一個更大的期待;三是在這次北京個人展覽中展出的大草作品,給觀看展覽的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覺得「草聖追蹤」是一個有道理、有依據的書法學習目標。有了這三個因素的存在,「草聖追蹤」倘若拿不出實際成果,結果將會很糟糕,因為外界的期望值非常高。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用兩個月的時間做一個階段性的練習,練習的主題是:草書字形的「訛變」。前一個學習階段,我們分別研究了草書的流暢度、草書的停頓、草書的銜接、草書的表情以及草書省略和強化等課題,這些課程追究的是草書的線條。而今天這個階段我們研究的將是草書的字形,追究的是草書字形結構的流變,而且這個流變尤其在狂草中表現得更加充分。從理論上來說,草書開始是潦草字,比如金文大篆以後的隸書,它是第一種潦草字,這個流變是以字形的簡化來達到書寫快速的目的,而後從隸書演變到比隸書更簡略的章草,這一種變化才使書法開始有了「草書」概念,從章草演變到後來如《十七帖》和《書譜》這一類的小草,草書的書體地位得到確立,從小草到狂草,草書字形結構又發生了變化,狂草字形的「訛變」,它已經不是文字字型的變化,而是草書書法藝術化的結果。由此,我們追索草書的字形結構的流變就有了兩條線索:一是文字的字型和書寫習慣的變化,從金文到隸書,從隸書到章草,從章草到小草,這個過程是由書寫的實用所決定,其動力在書寫的快捷,這也是草書流變經歷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書法藝術表現的需要,這個流變具有強烈的個性意義,通俗的說:就是有什麼樣的書法家,就有什麼樣的變化結果,這也是草書流變經歷的第二個階段。當然,還有第三條線索,是指草書在張旭、懷素、黃庭堅時代以後,草書在自由發揮過程中出現了變異,比如說:明代的有一部分草書,寫錯字、漏點畫現象很嚴重,這只是草書流變過程中的一個支流。面對這個支流,我們要認識到明清時代草書的「狂放」和唐宋時代的草書「狂放」性質的不一樣,唐宋時代的草書的「狂放」是把正在變化的草書往狂草的規範上寫,是一種定型;而明清時代的「狂放」是把這種已經定型的狂草往「怪誕」方面寫,比如說明代初期的張弼、陳璧等人,後來還有徐渭、豐坊等人,這些人的草書不是我們所說的規範的草書,他們的草書狂放不羈和明代的文化講求離經叛道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草書的字形結構的流變大概經歷了這幾個階段,這裡面,我們看到的主流,是張旭、懷素和黃庭堅等建立起來的草書規則,而明代的草書只是這個主流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出現的一個分支,這個草書的流變許多並沒有規矩,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張旭、懷素等有規矩的草書。草書的結構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變化過程?從金文到隸書,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草書,最後到唐代的狂草,它經歷了一個字形筆畫不斷解散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動機是實用,後來演變成了藝術的需要。從金文大篆到秦漢的隸書,它是草書的萌芽期,秦代的竹木簡和詔版是一個例子,比如秦詔版雖然是篆書的結構,但它的筆畫已經不是非常圓潤的鑄造的線條,它的「草率」的成分已經遠遠大於「嚴謹」的成分;隨著材料的改進,書法到了石刻階段。石刻書法中的《石門頌》有很多筆畫拉得很長,在漢代的竹木簡中也有這些拉得很長的筆畫,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這些長線條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有意把它寫成這個樣子,有可能是竹木簡的表面有一定的圓弧,再加上書寫姿勢的關係,在寫某一筆的時候滑了出去,開始的時候,這個滑出去的肯定是一個失誤的動作,後來忽然發現這也是一種寫法,然後,從開始的無意引伸到了後來的有意的變化過程。從無意到有意還有一個正規的對照,這些出現在竹木簡和石刻中的長線條,成為草書結構變化中的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一個歷史過程,當然,這是一個推斷,還缺少證據,它的出現和人的審美觀的發生碰撞的時候,後人認為它有一定的美感,然後把它作為一個書寫的方法來對待。草書開始可能緣於一個偶然。從隸書到章草的過程,是因為在國家政權不斷健全的條件下,文書的傳遞量越來越大,文字為什麼要簡化?是要寫得快,為什麼要快,是社會對信息傳遞的要求越來越高,量的要求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寫得快、寫得簡便,所以文字不斷的簡化,它是一個實用的需要,就象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要上網、要打字,是同樣的道理。從漢隸到章草,章草有人說是章程書,也有人說是漢章帝發明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認為漢代章草的寫法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速記」,就是要快,要實用。漢代的章草為什麼流傳不廣?當然它在藝術上給我們增加了一個機遇,大家忽然發現有一個新的書體,但實際上它不是一個書體,它只是當時文字記錄的一個最實用的方法,它之所以沒有成為一個字體,是因為當時只有記錄的人才能看得懂,章草不是字體,而應該是當時標準字體的代用品,就象是一個符號。但是,這個代用品也很有美感,這樣的美感到了今天,讓我們還是感覺它是一種字體,如果將字體和書體作一個嚴格的劃分,它應該是書寫字體,而不是文字標準字體,它當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速記」,它是一個特殊需要,它始終沒有成為全民族在一個時間段統一使用的字體。這和隸書的地位有著很大的差別。魏晉以後出的小草和章草有著不同的面貌,這個時候的小草是以楷書作為正體,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作為替代的書體發生的變化,是由隸書轉變為楷書,在隸書時代,隸書在往前走,章草在後面跟著往前走,但現在隸書已經演變成楷書,字型由扁變成方,楷書定型以後,章草就自然而然地變成小草,小草方正的程度取向是跟著楷書走的,可是小草的筆畫線條還是跟著章草走的,到了楷書的定型,章草就「訛變「為小草書,小草書的特點就是方正。字體到了楷書以後就不變化,但草書還在變,因為這個時候有了藝術的介入,楷書不變的原因是因為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出現,按理說楷書還要變成更簡化更方便的字體,但是因為科學技術,也就是印刷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它在楷書定型的基礎上,用技術的手段加以固定,所以字體不再需要改變,只要技術改變就可以使文字的功用得到改變和提高。從這個現象聯想到草書的「訛變」,它們是一個同樣的道理。文字在往前走,書法也在往前走,從隸書到章草,楷書定型以後有小草,楷書定型以後,因為印刷術的出現,字體被固定下來,因此小草書也被固定了下來,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它已經沒有了現實需求的發展的動力。唐代的張旭、懷素在前人的草書的基礎上,將它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狂草,從小草書演變成了連綿不斷的狂草,這個時候,它就是一個書法藝術意義上的表達了。張旭、懷素以後,沒有人超出他們的成就,他們開闢這個道路,你只要順著走下去,沒有必要改變,這是因為楷書以後字體已經沒有變化的需求。明代以後草書走入了歧路,它不是主流,它是想要在文字上做一些變化,這也是藝術的目標,可是藝術誇張過分就成為了「牛鬼蛇神」,我們了解了這個過程,就知道什麼是草書的「訛變」,開始是「訛」,「訛」是什麼?是變形、俗寫,後來是「變」,後來的「變」就有了藝術的成份。我們今天把草書當作一個書體來對待,其實它一開始是由一連串的誤會所導致的,因為它不是當時正宗的書體,到了張旭、懷素的時代,它已經轉換成為正宗的書體。從無意中的誤會,到一個正統書體的成形,再到自由發揮過程中的藝術表現,草書在字形結構流變上,我們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脈絡。大草最大的特點是寫字不是字,五六個字連在一起成為一組,它不是一個單體概念。張旭、懷素的草書,它雖然有字的核心意識,如果每一個字寫得都很地道就不是草書了,那就變成行書了,草書就是這樣橫不成列豎不成行,這是打破了篆、隸、楷、行都有的單個字的意識。這個階段學習,我們要用兩個月的時間做一輪練習:找幾個從金文到隸書,從章草到小草再到狂草字例,了解草書的「訛變」過程。「隸變」相對於金文篆書是一種「草」,這個「草」不是字形的「草」,而是線條打散的「草」,從「隸變」到「草訛」,或者從楷書的俗寫到「草訛」,是古文字學不大關心,但是是書法文字學最關心的一個課題。從書法文字學的角度來說,草訛、隸變、楷書的別字俗寫,這些都需要關心。楷書的別字俗寫是另一個問題,但隸變、「草訛」關心的都是結構,它所體現出來的特徵,不是文字正統規範的問題,而是文字規則不斷在解散的問題,線條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字形和字型之的聯繫越來越強,每個字作為一個中心的意識越來越弱,就如前面我們寫懷素《自敘帖》,有的字我們不知道它的中心在哪裡。這個階段「草聖追蹤」要通過對文字演變的追究,對「草訛」過程找一些事例來作證明,這個證明主要是立足於字形。林光進:我們在草書字典中看到有很多名人寫的字形,一個字之間也有差別,標準很難確定。楷書的標準很清楚,多一畫少一畫可能就是一個錯別字,但草書的字形就不是一個筆畫決定對錯的問題。草書的字型結構多一些線條或少一些線條都很正常,它們都是對的,這是不是「草訛」的意思?陳教授:應該是。「草訛」在開始的時候沒有標準的答案,它實際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也就是寫得大家都認可,它就是對的。它不是先有一個標準,按著這個標準寫就是對的,不按這個標準寫就是錯的。於鍾華:歷史上也有人曾經想過規範草書字體,比如說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他就想規範小草的字型,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就想規範小草的草書字型,想把它們作為草字變化的依據,當書法家對它進行藝術的書寫時,它就有可能變成了錯字;但如果他是一個權威,這個字就成了草書的另一個變體。陳教授:這個學習階段要常備的草書字書和經典法帖:1、隨機《平復帖》;2、史游《急就章》;3、智永《真草千字文》;4、元韓道亨《草訣百韻歌》;5、《草字彙》《草字編》;6、于右任《標準草書》。我們的「草聖追蹤」除了對草書技法的掌握以外,還要了解草書字形的流變的歷史,上舉的資料可以幫助大家從中找到草書字形變化的脈絡,而且我建議大家還可以寫一些文章,比如說:《草訣百韻歌》和《標準草書》它要解決草書的什麼問題?它的切入點在哪裡?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從開始的文字演變,到最後的藝術表達,把這些資料的歷史背景作一個分析和研究,我們的每一個同學對草書的流變認識就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現在我們看到的草書只是一個結果,還不了解它的背景和來龍去脈,但分析了這些資料,就會知道這些字在哪些階段是怎麼樣一個狀態,它擁有一個歷史的背景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字形變化。三十年前,沙孟海先生曾提出來一個課題:要求我們對《草訣百韻歌》作注釋,後來因種種原因沒有做成。雖然這不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但不知有沒有同學有興趣做這個學問?如果做成了,一方面可以作為「草聖追蹤」的一個具體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沙老三十年提出的一個課題,這是一個夙願,由今天我們的同學來完成,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事。《草訣百韻歌》的註解,第一步先作注釋和翻譯,第二步做一些對比圖例,今天我們用電腦做起來,肯定要比過去漂亮。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既識了「草」,又有了一個研究的物質成果。我想這個課題要求所有的同學都要做,可以每個人分段做,如果有時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也可以,先把【文字說明】做出來,然後再充實圖例,不斷豐富它的內容。而且這個課題還可以深入,也就是說:從《草訣百韻歌》到《標準草書》,這兩者之的關係其實也可以作一些研究。于右任的《標準草書》當時作為文字改革的一個課題,是為了回應漢字拼音化、漢字拉丁化的否定漢字思潮,他在改革的時候參考了草書的基本原理和文獻,這些依據和理念,都是一個研究的題目,現在,我們有一定的根基,再來做這個研究就容易多了。這些成果做出來以後可以發到網上去,讓大家知道我們的「草聖追蹤」不僅僅只是做技法,同時在做學問。當然對於做技法來說,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對草書的流變這個部分,做研究的人不多,即使有,大家都是在做「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可是真正從「書法文字學」的角度來做研究的不多,對我們來說,如果把這個研究做深,它就是開拓了新的一個學術的空間。(12月19日下午教學提要二)陳教授:選幾個字作一下分析研究,觀察它從楷書變到小草,從小草到大草過程字形筆畫的「訛變」過程。1、【歌】圖例一【圖例】一,「歌」字,我們還不知道它的隸書轉到章草是怎麼樣,但從楷書到草書演變過程來看,「歌(1)」的草字還是有較複雜的結構,先是用橫折連帶一個轉,表示上面這個「可」的部分,下面這個「可」就表現得很簡略,用一個豎勾和帶筆來表示,「欠」的這個部分變成了三折筆,但「欠」的筆意很明顯,從這個字我們還能看出它從楷書到行草的過渡痕迹。後面的省略就越來越明顯,比如「歌(2)」,是黃庭堅的草書,「哥」的部件分為上下兩半,上面是個圓圈,代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又是一個圓圈,「欠」字的變成了三點,這個三點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有「欠」形象,這個時候就需要背草字的字法了,因為它們之間本來沒有關聯度。到了「歌(3)」,「欠」這個部分又成為幾段頓挫的豎筆,這又是一種「訛變」。 「歌(4)」、「歌(5)」第五個比較接近,把「哥」的下半部分強化,上半部分虛化,「欠」字的變成三個連筆。最古怪的變化是「歌(6)」,這個字就已經看不出是一個「歌」字,如果這個字單獨切出來不與上下文一起看的話,很難認得出來,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寫法,這樣寫是不是「歌」字?從形上已經看不出來。但它的勢還是一致的,和上面的「歌」是同一個勢。
2、【體】圖例二【圖例】二,「體」字是一個左右結構的一個漢字,有兩個大部件,和楷書對比,「體(1)」,左部件有「骨」的頭部,這個關係能夠相對應,「月」字部分的草書本就是這樣寫的,然後連帶右部件,這個連筆部分走的時候有一個回帶,代表「曲」這個部件,這個關係也相對應。下面「豆」的這個部分稍稍省略一點。整體上來說,這個草字的結構關係基本上是楷書的結構關係。「體(2)」,楷書關係還有,但筆畫省略多了起來,比如連帶到「曲」的這個筆畫後面就沒了,這個筆畫本來是代表右半部分的頭部,到了這裡就成了「無」字的寫法,這個變化就大了。最古怪的是「體(3)」,變成這樣,這個時候開始有點亂寫了,我們現在看它的亂寫是覺得,這樣的草書是不好的,這一類的草書我們是不主張學的,但是你要知道它的演變階段。它的過程要清楚,流變是很清楚的,無非是它做過分了。所以大家在寫的時候,這樣的連帶橫筆,就是原來的一個規則,這個橫筆是訛變出來的,原來是一個塊面,越來越省略以後,它就變成了面目全非。草書的「訛變」就象一個傳話遊戲,一句話傳至最後「越傳越歪」,這個過程就象草法演變的過程,這樣的寫法就是越傳越歪的結果。了解了這個以後,我們寫草書的時候,第一,要儘可能知道這些筆畫是怎麼來的,第二,要知道這個「訛變」的過程,這個「訛變」發生在一個大書法家手裡,他可以把它寫得非常具有藝術性,但也可以寫得惡俗不堪。大家了解草書的訛變,你來看祝允明(體(4))這個偏旁寫成這樣,和原來的楷書基本上對應不起來,如果前面例舉的草字還有一個大關係存在的話,這個就基本上不相干了,這就是明代人罵祝允明,說從他開始「草書大壞」的原因,當然,實際上在他之前,草書已經開始大壞了。
3、【或】圖例三【圖例】三,「或」字中「戈」字的關係基本不變,中間的「口」這個部分發生了變化,「或(1)」和「或(3)」是圓圈連帶,「或(2)」變成兩點,「或(4)」變成一挑,它也有好幾種變化,到最後這個草書「訛變」的一個特點,是它改變一個字的字形。我們在看「或(1)」的時候,它還是端正的字形,是草書的結構楷書的字形,到了「或(2)」,字形開始變化了,它在強調最後橫畫的這個斜角,這個斜筆對它來說就顯得很重要。它改變了字的重心,這個部分對結構的影響比它的戈筆斜線更重要,這就是草法在變化時,因為某一組線條(部件)的因素的變動,可以隨時隨地改變整字的造型,通過部件改變造型。
要了解一個草字的「訛變」,它的部件和造型是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歌」字有三個部件,「歌(1)」的三個部件可以分得很清楚,和楷書的對應關係基本沒有改變,「歌(2)」、「歌(3)」,部件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但字型發生了變化;「歌(4)」、「歌(5)」的三個部件還可以分清楚,但它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上面的部件被虛化,下面的部件被強化了,雖然部件的概念還在,但造型變化很大;「歌(6)」,基本上沒有了部件的概念,而只有造型的概念。大家了解了這個關係以後,就能知道這個字的來龍去脈,知道了變化的規則,你怎麼變都可以,當然,如果變到第六字這種程度,就不大認得出來,我們在學習草書時,偶而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允許的,但在學習時我們要找既有部件又有造型的草字來學,「部件」和「造型」,兩者都要兼顧。這三個字的各種寫法大家都去試一下,試一下你就會知道草書的「訛變」實際有很多的選項,在比較正規的字形中,也會有三四個選項,你選哪一個都可以,如果訛變很惡俗,就是這個選項的基本關係發生了變化,一旦基本關係出現變化,大家就不認識這個草法,所以,今天這個課程要請大家注意:關注「部件」和「造型」的關係,「部件」的概念是草字字法的概念,是解決怎麼寫的問題,而「造型」的概念是藝術表達的概念,是解決怎麼寫得好看的問題。我們在研究草書流變的過程中,要牢記住幾個關鍵詞:1、草書的變異從「部件」開始,部件的取捨顯得非常重要。任何一個草書都是對隸書、楷書這些標準字體的取捨,剛才我們舉的「歌、體、或」的例子,大家都能夠有這樣的感受,當然,部件的取捨千變萬化,但它也有一定的規則,正因為千變萬化又有規則,草書才有魅力。2、「造型」和「部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於:「部件」具有文字意義,「造型」具有藝術意義。也就是說造型是具有明顯個性化特徵,有的時候會把某個部件誇張得非常怪異,所以要特別注意造形的把握。任何一個部件只要動它的位置、動它的筆意,或者動它的空間,一定會造成造型上的變化。3、草書相對於楷書的複雜結構而言比較簡略,這樣就容易讓我們忽視結構的重心,每一個字造形的重心,比如「或」,它的重心很不確定,它可以在上面,可以在中間,也可以在下面,也就是說每一個草書,它把楷書的筆畫打散以後,它的重心在左還是在右,在上還是在下,每一個書法家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所以這裡就有了第三個關鍵詞,就是重心的處理,這是一個純藝術概念,我們現在看到的草書的「訛變」其實有很多是從造形到重心時,開始發生變化。「部件」的取捨,是從草書對應的正體隸字和楷字中取捨其筆畫;「造型」的把握,它不是原來的線條組合,而是換了一種新組合方式,所以一定有造形的變化;「重心」的處理是純藝術的處理方式,而且每一種處理方式都都是理性的、有依據的,而且能夠經受檢驗。這是草書的「訛變」的三個重要要素,但在這三個要素之上,大家還要記住,草書它是一種「勢」,在古代的書論中,《草勢》、《草書勢》標題用得特別多,因為在寫的時候,無論是「部件」、「造形」,還是「重心」,最終還是要體現到「勢」上。這個勢有手勢、筆勢和體勢之分。書寫的時候,手在動時已經有「勢」,勢的背後是運動,線條的運動,所以這個「勢」是大家務必要注意的。為什麼說這個「勢」重要?為什麼要把部件、造型和重心提取出來然後用勢來加以貫穿?因為現在有很多人寫書法,不是從古典出來,你看到他寫的字,都是扭捏作態擺出來的,看看品位很低很俗,這是畫字。畫字和寫字最大的區別是沒有「勢」。寫字是有手勢,是書寫運動伸延的過程,它最終落實到線條之上。我們現在的草書學習是從古典入手,而不是從時人的趣味入手,時人的趣味是把一個字隨意改裝打扮,可古典不是這樣,它就是從書寫的勢出發,然後通過「部件的取捨」,「造型的把握」、「重心的處理」來達到最終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們在草書中首先要找到「勢」,因為只有「勢」才是草書書法中最精髓的東西。今天草書學習的主題是草字的「訛變」,通過舉例分析,我們找到三個草書「訛變」的要素:「部件」、「造形」和「重心」,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精神的貫通,那就是「勢」,如果在書寫的時候把這些關鍵詞都能夠落實到筆下,你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會走彎路。課後同學們應從課堂上舉的三個例子以外找出更多的例子,做練習時,要了解從楷書到小草,從小草到狂草流變的過程,要知道這個草書是怎麼樣過渡而來的,而且每寫一個字,要體現出哪一個是部件取捨的概念?哪一個是造型把握的概念?哪一個是重心處理的概念?這些要素分析得越細,書寫發揮就越好。練習的時候還要和臨帖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研究字形的同時,不要把法帖中最精彩的東西忽視掉,把字形練習和臨帖作一個互相交融,這樣,我們的學習就更有效果。(12月19日晚課堂練習)練習圖例練習一(陳暉)
回復支持反對
練習四(於鍾華)
練習五(楊劍)
練習六(朱健)
推薦閱讀:
※翁氏女人相研究全集(45)
※易經研究系列著作合集:風水預測
※誰是最牛導師?學術研究中的師承與家派!
※[轉載]【原創】金口訣次客法測彩研究
※(3)子平術研究18
TAG:秘訣 | 追蹤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