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姚國坤教授帶你讀懂
點擊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
姚國坤 教授
姚國坤,教授,浙江餘姚人,從事茶葉科研、教學50餘載。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科技開發處處長。現為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世界茶文化學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20世紀70年代初,赴馬利共和國擔任農村發展部茶葉技術顧問;80年代初,赴巴基斯坦考察和建立國家茶葉實驗中心;90年代以來,多次赴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先後20餘次組織或參加大型茶及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4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出版過茶葉著作50餘部,主編大專院校茶文化專業教材7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科普文章130餘篇。被家鄉餘姚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鄉賢楷模」稱號;中國農學會、中國林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5個國家級社團授予「80年代以來有重大貢獻的科普作家」稱號;因在茶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受到國務院表彰,並頒發證書,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中 國 各 民 族 飲 茶 習 俗
專欄作者:姚國坤
茶源於中國,傳播於世界。中國飲茶歷史最久,世界各國的飲茶習俗,也直接或間接地出自中國。如今,茶已成為中國人民的舉國之飲,而在全世界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億人鍾情於飲茶,在「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茶、咖啡、可可中,茶已成為最大眾化、最益身心健康的保健飲料。但由於中國地大人多,並受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民族風情的影響,飲茶風俗不一。以沏茶方法而論,有煮茶、點茶和泡茶之分;以飲茶方式而論,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別;以用茶目的而論,又有生理需要、傳情聯誼和精神享受之說。若將沏茶方法、飲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結合起來,則就形成多種多樣的飲茶習俗。至於世界各國的飲茶習俗,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出自中國,雖然傳到各個國家以後,都形成了各自特點,但仍多少帶有東方文化的痕迹。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已成為中國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口渴時,飲杯茶能消除疲勞;
所以,在中國無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困之戶,都離不開茶。中國人的習慣是:凡有客進門,不請吃飯是可以的,但不用茶敬客是有失禮儀的。所以客來敬茶已成為中國人民的美德。
但中國地廣人多,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兄弟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風尚迥異。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或者說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其飲茶方法也是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樑、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一、綜 述
如今,在中國茶已滲透到各個角落、各個階層、各個方面。
在中國,把飲茶說成是吃茶,這是因為飲茶是從吃茶開始的。
「吃茶」一詞還是青年男女戀愛求婚的代名詞,並一直沿用至今。茶與婚姻關係始於唐代,唐太宗曾將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藏王松贊干布時也帶茶進藏。用茶喻世寄寓,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從一而終」的儒家道德觀念,又體現了中國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愛,「白首偕老」的美好祝願。時至今日,在廣大農村,仍有稱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稱為「茶禮」;稱女子出嫁時隨身攜帶的嫁妝為「下茶」;同房花燭夜,還免不了要喝一盅「交杯茶」呢!
用茶祭天祀祖,由來已久。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中寫到,南朝時,齊世祖在他的遺詔里有「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南朝劉敬叔撰的《異苑》中還寫了剡縣(今浙江嵊州市)人陳務妻子給鬼飲茶的故事。這故事顯然是虛構的,但反映的都是中國東南部一帶用茶祀祖的風俗。如今,在這裡的各族人民還有用「清茶四果」、「三茶六酒」,祭天謝地,期望得到神靈保佑的風俗。此外,還有將茶作為隨葬品的。
二、漢民族飲茶習俗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一個懂禮儀,講文明,重情好客的民族,也是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整個中國,但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在全世界,凡有人類足跡的地方,幾乎都有中國人生活著。
漢民族人民飲茶,方法多樣,內容也豐富多彩。凡有客進門,不問你是否口喝,也不問是否要茶,總會用茶敬客,以茶示禮,茶是漢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漢民族飲茶,不但形式多樣,而且內容豐富,飲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有清飲、混飲和調飲之別。諸如品龍井、喝大碗茶和吃早茶,啜烏龍、呷香片和打擂茶等。漢民族飲茶,雖然方法不同,目的不同,但多數推崇清飲。就是將茶直接用熱開水沖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糖、奶、鹽、椒、姜等佐料或果品之類,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漢民族認為,清飲最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只有少數地方,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有採用混飲或調飲法飲茶的。
客來敬茶,這是中國人的禮俗。但什麼客,哪裡來,怎麼敬茶,用何種茶,卻是要分不同對象的,這樣在全國範圍而言,使中國的漢民族飲茶風俗,變得豐富多彩。在北方農村,有客人來,更喜歡用大瓷壺泡茶,爾後將茶湯分別倒入茶盅,供人飲用,認為這樣做,更有親近感,主客共飲一壺茶,其樂融融,其意濃濃,共同分享飲茶歡樂之趣。如在江、浙、滬的一些大、中城市中,最喜愛品龍井茶。品飲龍井茶,除了要茶美外,還須做到:一要境恰,二要水凈,三要具精,四要藝巧,五要適情,即要有閑情雅緻,拋卻公務纏身,煩悶鎖事,方可有興品茶。品茶時先要聞其香,啜其味;還須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愛用無蓋的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認為這樣做,既能強求物質享受,又可注重精神欣賞。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用小杯啜烏龍茶,所以,選用「烹茶四寶」,即用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品賞烏龍茶的特有韻味。在這裡,潮汕風爐是指產於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的粗陶炭爐(如今也有用電茶爐代替的),專作燒炭加熱之用。玉書碨是一把縮小了的瓦陶壺,高把柄,長嘴吧,架在風爐上,專作泡茶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壺,其容量與若琛甌配套,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小如香緣,有的甚至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其實是只飲茶杯,專供飲茶之用。啜烏龍茶時,強調隨遇而安,攸攸自樂。啜茶時,一人主泡,其餘圍坐,一壺一泡一巡。沖泡時,特別講究操作技能,強調文化品位。如沖泡茶時,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法。品茶有「眼品」、「鼻品」和「口品」之品之說,將飲茶上升為品賞,努力使物質提升到精神。
所以,小杯啜烏龍,與其說解渴,還不如說是在聞香玩味中追求享受之樂。川、渝一帶的人們,喜歡上茶館,用蓋碗泡茶。飲時,左手托茶托,不燙手;右手攝碗蓋,用來撥去浮在茶湯表面上的茶片。加上蓋,保茶香;掀掉蓋,可觀茶的姿色。如此品茶,既有文雅之氣,又具古代遺風,特有一番風情。西北地區的陝、甘、寧一帶的人們飲茶,主要飲的是炒青綠茶,也有用當地一些特產和茶拼配而成的八寶茶。泡茶器具習慣於用三泡台(即有托、碗和蓋組合而成的蓋碗)作飲茶器,長頸壺作沖水器。當地的長嘴壺,有壺嘴長達一米以上,上細下粗,沖水時,「茶博士」從二、三米之外將水準確沖入碗中,一點也不溢出外面,猶如雜耍一般,動作優美利索,使人未曾嘗茶,先得其驚,好生叫人稱絕。在中國南方,有吃早茶的風俗,尤其是嶺南,吃早茶的風氣更盛。吃早茶,既能充饑補營養,又能補水解渴生津。目前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應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羊城廣州和香港、澳門特區的早茶。早茶具有茶飲、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說它是茶飲,就是保留著飲茶的基本內容;「說它是吃茶,就在於它在飲茶同時,還結合佐點食品;說它是吃早茶,就是那裡的人們,特別注重早晨上茶樓吃茶。主要流行於湖南西部的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上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合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饑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藥。
三、少數民族飲茶風俗
至於邊疆地區,聚居著眾多的少數民族,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繽紛,使人觀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習俗也各不相同。下面,將一些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介紹如下。
1、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以食牛、羊肉及奶製品為主,糧、菜為輔。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飲品,喝由磚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蒙古族多以青磚茶或黑磚茶作為熬咸奶茶的原料。在牧區他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一頓飯」。所以,喝咸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
2、回族的罐罐茶
回族認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熬罐罐茶使用的茶具,通常是一家人一壺(銅壺)、一罐(容量不大的小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由於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以為常了。
3、 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茶是藏族同胞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叫做「飯可以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天不喝。」把茶和米看得同等重要。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作料,再經特殊加工而成的茶湯。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茶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補充營養。
4、維吾爾族的香茶
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歡喝香茶。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製的長頸茶壺,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哈薩克族人民煮奶茶時,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製作香茶時,先將茯磚茶敲成小塊狀。同時,長頸壺內放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五分鐘時,則將預先準備好的適量姜、桂皮、胡椒等香料,放入煮沸的茶水中,輕輕攪拌,經3~5分鐘即成。
5、侗族的油茶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的毗連地區。他們喜喝一種類似菜肴的油茶。認為喝油茶可以充饑健身、祛邪去濕,還能預防感冒,對一個長期居住在山區的民族而言,油茶實在是一種健身飲料。打油茶時,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入適量茶油(油茶籽榨的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放入一撮生糯米翻炒,待糯米發出焦香時,再投入剛從茶樹上採下來的幼嫩新梢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食鹽,隨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再將茶葉用撈(茶濾)撈起,油茶湯置入茶壺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己喝油茶,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就算打好了。
6、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聚居於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十分好客的民族,不論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或是有客登門造訪,習慣於用三道茶款待客人。白族就用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作為子女學藝、求學,新女婿上門,女兒出嫁,以及子女成家立業時一套禮俗。以後,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7、土家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油茶,在製作時,通常先用一隻小土陶罐,在火塘上加熱後,加上適量茶油,再加茶翻炒。待茶葉色變黃,發出焦香時,加水煮沸即成。喝這種油茶湯時,主人往往還會備上幾碟茶生米、炸黃豆、炒薯片等茶點,以助談興。也有的索性在製作油茶時,待油茶罐發熱時,先放上花生米、黃豆之類,經輕輕抖、烤和炸,待作料熟後,再放上自製的綠茶,爾後加水煮沸即成。
8、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苗族多數居住在貴州省。八寶油茶湯,其意思是在油茶湯中放有多種食物之意。通常加入的除食鹽、大蒜和胡椒之類外。還有玉米(煮後再晾乾)、黃豆、花生米、核桃、團散(一種米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先用油茶炸好,形成油炸物,分裝入碗待用。以後再澆上熱茶湯待用。
9、哈尼族的土鍋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紅河地區。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也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用土鍋(或瓦壺)將水燒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鐘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就算將土鍋茶煮好了。
10、傈僳族的油鹽茶
傈僳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怒江一帶。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首先將小土陶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滾,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並發出焦香時,再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上水適量,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油鹽茶因在茶湯製作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鮮的回味!」
11、傣族的竹筒茶
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烹飲竹筒茶,可分兩個步驟:首先是裝茶:用晒乾的春茶,或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裝入剛砍回來的嫩香竹筒中。接著是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後,竹筒內的茶葉便軟化。這時,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壓緊,爾後再填滿茶,繼續烘烤。沖泡竹筒香茶時,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桌四周。先掰下少許竹筒香茶,放在茶碗中,沖入沸水運至七、八分滿,就可開始飲茶。這種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非常可口。
12、哈薩克族的馬奶子茶
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北。哈薩克族煮馬奶子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壺或銅鍋壺,喝茶用的是大茶碗。煮馬奶子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同時,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沸騰,隨既抓一把茯磚茶入內,加入馬奶子,輕輕攪拌幾下,使茶湯與奶充分混合即成。
13、佤族的苦茶
佤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滄源、西盟等地。佤族的苦茶,沖泡方法別緻,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塊清潔的薄鐵板,上放適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輕輕抖動鐵板。待茶葉發出清香,葉片轉黃時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煮茶,約沸騰3~5分鐘後,既將茶湯置入茶盅,以便飲喝。
14、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瀾滄地區。烤茶時,先要用一隻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茶,待茶葉葉色轉黃,並發出焦糖香為止。接著用沸水沖入裝茶的小陶罐,隨即潑去茶湯麵上的浮沫,再注滿沸水煮沸3~5分鐘待飲。然後根據濃淡,決定是否另加開水。
15、納西族的「龍虎鬥」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喝的「龍虎鬥」茶,是一種富有神奇色彩的飲茶方式。首先選一隻小陶罐,放上適量茶,連罐帶茶烘烤,並煮好茶。同時,準備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後將煮好的茶水衝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就會發出「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將此看做是吉祥的徵兆。聲音愈響,在場者愈高興。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放進1~2隻辣椒。這種茶不但刺激強烈,而且「五味」俱全,它還是治感冒的良藥。
16、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布朗族喝的青竹茶:首先砍一節碗口粗的鮮竹筒。一端削尖,盛上潔凈泉水,斜插入地,當作燒水器皿;再找根竹子,做成幾個小竹筒作茶杯。然後找些干枝落葉作燃料,待竹筒內的水煮沸。同時,在茶樹上,採下適量嫩葉,用竹夾鉗住在火上翻動烤焙,去其青草味,焙出清香。然後將茶枝放進竹筒內再煮3分鐘左右,一筒鮮香的竹筒茶便煮好了。
17、基諾族的涼拌茶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涼拌茶以現採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適量黃果葉、芝麻粉、元荽(香菜)、薑末、辣椒粉、大蒜末、食鹽等經拌勻即可食用。作料品種和用量,可依各人的愛好而定。說涼拌茶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茶,它主要是在基諾族同胞吃吃飯時當作菜吃的。
18、彝族的烤茶
彝族喝茶時,先選用一個土陶罐,也有用銅製作的,拳頭大小,肚微突,有護手。先將茶罐在火塘上烤熱,然後放上適量綠茶焙烤,邊焙邊翻動茶罐,使茶焙烤均勻,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縷縷焦香時,沖入熱水至八分罐滿,沸騰2~3分種後,將茶渣濾去,茶水倒入預先置有鹽、炒米、核桃、芝麻等作料的木質或銅質茶碗中即成。
19、畲族的二道茶畲族,主要住在福建、浙江兩省。在一些喜慶場合,一旦貴賓臨門,人們還會唱起敬茶歌,以表歡迎。而客人喝茶,必須茶過「二道」:就是主人奉茶時,第一次稱沖,二次謂之泡,一衝一泡,才算向客人完成奉茶儀式。第三道茶則主隨客便。
推薦閱讀:
※京劇名家,演戲自成一派,孟小冬師傅余叔岩書法端麗、學養深厚!
※絢麗多彩的書法世界——中國歷代書法名家名帖欣賞組詩(一百九十五)
※名家畫雞(組圖)
※名家繪畫:人物作品欣賞10
※中國名家名畫之九——黃均工筆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