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19)傳統風貌型:廣東潮州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19)傳統風貌型:廣東潮州
潮州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別具風味的潮州菜、開拓進取的潮州人、天人合一的潮汕民居,構成了這座瀰漫著海味的嶺海名邦。
潮州市位於廣東東部,東與福建省接壤,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稱。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還是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潮州歷史悠久,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文化藝術
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眾多,人文薈萃,文化獨特,與台灣、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聯繫,又是著名僑鄉,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潮州位列其中。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閩越族聚居,從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窺見其遠古文明的光輝。唐太宗開科取士,潮州已有進士出現。韓愈貶潮,重置鄉校,延師興學,使潮州的文風蔚然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南宋前期時潮州主戶客戶人口14餘萬人,而端平以後參加科舉的居然「終場至萬以上人」,終宋一代潮州中進士者多達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連捷9人,一時為之轟動。明代的進士為160人,傳出了同榜八俊、兄弟連科等佳話和一門三進士的榮耀。明代鄉試中舉竟多達1088人。在歷代的殿試中潮州還湧現出狀元林大欽(明嘉靖1532年高中)、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這樣的英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內涵更為深刻,依江築建的州城略帶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為傾斜。城北是衙署區,城南為居住區,城東為商業區,城西為手工業和平民區,整個布局以《易》為本,突出體現「北貴南富東財西丁」的特點。貫穿於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鱗次櫛比屹立著40多座形式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於明、清兩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獨特的人文景觀。白牆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築也頗具特色,不管是「四馬拖車」、「四點金」這樣的深院大宅,還是「拋獅」、「竹竿厝」的平民居第,無不顯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蘊,體現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內涵。潮州還有自己的方言、戲劇、音樂、工藝美術以及飲譽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揚天下的潮州工夫茶,這些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對台灣及東南亞一帶都有著同根同源的深遠影響和聯繫。
潮州文化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範圍甚廣,主要包含:
潮州方言
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語系。它的辭彙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並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潮州話(Teochew)雖然屬於閩南語系(Holo Dialect System),但與閩南話(Hokkien)差別較大;汕頭、潮州、揭陽、豐順等三市一縣的潮語居民、客家居民,都說祖籍福建莆田。但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成為過渡型的閩語,潮州話與莆田話雖有差異,仍同屬於閩語。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潮州還有一小部分是土客家語言,主要是饒平北部的上善鎮,饒洋鎮,建饒鎮,以及新豐鎮等。大約10萬餘人,各語言口音略有差異。詹姓為最多。
潮劇
即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潮劇演出本。數百年來,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1957年、1959年潮劇團二次晉京獻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後觀看了演出並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但活躍於潮汕和閩南地帶,在東南亞諸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源遠流長,優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門類有:以二弦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弦索樂器的弦樂;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1957年潮州音樂團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表演並榮獲金質獎章。據傳六十年代初,周總理訪問瑞典時,瑞典國王饋贈的禮物中,便有兩張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樂唱片。由此可見,潮州音樂已被視為稀世奇珍。
潮州工藝
潮州工藝琳琅滿目,光彩照人,是優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分,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前些年,紐西蘭學者露易.艾黎來潮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裡!」近年,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後,潮州的陶瓷業得到繼承和發展,並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1978年,鄧小平將楓溪陶瓷工人創製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朝鮮的金日成,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傢具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綉
潮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綉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綉、紗綉、金銀線綉、珠綉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綉」等六十多種。潮綉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會館
潮州商人是中國三大商幫之一,即以海陽(今潮州市)、澄海、饒平、潮陽、普寧、惠來、豐順、揭陽等縣的商人為主。這八個縣,就是傳統的潮州八邑。大埔雖立縣很早,卻沒有加入潮商行列;南澳則立縣很晚,直到民國初年,才全島劃歸廣東省,全島也從來沒有歸屬潮州府管轄。豐厚的經商文化和能力促進了潮州經商文化的形成,潮州商人不僅在本省各地做生意,活動範圍更遠跨全國各省和世界許多國家。因此,潮州商幫足跡遍天下,而潮州會館也隨商人林立於海內外活動據點上。相比許多省級會館,做為府級的潮州會館因為商人的財大氣粗,建設的大多更為堂皇。潮汕地區雖因地形阻隔而開發較晚,但自唐、宋水陸交通陸續開通後,潮汕地區的工商經濟發展迅速。明代的潮汕已然成為粵東、閩西南、贛南三地物資集散與進出口的據點,更是海上貿易活躍的區域。發源自潮汕地區的商人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重販運」特點,使得他們在海上經貿與海外移民上有著傲人的成績。潮州商人的崛起與成就除了得益於工商貿易外,潮州商人的刻苦耐勞、冒險進取和倚重地緣、血緣社團的習性,更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
潮州飲食
潮州飲食文化別具一格,潮州飲食最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來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構成的一個開放的體系。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在中古以前潮州地區因地處蠻荒而不發達。自宋代以來,隨著城市手工業的逐步繁榮和城鎮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等因素,潮州地區逐漸開始發展,並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點。但總體上說水平不是很高,也談不上對中外飲食文化有什麼影響力。
到了近代,由於潮屬地區人口劇增,商品交換意識增強,逐漸有潮人外出謀生而居於諸如廣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東南亞等各國。在這些有一定數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國家,也就開始有潮式飲食的店鋪開張經營,但早期還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檔次的飲食店。
而在潮州本土,由於19世紀 60年代汕頭開埠,各國在汕頭開辦洋行,商業的發展,商埠的形成,流動人口的增多,相應的飲食業也就隨之而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專業廚師。所謂「舟車雲集,商旅輻輳」,消費能力很快攀升。當時汕頭埠有永平、陶芳、擎天、中央等30多家著名酒樓,還有四五十家飯店酒館。其中也有外地經營者開設的酒家,這樣,各著名酒家在交流、融會、競爭中競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環境設施。當時流行有「陶芳好魚翅,中央好空氣,永平好布置」等口頭語。在這個時期,潮菜悄然地走出粵東。在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東南亞各國,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館酒家出現,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潮菜第一個飛躍發展時期。
潮州20道名小吃
炒粿條、溪口鹵鵝、牛雜粿條、鴨母捻、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殼、潮州春餅、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蘇香腐、五香油橄欖、梅花餃、上湯牛肉、金都牌鹹菜皇、蓮香豬仔巢、糯米飯桃、鹹水粿、錦繡雀巢、蘿蔔酥、開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雞翅
潮州23道名菜
紅燒大排翅、水晶龍蝦、明爐燒為、韓江花似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盤、滿園鮑菊、什錦冬瓜盅、鯉魚躍龍門、紅燜海參、金龜孵卵、芙蓉官燕、烏雞燉魚翅、滿園秋菊、金筍雪蛤羹、白果局鞭花、橙汁鰻魚、玉盞蟹黃燕、千禧麒麟魚、竹林藏奇珍、潮州烤鰻、潮州溪口鹵鵝、茶香雞。
潮州民居
中國地大物博,地方建築燦若星河,各具特色,潮州民居便是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州民居融匯千百年來潮州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窯民屋的粗獷,瑤寨吊腳樓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緻,蘇州園林的自然一樣,潮州民居也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潮州農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誌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樑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州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同時潮州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天時、地氣、順風」溶入建築中,體現出人天和諧的統一境界和高尚心靈意境。潮州民居的建築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這樣一來,冬天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天則可以接受涼快的南風。民間有時也稱「潮汕民居」,但學術上統稱為「潮州民居」,這也是正規的叫法。
特色產品
楓溪陶瓷:潮州陶瓷製品遠銷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瓷塑通花和瓷花,是最具特色的傳統美術工藝,深受歡迎。1978年10月,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朝鮮時,便以楓溪產的1.2米高的層鏤空「友誼」通花瓶作為珍貴禮品送給金日成主席。
建於楓溪區的「南國瓷鄉陳列館」,陳列的產品集中了大部分楓溪陶瓷的精品,是楓溪陶瓷傳統藝術的縮影。國內外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對楓溪陶瓷給予很高的評價。
抽紗:潮州抽紗是傳統的潮州刺繡與歐洲抽紗相結合的產物,有著百年的歷史,以其技藝精巧、輕盈淡雅見長,被譽為「南國名花」。潮州抽紗的特點是按一定圖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經緯線,以針線縫鎖抽口,再加花紋刺繡。潮州抽紗通過400多種巧妙的針法工藝和繁複精緻的設計布局,變化出千姿百態的圖案。潮州抽紗的主要品種有手巾、檯布、繡衣、床罩、被枕套、靠墊、餐套等,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不少產品多次作為國禮品贈送外賓。
金漆木雕:潮州木雕萌芽於唐宋時期。潮州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作品上聚漆貼金,使其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潮州木雕作品款式多樣,有廳堂用的門窗、屏風、櫃櫥、几案床榻、橫披條幅,有迎神賽會用的香爐、神龕、燭台、饌盒,還有人物、花鳥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木雕雕刻技巧有浮雕、沉雕、鋸通雕、通雕、圓雕等。玲瓏剔透的木雕作品,聚漆貼金以後,顯得更加華貴。潮州金漆木雕遠銷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玉雕:明代,潮州已有生產玉器的作坊。潮州玉雕以南方碧玉為主要原料,近年兼用遼寧岫玉、河南獨玉和加拿大碧玉。產品古樸典雅,主要品種有首飾、人物、盆景、爐瓶、茶酒具、碗類等。潮州的玉雕製品,深受港澳同胞和東南亞僑胞的喜愛,在國內旅遊市場也很暢銷。
金銀首飾:潮州金銀首飾工藝始於晚清。潮州金銀首飾品種繁多,有手鐲、手鏈、戒指、胸花、項鏈、耳環、頭結、髮夾、釵牌、墜等1000多個花色品種;造型除部分採用幾何圖形外,大多以象徵吉祥、平安、友愛為題材,構思獨特,美觀新穎,富麗華貴。潮州金銀飾品暢銷歐洲、東南亞、中東、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部分內銷旅遊市場。
香包:是潮州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品。其製作方法是在綢緞或布料上綉制各種花卉鳥獸,內包香料。香包外觀精巧,氣味芬芳。傳統香包有香囊、粽球、針包、瓜子雞、紐絨、結帶等,造型美觀,品種多樣。香包主要用於佩帶或作為吊墜飾物。
麥桿畫:州麥桿畫是一種洋溢著濃郁鄉士氣息的民間藝術,其製作方法是用刀具裁剪麥稈片貼成各種畫面。潮州麥桿畫的創作始於本世紀40年代,品種有掛屏、日曆板、書籤、賀片、仿古小畫片和仿郵票小彩片等欣賞品,也有立體造型的首飾盒、茶葉盒、鏡框、文房四寶等衫品的裝飾。麥桿畫利用麥桿的反光作用,產生特殊的藝術意境。麥桿畫內空豐富,構圖獨特,生動傳神,多彩多姿。
竹製品:潮州東北部山區盛產竹子,有毛竹、綠竹、厘竹、桂竹,為生產竹製品提供豐富原料。潮州生產的竹製品除桌、椅、幾、谷答、畚箕、竹簍、扁擔、籮、筐等傢具和傢具外,還有窗帘、門帘、燈罩、扇子、吊籃、花籃、涼席等日用品和工藝品。潮州竹製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法國、挪威、義大利、德國、芬蘭、荷蘭、瑞典、比利時、日本、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茶葉:潮州茶的種植和製作歷史長、品種多。目前潮州茶的品種,主要有鳳凰水仙、福建水仙、烏龍、石古烏龍、梅占、名花、奇蘭、黃旦、鐵觀音、本山、大紅、黃金香、肉桂等10多個。其中鳳凰水仙最多,為潮州的當家茶。據林業部門統計,全市現有茶園85000多畝,擁有中小型初、精製茶葉加工廠120家。潮州茶葉以其品質優良飲譽海內外,遠銷歐美和東南亞,是本市的重要創匯商品。
潮州生產的茶葉,較著名的優質品種是鳳凰單叢,以其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稱絕。鳳凰浪菜、石古坪烏龍、嶺頭白葉單叢茶多次獲國家部級優質品獎。名優良種還有鋪埔白葉、大山黃旦等。
水果、涼果:潮州是南方的水果之鄉,應時水果琳琅滿目,潮州柑更是名聞遐邇。各類水果緊隨季節變換而相繼上市。春有枇杷、楊梅、青梅、桃、李;夏有荔枝、菠蘿、芒果、沙梨;秋有龍眼、楊桃、柚、柿、番石榴;冬有橄欖、柑、桔、香蕉等。四季佳果令人垂涎。
潮州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州菜可追溯到漢。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歎說:「……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潮州地處亞熱帶,南臨大海,海產豐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點,是以烹制海鮮見長。對海鮮的烹調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至於以醬碟佐料,達到新鮮美味,清而不淡, 鮮而不腥, 郁而不膩。如鴛鴦膏蟹、生菜龍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是潮州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善於烹制以蔬果為原料的素菜。 有煎、炒、烹、 炸、燜、燉、烤、焗、鹵、熏扣、泡、滾、拌等,而且刀工講究。多樣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風味特色。
旅遊
潮州八景
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現在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於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潮州新八景
潮州評選「新八景」旨在「促進文化經濟融合,展現歷史名城風采」。「新八景」為:濱江紅棉、廣場燈影、坊街亭韻、淡浮水墨、綠島晴嵐、桑浦禪泉、鳳凰天池、柘林漁火。「新八景」特色鮮明,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兼顧,山、海資源皆備,既有歷史遺存,又有現代建築,涵蓋潮州各區縣,「老八景」亦布列其間。
最佳旅遊時間
9、10月溫度最為適宜,是最佳出遊時間。潮州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7、8月份氣溫相對較高。縱觀全年,平均氣溫在21℃。潮州雨量充沛,終年常綠。
主要景點
廣濟橋
古代閩粵交通要道,橫卧在滾滾韓江之上,每到暮春時節,水漲河闊,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歷史傳說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衝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
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以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名,因此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明宣德十年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牲牛一隻溜」。
潮州古城石牌坊街
是一塊塊活化石,記載下潮州歷史上的輝煌,既是石雕藝術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縷雕之「雙龍戲珠」或「祥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石獅或石鼓抑柱礎,潮州人叫做「亭」。
潮州俗話說:「大街看亭字,橋頂吃炒麵,登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往昔的太平路,雖未敢誇言五步一亭,但從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內有97座。
文化牌坊多為紀念或旌表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幾類:一是府治縣治的標誌;二是府癢縣學的標誌;三是考試中旌表;四是表彰賢臣名將;五是褒揚忠烈之士;六是宣揚節孝貞壽;七是表彰樂善好施;八是祠廟、名山、橋樑的標誌等。這些牌坊上的匾額或柱樑,多有題字、記述或詩文,不僅是重要的地方資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隸篆,滿目琳琅,既是石雕藝術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
從前是潮州城的商業一條街,現重新修復的潮州牌坊街總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以准步行街的形式進行規劃設計,是一項集古牌坊修復、沿街歷史建築整修、沿街古井保護、路面改造和公用設施配套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主要是修復沿街的22座古牌坊,包括為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建的「狀元坊」、明兵部侍郎翁萬達建的「大總制坊」、宋禮部尚書王大寶建的「秋台坊」以及明崇禎戊辰科進士同榜八人獻建的「盛世元凱坊」等。潮州城古牌坊由來已久。潮州城是歷代府治、縣治所在,古代潮州的城市建築很有規劃,現在的太平路就是當時的中軸線。太平路上有無數巷道,巷口設門,這就是坊。坊又稱閭,古代有表閭制度,主要是用於表彰住在坊里的名賢。表閭時在坊門上設牌,這就是牌坊(潮州人俗稱亭)。這些石牌坊多以四柱三門三層結構,甚為雄偉壯觀。經過歷朝歷代的修建,潮州的牌坊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堪稱全國之最。
平路牌坊街與廣濟橋一樣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作為「龍頭」景點,牌坊街是古城區一條「中軸線」,外接廣濟門城樓、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宋窯遺址,內連開元寺、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等國保、省保文物單位,形成了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反映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環境、歷史風貌。
龍湖古寨
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始建於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明、清為發展的盛期,是潮汕濱海的貿易重鎮,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築,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
古寨的寨內結構是先人按照地輿學的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長1.5公里,由於形似龍脊,便將原先的俗稱「塘湖」改為「龍湖」。中央直街的東面有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西門有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
據考證,龍湖寨歷代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達53人,名人的題詞、書法、碑記也相當多。至清末民初,在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的寨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有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
俗話說:「潮州厝,皇宮起。」這些府第、民居的門廊主面裝飾濃重,門匾、側壁等多繪風俗彩畫,十分氣派;天井地鋪卵石或條石,擺設花盆,簡潔明快;門廳與天井間置同花屏風隔扇,使空間轉折變化。這些建築雖經歷滄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見,牆上壁畫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蟲鳥獸生動傳神。
古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舞獅、英歌舞、潮樂、游鯉魚、賽燈籠等民俗活動異彩紛呈。寨外「綠韓洲」川原盈綠,是典型的潮汕平原自然風景。
石壁山風景區
石壁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北郊1.5公里處,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石壁山海拔157米。石壁山是一處集文物、人文、宗教、園林於一體的獨特風景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著名書畫家關山月、著名學者饒宗頤、著名劇作家郭啟宏等數十位名流為景區賜墨題字。
景區內勝跡眾多,景物千姿百態,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雷音寺、涑玉泉;有在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墓石翁化城;有觀音亭,普同塔、一心亭;自然景觀飛天蜈蚣徑、一線天岩洞、仙翁床、仙腳跡等。現代建築物有 「粵東一壁」 牌坊、納海樓、麗澤湖。飛虹橋和莊嚴肅穆的烈土紀念碑。山間林木鬱郁蒼蒼,有明代的古樹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
王大寶墓
「潮州八賢」之一——王大寶辭世後歸葬歸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其墓碑高2.3米,佔地約四畝。上刻「宋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獅、石馬、石羊、石望柱、石筍各二,分別對稱排列於墓兩側。石雕線條粗擴,工藝簡練古樸,雄渾厚重,氣勢非凡,堪稱宋代大型石雕群。
王大寶,字元龜,歸湖湯頭人,系「潮州八賢」之一,生於宋紹聖元年(1904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試得中榜眼。初授南雄州教授,紹興初樞密計議,紹興八年(1138)差監登聞鼓院,主管台州(浙江臨海縣)崇道觀。後乞辭家居,適逢宰相趙鼎謫居潮州,大寶每天與之研習《論語》,其學識深得趙鼎的賞識。不久,王大寶又被任命為連州知州,在連州他又結識了另一位宰相張浚。張浚主張抗金,遭秦檜陷害,貶謫連州,大寶與他交往甚密。張浚欽佩大寶之為人和學識,命其子從大寶求學。孝宗即位,王大寶被起用為禮部侍郎,後累官至禮部尚書。王大寶在朝廷中敢於摸秦檜屁股與其鬥爭,有綽號「王老虎』之稱。乾道六年(1170年)卒,終年七十七歲。所著有《易經證人》10卷,《經筵講義》2卷,《讀垣奏議》6卷,《遺文》15卷及《易韋詩解》等。
白水岩遊覽區
位於潮安縣登塘鎮白水村區域內,它是一座方圓200多公頃的公園式山巒,這裡天生異峰奇石,蒼松翠柏,旅遊景色獨特,在明朝時期就已是有名的天然遊覽勝地。 遊覽區內的蘭若庵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經近年來的修繕和擴建已形成上、中、下庵,庵內雕樑畫棟,樓閣長廊構造精巧美觀。庵前有一白雲關,「白雲關」三字由明末潮籍書法家吳殿邦所書。遊覽區的左側有一個可容幾千人的石坑洞,洞內奇石險怪;右側有「仙人洞」「仙人泉」,洞內寒氣迫人,泉水清冽甘甜;遊覽區內還有形態各異的試劍石、迴音石、仙人扇石等一大批景觀,這些都是鬼斧神工、令人叫絕。
幽峪逸林旅遊區
位於廣東省潮州市的北部,鳳凰山西邊,距離潮州市區約38公里。是一處恬靜、秀美的自然生態旅遊區,2005年5月對外開放。旅遊區藏於山谷之中,有6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水流瀑布,其溪流奔瀉逶迤而下,既有潺潺流水,又有涓涓細流,還有泉水叮咚響,其最高達100米,展現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魅力圖景,令人流連忘返。濃郁亞熱帶森林特色的山溝峽谷,清澈見底的清潭、深幽寧靜的石洞、千姿百態的岩石、荊棘叢生的原始雨林灌木,步步有景,令人目不暇接。松岩觀濤、情人石、處女泉、千年藤、奇特古榕樹、罕見的竹柏樹以及人工搭建的竹棚「芳榴樓」、「公雞竂」等休閑亭台坐在青山綠水之中,美不勝收。這裡還有無污染蔬菜,瓜果、生薑、茶葉及家養的禽畜及自製的糯米酒、青梅酒等豐富的綠色健康食品。
道韻樓
廣東省潮州市的饒平山區擁有眾多的土樓著稱,在饒平縣的六百多座土樓中,三饒的道韻樓名聲最著。道韻樓的八角造型是仿八卦的形狀而建的,樓中每一卦長39米,各有樓間9間,卦與卦之間用巷道隔開,八卦共72間。樓間也仿三爻而設計成三進,一二進為平房,第三進聯接外牆為三層半樓房,樓牆高11.5米。底層牆厚1.6米,由黃土夯築而成,牆基僅墊二層青磚,固桷用竹釘,雖歷經多次大地震而完好如初。樓中除了各家各戶自用的水井外,不特意在樓中的陽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徵太極兩儀陰陽魚之魚眼。該樓還與一般土樓不同,它仿照諸葛八卦陣的從生門入、休門出的原理,特地在大門一側另開一休門,以讓族人從此門出寨。近幾年來,道韻樓以獨特的古建築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古建築專家和參觀者前來研究和觀光。1998年以來,日本運輸大臣石井雅之,日本佳速航空公司九橋弘和,美國學者諾瑪克姆教授以及浙江、江西、香港、台灣以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古建築專家都先後前來考察研究。
涵碧樓
位於潮州西湖公園湖畔上,在近代歷史上的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中,周恩來、周逸群等曾駐紮於此。
1925年10月第一次東征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曾住在潮州,那時他以「左」 派面目出現,時常早起來此,手捧中正劍,高聲朗讀孫中山總理遺囑。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轉戰人粵,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領導人,9月23日進入潮州,至30日撤退,前後共七日,史稱「潮州七日紅」。樓前被稱為英雄樹的木棉,據說已有400多年的樹齡。
廣濟門城樓
座落在湘子橋西端,扼潮州古城東西要衝,是潮州城區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它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與廣州越秀山上的鎮海樓相毗美。
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外城門原有「東為萬春」門額。樓置於高大厚實的台基上,拱門中開,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前後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並跨出城牆外,成為騎樓。屋面鋪雙層大青瓦,各層出檐均嵌藍琉璃勾頭滴水,雕欄畫棟,四面環窗,飛閣流丹,巍峨壯觀。
暮春三月,登樓眺望,韓江水漲,江面開闊,長橋卧波,煙波浩渺,筆峰如畫,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緻,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如遇夏秋,水漲潮急,舟帆點點,隨波而下。時見江濤拍墩,時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殊足欣賞。樓內有聯云:「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正是這一景觀的大寫意。
別峰古寺
目前是潮州地區香火比較旺的一個寺廟,因古寺位於韓江邊大山坳中,其自然風光秀麗,是郊區難得的一片靜土,除了上香求平安外,也是一個不錯的自然遊覽景點,周邊的山峰都可以攀登,山上風光秀美。 別峰古寺分前、中、後三進,前座為門樓亭,中座「國道寶殿」供奉南海觀音,后座「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殿匾傳為邑人進士吳殿邦所書。中座殿內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憲大夫署惠潮嘉道、潮州知府周碩勛所題「為最上乘」之匾額。「乘」在佛教認為是通往西天極樂世界的車船,「別峰」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通往理想佛國的最好的船隻。故潮州俗語有「別峰阿娘,望著住顯」,意思是只要從別峰山上望得到的地方,觀音娘娘便能保佑。奉游別峰古寺,必經九峰十八轉的禪寺道,沿途建築有「濟度牌坊」、「觀雲亭」、「觀音亭」、「慈悲亭」、「天湖亭」、「別峰亭」、「蟬露亭」可供遊人香客納涼小憩。古寺四周綠蔭叢中曲徑連亭台、放生池、花圃組成大園林。
桑浦山
地勢扼要,風門徑(四大古徑之一)古時為潮洲通往潮陽必經之路,現在,206國道從山下經過,粵東最大民用機場潮汕國際機場又選址於其南麓天鵝山,使這座古老名山煥發出年輕風采。桑浦山的地質構造屬華夏系、燕山構造階段,發生過東西面和東北面褶皺,以及北東向的斷裂帶、晚期又出現北西向張扭性斷裂活動,在龜山和東山北向東斷裂帶露頭。北西向斷層與北東向斷裂帶交匯處便是溫泉的發源地。加之古老的花崗岩群,經歷地震、雷電劈擊和風雨、海浪的侵蝕,在沙土流失之後,形成自然、獨特的風貌。它與龍泉岩原為一山兩面,正門面向大海,為紀念周恩來總理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在潮汕建立的「七日紅」革命政權的光輝業績而建。山的至高點現已建成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題寫的「人民英雄浩氣長存」英雄紀念碑一座。周圍為汕頭大學青年綠化林。登高可鳥瞰汕頭大學和牛田洋風光。
從熙公祠
位於廣東省潮安縣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興工於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於光緒九年(1884),歷時十四年。
祠堂座東向西,為二進院落布局,前廳與後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後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後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架式木結構,地面鋪大理石規格磚。首進門樓前理分置精緻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運用了「之」字形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畫面。
祠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首進的屋架,后座的抱廈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
梅林湖
梅林湖在潮州市南部,西北虎山東麓。它是海跡湖,湖略呈桃狀,面積約300畝。湖心東南有陸地凸起,稱湖心島。
相傳湖邊曾住梅、林、胡3姓居民,一次,山崩地裂,村莊陷落,變成湖泊,後人遂稱之梅林湖。有四水通湖二出二入,利航利灌。湖西北岸邊沖積平原有梅林湖口丘遺址,據專家考察,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或稍晚一些。
登西北岸可遊覽石壁崖、海蝕石群、鐵砧石、中離洞、白雲岩、東岩等名勝,還可到寶慶寺禮佛。梅林湖水深達10米,水面澄碧,湖中盛產銀魚和鳳尾絲魚。距今6000年前的一次地質史上的大海侵過程造就了古潮州海灣,梅林湖就是昔先古潮州海灣的一部分。
從距今2500年前開始,由於地殼抬升運動作用導致水下沙洲逐漸增高,至今約增高了5米左右,海水漸漸向東南方向退卻了約40公里,形成韓江三角洲平原。韓江泥沙淤積形成的沙隴將海岸線的線海與外海分隔而形成瀉湖,梅林湖便這樣誕生了。這裡經常發現積澱已久的貝殼層,就是梅林湖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
海陽縣儒學宮
俗稱學宮,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載: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後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大成殿是海陽縣學宮主要的建築,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俗,重檐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金箱斗底槽柱網布置。潮州市博物館現設在縣儒學宮內,遊覽學宮除欣賞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外,學宮內陳列藏寶甚多,文物種類齊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銅鐵錫器、潮州木雕、織綉品、古字畫、地方文獻(線裝冊)、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
己略黃公祠
是潮州木雕藝術輝煌時期的歷史見證,祠內至今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潮州木雕,其輪廓清晰可見。對潮州木雕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慢慢研究品味潮州木雕藝術的深厚內涵。
已略黃公祠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面寬15.4米,進深 25.7米。這是一座二進祠堂,坐北向南,首進與後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後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後廳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塊坯」的典型結構。門額有陰刻「已略黃公祠」5字,背面鐫刻「孝思維則」。整座祠堂建築結構獨特,其門樓兩側及四周牆壁均鑲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畫幅,尤以馬面坡屋架的鏤空雙面雕為精湛。正廳面闊3間,明間較大。屋架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廳楣裝金漆畫,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樑柱間諸穿插構件間,有造型生動、內容豐富的戲劇木雕銅雀台、張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為內容的雕刻,惟妙惟肖,極為雅緻。屋脊飾嵌瓷彩畫。刻工精緻,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千姿百態,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欣賞價值,整座建築物充分運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三種手法,使建築物「輕重有別」,層次分明,是清代潮州雕刻藝術的集中體現,被譽之為「華南第一精雕木刻」。
龍湫寶塔
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鬱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四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求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可惜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沖走去。現在,代替此景是韓江東岸邊一座古色古香的「鳳凰塔」的風光。鳳凰塔位於潮州市區東南約2公里的涸溪村,臨韓江東溪、北溪分叉之東南岸上,聳立著一座七層八面磚石結構的古塔,此塔俗稱涸溪塔,正名鳳凰塔。始建於明歷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年重修。
鳳凰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塔高45.8米,基圍46.6米,牆厚2米多,7層八面,石磚結構,工程浩大。塔之第一、二層為石砌,第三層以上為磚砌,塔身中空,夾壁中有螺旋形台階可登頂層。憑欄眺望,潮州古城景色皆入眼帘。此塔塔尖 3米高的鐵葫蘆,重達 2萬多斤。塔基須彌座分雕龍、鳳、鶴、馬、羊等各種祥禽瑞獸和精美的花卉。座的幾個角還刻有各種不同造型、不同形態的力士像。塔門西北向,兩邊有明萬曆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所書對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蟋赤海鎮三陽。」鳳凰塔位於韓江東岸,正當江水分流要衝,地勢險要。近400年來,雖經颱風、洪水、地震考驗,仍然屹立。
青嵐冰臼公園
分布於饒平縣樟溪鎮青嵐溪谷的形態各異的石頭,最近被中國地質學院教授勘查考證後確認是冰臼。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是在二三百萬年前,在巨厚冰層覆蓋,處於「封閉」和「半封閉」 狀態下,冰川融水沿著冰川裂隙向下流動,及在冰層中具有巨大壓力,並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衝擊,遊動和研磨的作用形成的深坑,這些坑極像南方春米的石臼,因此稱為「冰臼」。
青嵐溪谷的冰臼群,其分布面積之廣、形態之寄、規模之大、景觀之美,海拔高度不上100米,而保存又這麼完好和地處熱帶亞熱帶等特徵來看,在國內外為首次發現,實屬罕見!冰臼與冰臼有關的各種地貌景觀,不僅是一處自然風光的遊覽勝地,又是一處增長知識得冰臼地貌博物館。
筆架山宋窯遺址
研究我國南方陶瓷業生產發展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之一。筆架山宋窯位於湘橋,城東筆架山西麓。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里,窯址鱗次櫛比,至今筆架山腳一帶的群眾,仍稱該地為「百窯村」。
筆架山窯場始創於唐,極盛於宋。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譽為「廣東陶瓷之都」。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褐釉等,釉質晶瑩潤澤、如銀似玉,多數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力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
自1953年起,廣東省博物館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對宋窯遣址進行考古發掘,失後清理了11窯遺址,其中既有階級型龍窯,還有斜坡式龍窯。最長的十號窯殘長78米,寬約3米,除窯頭及火膛被毀外,窯壁、窯尾、隔火牆、階級隔梁等均保存完好,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有被列為一級藏品的「麻姑進酒」,還有飾以八字鬍的觀音佛像。而最寶貴的是在幾個釋迎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寧」等年號及「水東中窯甲」、「匠人周明」等匠工姓名的銘文。
葫蘆山摩崖石刻
葫蘆山因其由南而北,像一個仰卧的大葫蘆而得名。既是旅遊勝地,又是摩岩石刻薈萃之所。成為歷代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葫蘆山摩崖石刻是廣東省內最負盛名的兩處石刻群之一(另一處是肇慶七星岩)。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現存138處石刻,是廣東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文體兼備,字體草、篆、行悉有。因時長日久,歷經劫難,至1982年文物普查,究實僅存138處,可供遊人瀏覽。
最具特色的是南岩寺上字徑2米的「湖山圖畫」,落款是清道光年間潮人丁秉賢題,還有於學謙寫的「為善最樂」及陳玉鏘書的「放大眼光」等崖刻書法遍布湖山峭壁上,成為遊人揣 摩、品賞的佳作。湖山石刻有大部分是歷朝名人賢士結伴遨遊,題名存記,或鐫詩抒懷,或雁塔留名。原題功名者有15處,而今只存3處;同游題詩者,僅存明代徐一唯與庄誠、唐伯元與戴景等幾處;單獨題名者有周鈞、瑞浩、方耀、朱丙壽等;而歷代游山題詩者尤多,最聞名的是古瀛洞天側面石上林大川《西湖題壁》一絕:「水色山光入畫圖,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區自足傳千古,管領何庸待大蘇。」
湖山上下還有劍門、仙跡石、湖石、活人洞、垂釣亭等佳景,但大多數貽毀,究成講古的「仙蹤」。
祭鱷台
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相傳韓愈在此設壇除鱷魚之患,現原址上修建有鱷渡秋風亭和祭鱷台。
1987年,在原址修建鱷渡秋風亭和祭鱷台。鱷渡秋風亭為金石結構,四柱四角雙重檐,分兩級層台,上亭下台,四周有石欄環護迴廊欄杆,端莊且典雅。亭內設祭鱷台,題書「鱷渡秋風」、「祭鱷台」匾額。其中一聯日:「佛骨滴來嶺海回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另一柱聯為:「溪石何嘗惡;江山喜姓韓」。亭中有一條栩栩如生的石鱷魚,脊背上堅載大石碑,正面刻韓愈《祭鱷魚文》全文,背面刻(鱷渡亭碑記》。每年秋天,這裡的景色最為迷人。
潮州八景之鱷渡秋風:鱷渡江面寬闊,帆影落雁,「鱷渡秋風」歸為潮州八景之一。暮春三月,木棉花開到,走在堤上,可以感受到韓江獨特的美景。
據說韓愈當年三月廿五日到潮州後,深知民之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物產,民是以窮」。韓愈親自去觀察後,於四月廿四日便寫了一篇《祭鱷魚文》,並叫他的部屬秦濟殺了一豬一羊,到北堤中段鱷魚經常出現的地方,點上香燭,宣讀祭文,限期叫鱷魚徙歸大海。當時,潮人傾城而出,人山人海,鴉雀無聲,只聽韓愈嚴厲宣布:「鱷魚!鱷魚!韓愈奉天子命到這裡來做刺史,是為的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懲不貽」。說畢,將祭文焚化連同豬羊投入溪中,拜祭鱷魚。相傳,當日拜祭了鱷魚,晚上惡溪驟起暴風雨,雷鳴電閃;不過數日,溪水盡退,鱷魚不得不遷徙去五六里的大海。由此,把因鱷魚作惡而得名的惡溪隨人意願改為「意溪」。這祭鱷的地方叫「韓埔」;渡口叫「鱷渡」,鱷溪自此稱為「韓江」。
推薦閱讀:
※日本的烤紅薯傳統
※繼承與超越——對我國幼兒家庭傳統德育的思考
※第三篇 傳統修鍊方法概要2
※挑戰傳統:無性繁殖並非不可能
※乾貨||梨視頻鮑志恆:視頻資訊如何顛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