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介 | 「四僧」的繪畫藝術

清朝實行殘酷的民族政策,很多漢族知識分子堅持民族氣節,不受其利用,有的本是明朝的官僚,入清不仕,精研畫學;有的因父抗清遂不應科舉,專力於畫,賣畫養親;而更多的士人懷念故國,情願以布衣終老,賣畫為生,過著極艱苦的生活,而志不稍屈;還有一些人,或因明朝宗室,或因痛恨滿族統治者,削髮為僧,以繪畫避世山林,抒憤解憂,他們大多工書法擅詩文,作品也像「元四家」一樣,講究抒發性靈,氣韻超逸,極富有個性。這一類畫家以清初「四大名僧」(弘仁、髡殘、道濟和八大山人)為代表。

弘仁(1610——1663),俗姓江,為僧名弘仁,自號浙江學人,安徽歙縣人。生於明末,入清後,不滿現實,到武夷山削髮為僧後,雲遊各地,尤其在黃山觀覽多時。他的繪畫受其師蕭雲從影響較深,注重以線條構造形象,筆墨瘦勁簡潔,但在畫境上受倪雲林的影響更大,疏淡意境與他身世凄涼的遭遇每每共鳴。倪雲林作的是小山疏樹,而弘仁以黃山景觀的大幅著稱,他學雲林是深得傳神和寫生之妙,而不為其畫法所約束。弘仁曾作黃山真景50幅,他與石濤、梅清被稱為「黃山派」。有人評論他們說:「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賀天健語)。弘仁的傳世作品有《黃海松石圖》軸、《梅屋松泉圖》《曉江風便圖》卷等,前者所畫岩石與松樹姿態奇古而富變化,下面的三座山峰,實為黃山的「蓬萊三島」的提煉與概括,體現了黃山的精神本質。

弘仁在畫壇的地位很高,作品流傳日本最多。在其家鄉徽州一帶,成為「海陽四家」之首,又稱「新安畫派」領袖。

清 弘仁 曉江風便圖(局部)

髡殘(1612——1692)字介丘,號石溪,又字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湖南武陵人。俗姓劉,20歲削髮為僧,遊歷名山,後往南京牛首寺,山水師法元人,畫面多巒幽深,長於干筆皴擦。布局嚴謹,墨氣沉著,景物茂密,境界奇僻。黃賓虹以為其特點是:「墜石枯藤,錐沙漏痕,能以書家之妙,通於畫法。」潘天壽評價說:「石溪開金陵,八大開江西,石濤開揚州。」(《聽天閣畫談隨筆》)石溪對於清代的南京以至現代的中國山水畫,有著很大的影響。

石溪的傳世作品有《報恩寺圖》《蒼翠凌天圖》軸《雨洗山根圖》軸等。

清 髡殘 蒼翠凌天圖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 個山、良月、道郎等。江西南昌人,明朝寧王朱權後裔,襲封輔國中尉。明亡後,隱居奉新山中,落髮為僧,後又改做道士。他懷念朱明王朝,深懷「亡國"之痛,精神鬱抑,情態顛狂。特殊的生活經歷、思想狀況決定了他繪畫創作的基本傾向,即用高度強烈的筆墨效果和象徵手法,抒發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輕蔑等種種對現實不滿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個性特徵空前突出。他筆下的魚鳥,神情奇特,常常顯出「白眼向人」或痛苦不堪、倔強的情態。他畫了不少孤魚一尾,無水無草,空曠無邊的畫幅,塑造了很多孤獨者形象。這些形象或表達了他對世態人情的嘲諷,或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寫照。

八大山人筆下的花不是春光花影,欣欣向榮,而是「濺淚」之花。有人題他的畫說:「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點出他不願北向俯首於清廷統治的心理。朱耷的花鳥畫粗壯禿扁的筆調、陰沉慘淡的濕墨,不計自然常態的形象,冷寂孤僻的環境處理以及不拘成法的構圖布局,沒有以往文人畫那種優雅文靜之意,而有幾分粗亂、生硬、狂猛,從而造成一種生冷、苦澀、帶刺的美,足以觸人心弦。

清 朱耷 花鳥山水冊

八大山人作山水畫數量不多,但極富個性。他曾一度臨習董其昌的山水畫,但他不像清初「四王」那樣泥古不化,釀成個性特徵不明顯的意境中和的特點,而是以枯老連綿而豪放暢快的筆墨,表現荒涼、野寂之境。在黑白分布中閃爍著不平靜的光彩,給人以山河破碎人傷心的感受。鄭板橋題其畫說:「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不多淚點多。」荒寒、孤寂是他作品的總的藝術格調。

「八大山人」之號是他晚年所取,取「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之義。這個號可以視為他生平落泊,但從苦難中升華的自我肯定。但是,升華與沉寂、自我肯定與現實感傷總是交織在一起的,他在作品題跋中常把「八大山人」連寫成「哭之」或「笑之」的字樣,以表明他哭笑不得的精神狀態,正是在哭笑之間,流露了真情。

清 朱耷 荷石水鴨圖

很難說八大山人的花鳥畫、山水畫有直接的師承關係,如他的花鳥畫有明代林良、呂紀的若干影響,也有徐渭水墨的奔放痕迹,但他自己就是一個下筆自成面貌、不落常套的創新立派的畫家。

清 朱耷 晚安冊

石濤(1642——1707)原名朱若極,法名道濟,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廣西梧州人。他也為明宗室後代,明之後與其兄出家為僧。時事變遷,皇室後代地位的失去並未使他思想上遁世消沉。與朱耷、弘仁等凄清仇恨的心境不同,他把對故國的懷念和自己內心的隱痛轉移到永恆、博大的自然的觀照中,以曠達的態度置身於山川的遊歷之中。他半生雲遊,曾飽覽了黃山、華山、匡廬、敬亭等名勝,這不僅使他的心靈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升華,而且形成他追求雄渾之美的高度修養,滋養了他的藝術生命。

他師法自然,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寫生實踐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前人的種種規範,創作出大量新穎獨特、千情萬態的優秀作品,為山川造像,為山川傳神。他的山水畫十分注重形式美,在筆法、墨法、布局等方面不落前人蹊窠,獨成見樹,決不拘於一種形體,而是配合了多種多樣的筆勢墨韻來抒發自己的藝術激情。他的筆墨有粗的、細的、光潔的、沉鬱的、明凈的、潑辣的,墨重處精神傑燦,墨淡處意氣華滋。石濤非常善於用點,他的點來得隨意,將濃淡大小意味變化多端的點分布於畫幅各處,形成強烈的形式感。他在實踐中總結出:「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岩萬壑明凈無一點。」總之,「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 石濤 淮揚潔秋圖

石濤的山水畫,筆墨、構圖千變萬化,風神靈動,代表著清代山水畫的最高成就。自石濤以後,山水畫在八大山人「揚州八怪」那裡取得了新的成就,將中國畫推向了新的境界——不同於宋元的境界。宋元以意境取勝,石濤以後.則以情感,人格取勝,使繪畫和明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採取了同步運動。

清 石濤 細雨虯松圖

石濤在藝術上有很深刻的見解,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題畫詩跋》等《畫語錄》十八章至今令史論家和畫家費研,其間技法之談層層披露,也有玄妙之說,參有禪理,故在古畫論中是一本難懂的書。概括起來,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有兩個:一是強調「有我」,另一個是「一畫」。

石濤在《變化章》提出:「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今人不明乎此,動則曰:某家皴點可立腳,非似某家山水不能傳久。......是我為某家役,非某家為我用也。縱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耳,於我何有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人我之腹腸。」又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頭地也,冤哉!」(見石濤畫)

這段話痛快淋漓地抨擊了復古主義的陳詞濫調,深刻地表達了藝術貴在創新,貴有「我」在的思想,把傳統的「六法論」推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同時,把繪畫這門藝術匯入了當時整個文壇的進步潮流——抒發情感、性靈——之中,給清代繪畫帶來了生氣。

清 石濤 蕉菊圖

石濤強調「有我」,並非不要「師造化」。相反,他很注意「師造化」。他在《山川》章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這段話深刻地闡明了客體與主體的關係;客體是主體的依據,同時又受主體的影響;主體要以客體為基礎,同時又要「化」山川為用。人與自然,既對立又同化。這是對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和情景交融的藝術觀的精闢闡釋和進一步的發展。

關於「一畫」,歷來認識不一。石濤說:「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行遠登高,悉起膚寸。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他還說:「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畫從心而障自遠矣。......是一畫者,非無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他還說過:「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一畫落紙,眾畫隨之」等。

清 石濤 詩畫冊

從這些說法看來,「一畫論」是非常深刻而豐富的美學思想。我們認為,它的哲學思想基礎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有莊子的「既雕既琢,復歸於朴」。就是說,中國繪畫的基礎是筆法(或稱「骨法用筆」),這是六朝時期奠定的,謝赫又在「六法論」中用「骨法用筆」四個字概括了它。石濤的「一畫論」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運用「道生一」,「萬物歸於一」的哲學武器,對「骨法用筆」思想所作的新的概括。「法於何立?立於一畫」,就是中國繪畫的全部功夫,最終(也是最初)都歸於「筆法」。能有一筆之法.能有一筆之骨肉,就是天地萬物的骨肉(畫作)。「―畫」要「意明筆透」,運用自如,由此出發,就能掌握「畫道」。這「一畫」從何而來?不能僅僅受於心,受於手,受於墨,還必須看到「一畫」含萬物之中,要從山川萬物中去體驗、錘鍊,才能真正掌握「一畫」。有了「一畫」之功,就可憑此「測」萬物,「參天地之化育」。這就是說,畫家觀察、感受萬物,總是要受統一的「一畫」(形式感、美感)觀的作用,不可能是純客觀的、冷漠的。

石濤主要的美學思想已如上述。此外他對「筆墨」等問題也有精到的看法。如「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筆與墨會,是為縕,......得筆墨之會,解氤氳之分,作辟渾沌手,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等,同樣有豐富的美學思想。

石濤的繪畫藝術和美學思想,對揚州畫派和近代中國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摘編自 | 《中國美術史綱》

作者 | 黃宗賢

- END -

編輯: 王欣郝赫 楊松霖 王玥


推薦閱讀:

Sarah Harvey 的繪畫作品(20pics)
從《聖母報喜》帶你了解歐洲繪畫風格變遷
怎麼逃離「猴子掰苞米」的怪圈?畫畫中的留錯意識,了解一下?
看了她們的畫太想去玩水了【水中美人】
「名家」蒼然筆墨,不負巴山蜀水——陳野平山水藝術作品

TAG:藝術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