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心是教育最大的「梗」 09
07-05
功利心是教育最大的「梗」——對話生物學家魯白2016年01月15日 09 :解放周末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無圖說本報首席記者 顧學文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應試的問題解放周末:在對中國教育的批評聲中,有人認為,是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使得孩子承受了過重的壓力;有人認為,學校唯分數論,在減負的口號下,學生的書包實際上越來越重了;還有人認為,我們的教育理念錯了,重知識、不重能力的培養。對此您怎麼看?魯白: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十多年前,我還在美國。有一次回國,我和北大的饒毅教授一起去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先生,當時他也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談起中國的教育問題,我們說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就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多少年來,中國老百姓一個強大的共同信念是,高考是一決勝負的「生死場」。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為了在高考勝出,就得上好的高中;為了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中考也得拼分數;為了上好的初中,就得上好的小學;為了上好的小學,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那麼,如果沒了「一考定終身」這回事,問題不就解決了?解放周末:一直以來,這都是個兩難的選擇。果真取消了考試,那用什麼替代手段來進行考核和選拔呢?魯白: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借鑒美國的做法。美國高中生可以多次參加「高考」,取成績最好的一次。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招生時的考察方式,除了看成績單、推薦信和面試,還看學生在課外活動、社區服務中的表現,以及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領導能力,同時也會考察學生的才藝,音樂、美術、體育等。我們希望,一旦大學的招生標準變了,高中的教育目標會跟著變;高中變了,初中、小學也跟著變。這樣一來,就能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是只關注分數。解放周末:聽了你們的建議,周老如何表態?魯白:周先生十分含蓄、溫和,他說,你們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考慮成熟了可以寫成報告。但在這之前,你們要研究一下,當年中國台灣的教育改革為什麼會失敗。那場改革的倡導者和執行者是李遠哲教授,他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改革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最後失敗得很徹底。台灣、大陸文化相通,台灣的教育改革失敗很能說明問題。解放周末:研究之後,這個教育改革的失敗案例給了你們怎樣的啟發?魯白:不如說是打擊吧。李遠哲的教育改革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希望借鑒美國大學的考察制度,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體制弊端;二是搞多元辦學,鼓勵民間資本辦私立學校、社區學校。結果,前者引發大面積的作假,後者則導致亂象叢生,甚至花錢就可以買到文憑。解放周末:作假與亂象,為何會滋生?魯白:我想,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時台灣社會文化中的不誠信。設想一下,在一個誠信度低的社會中,人們會用各種不誠實,甚至是欺騙的手段應對各種標準。要推薦信?學生自己寫得天花亂墜,老師看也不看就簽字;要看做過什麼公益項目?家長幫著胡編亂造;要看社區服務的時間?跑去相關部門蓋個圖章就是了;至於個人自述,有專門的高手收費代寫。解放周末:這就成了一場「合謀」。於是,當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因作弊而被判刑的消息傳至國內時,我們聽到的惋惜聲竟然多於譴責聲。當為達目的而背棄誠信成為一種可被社會理解的行為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淪陷了。魯白:所以,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高考的問題、應試的問題,因此也就不能靠,至少不能完全靠政府、靠教育部去解決。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出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這些流傳甚廣、影響至深、普遍認同的「名言」,都在灌輸讀書的功利性目的解放周末:歸根結底,教育問題是一種文化惡疾在教育領域的映射。魯白:是的,正是文化上的功利主義,造成了教育上的急功近利。許多長久以來被推崇的「至理名言」,其中就隱含著明顯的功利性:最赤裸裸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而優則仕」,則將讀書和做官直接掛鉤。其他如「讀破萬卷書」的說法,將教育簡化為僅僅是讀書,模糊了其他能力的培養;「頭懸樑、錐刺骨」的故事,「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告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也容易讓人們從求學之初就對讀書抱有偏見,以為那是件苦差事。這些流傳甚廣、影響至深、普遍認同的「名言」,都在不知不覺地灌輸讀書的功利性目的。我們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們,都共享著這樣的文化,這使得教育問題愈演愈烈,陷入惡性循環。解放周末:教育不可功利,但教育也還是有目的的。您認為教育的目的,或者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魯白:我在大學裡教書,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家長,女兒今年考大學,兒子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了。我對大學本科的教育想得更多些,我們就從大學談起吧。幾年前,我出席兒子的大學開學典禮,當時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雪莉·蒂爾曼在演講中,講的就是大學本科教育的目的。但是,演講結束後,仍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家長圍住她問:學校如何保證我的孩子畢業後找到好工作?或者如何進入哈佛的醫學院、斯坦福的法律學院、麻省理工的商學院讀碩士?雪莉回答說:你們不應該在孩子剛踏進學校大門時,就想著出去後的事。找工作不是目的,做有趣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目的。在這位校長看來,普林斯頓有優美的環境、優秀的同學、智慧的老師、一流的課程、豐富的課外活動,為什麼不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好好發掘和發展自己?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擅長的是什麼,將來才能在社會上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解放周末:也許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自我發現之旅並不一定輕鬆愜意。魯白:普林斯頓曾經有一位叫詹姆斯·麥迪遜的學生。他在學校里學了拉丁文、希臘文、哲學、自然科學、地理學、數學和修辭學。可是畢業後,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他向校方申請再讀一年,又學了希伯來語和政治哲學,但他還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於是,他四處旅行,旅行回來就住在父母家裡。最終,他發現自己對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的國家充滿激情,而這也能發揮他在寫作和辯論方面的才能。後來,他成了美國的第四任總統。這就是一個學生通過接受大學教育、最終發現自我的故事。互聯網時代,大學也許已經不是學習知識的唯一場所。麻省理工學院把所有的課程、所有名教授的講座都放在網上,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免費看到,但人們為什麼還要到麻省理工讀書?因為上大學不等於上課,你聽課的時候,不僅僅是在學老師講的知識,還在學老師的風格、老師的個性、老師的做人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學校還有那麼多同學,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志願者活動,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大學的性格和大學的文化。文化才能熏陶人。所以,不是你上了麻省理工的網上課程,就能變成一個真正的麻省理工學生。中國學生在認識自己這件事上,花費的精力是遠遠不夠的解放周末:身處大學之中,是什麼讓人真正成為一名大學生?魯白:首先,大學會幫助你發掘興趣與潛能,點燃你對某一學科、某一領域的激情;第二,大學生活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個性,了解什麼是你的長項,什麼是你的短板;第三,大學是新興學科的信息匯聚地,可以幫助你找到有發展前途的領域。但是,中國學生在認識自己這件事上,花費的精力是遠遠不夠的。不管自己是否喜歡、是否適合,只要社會上流行的、將來能賺錢的專業,大家就趨之若鶩,但又有多少人脫穎而出?沒有興趣的支撐,是很難深入去鑽研一門學科的,自然也很難做出成就來。長此以往,造就的是一個庸常的社會。解放周末: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是有好奇心的,從小學到中學,孩子的這份好奇心往往被抹殺了,變得越來越「老成」。魯白:那是因為我們的中小學,有些重要的東西沒教,而是反覆糾纏於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我兒子讀小學的時候,非常調皮搗蛋,我經常被老師叫去訓話。升中學的時候,雖然他已被幾所重點公立中學的「天才班」錄取了,但考慮到他需要加以管教,我就送他去讀華盛頓地區一所歷史悠久的私立學校,該校以管理嚴格出名。在拜訪該校負責人時,我問他學校都教些什麼。負責人說教三樣東西:第一是知識和技能;第二是道德的培養,孩子要有羞恥感、正義感;第三是修養,或者說是教養。解放周末:知識、技能好教,但道德、修養這樣概念化的目標培養起來就難了,應該怎麼培養?魯白:我當時也問了這個問題。當時這位負責人的觀點是,體育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途徑。他們學校非常重視體育,每個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體育活動,而且是團隊性質的體育活動。老師除了教課之外,還必須是某個運動隊的教練。為什麼這麼重視體育?多年後,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體育不等於鍛煉身體,體育中有體育精神,而體育精神是無法在課堂上教授的,學生必須身體力行,參與其中,才能有所體驗、有所感悟。通過體育運動,培養了孩子的規則意識、公平競爭意識,就是輸,也要輸得有風度。很多深刻的道理,是要靠自己體驗出來的。解放周末:教育目的不同,培養出的人才自然也是不同的。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當下在人才培養上的缺憾。魯白:我們學校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常說,清華培養出來的學生,均值高,方差小。就是清華的學生整體都很優秀,但很少有特別突出的,近些年少有冒尖人才、創新人才。平時在校表現也是如此,學生完成任務的能力很強,但很少能自己發起項目。批判精神也不夠,少有挑戰老師權威的。怎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一開始就帶有功利性,和分數不相干的東西,便不捨得花時間與精力去關注。不少家長,從孩子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進入大學選課,樣樣過問,務必樣樣要有實際功用。功利帶來的結果是,興趣被拋棄了。事實上,一個人在人生的長跑中跑多遠、跑得精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積極主動。比如,研究生選課題,你是等著導師給你題目去做呢,還是自己主動選題?當然,如果你對自己的愛好、長短處都沒有了解,你想選也選不了。我做博士後研究時,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保羅·格林加德,他是腦神經蛋白磷酸化研究的鼻祖。他讓我做synapsin(突觸素)的磷酸化研究,我說我對synapsin在神經突觸發育中的功能更感興趣。於是,他支持我去與著名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的實驗室合作,結果獲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解放周末:除此之外,您所看重的優秀人才還有哪些特質?魯白:創新的精神和標新立異的勇氣。杜甫有句名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要寫出與別人的不一樣。王安石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苦思良久,從「過」改為「入」,又改為「滿」,改了十多次,最後才定為「綠」字。做研究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思路、方法,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今天,我們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培養出一批有勇氣、有膽識、有冒險精神的「四敢」新人。一是敢問,敢於提出自己的質疑,誰說教科書上全是正確的?二是敢做,比如,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不是什麼大科學家,而是一位博士後和一位研究生,但他們解決了20世紀生命科學中最重大的科學問題。三是敢試錯,不要怕犯錯誤,改了不就好了?四是敢堅持,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對的,不要輕易放棄。到底是孩子的成長重要,還是家長的面子重要解放周末:即使教育的目的得到明確,但若是教育評價體系不改變,唯分數論依然會「綁架」教育目的。魯白:對,評價體系對目標起著導向作用。我是個愛較真的人,兒子被普林斯頓錄取後,我依然「固執」地想知道普林斯頓的錄取標準。美國很多名校都不公布錄取標準,我就特別好奇。在我的一再追問下,雪莉校長說,學校確實沒有寫在紙上的標準,但又確實是有標準的。她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學校曾經需要在兩名申請者中作出選擇,錄取其中的一名。他們一個是黑人女孩,一個是白人男孩。女孩的考分是2100分,男孩是2390分,但最終被錄取的是女孩。為什麼?女孩來自單親家庭,除了上學,她一周還要工作30個小時,在家照看弟弟妹妹,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去社區做志願者。另外,她在數學方面有突出表現,她所在的中學送她去附近的大學上數學課。而男孩的母親是某政府部門發言人,父親是律師,他比女孩佔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對於這樣的選擇,雪莉解釋說:「如果我們現在給男孩、女孩拍張照,把這一刻定格下來,那麼,確實是男孩優於女孩;但如果我們拍部電影,呈現這兩個人的成長軌跡,顯然女孩是在嚴重缺乏學習資源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走到今天的,而這恰恰是我們所看中的。我無法告訴你具體的標準,因為標準在我自己的體會中,在我們的選擇中。」在這裡,我不是說所有美國的大學都很好,都值得我們學習,事實上,美國一些常春藤學校的錄取標準也飽受批評,存在拼爹現象。中國教育有問題,美國教育也有問題,但至少雪莉說的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解放周末:歷史地、動態地評價一個人,這樣的視野才具備廣角鏡的廣度。魯白:現在國內也有一些人在考慮改革教育的評價體系。新浪創始人王志東是我朋友,他最近在做一個叫「校內外」的手機APP。如果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面有特長,那就請他把從小到大、到現在為止的所有音樂作品都上傳。有繪畫特長的學生也一樣,既然要以繪畫特長為自己申請大學加分,那就讓我從你小時候的作品看起。這就拉長了考察的時間長度,抬高了作假的成本,因為你不能在幾年、十幾年裡都作假。解放周末:所有的改變,都應該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從批判者到檢討者,再到建設者。魯白:如果每個人不再功利,能夠做到誠實守信,那麼,教育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教育的現狀是可以改變的。好的教育是幫助人們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這對個人的發展是最好的,對我們的社會也是最好的。在我看來,教育應該是雙軌制的:一部分人特別愛學習,特別擅長學習,那就讓這部分人往學術、科研的方向發展;另一部分人在其他領域各有所長,那就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既能實現自身價值,也同樣是在為社會作貢獻。比如德國的技術工人,他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低,工作可以給到他們獲得感。而我們現在是,把所有人都往讀書一條道上趕,所謂「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走不遠的。到底是孩子的成長重要,還是家長的面子重要?那些只關心「成功」的家長,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當下的教育體制一直為人們所詬病:負擔過重,唯分數論,重知識、不重能力的培養……最終「炮火」都集中在一點——應試。對此,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完全是高考的問題、應試的問題。在特定情境下,教育的批判者,正是教育問題的製造者。急功近利的心,缺乏誠信的文化,是教育最大的「梗」,而這,與每個人相關。魯白1996年 發現了神經營養因子對學習記憶的促進作用,開闢了新的神經研究疆域。歷任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兒童發育研究所神經發育研究室主任、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基因認知與精神項目副主任。2009年回國,2013年出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今天被老師踢出家長群,中國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為什麼實力不行的東南大學,卻被人說的很強?
※為什麼知乎上有那麼多OIer?
※放牛班的春天│從此以後,再也沒遇到過他那樣的好老師
※為什麼大多數家長,會把小孩放在這樣的教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