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二級案例

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操作技能綜合評審文章撰寫要求一、評審文章 考生必須提交兩篇文章,包括案例報告1個,個人分析報告或研究報告1個,具體題目可自行擬定。二、文章撰寫要求 1、必須由考生獨立完成,不得抄襲或請他人代寫,引用部分內容須註明出處,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2、文章字數不少於3000字。 3、文章一律採用A4紙列印,一式5份,裝四個檔案袋,附一份電子版論文。 4、考生應圍繞文章主題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或個人分析,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實踐,得出相關結論,並將這一研究過程和結論以文字、圖表等方式組織到文章之中,形成完整的文章內容。 5、文章內容應做到主題明確,邏輯清晰,敘述流暢,結構嚴謹,理論聯繫實際。三、文章格式的一般要求 1、文章由標題、署名、摘要、正文、注釋及參考文獻組成。 2、標題即文章的名稱,它應當能夠反映文章的內容,或是反映論題的範圍,盡量做到簡短、直接、貼切、凝練、醒目和新穎。 3、摘要應簡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不超過500字。[200左右吧] 4、注釋是對文章中需要解釋的詞句加以說明,或是對文章中引用的詞句、觀點註明來源出處。注釋一律採用腳註的方式(即在頁末加註釋)。 5、文章的末尾須列出主要參考文獻的目錄。 6、注釋和參考文獻的標註格式為:(1)圖書:作者、書名、出版城市、出版社名稱、出版年、版次、頁碼(2)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年份、卷號(期號)、頁碼四、文章的內容要求(一)案例報告內容 1、一般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個人成長史、精神狀態、身體狀態、社會功能、心理測驗結果P9、15 2、主訴和個人陳述:包括問題發生髮展過程,求助原因。P15-52 3、觀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諮詢師觀察的結果和求助者親友反映情況。 4、評估與診斷:包括心理狀態的評估、診斷與鑒別診斷、診斷依據。P22-52;基礎P425下 5、諮詢目標的制定:包括具體目標、最終目標、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P68 6、諮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與原理、雙方責任與義務、時間和費用等.P74 7、諮詢過程:包括諮詢階段的劃分,各階段的任務與完成情況。P73 8、諮詢效果評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評估及心理諮詢師的評估和心理測驗。P133(二)個人分析報告內容(可根據自身情況參考以下項目撰寫)1、自我成長分析(1)應怎樣評估自己的發展史?高峰和低谷分別在哪裡?(2)我何時意識到自己已成為一個成人了?我是如何處理這種認識的?(3)我最好的五個品質是什麼?(4)在我的人生中哪五個方面是需要增強的?(5)我的基本人生觀是什麼?(6)我最近大部分時間的心情是怎樣的?(7)一般情況下我是怎樣看待其他人的?(8)在我對生活的看法中,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道德標準、性別和性傾向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9)我是什麼樣的人格類型?(10)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誰?(11)我認為的成熟標準是什麼?(12)我的個人奮鬥目標有哪些?(13)什麼人或什麼事影響了我的人生髮展?(14)我最好的朋友會怎樣評價我?(15)人們對我的批評意見集中在什麼方面?(16)用哪三個形容詞能最好地對我進行描述?2、職業行為分析(1)我為何要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2)成為心理諮詢師後,我的情緒問題是否會被明確並得到解決?(3)我需要做什麼準備才能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4)我具備哪些條件能使我成為一個出色的心理諮詢師?(5)我經常出現的反移情問題是什麼?(6)我對求助者有何期待?(7)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何期待?(8)我希望從同事那裡獲得什麼?(9)我的職業優點和弱點有哪些?(10)我的職業奮鬥目標有哪些?(11)我的同事會怎樣評論我?(12)我希望接待哪一類型的求助者?為什麼?(13)我將如何應對自己的心理壓力或崩潰狀態?(14)我如何處理對於自己工作的讚許和責難?(三)研究報告的內容(可參考以下項目撰寫)1、諮詢理論概述(選擇某種諮詢理論)(1)諮詢理論的名稱(2)諮詢理論的發展史(3)諮詢理論框架(4)諮詢技術2、案例分析(1)運用上述理論解釋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2)運用上述諮詢技術解決心理問題(3)評估諮詢效果3、個人體會(1)結合實踐談談自己對該理論有何新的認識?(2)結合實踐談談對該理論的諮詢技術有何新的體會?五、文章提交要求考生在參加統考報名時提交文章磁碟文件1份和書面列印稿5份,文章一律裝入文件袋並貼封(文件袋封面格式和文章首頁格式見附表1、附表2)。附表1附表2

  • 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治療的一個案例報告摘要:本文通過對一例有強迫搖頭動作的男高中生求助者的諮詢案例研究,結合諮詢過程,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對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進行了解釋和分析,節選部分諮詢過程說明了合理情緒療法相關技術的使用和諮詢效果評估的有關問題,最後結合該案例總結了作者對合理情緒療法的應用體會。一、一般資料曉C,男,18歲,高中二年級學生,姐弟三人,排行第三。身高大約1.75左右,體態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無精神疾病史。父親曾是中學教師,後來父母一起經商,家庭和睦,無老人同住。從小由於父母工作的需要而跟隨他們輾轉數地,10歲時在S省的某市定居。存在強迫搖頭動作,明知道沒有必要,但需要很大克制力控制,總擔心會有什麼不幸的事情發生在家人身上。強迫動作持續四個月有餘;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於時間所迫希望藉助幫助趕快解脫;學習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礙。未查出幻覺、妄想及其他思維障礙。無情感高漲或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慾望強烈。精神活動協調一致。個性比較穩定。心理測驗結果:1、《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驗結果:軀體化 強迫 人際關係 抑鬱 焦慮 敵對 驚恐 偏執 精神病性1.1 2.9 1.3 1.5 2.1 1.0 1.8 0.8 0.5 總分超過160分2、《焦慮自評量表》(SAS):粗分52,標準分為65二、主訴總是有搖頭的動作,需要極大的剋制能力才能有所控制,四個月有餘。感到焦慮,煩躁,痛苦。三、個人陳述自己原來一直覺得很幸福。父母勤勞善良,循循善誘。還有兩個姐姐,很疼愛自己,父母不在家時她們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就在初中二年級(三年前)的一個休息日,自己和二姐從外面回來,快到家時自己就高興地先跑回去了,可是等了很久卻不見姐姐回來。於是就跟著爸爸媽媽去找,走在路上就聽見姐姐被車軋死的消息,等自己瘋跑著去看的時候已經晚了。於是自己非常自責,覺得應該跟姐姐一起不該自己一個人跑回家。姐姐的去世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摧毀性的打擊,生活本來應該是幸福的,然而卻無端地出現了這種讓人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到現在還覺得對未來的事情沒有控制感,就感覺生活中總是充滿黑色的未知數和不幸。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就能這樣瞬間結束還有什麼是發生不了的呢?後來就特別害怕家中的其他人在自己看不見的時候會有什麼不妥的事情發生。每當父母其中的一人稍微晚回家一會兒,都會焦慮不安。自己不能容忍其他家人再受傷害了。到開始上高二時,由於學習繁忙為了節省時間就住校了,這樣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了,看不見他們就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家人會出什麼事情。這使自己很煩躁,注意力也受到一些影響。自己害怕並覺得不能讓想像中的情景發生,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一有那些念頭,就拚命地搖頭想要甩掉那些想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習慣——當有不吉利的想法時,就會搖頭。剛一開始時,搖頭是沒有規律的,到後來,就慢慢形成了規律:只是想向右搖;三下、停頓、五下、停頓、六下;到中間出現任何錯誤,比如別人打擾,或搖錯了,就要重新搖。因為自己深信搖頭是「避免災禍」的一種必行的方式。好像冥冥中有一個自己的神,自己是在用這些方式來向他祈禱,祈禱家裡的人平安,祈禱家裡的人健康。搖頭後覺得會受到庇護,家人就可以免遭災禍了。對行為的重複使得自己最大的痛苦不是對生活的恐懼,而是想擺脫它們。這種焦慮,煩躁,痛苦的狀況持續了三個月。就在這時,開始聽到別人議論自己的古怪行為,於是更加意識到不正常程度有一些嚴重了。就開始有意識地剋制自己:不再無限制的搖頭,而是固定地在一天的一些時間段進行——早晨,午飯後,晚飯後,睡覺之前。這樣做的意思是「在固定的時間裡統一把壞的想法清理掉」。但覺得進一步克制需要一些困難,加上課程的難度增大並且也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心理問題」就希望通過心理諮詢來儘快解決。
  • 四、觀察和他人反映心理諮詢師觀察印象:求助者衣著得體,乾淨利落,接觸主動,思路清晰,有條理,語速較快,表情自如,大方懂禮。精神容易緊張,焦慮,稍有急躁,求治願望強烈。求助者同學反映:「求助者有精神病,總是無緣無故地搖頭」。五、評估與診斷1.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和核實,該求助者的現狀是:心理上,自責、焦慮、因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行為而感到痛苦、煩躁,注意力受到影響;軀體上,伴有強迫搖頭的動作;社會功能上,學習效率有所影響。沒有器質性病變,內心衝突具有道德色彩屬衝突的常型範疇。2.根據心理測驗結果和軀體疾病歷史、精神病家族歷史以及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的表現排除了器質性精神障礙。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根據判斷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項原則來分析,求助者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一致的,表現在出現問題時都有一定的誘因,自己對癥狀有很好的自知力,求治欲強;其認知、情緒、意志三個方面的心理活動是協調統一的;人格很穩定。所以排除重症精神病。3.《SCL-90》量表的強迫因子分超過2分,篩選為陽性。4.與神經症相鑒別:按照許又新教授的神經症與正常的分界標準,該求助者病程為四個月,評分2;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儘快擺脫,評分2;能照常學習只是效率有一點影響,評分1。總分5,並且內心衝突屬於現實性和道德性的常形範疇,所以不足以診斷為神經症。綜上所述,將求助者的癥狀診斷為可疑強迫性神經症。5.原因分析1)生物原因:未發現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生物學因素。2)社會原因:a.求助者早期隨父母不斷搬遷,形成了不安全感;b.姐姐去世這一負性生活事件;c.缺少社會支持系統,求助者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溝通過,沒有得到別人的關懷,並且離開父母來到學校加劇了心理癥狀。3)心理原因:a.認知出現了偏差,具有不合理信念;b.強迫行為和自我反強迫加劇了內心的痛苦;c.情緒緊張焦慮;d.人格特點上容易焦慮,急躁,缺少韌性。六、諮詢目標的制定根據評估診斷和分析,同求助者商量,確定如下諮詢目標:(1)具體目標和近期目標1、糾正求助者的絕對化要求自己的錯誤認知,如「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可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不能讓不確定的事情發生,自己應該對家人起到保護作用」。學會接受不確定性。2、減少求助者因錯誤認知而引發的強迫動作,爭取由每天晚上一次進一步減少到無。讓其學會用有效的辦法來增加自己對生活的控制感。3、減輕求助者因為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而產生的痛苦和由對未來事件不合理預期而產生的焦慮情緒。(2)最終目標和長期目標完善求助者個性,使其養成良好的認知習慣,達到自我關懷,自我接受,具有變通性敢於嘗試;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人的潛能,達到人格完善。七、諮詢方案的制定(一)主要諮詢方法與適用原理:合理情緒療法求助者最明顯問題是:「搖頭」的強迫動作以及與之相聯繫的因自我強迫與自我反強迫而產生的痛苦。究其原因,求助者的心理行為問題是由認知因素引發的:求助者受應激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對其產生了負性情緒和錯誤評價,並影響以後的生活。求助者遭遇「姐姐去世」這個應激事件,並因此把不確定性事件的可能性過分地誇大,總去想一些「不吉利」事情發生的情況。絕對化地認為自己必須做些什麼來制止念頭中的不吉利事件的發生,於是求助者用搖頭來避免不良的念頭,並給自己的「搖頭」行為冠以吉利的色彩來達到避免想像中的不吉利事情發生的目標。而且深信為了徹底避免,應做出更多的努力,於是就不斷重複以表明自己的努力程度,從而象徵性地減輕內心的焦慮,這又使得不良行為強化[1]。使求助者產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他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錯誤的思想及與現實不符的看法使其產生情緒困擾。所以只有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辯,改造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並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觀念,才能幫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心理行為問題,以合理的人生觀來創造生活,並以此來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而合理情緒療法正是致力於改善個體的認知系統中對事物產生的不合理、不現實的信念。所以用合理情緒療法能夠解決求助者的根本問題。

    另外,求助者年紀較輕,智力良好,文化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也為運用著重認知取向的合理情緒療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求助者的意志水平也很高,在來諮詢前就已經通過自己的意志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自己的問題,所以選用合理情緒療法給予其認知的引導,使他在改善其信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意志能力會有更大的成長。(二)雙方權利和義務[一版教材提法](1)諮詢過程中,求助者的權利和義務:權利:1.求助者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選擇諮詢師;2.對諮詢進程不滿意可要求更換諮詢師;3.對諮詢方案、諮詢收費、諮詢時間的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義務:1.遵守諮詢機構的有關規定;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諮詢收費、諮詢時間等方面的規則;3.求助者應尊重諮詢師,按照預約時間不失約、不遲到,如有特殊情況提前通知諮詢師。(2)諮詢過程中,諮詢師的權利和義務:1.熱愛本職工作,堅定為社會做奉獻的信念,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與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諮詢關係。2.心理諮詢師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籍、宗教信仰、價值觀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視求助者。3.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關係建立之前,必須讓求助者了解心理諮詢工作的性質、特點、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權利和義務。4.心理諮詢師在對求助者進行工作時,應與求助者對工作的重點進行討論並達成一致意見,必要時(如採用某些療法)應與求助者達成書面協議。5.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不得產生和建立諮詢以外的任何關係。盡量避免雙重關係(盡量不與熟人、親友、同事建立諮詢關係),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對諮詢師的信任謀取私利,尤其不得對異性有非禮的言行。 6.當心理諮詢師認為自己不適合對某個求助者進行諮詢時,應向求助者做出明確的說明,並且應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將其介紹給另一位合適的心理諮詢師。7.心理諮詢師始終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三)諮詢時間與收費諮詢時間:每周1次,每次60分鐘諮詢收費:每次80元人民幣心理測驗收費:《SCL—90》60元;《SAS》40元八、諮詢過程(一)第一次諮詢(2005年4月16號)收集臨床資料、評估問題之後,結合曉C列出的他最想解決的問題,我們制定了諮詢目標:1.消除搖頭動作這一行為障礙;2.消除自己的焦慮,煩躁和痛苦的情緒困擾。在第一次會談的剩餘時間裡我用表格的方式向她簡單介紹了合理情緒療法(RET) 的基本理論模型(ABC模型 )。表格如下:誘發事件A不合理信念B情緒及行為上的後果C(非功能性的)A 二姐的去世B(1)一般不合理信念: 姐姐的去世糟糕透了,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摧毀性的打擊,以後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可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具體不合理信念:1.感覺生活中總是充滿黑色的未知數,什麼不幸都可能發生。2.家人會隨時出現不測。(2)一般不合理信念:不能讓不確定的事情發生,自己應該對家人起到保護作用。具體不合理信念:1. 姐姐去世有自己的責任。2. 自己應該努力避免讓其他家人受到傷害,他們不可以再出什麼意外了。3.絕對不能讓想像的事情發生。4.搖頭能取消不吉利的想法,是「避免災禍」的一種必行的方式C自責;焦慮;擔心;意義化的「搖頭」動作表格中包括了他的感受、信念(對事物的態度、想法)和行為。我讓他把這個表格帶回去,以期使他看出,他的不合理信念與情緒及行為反應之間的聯繫。我向他強調:他可以嘗試把所有問題,都用這種表格的模式劃分成三部分即誘發事件A(如:二姐的去世)、信念B(對事件的看法和態度)和結果C(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

  • 此外,我向曉C解釋,會談後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諮詢的重要部分,對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檢查越認真,諮詢的進步就會越快。我還強調:諮詢的目標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負性感受,只是要學會使感受與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過度的反應。如姐姐去世了,悲傷是正常的,覺得生活一片黑暗就不是與事件相符合的感受了。(二)第二次諮詢(2005年4月23號)(1)修訂諮詢目標在曉C的第二次諮詢中,重點主要集中於兩個不同的問題上:二姐去世後產生的自責、焦慮、擔心情緒,對生活的不良預期;以及為了消除不吉利念頭而產生的強迫「搖頭」的行為。從分析C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緒、認知和行為入手,經過雙方的協商修訂了C諮詢的目標。1)行為目標:學會以有效的,有建設性意義的行為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擔心。而不是靠賦予無意義行為「祈禱」、「吉利」的含義並重複它來減輕自己的焦慮。2)情緒目標:降低他因為姐姐的去世而產生的自責,焦慮,擔心和無控制感。3)認知目標(須予以糾正的靶目標):1.自己應該並必須對家人起到保護作用(如:姐姐去世有自己的責任,自己必須努力避免讓其他家人受到傷害)。2.生活應該是幸福的(如:姐姐的去世讓人無法忍受,悲慘透了,是摧毀性的打擊。父母不可以再出什麼意外了)。3.「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發生的可能性」(如:父母晚回來一會就會擔心;家人會隨時出現不測)4.不應該有那種念頭,搖頭是「避免念頭中災禍」的一種必行的方式求助者絕對化地認為自己必須對家人起到保護作用,這使他自責、焦慮、擔心;這些情緒又使他絕對化地認為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可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導致了腦子不由自主地想不吉利的念頭;自己又認為不能讓想像中的事情發生,於是賦予搖頭「能取消不吉利,避免災禍」的意義。這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即「絕對化要求」,這也是求助者曉C各種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諮詢中已經對求助者講過,可以把他的任何問題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於情緒和行為之間的信念是什麼。第二次諮詢我們開始了這個具體工作。(2)針對修正後的諮詢目標,開始進入修通階段。諮詢師主要用了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和合理情緒想像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以下是技術運用過程的對話節選:(求助者C,諮詢師T)T:下面我們就來談談你的一些想法:你說你姐姐的去世對你個很大的打擊,是認為以後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可怕的事情發生嗎?C:是,生活中總是充滿黑色的未知數,什麼不幸都可能發生。家人會隨時出現不測。T:按你所說的生活中「充滿」了自己無法控制的災難性的事情是嗎?C:是的,本來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晴天霹靂似得出現了這種事情,這樣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其他的還有什麼是不會發生的呢?T: 那麼在你姐姐去世後你又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吧!父母情況也不太好是嗎?C: 那倒也不是,其他的都還挺正常。T:你前面說生活中充滿了災難,可是現在怎麼又說是「挺正常」呢?C:沉默……可是有時候突然發生的事情的確很讓人難以接受。T:是的,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摯愛親人的離去的確很讓人難過,但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畢竟很小,咱們不能用這種發生概率極小的事情來概括生活的全部是嗎?C:沉默……T:咱們來做個「合理情緒想像」的小練習吧。請閉上眼睛想像:在江南的一個三口之家,晚上父母與兒子互道晚安後去休息了。能想像得出來嗎?C:太能了!這正是我們家的情景,只是我們家曾經是五口人。T:好的,繼續想像,在他們熟睡中,聽到了喧鬧呼喊聲,原來是發生了洪災,醒來一看水已經很深了。然後他們逃亡,在一片黑暗的慌亂中男孩和家人走散了,等他被人救後醒過來發現只剩下了自己,獲救的人寥寥無幾。能想像到嗎?
  • C:可以,我看過九八年洪災的記錄片。我覺得那個男孩子肯定無法承受,肯定會崩潰的。T:是呀,你經常會體驗到這些情緒。但是你現在想像著那個男孩把這種情緒轉變為是一種悲哀甚至還有一些對生活的信念。仍然保持剛才的想像,但僅僅是悲哀卻懷有信念的情感。能做到嗎?C:我在努力......可是我只能感覺到失去所有家人的絕望,而無法感到希望。T:幸福的生活是人人都渴望的,並且希望它長久。但天有不測風雲,這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大水過後很多家庭都毀滅了,但自己還活著,自己正是家裡的希望,所以不能絕望是不是?你只是為失去家人而感到悲傷而已,並不是被摧毀了……現在的感覺怎麼樣?C:您的話使我想到了美國小說《飄》里的女主人公,她的家園在南北內戰中失去了,她失去了一切,但她依然決心要重振家園。我跟他們相比並沒有失去一切,還沒有那麼糟糕。T:很好。那你覺得他們在經歷生活的重創後有理由相信「生活充滿著黑暗的未知數」嗎?C:那樣不太好,因為南北內戰也就一次,洪災也是,新聞上說是百年不遇的。T:好,現在停止現象,現在覺得自己的生活中還是充滿著黑色的未知數嗎?C:我想不會了!那樣想也沒什麼價值,應該像《飄》里的思嘉那樣才對!T:我很高興你能這麼想!你已經發現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那種信念誇大了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這使你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不能客觀地評價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相應地就不能有效地去面對。C:我明白了,我應該過多得想一些實際的事情比如提高我的成績等來讓生活更好。而不是去想些我控制不了的並用搖頭的方式來向看不見的神祈禱。我必須用有效的方法保證我其他的家人不再受傷害。T:很好!原來你把自己遭遇的生活事件看成是糟糕至極的,並誇大了它的後果,不能正確地對待不確定性。這使你產生了不合理的應對方式。現在你已經發現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並在努力試著用新的想法來代替,這正是我們要做的,更是你的一個很大的進步。這種新的想法需要你不斷實踐去強化它,當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後舊的習慣也就清除了。你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因為原來你就通過自己的努力大大減少了搖頭行為的頻率,現在你也可以在正確的信念的引導下進一步戰勝目前的狀態。為了鞏固新的想法,並使你更熟練地運用ABC理論來發現自己的其他不合理信念,我給你留兩個作業好嗎?C:好的!T:第一個作業是認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這些信念辯論:「姐姐的去世糟糕透了,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摧毀性的打擊。」;「可怕的事情隨時會發生,以後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可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自己應該對家人起到保護作用,必須保證其他家人不再受傷害」。第二個作業是行為方面的:想要搖頭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能繼續克服困難,生活還是很美好的,我能用有效的方式來使生活過的更好,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來使父母幸福。」(三)第三次諮詢(2005年4月30號) (1)對第二次諮詢遺留下來的他的「我必須要保證我其他的家人不再受傷害」的不合理信念做出討論:肯定他的這個動機:想要保護家人是好的,也是有責任心有愛心的表現。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須要做到,這就是一個不太實際的目標,甚至對自己實現目標有阻礙作用。而合理的想法則會使目標更易實現。(2)結合他的作業和前兩次的諮詢結果進行總結。給求助者建議,要經常對自己說: 1.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2.我懷念逝去的姐姐,但我也會通過自己的進步讓父母幸福。 3.生活會在我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變得更美好。

    blog.sina.com.cn/ruishiedu

    推薦閱讀:

    正常的性成長是什麼樣的?
    一直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回到現實世界是什麼樣子?
    你從貧窮中獲得了什麼?
    成長最快的方式,認真對待你討厭的人
    男朋友比自己好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心理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