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家庭沙龍

  近日,廣東省婦聯一項網上調查顯示:什麼才是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這個問題讓超七成的父母很頭痛。的確,在家庭生活中,該讓孩子每天坐在鋼琴前練琴,還是讓孩子多外出參加體育運動?該讓孩子好好學習,還是讓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諸如此類的問題,讓父母很糾結。那麼,孩子到底應該如何發展?家長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讓孩子獲得「與生俱來」的能力

  □袁躍興

  當代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困惑,與當下社會的教育環境有很大關係。

  如今,社會上熱衷於「少年成功」的炒作;不少學校推行的是揠苗助長的「超前教育」;家長接受的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結果,在這樣的教育成長模式和參照系下,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比拼孩子,成了「分數爹媽」。而孩子們則像家長急功近利期望的那樣,或想當官,或想當富翁,或想當CEO,完全沒有孩子自我、個性和人格的成長發展目標。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不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嗎?

  如今,社會上流行各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還有很多急功近利式的方法,包括「虎媽」、「狼爸」這樣的極端教育行為。對這些觀念和方法,家長們有的接受,有的深感矛盾和困惑,更多的則不知所措。所以,作為家長,非常有必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方法。

  魯迅的教子方法是,善於啟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愛兒子而不溺愛兒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兒子,通過說理的方法使兒子明理、改過,把功夫下在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葉聖陶對兒子葉至善是這樣教育的,從不逼他考個好分數,從不強迫他將來一定要上大學,也不干涉兒子的愛好興趣,而是培養他對勞動生活的熱愛。「兒女的生長,只有在環境的限制之內,憑他們自己的心思能力去應付一切」,「所謂環境,包括一飲一啄,一貓一狗,父母教師,街市田野……做父親的真欲幫助兒女僅有一途,就是誘導他們,讓他們鍛煉這種心思能力。」這是葉聖陶的家教觀。

  世界權威兒童培養專家格林斯潘博士說:孩子能夠順利健康成長需要哪些條件?孩子需要「交往、共情(關懷他人的能力)、好奇、溝通、情感張力、自尊、內在的紀律、創造力和想像力、邏輯思考、道德上的正直」。這即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孩子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而父母是可以通過充滿愉悅的玩耍與對話,幫助孩子獲得這些重要品質的。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

  □周禮

  周末,隔壁的小茵到我家向我女兒借書。見我和女兒正坐在地上疊紙飛機,她十分好奇,也央求我教教她。於是,我分別給了小茵和女兒一張紙,邊示範邊教她們。

  在我的耐心指點下,兩個孩子津津有味地摺疊著,不一會兒工夫,她們就各自折好了一架紙飛機,儘管模樣不是十分好看,也飛不了多遠,但她們還是十分開心,嘻嘻哈哈地在屋裡玩了起來。

  小茵一高興,竟忘了來我們家的目的。她和我女兒一次又一次地放飛著手中的紙飛機,完全沉浸在紙飛機帶來的歡樂中。這時,小茵的母親在對門扯著嗓子喊道:「小茵,趕快回來,你學畫畫的時間到了。」聽到媽媽的聲音,小茵臉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剛才的天真無邪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沉和憂鬱。小茵小聲地嚷道:「真是煩死人,要是世界上沒有美術老師該多好啊!」然後,她無可奈何地起身離去。

  小茵的嘆息令我的心為之一震。為什麼一架毫不起眼的紙飛機會讓孩子如此的快樂和沉醉?也許,這是一個值得家長探討和反思的問題。

  作為父母,大抵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強迫他們學這學那。聽到某個孩子會彈鋼琴,自己也會不惜重金買回一台鋼琴,並請上一個專業的指導老師;看到某個孩子會畫畫,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為孩子買回一大堆作畫工具,並給孩子報一個美術學習班。而做這一切都不管孩子是否樂意,也不管孩子是否感興趣。

  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也許他們並不缺少才氣,也不缺乏能力,但他們卻缺少孩子應有的天真和快樂。想想現在的孩子真夠可憐,剛剛開始咿呀學語,就被父母灌以唐詩宋詞、ABCD,稍大一些,又被送進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再大一些,又被一本又一本的輔導資料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威迫下、催促下、辱罵下度過的。而事實上,許多家長一廂情願的熱情,換來的不是孩子輝煌的成就,也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是孩子無盡的痛苦。這非但沒能幫助孩子,反而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不是在田野里追逐著蜻蜓或蝴蝶,就是在田埂上玩著泥巴,在石縫邊逗著螞蟻。儘管那時我們沒有玩具,也沒有遊戲機和電腦,但我們的童年卻過得非常快樂。

  知識可以彌補,錯誤可以糾正,行為可以引導,而童心卻無法重塑。讓孩子回歸自然,讓他們在童真童趣中快樂地成長吧!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思悅

  我的孩子已經成人,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雖說她成長的年代和今天科技、資訊發達的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我覺得,許多教育方法不會因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孩子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是孩子,但不管孩子多大,他們是有自尊心的,他們的人格需要得到尊重。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在眾人面前,尤其在親友面前數落孩子、訓斥孩子,這種做法很傷孩子的自尊心,其結果是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並對家長產生反感。

  我們夫婦倆在這方面很統一。我的孩子從小就自信心滿滿的。小學一年級時,聽說有作文比賽,她從沒有寫過作文也要參加;三年級時,聽說區里有攝影比賽,她從來沒有拍過照片,她也要參加。我們尊重她並鼓勵她,因為我們在乎的是參與而不是結果。

  我女兒五歲那年,看到鄰居孩子在彈鋼琴,她也吵著要彈鋼琴。我們對她說:「好,先給你報名參加培訓班,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我們就買鋼琴。」果然,在少年宮老師的指導下,她越學越有興趣。在當時每月只有100多元收入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想辦法兌現承諾———湊了1500元買了鋼琴。女兒從10歲開始,就為少年宮、市少兒電視藝術團等樂隊和提琴手伴奏。學校合唱團參加廣州市合唱節獲得一等獎,也是她伴奏的。有了這些成績,女兒學琴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到了小學六年級,當時她的鋼琴老師叫她考音樂學院附中,女兒卻對我說,她不想把鋼琴作為自己的專業。雖然我覺得可惜,但還是尊重她的選擇。在六年級考完了鋼琴八級(是當時業餘最高級別)後,我發現孩子很貪玩,不怎麼練琴了。過了一段時間,女兒向我提出:「不想彈琴了。」我想孩子畢竟都貪玩,就對她說:「我聽你的,鋼琴放在這,我不會賣,等媽媽退休了來學。」果然,她有好一段時間既不去上琴課,也不摸鋼琴。但看到她和小夥伴一起玩得很開心,我也很高興。她的鋼琴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你女兒彈得那麼好,怎能放棄呢?」我說尊重孩子的選擇,我不能強迫她做她不願意做的事情。

  家庭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但我覺得,尊重孩子很重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人格、選擇、興趣愛好等等。給孩子健康的體質健全的人格

  □張晶瑜

  「什麼才是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七成多的家長感到困惑。家庭教育中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足為奇。作為家長,當初對孩子的教育,我同樣迷糊。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對教育的認知逐漸清晰。探究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其實就是探討成長的問題。

  俗話說,看三歲知未來。三歲能看什麼?看本質,看錶現。這句話包含一個非常正確的論斷:人品影響人生,影響未來。我們知道,萬丈高樓從地起,建高樓要打地基,地基不牢,樓房建不成,僥倖建好的,遇上風雨,會轟然倒塌。同樣,種一棵樹,我們也會夯實樹坑的泥土,使樹的根基牢固,不然,樹就會長歪或倒地夭折。培養孩子,就好比建高樓種大樹,必須踏踏實實地建牢根基,否則,一切努力也枉然。

  那麼,什麼是孩子成長的根基呢?我認為,健康的體質和健全的人格,就是孩子成長的根基。給孩子健康的體質,很多家長都很重視,也容易做到。但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長往往忽略或無所適從。他們認為,孩子學習好、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就會成才。可是,當孩子誤入歧途,卻不知原因所在。

  因此,與其在尋求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上困惑,不如回到原點,夯實孩子成長的根基,從小抓起,從細節入手,培養孩子優良的品質,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如何做呢?第一,家長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會活學活用;第二,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學校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德育教育應放在首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社會上的職能部門和企業,要擔當社會責任,消除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利因素。這樣,孩子成長的環境就乾淨多了,根基也因少些雜質而更穩固了。


推薦閱讀:

想讓家裡的兒子更有出息?就要這樣教育
摩爾莊園或賽爾號能夠帶給小孩哪些方面的價值?純粹只有娛樂方面的嗎?
如何看待「足球踢的好,達到二本線即可進北大」?
館友教育系列文章
大學畢業後你們都是怎麼找到工作的?

TAG:教育 | 孩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