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是歷史悲劇人物的蔣經國:我不會拿原子彈打大陸同胞,兩岸終究必須統一

本月13日是台灣地區前領導人蔣經國去世30周年。這幾天旺旺中時集團做了一個民調:在歷任當局領導人中,蔣經國獲得近54%的認同率,是排名第二的李登輝的4倍,更不用說排在之後的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人了。

那個時代

我想,與其說民眾懷念蔣經國,不如說懷念那個台灣最輝煌、最為人稱道的時代。

因為這位來自浙江的外省籍領導人,並沒有空洞地把「愛台灣」當作執政口號。經過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十大基礎建設」,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台灣觀光客遍及世界各地。用閩南話說,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也是島內貧富差距最小的時代。

蔣介石(右)與蔣經國。

更為重要的是,蔣經國開啟了台灣島內的新時代:一方面,他順應時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長的戒嚴,38年又56天,終結了「蔣經國時代」以及出現下一個「蔣經國時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改變之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為兩岸開啟了和平交流的大門。這兩件事,深刻改變台灣局勢、兩岸關係乃至東亞格局,以至於之後無論台灣當局何人當政,都再也無法開歷史的倒車。

其實,早在1950年代,歷史學家沉剛伯就當面向蔣經國直言,「你註定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1949年國民黨退往台灣,蔣經國為維護蔣家王朝採取種種高壓手段,等接手父親留下的政權時,又面臨著本省籍認同與爭取國際空間問題,他作出了「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表態,既穩住了民心,也守住了「一中」底線。

本月13日,蔣經國昔日秘書、現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書《蔣經國秘書口述》出版。書中揭秘,蔣經國在召見所謂美國駐台「大使」時強調,兩岸是路線之爭,核武台灣會做能做,但做好不能用,「我不會拿原子彈打大陸同胞。」

由此可見,對於兩岸關係,蔣經國心態是極其矛盾的,一邊是「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慣性,一邊是兩岸血濃於水之情,他在維持「法統」與兩岸交流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走得很辛苦。

在陶涵的《蔣經國傳》中寫道,蔣經國說,「我們必須採取主動,踏上統一之路。台灣和大陸終究必須統一,兩岸若不統一,台灣恐怕就越來越難獨立生存。」

1987年1月13日,在台灣生活了近40年的蔣經國去世。中共中央電唁中國國民黨中央,「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相比之前冷冰冰的五個字「蔣介石死了」,兩岸關係緩和情景從中得到了很好體現。

而蔣經國也與父親一樣,逝後靈柩暫時「奉厝」於桃園縣(現桃園市),期待有朝一日能隨父親一起回到大陸舊地入土。

中為馬英九。

「變糟了」

我在採訪台灣地區前外事部門負責人錢復時,他回憶說第一次勸蔣經國「解嚴」時,蔣經國曾憂慮地說,「你不曉得這樣後果很嚴重很嚴重」。錢復接著說,「最後他接受了我的建議。但看看現在這個樣子,台灣不是變得更好了,而是變糟了。」

「後果很嚴重」,首當其衝的兩岸關係,這也就是「我是誰」的問題。蔣介石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蔣經國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如今,「我是誰」的答案變成了,國民黨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而民進黨認為,「我是台灣人」。李登輝時期設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陳水扁時期宣布「終止適用」,即便馬英九上台後,也未宣布恢復。

與「我是誰」問題並存的,就是兩岸關係定位,包括蔣經國的繼任者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陳水扁發起「入聯」公投、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以及蔡英文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衝擊了「一中」原則,原本不是問題的兩岸定位成了大問題,延宕至今。

「後果很嚴重」的,還有經濟發展的遲滯。台灣媒體在回憶蔣經國逝世30周年時,經常用一句話,「台灣直到今天都還在吃蔣經國留下的老本。」台灣眾多基礎設施都是兩蔣時代所建,使用至今。

而這30年,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落到末位。這有客觀原因,台灣是典型的海島型經濟體,發展縱深薄弱,主要靠外貿出口。上世紀70、80年代,正是台灣外貿的黃金時代,本世紀開始,這種優勢逐漸減弱。

但也要看到主觀原因。在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下,資本一定會去找最有利於產生利潤的地方。島內沒有創造出好的內部環境,導致島內很多資本流向島外發展。馬英九時期的「兩岸服貿協議」被「太陽花運動」攪黃,調整勞資關係的「一例一休」經過三次修訂依然難達共識,台灣眾多企業紛紛「西進大陸」或者「南下東南亞」,造成島內面臨經濟空心化的局面。

內部環境不佳源於島內社會嚴重分裂。自蔣經國走後,台灣再也沒有出現過能讓多數民眾信服的政治強人,於是各種政治力量、利益集團四起,台灣社會陷入了永無寧日、永無結論的無謂爭鬥之中。而台灣「選舉政治」讓藍綠爭鬥永無妥協,造成時刻不停的「政權保衛戰」,而選上來的領導人,就執政品質來說,自李登輝之後是江河日下。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一旦民主變異成了民粹,則成為島內的一場悲劇。

還是就是不斷走下坡路的中國國民黨。外界注意到,最近國民黨大張旗鼓地舉行紀念蔣經國活動,歷任黨主席前往小蔣陵寢拜謁。在綠營撲天蓋地的「去國民黨」「去蔣化」「去中國化」下,藍軍希望將島內最大公約數——小蔣作為凝聚藍軍力量與台灣選民的旗幟,為今年年底的島內縣市長選舉加油鼓勁。

台灣媒體稱,國民黨更應該想的是,誰會是黨內下一個「蔣經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稱,黨內有很多人想學習他的精神,「但學得不夠到位」,大家要共同努力,像蔣經國那樣傾聽民意,才能吸引民心。但這其實不只是說給國民黨聽的,執政的民進黨也該聽聽。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或許台灣民眾未必願意再回到蔣經國時代,但懷念那個時代的原因,值得當政者與政客們好好想想。

(題圖來源:聯合報)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推薦閱讀:

二戰時,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之前發傳單讓平民離開,為什麼沒用?
時間+複利=原子彈複利
婚姻戰爭:你們是冷戰型還是原子彈型
俄天空現壯觀發光莢狀雲似原子彈爆炸(圖)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因為希特勒不重視?

TAG:歷史 | 人物 | 原子彈 | 原子 | 悲劇 | 子彈 | 大陸 | 蔣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