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輪值CEO郭平:與夥伴同行,打造智能社會五朵雲之一
9月5日,華為全聯接大會在上海開幕。華為輪值CEO郭平發表主題演講《與夥伴同行,打造智能社會五朵雲之一》。
以下為郭平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早上好:
歡迎大家出席華為全聯接大會。
這是我們第二屆全聯接大會,感謝來自全球各地的客戶、夥伴和媒體朋友們,與我們相聚在一起,繼續商討雲和數字化轉型的問題。
去年,我們提出了智能社會的願景,Cloud 2.0和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建設,經過一年的發展,華為的雲戰略應該說更加清晰,我們在解決方案、生態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預期的進展,接下來的三天里,我和我的同事們將逐一與各位分享。
20世紀初期,紐約街頭有近10萬盞汽油街燈,需要大量的人工每天晚上同一時間去點亮,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裡,這些汽油燈逐漸替換成了電燈,接入電網。
在今天的上海,上百萬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建設自己的IT系統,有專人負責搭建和維護。在未來的20年裡面,這些系統也會像當年紐約的汽油燈一樣,統統接入雲。
華為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
政府和企業將充分發揮ICT技術的力量,實現政務、企業運作的逐步數字化,並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支撐下邁向智能化時代。現在,所有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視頻分析、IoT平台管理,全部都可以以購買雲服務的方式來實現。雲已經成為ICT技術的主要提供方式。這樣一來,政府、企業和個人就可以聚焦在自身的業務和創新上。
1943年的時候,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說過:「我認為也許5台計算機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要。」隨著PC產業的發展,這個判斷成為IT界的經典笑話,但是,隨著寬頻網路的普及,雲服務正在成為IT業的主要模式,由於投資的規模效益和新技術的發展造成的馬太效應,雲必然會走向集中化,但另一方面,由於國際上數據主權等限制,最終不可能統一到極少數雲上面,所以說,老沃森說的「全世界只需要5台計算機」即將成為現實,當然不再是5台計算機,而是5朵雲。
1994年,任總在華為幾乎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提出「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當時連我們自己的很多員工也都不相信,但是,我們做到了。
今天,雲成為智能社會的重要基石,華為有決心、也有能力和我們廣大的夥伴一起,在智能社會時代打造「全球5朵雲之一」。
為支撐我們這一戰略選擇,我們將全力打造包括公有雲在內的華為雲。
坦率地說,過去這段時間有部分客戶和夥伴對華為是否長期投入公有雲有些疑慮,在這裡,我們向客戶和合作夥伴承諾,華為已經戰略投入了公有雲,並且將長期提供服務。我們已經成立專門的CloudBU。
在中國,我們壓強投入,全力打造華為自己的公有雲,與此同時,我們也和夥伴一起建設合作公有雲,如天翼雲。在海外,我們選擇最有能力,最受尊重的當地企業共建公有雲,以獲得普遍信任,尤其是當地的政府和大企業的信任。
基於華為自己的公有雲,以及和夥伴共建的雲,我們期望未來能在全球範圍內打造成雲聯盟,大家知道航空公司在全球有三大航空聯盟天合聯盟、星空聯盟和寰宇一家,我們希望將來客戶接入到華為雲,即可通達全球。
在華為雲的商業模式方面,我們選擇的是「靠技術和服務變現,不靠用戶數據變現」,這是華為和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最大區別。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講:華為自己的公有雲服務,以及我們幫助企業客戶建設的私有雲,華為提供技術和服務,幫助用戶做數據變現。合作公有雲,華為提供技術,協助運營夥伴實現商業成功。
在2015年,華為發布雲戰略時,我們提出「華為公有雲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運營原則。今天,我再次承諾「未經客戶許可,華為雲不做數據變現,也不會脅迫用戶和華為做數據交換。」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華為雲的幾大基因。
首先,華為是一家技術公司。在這個世界上,聯接什麼的都有,但什麼都能聯接的,就只有華為了,我們是真正能把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聯接起來的技術公司,世界上也就只有其它兩三家公司跟我們做的事情比較接近。
今天,全球1/2的人在使用華為的網路設備,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靠技術上的持續投入,我們曾經引領產業界的SingleRAN無線基站,全光網和DC交換機,都是長期技術投入的結果。
當前,雲是政府和企業最需要的技術,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打造雲平台,不斷增強大數據/AI等新能力,滿足客戶業務升級、創新的需求。
第二個基因是安全。雲上業務和數據的安全,仍然是當前客戶最關注的話題。
華為雲從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建立了專業的保護體系,來保障客戶的業務、數據安全。
在技術上,華為提供從晶元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物理安全,網路安全等,比如採用專業的雲安全晶元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這樣,我們就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平的保障。
從制度方面來看,我們採取3方面的舉措,首先是把安全嵌入到業務流程中,作為IPD等流程的一個要素,所有產品開發繞不過去;其次,我們保障研發費用5%用於網路安全;最後,我們和產業界,學術界,尤其是全球頂尖的科學家開展合作,共同推動雲安全架構的發展。
第三個是服務基因。在業界很多人的眼裡,雲服務是一項標準的,掛在空中的服務。但在華為看來,雲其實是需要地面服務的。
跟傳統的OTT雲企業不一樣,華為是「長於雲」的典型代表,我們自己的IT架構極其複雜,既包括辦公系統,又包括生產系統,既有2B業務,也有2C業務,大量的傳統架構和創新服務並存,長期處於變革之中,因此,我們理解全球化大企業、政府的需求和挑戰。並且已經摸索出了一條多雲管理的道路,我們有信心以技術和經驗儲備,協助政府和大企業實現數字化。在後面我還會講講華為內部的變革故事。
華為從客戶的實踐中也充分理解政府、企業上雲的挑戰,實際上,如果沒有比較貼身的地面服務,政府和大企業很難自己實現業務上線,比如說,2015年,肯亞政府在首都內羅畢迎接教皇的來訪,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平安城市雲的建設,我們只用了5個月就完成了初驗,很快投入使用,如果沒有強大的地面服務,這種交付速度是不可能的。
第四個基因是分享。去年,在HC大會上我們提出了華為要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我們希望創建開放、有活力、多樣性和共榮共生的環境。不管合作夥伴大小,只要有實力有創新,我們就一起攜手合作,共同為客戶解決業務挑戰、創造價值。
華為打造生態的目的不是擁有一個數據平台,把工業界的合作夥伴全部變成加工廠,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技術平台,夥伴們結合這一技術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轉化成機器智能,總的來說就是利用各方的優勢力量,打造共榮共生的生態環境。
我去年提到,在這個生態中華為只拿1%,在過去的項目中也得到實踐,比如說我接下來要介紹的華為平安園區案例。這是華為自己園區的建設項目,我們一共部署7個業務平台,包括IoT,大視頻等,裡面有華為自己的產品,但更多的來自30家合作夥伴,有大型安防、樓宇、GIS的大型廠商,像海克斯康,霍尼韋爾,也有一些有實力的小夥伴像普元、依圖、達索、軟通動力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4家是新引進的企業。
我們夥伴們的產品在今年試點的三個華為園區中商用,未來將走向華為全球172個國家的園區,更重要的,一起走向全球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接下來我想談一談華為雲方案的設計、技術架構和生態建設。
首先是設計,華為致力打造的是一朵特別適合政府、企業的混合雲。
當前,所有的政府和大企業雲都採用混合雲的建設模式。這個情況,一方面和心理感受有關,另一方面跟客戶的業務特質有關。比如說:現代企業辦公離不開office,那麼office 365這一SaaS服務必然長期存在;許多企業的ERP系統也是短期內難以被替換的,再加上創新型企業通常會引入外部領先的AI能力,來自不同的雲平台,所以說,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政府和企業要管理的雲一定是混合的多雲,甚至是多雲 非雲。
因此,為滿足政府和企業的訴求,華為致力打造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的雲,使得客戶可以在華為的私有雲、公有雲之間靈活配置,也可以輕鬆地把第三方雲納入管理。
另外一方面,針對行業特徵做一定程度的個性化定製,比如:政府、金融、交通等,各有各的特徵和訴求,無法用完全標準的公有雲解決,我們的混合云為此做了一定的個性化開發。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的同事鄭葉來和黃瑾會分享其中的細節。
在技術架構方面,華為雲充分利用公司在終端、網路、雲等各個領域的長期積累。所以,華為雲可更好地實現「雲、管、端「協同。
從端說起,當前,市政、辦公、生產等場景使用了多種多樣的連接方式,連接挑戰巨大。華為擁有以太、光、wifi、LTE、微波等豐富的物理網路連接技術,可以實現全場景的信息接入,打破信息孤島,將原碎片化的終端信息匯聚到雲中。
再到管道部分,終端和管道之間協同,是華為長期的優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4G網上用華為手機搶紅包都能比別人快一點。
雲和管之間同樣也能實現協同,根據云業務特徵動態調整帶寬,是華為雲的特點之一。總而言之,端和管的協同和互動,將更好地支撐我們這一朵混合雲。
關於這部分技術內容,明天汪濤有精彩的講述。
在生態建設方面,華為利用全球平台優勢,將持續打造開放共贏的生態:我們在全球建設20個OpenLab,覆蓋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垂直行業,作為跨行業創新的孵化基地。基於華為獨特的聯接和網路優勢,我們和工業界領先的GE、ABB、霍尼韋爾等公司合作,將原來不相干的各行各業,如:安防、製造、能源等等,涉及到的多種感測器聯接起來。目前華為已經與夥伴一起創新孵化了200多個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加上我們遍布全球的服務團隊,為我們共同的客戶持續提供服務。
後天生態Keynote環節,我的同事閻力大和張順茂跟大家分享我們的進展和未來夢想。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華為雲的典型故事。
今天,我要分享的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是垂直行業的應用:用雲打通全國公共視頻資源,充分發揮「大平台網路效應」的故事;第二個是水平應用:山東濰坊的智慧城市案例,利用雲平台支撐12大城市應用,實現一個千萬級人口城市交通、市政、水利等領域「充分協同」的故事;第三個是企業的應用:華為自己的例子,跟大家分享「雲支撐數字化華為」建設的一些進展,希望對各企業上雲有所幫助。
了解電信行業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在網路有一個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網路的價值與節點的平方數成正比,簡單來說節點越多價值越大。
在全國公共視頻方面,就有這麼一個大聯網的趨勢,在今年7月份的貴州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提出了公共視頻大聯網,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實現從各區封閉,到區、市、省最終到全國的全網打通,具體目標有四全:「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
全國視頻大聯網還可以和人工智慧、公共大數據結合,實現從「破案->預警」的轉變。
我們來看一個利用公共視頻尋找丟失小孩的真實故事,我們知道互聯網上有不少眾包方式尋找失蹤孩子的應用,但是,對於這種重大的民生問題,政府需要更有保障的方案,公共視頻大聯網就是解決方案!
今年春節,深圳龍崗區一個三歲孩子走失了。派出所接到報案後,迅速從視頻雲中找到了一個片段,懷疑孩子被一個中年婦女帶走,但問題是,頭像很模糊,不能確定嫌疑人。怎麼辦呢?民警馬上用模糊圖像搜索匹配到了高清圖像。又從身份證信息庫裡面鎖定了身份,發現她入住了某賓館,調出賓館視頻看到了被拐走的孩子,確定了嫌疑犯。又通過全國公安數據大聯網中發現她帶了小孩從深圳北站搭乘火車潛逃去了武漢。公安幹警馬上部署在武昌將孩子救回,全程只有不到15個小時,小孩還沒感受到恐懼,就回到父母的懷抱。
如果沒有視頻大聯網,沒有雲提供的強大處理能力,這是不可能的。
在海外,我們也幫助多個國家部署了包含公共視頻的平安城市解決方案,最典型的是在肯亞,項目部署後效果非常明顯,第二年犯罪率下降了46%。
聖彼得堡、馬達加斯加等一系列城市也部署了類似的視頻方案,這樣的案例還很多,搭載了人工智慧的視頻能力成為平安城市的最有效工具,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視頻云為社會安定將起到越來越多的作用。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濰坊的故事,山東濰坊是一個人口接近1千萬,GDP5000多億的中大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濰坊一直走在全省、甚至全國的前列。
最近,濰坊部署了城市級的IoT雲平台,聯接智能城市的十幾個應用,實現了協同效益。
智慧濰坊最核心的是利用物聯網技術,聯接了城市中的安全生產、交通出行、水利管理方方面面,實現了海量的人與物、物與物聯接的管理;這一大平台可以充分發揮巨大的匯聚價值。濰坊市和華為共同啟動物聯網產業聯盟,目前已經匯聚了50多家業界優秀的合作夥伴,我們將爭取利用3-5年時間,形成100億元產業規模的物聯網產業園區,帶動相關產業及社會各領域應用創新。
以智慧路燈為例,全市現有4萬多盞LED路燈,由IoT平台實現的控制,運維效率提升45%,亮燈率提升25%。據測算,年度節省電能可達680萬度。
再舉一個市政設施協同的小場景。
以前路燈是路燈,井蓋是井蓋,一遇到颱風、暴雨,「奪命井蓋」的悲劇時有發生。那是因為過去井蓋丟了沒人知道。
現在,井蓋一被異常移動就會發出信號,IoT平台收到後,就會調用路燈上的攝像頭,查看現場情況,通知市政及時檢修,避免悲劇的發生。同時還會通知到交警等部門,避免交通堵塞、環境衛生的問題;
在這些單個應用基礎上可以做好集成,比如說:分管安全的市領導可以在一個大屏幕之上看到所有的跟安全有關的管理界面,包括城市內危險品生產、消防、山體滑坡方方面面的安全信息,統籌決策。
我們再來看看海外的智慧城市例子。
沙特的Yanbu是一個年輕城市的代表,華為在yanbu聯合行業合作夥伴,在單一大平台之下發展了系列智慧應用,通過大數據和智能運營中心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管理能力,城市投資增長了18%,就業新增1.8萬個崗位。
智慧城市建設已成普遍趨勢,華為將發揮全球的平台優勢,聯合專業合作夥伴,加速這一進程。
接下來我講講我們華為自己的故事。
在過去這些年裡,華為作為技術提供商,幫助眾多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如:太平洋保險,工商銀行,迅達電梯等等,在接下來的兩天中這些優秀的實踐者會陸續上台跟大家分享經驗。
最近,越來越多的客戶提出:華為自己是如何用雲來打造數字化華為的呢?那麼,今天我借這個機會,來談一談華為自己的故事。
華為公司的業務複雜度決定了IT架構複雜度不會亞於其它全球大公司或者是政府機構,下面不妨來看看我們的「多雲的架構」。
首先,我們來看華為所使用到的應用,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像ERP等重要業務軟體,為了保障數據安全和業務穩定,目前狀態維持不變。第二種是內部工作軟體如供應鏈管理等,既要安全也要追求效率,它們以私有雲方式構建。第三種是第三方SaaS服務,包括Salesforce等20多種服務,追求的是全球業務擴展和業務彈性。
我們的多雲管理系統就是打通應用和數據,實現企業內、外部的無縫協同:
IT基礎設施層面同樣是「多雲架構」。總體來說,IT就是面向業務做好了內、外部整合,實現「ITas a Service」。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兩個典型場景:供應鏈和平安園區。
供應鏈變革,是華為在多雲支持下的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1999年,華為剛啟動集成供應鏈改革的時候,我們的銷售額只有大概15億美金,只有深圳一個工廠,供應鏈員工有3000人。到今年,我們的銷售額翻了五六十倍,接近1000億美金,但我們的供應鏈員工人數保持在1萬人,面向未來,我希望公司在2000億美金的銷售情況下,保持人數不變,並且做到供應鏈更簡單、更及時、更準確。
「簡化交易,與客戶做生意更簡單」 比如:盒式設備完全不需要配置報價,買路由器就跟在華為商城買手機一樣,不僅方便還訂單全程可視。正是這朵混合雲支撐了供應鏈向「更簡單、更及時、更準確」方向演進。
華為園區項目是多雲支撐下的另一個數字化轉型項目:
華為的園區分布在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需要管理超過400萬個聯接對象。我們計劃匯聚園區25個子系統,打通數據,建立全球統一的數字化運營中心,以實現提升安全防護、提升響應速度和提升服務體驗三大目標。
華為希望「自己的降落傘自己先背著跳一回」,通過在自己園區實施數字化改造,把所有的風險和困難都經歷一遍,以便後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價值服務,我們計劃在明年6月份之前完成三個試點項目,再複製到華為全球172個國家的園區。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解決問題,積累經驗,鍛煉人才,形成方法論。
尋找同路人也是這個項目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像剛才我講到的,除了華為自己的產品外,更多的來自30家合作夥伴,我們特別引進了14家新夥伴。他們產品未來將走向華為全球園區,更重要的,一起走向全球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集成供應鏈管理和平安園區,只是華為數字化轉型的兩個典型場景。
總體來看,華為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實現大平台支撐下的精兵作戰。從實時(R)、在線(O)、全連接(A)、定製(D)、社交(S)的體驗出發,實現交易過程數字化。
舉兩個例子:例如,在印尼,華為每天平均交付307個站點,覆蓋1000多個島嶼,同時有1183支施工隊伍,每天物流運輸使用車船363次。基於數字化作業平台,客戶、華為、分包商三方計劃在線協同,所有貨物和隊伍位置狀態信息實時可視,人、貨同步到達站點,質量遠程驗收。利用數字化手段,行為即記錄,記錄即數據,交付進度提高30%,單站成本下降13%。
相比交付,銷售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數字化挑戰更大。在中東,我們正在與客戶一起,探索建設連接最終用戶、運營商和華為三方的雲平台,實現網路狀態實時可視,在線自動規劃模擬,基於客戶商業需求秒級在線生成解決方案,並自動對接客戶下單系統。最終將實現客戶投資決策周期由16周縮短到4周、商用周期整體縮短50%以上。
跳出華為公司,我們來看其它的傳統企業,當前,對於很多企業管理層來講,面臨著「主動變革」和「被動轉變」的選擇。
在華為看來,雞蛋從裡面打破就是生命,從外面打破,恐怕就成了煎蛋。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時不我待!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將造就很多偉大的公司。我們希望抓住這樣的大機會,但我們拒絕機會主義。
華為從來沒走過捷徑,也不會走捷徑,華為雲同樣如此。腳踏實地,厚積薄發,這是華為雲堅守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對客戶和合作夥伴的承諾。
華為會踏踏實實,和夥伴一起打造雲聯盟,成為世界上的五朵雲之一。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死刑,應該是痛還是無痛?
※西媒:獨立的單身女性正悄然改變中國社會!
※和剩女聊天后 終於明白為啥社會上剩女這麼多了
※看100多年前的日本社會 感覺這是個奇怪的民族– 鐵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