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您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下)(讀者點題)

您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下)(讀者點題)本報記者 楊俊峰

圖作者:雲飄山巒立秋每年公曆的8月6日到9日,便是立秋時節。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是指暑去涼來。古人云「一葉落而知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就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生活的部分山區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等,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這種傳統農俗現象。處暑處暑節氣在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處暑,即為「出暑」,意味炎熱的夏天要離開,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說,是莊稼成熟的時期。在中國南方,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秋老虎」。趕上「秋老虎」的地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需警惕火災。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鬼節」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為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住在河邊的人們會放河燈,河燈也叫蓮花燈,河燈星星點點,寄託家人對故去親人的思念,點綴人間如天上銀河。白露每年公曆9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洗了十八天後,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碧雲天,黃葉地,秋風緊,北雁南飛。」元代詩人王實甫用一首詩,道出了白露特有的風景——北方的鴻雁南下過冬。白露時期,也是「群鳥養羞」的時期。《禮記》有云:「羞者,所美之食。」養羞,就是儲備食物以過冬的意思。說到白露,愛喝茶的南京人都對「白露茶」十分青睞。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秋分秋分節氣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到24日。《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有以下兩層意思:一個是日夜時間等分,全球大部分地區在秋分當日的24小時晝夜均分;另一個是氣候由熱轉涼。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據傳,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中國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把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寒露每年公曆的10月7日到9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時節。作為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的到來表示氣候開始從涼爽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我國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在寒露時節,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天氣漸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在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東北地區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我國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重九登高節,遊人絡繹不絕。霜降每年公曆10月23日或24日,是霜降節氣。「霜降」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說的是在霜降時節,養生保健非常重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介紹霜降的: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我國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都藏在洞里,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說到霜降時節的傳統,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吃紅柿子。在許多人看來,霜降吃柿子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對延年益壽多有助益。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冬天到來會把嘴唇凍裂。立冬每年公曆的11月7日到8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中國人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來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就不太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俗語說:「立冬離不開餃子」。自古以來,立冬吃餃子就是家喻戶曉的習俗。中國以農立國,秋收冬藏,到了立冬這一天,清點一年的收穫,改善一下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餃子了。小雪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月中(農曆),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說的是進入小雪節氣,氣溫逐漸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作小雪。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古人認為天虹是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小雪時節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大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因此失去生機;由於天氣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遊離幾乎停止,故三候曰「閉塞而成冬」。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土壤凍結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時節落雪,來年雨水均勻;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增強土壤肥力。這就是古人說的「瑞雪兆豐年」。大雪每年公曆的12月7日或8日,是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大雪時節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節更大了。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鶡鴠,也叫黃足鼴鼠、寒號鳥。到大雪時節,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求偶;「荔挺」是蘭草的一種,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南京有句俗語:「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塗抹在雞鴨魚肉的里里外外,反覆揉搓,然後把肉連同調料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個月後取出,將腌出的滷汁入鍋加水燒開,放涼後再同肉一起放入缸內,壓上石頭。10日後再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晒乾,以迎接新年。冬至每年公曆12月21日到23日之間,是冬至節氣。冬至又名「一陽生」,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土壤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屬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了。冬至和立冬一樣,都要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家鄉白河邊,看到不少凍爛耳朵的病人,便決定舍葯救人。他熬制了「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煮好後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小寒每年公曆的1月5日或6日,是小寒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公曆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根據我國氣象資料記載,「小寒」是氣溫最低的時節,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認為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小寒時北方到處可見喜鵲,並且開始築巢;「雉鴝」的「鴝」是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農曆十二月也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八節吃臘八粥是中華傳統習俗。我國古人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以作點染。」大寒每年公曆的1月19日至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過了大寒,神州大地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在一年的最後5天內,水域中央的冰最為結實厚固,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畫圖數九」是中國北方的民間習俗。早年間,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數九寒天,會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9個字,每字9畫共81畫(均為繁體字),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過完,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四張節氣圖作者:青簡
推薦閱讀:

讀者來稿 | 舒伯特:以樂作詩的鋼琴詩人
《讀者》精言摘抄
不是所有的感動都是為了錢!
讀者話說屋頂綠化
出國也能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務(讀者點題)

TAG:人民日報 | 人民 | 節氣 | 海外 | 了解 | 讀者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