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團城雨洪排灌系統 浙江老年報
北京團城雨洪排灌系統
北京團城雨洪排灌系統 北京團城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迄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270多米長的城牆,看不到一個泄水口(吐水嘴);它45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看不到一條排水明溝。但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會產生徑流,雨水很快就滲得一乾二淨。
即便是團城裡的主體建築承光殿屋頂匯流的落水處,地面也未見排水設施,只有平鋪的青磚。而北京正陽門箭樓、鼓樓、萬里長城及北海白塔等建築,均建有泄水石槽。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代園林文化遺址,團城以擁有古樹、玉瓮和白玉佛等珍寶聞名於世。團城現有百年樹齡以上的古樹38棵,300年樹齡以上的古樹17棵;其中油松「遮陰侯」和白皮松「白袍將軍」,樹齡高達800年,為金代所植。數百年的如磐風雨後,這些參天古樹不但沒有衰敗,反而長得鬱鬱蔥蔥,為團城平添了許多魅力。
團城的形體像個大花盆,是個封閉單元,高出周圍地面4.6米以上。因此,這些古樹的根系主要不是靠湖水去補給水分的,而靠的是天然降水。在這個城池裡,每逢大雨,城外的雨水橫流與城內毫無雨水徑流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一切是怎樣做到的呢?曾任北海公園副園長的沈方先生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年,北海公園的園林管理者要給古樹施肥。當園林工人在樹冠覆蓋的吸收根範圍內選了幾個地方,把地面的磚拿開察看樹根的生長情況時,在場的專家發現,這些磚是上大下小倒梯形的,磚與磚之間的縫隙沒抹灰漿,縱橫都很暢通。
即使這些縫隙積滿了塵土,滲水性能依然很強。專家當時拿了根水管對著磚下面襯砌材料放水,水非常快就滲漏掉了。可見這裡的地面從鋪裝到襯砌材料,都又透水又通氣。
專家用熱釋光法對這些磚塊進行了年代測定,發現燒制年代最早的磚塊為公元1411年(明永樂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燒制較晚的磚塊為清道光初年,距今也有190多年。因此推斷團城在清代進行過地面修補。
專家們還發現,團城的土壤層也有很好的透氣透水性能。這些土壤按結構自上而下清晰地分為支撐層、有機質層和黃沙壤層。10厘米厚的支撐層主要成分有穀殼、石灰等,這能使地表水快速滲透,透氣透水性都很好。
10厘米厚的有機質層成分主要包括貝殼、骨頭、獸血等有機物質。這些有機質的緩慢釋放,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而深達4至5米厚的黃沙壤層,滲水性、透氣性都非常好,也適合植物生長。
團城地面上還分布著一些滲水井,但人們怎麼也找不到出水口,就猜測團城的地下是不是深藏著什麼奧秘。
上世紀80年代,團城那株曾被乾隆冊封為「白袍將軍」的白皮松,不知為何有兩個枝杈枯萎了。這可急壞了園林工人,他們開始尋找樹根方面的原因。
最終,他們發現「白袍將軍」旁有一個滲水井,開井蓋鑽進去,涵洞中只能爬行,四周洞壁都由青磚砌成,洞壁塌陷了,涵洞地面上有層厚厚的黑土,「白袍將軍」的根系也有些受傷。
他們拿來繩子和手電筒往前探險,但由於涵洞狹窄,始終也沒有找到出水口。爬回地面上看那些分布沒有規律的井口,也找不出任何涵洞走向的跡象。
後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專家採用地球物理電磁法對團城的雨洪排灌系統進行了探測。結果顯示,地面上井口所處的位置,均是涵洞走向的轉折點,整個雨洪排灌系統呈C狀,其設計思想十分先進。
專家也找出了「白袍將軍」枝杈枯萎的原因:涵洞坍塌後,團城的雨洪排灌功能受損,局部雨水無法滲漏,「白袍將軍」被泡根,造成爛根,因而枝杈枯萎。後來,園林工人用一截水泥圓管鑲嵌到塌陷的涵洞中。不久,「白袍將軍」又恢復了它的生機。
古團城的雨洪排灌系統,在暴雨時,雨水通過青磚及涵洞滲入地下,多餘的雨水則順著涵洞流走;在中小雨時,土壤的雨水飽和後,則滲漏積存在涵洞中,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雨水資源。
這些深埋地下的涵洞,不但可以迅速減少樹根附近土壤含水量,井口和涵洞還形成一個地下透氣系統,而且在冬季的時候,還能通過地下深處較高的地溫,提高表層土壤的地溫。這對古樹的生長極為有利。據《羊城晚報》
推薦閱讀:
※汽車防碰撞系統
※男性生殖系統揭秘 博聞網
※EVUS登記系統正式上線! 不登記你去不了美國!趕緊啦!
※第十三章 循環系統疾患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為中國安全「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