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為什麼沒有發展?| 解惑
大家一定很奇怪,據說在漢代華佗就為關羽刮骨治療箭毒,還準備為曹操做開臚手術,為什麼中醫發展到現在就沒有聽說哪位中醫做外科手術呢?原因就是中醫不是以人體解剖為基礎的,而是以人體的整體的功能狀態為基礎的。沒有解剖基礎,外科是不可能發展的。
中醫的診療操作都是原生態的,即在人體整體的自然狀態下,全人工操作,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根據對四診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判斷,確定證候,針對證候採取治療措施,通過消除證候來對人體進行調整。整個診療過程不破壞人體的結構,不藉助任何器械,不知道人體具體結構的變化。
醫學的參照體系是正常的人體,即沒有疾病的人體,沒有異常的表現,即沒有證候。證候是人體疾病的證據,判斷疾病的性質依據的是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將人體的功能以五臟為核心劃分成五大功能系統,根據臟腑的正常功能來判斷臟腑的病變。如凡是食少納呆、噁心嘔吐、胃脘脹滿、噯氣打呃等表現,都胃的問題,因為胃主受納、胃氣以和降為順。其理論根據是「有諸內必形諸外」,方法是「司外揣內」。不打開人體,不依賴於解剖。所以,以解剖為基礎的外科就不可能發展。不僅如此,凡是以結構為基礎的學科都不可能發展。
雖然在《內經》中就有一些關於解剖的記載,但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解剖學。清代的王清任感到了中醫解剖的缺失,試圖對此進行探索,結果無功而返,《醫林改錯》沒有給中醫留下解剖學的成果,王清任得以成名的是幾個逐瘀湯。
解剖學不能發展的原因還和沒有技術支撐有關,比如,沒有顯微鏡,就不可能到細胞的層次。缺乏技術支撐,就沒有向微觀延伸的餘地,清代的另一位醫家吳又可根據他的臨床觀察,在病因學說上突破了六淫學說,提出了一種新的病因學的假說「癘氣」,同樣是苦於沒有技術的支撐,「癘氣」學說也只能嘎然而止,沒能更進一步。直到西醫微生物學的出現,吳又可的「癘氣」學說才算有了解釋。
與此相關聯的還有如命門、三焦、膜原、半表半里等,都不可能找到確切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有定論。
有人說中醫也能治療外科疾病,比如闌尾炎、腸梗阻、膽囊炎等,都可以用中醫治療,有的療效還很好。但是這並不等於中醫的外科就好,這隻等於外科疾病的內科保守治療。
《黃帝內經》原文賞析《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氣皆多血氣,皆有大數。
《黃帝內經.靈樞.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谷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日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推薦閱讀: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青海衛視2010年是怎樣發展的?
※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
※[轉帖]漢族生存發展簡史
※客戶關係發展不同階段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