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奪嫡卻無其事——清宮八大疑案之三 - 文正齋清史札記 - psz4838 - 和訊博客
雍正奪嫡系清宮八大疑案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宗。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即使是國內外著名的史學家也各持己見,互不服輸。本人是持否定說的(見附文以前發過的《雍正奪嫡質疑》),偶見一則消息似乎又驗證了這一觀點:
「康熙遺詔首次公示——雍正「奪嫡」之謎揭開
本報綜合消息文學、野史加上電視劇,雍正皇帝是否奪嫡一直是歷史學家和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原來解開這個疑團的關鍵性證據——康熙皇帝的傳位遺詔就在台灣。 這件重要的歷史文件收藏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里,該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昨天重新開館,並首次公開清代康熙皇帝傳位遺詔,詔內寫明了「傳四太子」,與傳說中的「傳位十四子」有所出入,解除了多年來的疑團。 雍正一向以來都是歷史學家的熱門研究對象,而其一生中最為後人爭議的,是他的繼位的「正統」問題。民間便流傳一些傳聞,指原先康熙在臨終前已寫下遺詔,傳位給十四太子,後來給雍正發現,便偷偷把遺詔中「傳位十四太子」改為「傳位于四太子」。 」
當然,這條消息可靠不可靠,所發現的遺詔是經雍正篡改的,還是原始的,都無從考實驗證。但無疑給否定說又提供了一條相對依據。
附:雍正奪嫡質疑
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是清朝前期的三大疑案。三者之間,對政局和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是雍正奪嫡,且眾說紛紜,互生疑異。多數人認為雍正屬陰謀篡位上台,靠塗改歷史、特務政治、殘害兄弟、殺戮功臣維持政權,本來是康雍乾盛世,卻不提雍正只提康乾,且有演義、影視、戲劇大加渲染。但也有人認為雍正屬合法繼承皇位,在康雍乾盛世中佔據著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本文觀點傾向於後者,力圖從幾個方面闡明愚見,實為讀史所記之點滴。
一、矯改遺詔之謎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為清聖祖康熙之皇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年號雍正。以後,世間始終流傳有「世宗矯詔奪位」之說。按其所云:康熙病危之際,曾傳旨召皇十四子允禵(原名胤禎,後改為胤禵,雍正即位後又隨其他皇子將胤改為允,稱允禵,以避胤禛之諱)進京,意在命他繼承皇位。這道聖旨被胤禛的親信隆科多得到並扣押未發。康熙傳位詔書寫的本是「皇位傳十四子胤禎」,又被隆科多將十改為於,禎改為禛,變成了「皇位傳於四子胤禛」,使四阿哥奪位成功。此說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其實根本經不住推敲:
首先,康熙要召胤禵由軍前返京,按當時制度,負責傳旨的應是內閣和兵部官員。而隆科多時任步兵統領兼理藩院尚書,根本無緣接觸此類事情。
其次,按清朝典制,皇帝的兒子不能稱某子,而應稱皇某子。如果真有詔書,應寫皇位傳皇十四子胤禎,這時再把十改成於,則文讀不通。
第三,即使改成皇位傳於四子胤禛,其於字也應是於字,因為清代的於和於不通用,象遺詔這樣重要的文件,不可能用錯別字就可以遮人耳目。
第四,清代的此類詔書除漢文外,亦有滿文並列,而滿文是仿蒙拼音字形,根本無法通過添橫加勾就能實現偷梁換柱。
二、下毒篡位之疑
關於康熙帝的死因,當時還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原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聖躬不豫時,皇四子胤禛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了駕,胤禛就登了位。」說是雍正將乃父毒死,又與隆科多密謀,由隆科多假傳遺詔才即位的。但這些說法至今未見到可信的史料依據,而能以反證說明問題的是:
康熙帝於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去南苑行圍,十一月七日罹疾,自南苑返回暢春園。因病,命皇四子胤禛代行南郊大祀禮。胤禛奉旨提前五日於齋所至齋,只得在十、十一、十二連三天遣侍衛、太監代為請安,本人則無法親臨父皇身邊。康熙自己這幾天也在靜養齋戒,無論皇子或王公大臣一律不予接見,甚至妃嬪、宮女都不留在身邊,此時的胤禛根本沒有毒父的可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帝病情惡化,命從齋所召皇四子速來,而後召諸皇子和隆科多至御榻前口傳遺詔,面諭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胤禛聞詔馳至,已刻方趨進寢宮。戊刻皇帝就因感冒、血管病突發而逝。從已刻到戊刻的五個小時內,胤禛雖三次進見請安(一說五次),但此時的康熙已無葯可醫,甚至不能言語,似乎沒有必要下毒讓其快點咽氣了。況御醫、侍從必定忙的穿梭,哪有他進湯下毒的機會呢?
隆科多系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鴉氏之弟,即胤禛、胤禵的舅舅,其父佟國維又是康熙的舅舅。父子二人原依附皇長子胤褆,後又支持皇八子胤禩,是康熙所斥之胤禩黨。這一夥在康熙晚年胤禩爭儲無望的情況下,轉向全力支持胤禵取得嫡位。那麼隆科多怎麼可能在所謂皇帝病危欲傳位給胤禵的情況下,突然轉變立場,冒天大之風險而假傳遺詔,為當時並不起眼的雍正篡位賣命呢?雍正即位後曾對年羹堯說過:「舅舅隆科多,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也,真正大錯了」,這反映出隆科多與他的關係原本並不密切,而隆科多在康熙死後大力相幫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下毒說出自於《大義覺迷錄》,系曾靜道聽途說所記,況經雍正硃批修改後刊行,如果是事實,遮人耳目都來不及,何以自慚形穢。但康熙駕崩,雍正即位按現有史料確實記錄恍惚。可不可以這樣推理:康熙生前並未曾想到會如此快的離開人世,故未作任何書面安排,病危時在皇四子胤禛未趕到之前,先見到隆科多,便口傳皇四子即位之事,待雍正趕到後,他已沒有重複的能力,忙亂之中康熙駕崩,隆科多才得以宣布大行皇帝口詔,它可能都沒有想到皇帝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但又絕不會作出任何違背皇帝生前意願的事情。
三、嫡位不實之證
雍正奪嫡的所謂被奪嫡者,即雍正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要搞清雍正是否在康熙臨終前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本應屬於十四阿哥的皇位,則還應弄清康熙生前是否有傳位十四阿哥的意願,回答應該是否定的:
胤禵原是以胤禩為首的「皇八子黨」即康熙所斥之胤禩黨骨幹。康熙晚年對諸子結黨爭權深惡痛絕。他兩廢太子胤礽,拘押長子胤褆,聲稱「朕與胤禩父子之情絕矣」,甚至拔出佩刀欲殺替胤禩辯解的胤禵,後因皇五子跪抱勸阻,才改為責打二十大板,和胤禩一起逐出殿外。像這樣屬於康熙認為「形同狗彘之阿哥」一類的人,能被選為儲君嗎?
胤禵在康熙五十六年被特命為撫遠大將軍,率軍西征,驅准安藏。這曾被說成是康熙有意傳位給他,故委以重任,加以培養,樹其威信的證據,其實這是康熙為了把他和同黨分開,並造成錯覺,使其不再妄生事端之舉。否則,康熙六十年十一月末,就不會在他還未得勝時就命他返京述職,此間,不但沒有對他表現出特別的恩寵,反到命他於次年四月返回西陲軍中,而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就病逝了。如真有傳位之意,年老多病的皇帝早該將其留在身邊交代大事了,不可能再把他發到幾千里以外去帶兵打仗。
在康熙的頭腦中「立嫡立長」的傳位原則根深蒂固。他晚年雖廢太子,拘長子,但仍把擇嗣重點放在年齡居長的皇子身上,這就是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並時常駕臨二人府邸,派遣他們分擔重大的禮儀活動。經過一段權衡和比較才確定其一。而排行十四的胤禵在正常情況下是很難被列入嗣君人選的。
雍正即位後說過「允禵平日素為父皇所輕賤」,康熙甚至告訴他們的母親烏鴉氏:「你的小兒子給你的大兒子當護衛都不夠格」。這些話雖有雍正藉以抬高自己之意,但尚不敢憑空捏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對胤禵的基本評價。胤禵的爵位也不高,僅封到固山貝子(宗室爵位第四等),就象康熙斥胤禩時說:「你不過是個貝勒身份的人罷了」,而貝子比貝勒還要低一個等級,即使是大將軍王也是領兵出征的臨時頭銜,只有待遇而無真正爵位。
四、合法繼位之據
雍正在康熙生前雖然沒有露骨的爭奪儲君之位,但也並非只甘心做一個輔政賢王。他精明謹慎,善於體察父心,八面玲瓏地處理兄弟關係,對年過花甲的父親克盡孝道,終於得到了父皇的賞識,病危之際「一言以定大事」決定由他繼承皇位:
清代皇室封爵第一等為和碩親王,康熙在位期間,只有三位皇子得到過這種殊榮,其中包括雍正帝胤禛,他於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另有皇三子胤祉封為誠親王,皇五子胤祺封為恆親王。這兩人死後,一個追謚為「隱」,一個追謚為「溫」,可見都不具有王者氣派。
雍正在康熙生前雖已形成一派實力,卻並未結黨,活動較為審慎隱為,不露鋒芒。與其他有才能和野心的皇子比較,它和父皇的感情親密,不曾發生過裂痕。康熙把圓明園賜他建造府邸,晚年又時常駕幸,同兒孫共享天倫之樂,並多次派他辦理審案、查倉、複查會試等重大差務,命其代行重大的祭祀典禮,臨終前的南郊大祀禮就是一例。
雍正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大帝)深受康熙喜愛,晚年命將這個聰明伶俐文武兼長的小皇孫養育宮中(在這之前,只有廢太子胤礽的二兒子享受過這種殊榮),又帶其隨駕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在自己的住處讀書,並隨同去木蘭圍場射獵,誇獎弘曆將來必是大福大貴之人,皇家所指大福大貴多指為皇袍加身。這無疑給雍正的繼位添加了一份重要的砝碼。
康熙晚年事不稱心,需要安慰,諸子多不靠前。獨胤禛、胤祉時常陪父皇散心。康熙曾說:「諸皇子多令人視養,唯四阿哥,朕親撫育」,並稱讚他「誠孝」,謂曰:「性量過人,深知大義」,「擬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其實胤禛並不善良,但他用心計和手腕取得了康熙的信任,特別是康熙病重臨危之際,得到了他更多的體貼,其孝敬深刻在乃父心上,這可能是康熙幾年來一直對繼承人遲遲未定,直至臨終前才決定於他的最大原因。
五、有所作為之君
雍正帝四十五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從道德角度看,他的為人不可取,其鬼魅伎倆令人齒寒,兩面派作風讓人可憎,製造冤假錯案令人髮指(主要表現在他上台後囚死、拘押數位兄弟,殺戮大臣及嚴刑酷吏上)。但普列漢諾夫曾有句名言:「自然,一個被事變抬上獨裁地位的人物,應當自強不息的鑽營權柄,堅毅果斷地把一切阻礙他前進的人推開,並予以無情打擊」。因此,對一個封建帝王的評價,不應把權力之爭的手段當成主線,而主要看他所從事的事業,看到他繼承父業有所成就,看到他作為康熙的繼承人基本當之無愧:
他勇於任事,勤於政務,對自己的職務毫不懈怠,做到了今日事今日畢。十三年中他親批的公文就印行了《上諭內閣》一百五十九卷,《硃批諭旨》三百九十卷,不下數十萬言,沒有印行的還有很多,且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後人評價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諭旨批答,皆非臣下所能代,曲折盡意,皆出親裁」。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做到這一點還是很不容易的。
他黜奢懲貪,從我做起,約己以儉,認為:「世人論人者,莫不以奢為驕汰,以儉為美德者」。他從未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也未到過江南巡幸。他揭陵祭祖見沿途安放許多小缸,非常不滿,亦對敬獻象牙席之類的行為大不以為然,說:「行一利民之政,勝於獻稀世之珍也,薦一可用之才,勝於貢連成之寶也」。他的嚴於律己確實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東華錄》載時謂:「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並不是說真沒有清官,而是清是相對不清而言,無不清也就無所謂請了,這話並不誇大。
他察吏安民,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若為錢糧緊要,民命尤屬緊要,有民始有錢糧,能安民方能裕國」。大力推廣墾田和水田種植,發展水利事業,實行豁免錢糧,僅江南一省一次就豁免一千一百六十萬兩,相當於當時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他還主張「通商裕國,通商便民」,改革稅賦,十三年如一日,力圖實現一個理想的農業社會藍圖。
他思維敏捷,計慮深遠,歷時十年,事涉六省,實現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即取消世襲土司,設置府廳州縣,建城池,清錢糧,開發交通,廣設學校,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推動了西南地區的發展。與此同時,出兵平定青海叛亂,設置駐藏大臣,再次用兵准格爾,又大大穩固了西北邊陲。雍正年間,國家與沙俄、泰國、印尼等周邊國家的關係由於措施得力,邊境穩定,加上對外開放禁海,與鄰國貿易經濟也有所發展。一位日本學者曾說:「帝秉康熙疏節闊目之後稍加清理,遂創定清朝財政之基礎。至後日盛運期之財政,實帝之所賜也,譬如農事,康熙為之開墾,雍正為之種植,而乾隆得以收穫也」。這帝即指雍正,這評價也確實比較公允。
雍正帝於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去世,他去世很突然,是暴亡。但他接受了乃父的教訓,確立了密儲制度,早在繼位當年就親書並藏好了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的密詔,使弘曆得以順利嗣位。他留下遺詔,懇切希望大家都能「各秉忠良,屏除恩怨」,「卑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他的遺願達到了,日後的弘曆成了我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盛世帝王之一,而且完成了乃父生前無法實現的願望,即為其父迫害致死和遭拘禁的幾位叔叔們平反,結束了雍正朝的恩恩怨怨。但雍正帝給人留下的狠毒、陰險印象一直影響至今,雍正奪嫡之謎也一直不能真正解開。可有一點是應該也是可以明確的:不管雍正怎樣即位,他畢竟結束了延續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代之久的儲位相爭問題,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確起到了維護統治集團的團結,鞏固皇權和穩定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積極作用。對於這一點的肯定不應持有疑異。
推薦閱讀:
※散文精選:博客上的來往
※IT牛人博客聚合
※還在給你的博客站點評論設置障礙的注意了!
※題水滸傳 (附108將圖) - 1949ncxn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希臘,貨幣戰爭犧牲品 - 江濤的博客 - 博客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