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淺析美軍海上基地如何影響中國兩棲攻擊艦發展 

資料圖:美軍「海上基地」假想圖

  「機動登陸平台艦」這一新艦種上溯是「海上基地」這一概念,而海上基地的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冷戰初期。遠洋海軍主打的進攻中,需要戰前力量艦隊的集結,但當蘇聯掌握核武器技術後,美國海軍意識到了危機。防禦方的防禦、反擊或許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只需要核按鈕下對艦隊的集結地種上蘑菇。

  在這種核威懾下的瞬間力量傾覆,美國海軍提出移動基地的構想。只不過這種「化整為零」隨之而來的就是戰術部署的繁瑣,加之「北極星」的出現海基核力量的興起,進攻方和防禦方的核戰略力量再度平衡,移動基地也就沒有發展下去的意義。

  冷戰後的美國海軍在海洋上也不再是海上決戰,而是轉而從容利用制海權、制空權。對手不再海軍強國,戰爭模式也只是局部有限戰爭。這種雙方力量往往非對稱的有限戰爭,雖烈度不大,地域也不大,但對手「化整為零」避免與美軍的正面決戰,戰場局面並不能依靠一兩次大戰來解決,在這種難纏下的持久戰下就需要美軍在戰區的持久存在和靈活快速的反應。這種持續的前沿存在就成為了「海上基地」這一概念的全新內涵。

  且就「前沿存在」這一需求出發來看「海上基地」,若將其複雜化,可視作海上浮動部署的基地,那麼其將具有形式具備諸多種能力,包括快速打擊、兩棲登陸、特種作戰、區域制空、緊急醫療、C4ISR、彈道導彈防禦、人道主義救援等。與早期的「浮島」、「戰鬥島」等概念不同,「海上基地」不再是過去那樣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各個單元分散在整個海區並持續高速移動,敵方搜索和打擊難度很大。而將「海上基地」概念收縮狹義化,就是海上後勤基地。陸戰隊員仍是岸上部署,海上基地平台攜裝備物資前沿機動,需要時兩棲作戰部隊就可以其作為「跳板」、前沿灘頭髮起登陸。

資料圖:美國海軍MLP機動登陸平台艦

  以MLP為標誌的海上基地概念最終付於成行,也有著「危機四起」下世界警察兵力有限這一局面下,海上基地可賦予了美軍最大化的戰略靈活性的利因。即便是這一概念依舊有著諸多不確定和挑戰性,美國國防部最終還是在2005年將其成文確定。並最終將「海上基地」定義為:在聯合作戰地區沒有陸上基地的情況下,在為聯合遠征部隊提供持續支援、維護及兵力投送,具備快速部署、裝配、指揮、投送、改編及重新部署海上聯合作戰力量的能力。

  海上基地依舊依賴於美海軍的優勢型性制海權,所以海上基地平台的建造,還是要以不削減現有艦隊和造艦預算為前提。特別是經濟危機後美海軍經費緊張,海上基地概念的最終方案折中下,不再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轉而將MLP機動登陸平台作為海上基地的核心,承擔起海上預置艦與兩棲攻擊艦的雙重角色。MLP的建造上也是精打細算,利用現有成熟艦型和民用技術。

  MLP機動登陸平台由阿拉斯加級艦隊油船改造而來,這樣單價可降至5億美元。基本數據長約255米、水線寬約50米,設計吃水12米,空載排水量超過60000噸。可以在30天內從本土抵達任意海域執行任務,能夠以15節航速連續航行40天。簡化來看,MLP並非高精尖,就是卸載、存儲、轉運物資的「海上碼頭」,兩項硬指標就是:大容量存儲轉運空間和強大的對接性能。

  25000平方英尺的存儲轉運空間,還可裝載38萬加侖JP-5航空燃油艦上儲備的補給物資可供其在戰區內機動部署一個月。MLP的對接性能體現在,不僅要向上能與大型中速滾裝船、氣墊登陸艇、聯合高速船、陸軍後勤支援艦等對接裝運裝備;還要向下能搭載並使用氣墊登陸艇(未來是艦岸連接器)、大型直升機、MV-22等這樣的對岸投送平台。

  MLP作為海上預置艦與兩棲攻擊艦之間進行折中的產物,要實現預定的戰場價值,關鍵在於其強大的對接性能,對對岸投平台的強大支持能力。MLP雖作為整個海上基地運轉的核心,但其只有與對岸投送平台整合起來,才能成為完整而有效的系統。目前來看,美海軍計劃中的對岸投送平台主要包括氣墊登陸艇LCAC、艦對岸連接器SSC、通用登陸艇替代艇LCU,超重型兩棲連接器UHAC。這其中其中只有LCAC是現役裝備,其它上述計劃換裝的處於樣機研究或概念論證等階段。

資料圖:2014環太軍演中的亮相的MLP及LSD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LCS瀕海戰鬥艦、JHSV高速運輸船。

  再看美軍海上基地的發展,未來加大海上基地的投入,進一步減少對陸上基地的依賴也是很有可能。隨著某大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不斷提升,美軍在亞太的部署也正由沖繩向關島轉移,這就是頗具說服力的佐證之一。

  通過上述的文字,再看MLP機動登陸平台艦,及對我軍的影響,恐怕就不會是欣羨和存在「代差」之感了。畢竟MLP所代言的「海上基地」概念是我軍不需要的,「海上基地」概念所代表的目前美國海軍擁有的制空、制海能力我軍也是未曾及的。即便是單單就MLP而言,將其視作海上運輸平台,但與其介面的對岸投送平台的建設我軍目前仍屬薄弱的,特別是以重型直升機、MV-22為代表的空基投送能力。

  即便是跳出「海上基地」概念來看,對於美海軍而言大量預製運輸艦+MLP的組合節省了新建兩棲戰艦替換老艦的成本,而且也將原來兩棲攻擊編隊有限的裝載量大幅度提升。但大前提是美海軍早已形成數量規模的預製快速運輸船舶群和對岸投送平台,若離開了這些MLP也就失去了價值。

  既然MLP、「海上基地」與我國海軍的建設幾無交集可言,那麼就我國海軍兩棲力量的建設,無疑「小平頂」和武裝直升機的「上艦」是必需的。這種二者,從諸多信息源來看也是在紮實推進的,所以說與其看著似乎與美軍的存在代差,還不如多看看我軍兩棲裝備發展的立足自身。

資料圖:中國海軍「昆崙山」號大型船塢登陸艦立體剖視圖

  071型船塢登陸艦,也正是早年對台作戰的亟需下的「應急性裝備」。但船塢登陸艦為我國海軍帶來了急需的塢載艇能力和最初步的垂直登陸能力,大大豐富了兩棲作戰手段。但在這兩種能力,相較而言前者更為重點,071的塢艙重型顯然傾向於前者。071型船塢登陸艦的塢艙氣墊登陸艇的搭載載量達到4艘,是日韓同類艦的二倍。

  兩棲戰,對於擔負著在必要時使用武力實現國家統一重任的我解放軍而言,是常備不懈的,經常性舉行大規模的渡海登島演習。正是一直以來的目標緊盯對面海峽,所以在有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支援掩護下,我國海軍的兩棲艦艇一直是輕自衛能力,重運輸能力。

  但隨著近年東海、南海島礁主權爭端的發酵與角力,兩棲戰能力的地位更為突出。但上述對台模式在東海、南海是無法複製的。特別是南海,不會有那麼多的機場,遠程殲擊機的滯空時間無法滿足空優要求。即便是目前南海的工程建設將會很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但提升兩棲艦艇的自衛、進攻能力已是裝備發展的必然。

  雖然近二十年來即便是少有真正的兩棲戰,但在技術發展推動下兩棲戰的轉型已經十分明顯,其標誌之一就是當下日益流行的直通式兩棲攻擊艦。在我國的國產「小平頂」消息頻傳的時候,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的恐怕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只不過對於我國未來的兩棲艦艇而言,短距垂直起降飛機面臨的不是需不需要有的問題,而是相應飛機能不能買到或建造的問題。只不過考慮到一定時間內並不可能遇到高烈度衝突,因此「小平頂」採用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的搭配即可。(作者署名:鼎盛 希弦)

資料圖:中國海軍三艘071型停泊在一起的壯觀場面,第二批071型服役後,這個場面還會更加壯觀。
推薦閱讀:

健身服務行業深度報告:最燃時尚場景崛起
深度好文:修行者的心境,就是『過而不留』(不看可惜) | 業務講堂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5)
想要深度睡眠好,記住7點就夠了!
不止遠觀 深度玩轉富士山只這一篇絕壁夠!懶癌症必備!

TAG:中國 | 發展 | 影響 | 影響中國 | 深度 | 兩棲攻擊艦 | 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