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領導如何「安撫」下屬

中國式領導如何「安撫」下屬文/鍾騰海組織成員如何安撫,並通過安撫以達到激發團隊身心力、創新力和執行力,是一個重大課題。兵法有云:「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可謂勝敵而益強。」對於戰車,只有合在一起力量才能成為車陣;對於組織內的士卒和投降過來的士卒,只有好好善待他們,才能既戰勝敵人,又增強自己的實力和戰鬥力。作為一個領導者,如何才能「安撫」組織成員呢?我認為,要從「恭」、「理」、「愛」三個層次入手。1、「恭人」者「人敬」恭,即謙恭,謙卑;恭,是一種修養。在中國式領導優化上,「恭」是一種最基本的領導力素養。一個領導自以為是,甚至剛愎自用,只能導致整個團隊成員的貌合神離,最終導致整個團隊的分崩離析,然後自食其果,自取滅亡。對於對別人的謙恭,是做人的虛偽嗎?這隻能「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對於謙恭是否是一種偽善和虛偽,孔子也有過類似的擔擾。他說:「事臣盡禮,人以為諂。」意思是說:「對於自己上級,恪守禮節,別人還以為自己是在諂媚上級。」這雖然有一定道理,因為在企業組織中,因為一個員工對自己的領導提出建議,你不知道他內心裡是如何想的。因為別人的內心想法,潛藏在他自己的內心、思想里,你即使用一把刀把他的心剖開,也無從知曉,他是虛偽還是真誠。由於判別虛偽的真偽難以用公式去度量出來,因此,其操作性極低。但是,有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關於做人、「恭」人的真與假、美與丑,時間可以檢驗。時間可以塑造一個君子,也可以過濾一個小人。中國式領導力的優化上,如果一個領導整天色厲內荏、神情嚴肅地對自己的下屬號令指揮,能真正讓整個團隊有一個高效凝聚力和高的銷售業績。鄧小平,你覺不覺得他偉大呢?他還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焦裕祿,你覺得覺得他的偉大呢?他面對父老鄉親時還說:「我是您的兒子!」作為一個領導者,正由於自己的恭敬、謙虛、親和、謹慎,以至於他們的形象,可以令人肅然起敬。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做到人「敬」,自己的「恭」至少要神色自然、得體。人都是要修鍊的。領導的形象更要修鍊。修鍊就是把自己不好的潛藏起來,把自己好的表現出來,達到讓人親和印象,讓人可親可敬。三千多年前,孔子說,一個領導者至少要在三個方面對自己進行修鍊:第一,臉色要「溫而厲」;第二,形象要「威而不猛」;第三,行為要「恭而安」。第一,臉色要「溫而厲」。一個領導者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往往影響到別人對這個領導者的印象好壞。一個領導者臉色容貌顯得「溫和可親」還不夠,還要讓人感覺到其表情的「莊重」。為什麼要這樣呢?舉一個例子:三國時期,劉備去世後,其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繼位後,雖然其才幹平平,但其在位期間,但相對於孫權的繼承人孫霸及夏王朝的桀和商王朝的紂,劉禪至少還算是一個賢良的君王。但是,為什麼中國人一提到說「誰家的兒子不中用時」,總會劍指一代梟雄劉備這位「扶不起的阿斗」呢?原因很多部分是因為劉禪太過於幼稚,不善於潛藏自己內在的想法,喜形於表,從而讓人感覺到不穩重、不成熟、難成大器的印象。而為什麼孫權卻搏得一個好名聲,甚至連一可一世的曹操都說「生子當生孫仲謀」呢?原因也是很明顯,因為孫權當時雖然年輕,只有十幾歲,但他卻很善於隱藏自己,且面對危機關頭,能臨危不亂,表現出一個領導者的大將風範。第二,形象要「威而不猛」一個領導者,要讓人恭敬,外在形象要威嚴,但不讓人感到害怕。一個領導者看上去讓人感到害怕,反而會讓自己的成員「敬而遠之」,以至達不到親人的目標。其實,在現實里,企業里,有些人為什麼不會當領導,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別一方面是因為自己能力很強,卻由於自己無意或有意的外在形象,讓人感到「威不可近」、「威不可親」。這都是因為領導者自己沒有把自己的外在形象定位好,使得有些領導者認為,做一個領導者一定不能不「威」,否則就無法樹立自己的威信,以至「威」過了頭,反而達不到預定的效果。而有的領導認為,要做到親民,就必須沒有分別地、無差別地與群眾打成一片,別人嘻嘻哈哈,自己也嘻嘻哈哈,然而失去了一個領導最基本的禮儀修養。你這樣做,最終的結果是,別人以為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以致把生活上的嘻嘻哈哈,也用到工作上去。這樣,就失去了樹立自己領導者「威信」的效果。《孫子兵法》有云:「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辟若驕子,不可用也。」如果自己的形象不檢點,不約束,該潛藏的時候不潛藏,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不能領導整個團隊的前進,使得由於自己過分的溺愛,最終卻不能「命令」他們;過分厚待他們,最終卻不能「調遣」他們;隊伍太過隨便了,最終卻不能「治理」他們。一個領導者的威信的樹立,不能過「猛」,也不能不「威」。不「威」就等同於沒有禮節,失去基本的尊重;過「猛」就等同於太過嚴厲,最終讓人不可親切。第三,行為要「恭而安」。作為一個領導者,對人謙恭、恭敬,是一種基本禮節,更是一種修鍊。他至少有兩大好處:第一,可以提升自己的親和力,讓自己的下屬或上級感到安全;第二,可以保護自己免於災禍,讓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得予保全。首先來說第一個好處:可以提升自己的親和力,讓自己的下屬和上級感到安全。一個領導者為什麼表面恭敬,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哪一個下屬或上級,想跟一個整天面容嚴肅的人打交道。舉個案例:A君、B君是南方某中型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其直接上級是為公司CEO。隨著業務的拓建,公司打算在A君、B君篩選其中的一位成為公司副總。但讓公司CEO頭疼的是,A君、B君都很優秀,連續幾年其帶領導的銷售團隊,每季度的銷售業績,都名列公司各銷售部門第一、第二。於是,該公司CEO心裡就很糾結:因為,提拔A君為副總,就相當於否認B君的成績,打擊其積極性;提拔B君為副總,就相當於否認A君的成果,甚至讓A君負氣辭職,跳槽到競爭對手的企業。並且,公司也不合適在外部聘請。因為公司在一次年會上有言在先,已經暗暗提示過「誰是銷售團隊業績佳,誰就可能篩選為公司副總」。因此,外部聘請也不合適,其導致的結果是打擊公司全體銷售班子的積極性,特別是打擊A君、B君的熱情。所以,只能在A君、B君中,選擇一個。公司CEO於是找到人力資源負責人,詢問他們的意見。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其實,這很好辦呀。」公司CEO疑惑不解。人力源源部負責人繼續說:「我想問一下,公司這位副總的職能是定位為管理型呢,還是定位為業務型?」公司CEO立即不容置疑地說:「當然是管理型。」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那好!那這就好辦了。如果是定位為管理型,那我們認為B君更為合適。原因有二點:第一,B君人緣好:在平日里不管對於其平級主管,還是下屬,B君都會只要有需要幫忙或配合的,就會盡量抽調人手去幫忙或配合;而A君在這方面,明顯做得不夠,他很多時候只忙於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別人對他的評價是比較自私自利。第二,B君成熟穩重:在領導面前,特別是在您面前,您或許也可以明顯感覺到B君為人很恭順,只要沒有把握的事情,他一般不提出反對意見;而A君卻不一樣,他雖然人很聰明,業績也很好,但也很浮燥,有時候領導組織大家開會,只要他有不同意見,也不管領導說完話沒有,他立即就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綜合以上兩點,您希望是一名成熟穩重的人,去帶領導整個公司團隊呢,還是任命一個比較浮燥的人去領導整個公司團隊?」聽完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的意見,公司CEO沉默了一會,然後說:「嗯,我有啟發了。我知道該怎麼決定了。」一個月後,公司正式任命B君為公司副總。案例分析:A君、B君同樣優秀,但為什麼偏偏B君最終當選為公司副總,A君卻落選了?原因出在哪裡呢?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B君善於經營平時的人際關係,而A君卻禁錮於自己的小圈子,以至於「失道寡助」。人際關係的經營,靠的是一種自我修鍊,在某些不損害自身根本利益前提下,考慮、兼顧到周圍同事或下屬的利益,讓大家都有「惠」。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貧與賤,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在利益面前,只要是一個有感官的人,都有原始的本能,都有慾望。但是,有慾望,就去「得」,那跟禽獸有什麼區別呢?人之所以是高等動物,是因為人有起碼的辨別能力,剋制能力。因此,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在利益面前,人要首先克制自己的慾望,潛藏自己的需求,懂得如何與朋友、同事分享,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忙。2、「理人」者「人隨」企業領導者如何「理」員工,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不「理」不行,但一「理」卻又產生各種問題。企業管理中,在如何「理」人的結果無非出現四種情況:一、「理」而「順」;二、「理」而「不順」;三、「不理」而「順」;四、「不理」而「不順」。在如何「管」人的結果也無非是以下四種情況:一、「管」而「順」;二、「管」而「不順」;三、「不管」而「順」;四、「不管」而「不順」。不論是「理」或「不理」和「管」或「不管」,這八種領導力反應出來的效果,都集中體現了領導者的綜合素質。但是,「理」人,就是「管」人嗎?「理」人與「管」人有什麼區別呢?如何做到把事情理順呢?靠什麼方法把事情理順呢?在中國式領導中,關於「理順」團隊成員關係和工作關係,要有三點清醒的認識:第一,「理」強調理順,「管」偏重治理。「理」人和「管」人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把事情得到了一個好的績效。但是,由於兩者的目的不同,因此兩者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在帶領一個團隊時,很少會說「我在管理一個團隊」,而大部分會說「我在領導一個團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中國人的思維里,「管理」一詞往往給人一種被動的、初約束的感覺,給人感覺是「我們的關係,僅僅是工作關係,沒有私人感情成分」,除了主與從的治理關係,沒有其他感情色彩;而「領導」一詞卻往往給人以親切感,給人「我被你領導,我就是跟你同一戰線的同志」的感覺,形成一種團隊的歸屬感、認同感,強調主與從的順從關係。第二,「理」強調人性化經營,「管」偏重強制性約束。「理」人更強調的是一種人性化溝通與人情化關係的經營,而「管」人依靠的是制度的約束與制衡。對於現代企業來講,制度極為重要,但是,在中國的客觀現狀下,純粹的制度化並未解決企業的內部運營問題。如在集團公司運營中,總公司分配給各分公司銷售任務後,各分公司為了達成銷售目標,就能變著法兒,來應對總公司的計劃任務,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你說分公司沒有完成銷售任務嘛,他們又在制度的範圍內完成了任務,但最終實際的銷售額,卻沒有因為分公司上報的數據而得到確實的改變。又如在中國企業里,一個領導給自己的下屬布置任務時,一般不會對自己的採取命令的語氣,而一般會採取溝通的形式,甚至會提出一個自己大概的思路、框架,然後這才把任務布置給自己的下屬。這就是「理」人的作用,體現的是一種人性化的溝通。但是,有些不會做領導的部門經理或總監,面對任務時,採取的是一種機械式的模式,認為「布置的任務,就要自己創造性地去執行,什麼東西都由我來提醒,那我還聘請你來做下屬幹什麼呢」?其實,這是不懂領導的本義,不懂中國式的領導內涵。領導的本義,首先就是要先「領」,先把大家帶入門,然後再把大家「導」進正確的、合乎自己要求的目標上去。試想一下,一個領導者,你自己都不告訴你的下屬你要求的方向,那下面的員工,如何才能達到你要求的目標呢?因為,方法不一樣,方向也不一樣。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既然都能通,不一定員工的方法,就不是好的方法,你沒告訴他們方向,他們做出來的方法與你的有差別,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你更不能駁回他們的方法呀。因此,中國式領導,做得好與不好,不在於制度化、機械化的條條框框的制度,而在於首先要去跟別人交流,用人性化的方式去經營下屬的心,用「心」經營。第三,「理」強調從根源做起,「管」偏重以事論事。在中國式領導優化上,我們很很強調領導者個體的修鍊,並追求標本兼治,正本清源。因此,「理」人也就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性格特徵,更順應我們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試想一下,對於一個基層員工,如果一個主管天天強調管你,你是不是有逆反心理呢?在這種心理下,一件本來自己舉手就能做的事情,可能會拖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去辦理。而因為這不是你職責內的事情,主管領導只會在內心去討厭你,但也對你無計可施。這種結局導致的後果,無疑是樹立不起企業責任感,使得整個團隊沒有向心力。當然,我們說領導一個團隊並不是不要去管理,而是要管理得要有分寸,符合中國人的行為習慣。如果一個領導天天說要加強企業和員工的管理,但結果是「管」而不「理」或只「管」不「理」,那還不如不「理」。因為只有管理,而沒有把事情理順,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那麼一個員工今天犯的錯誤,明天另一個員工可能還是會再犯。那這樣的管理,還有什麼效果呢?因此,「管「是必要的,但「管」的同時還應該向「理」方面靠攏,這樣才「管」而有效,「管」而有果,不至於「瞎管」、「亂管」,甚至「強管」。古話說:「牛不喝水,強按頭」。不符合人性意願,然後去讓別人做事,效果只會越來越差。3、「愛人」者「人安」在如何安擾下級主管或基層員工,既要有「術」的方面,也要有「道」的方面。術,即體現在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如外貌、說話及行為等。道,即體現一個人內在的「仁義」,如愛人之心、惻隱之心等。其實,在領導力優化上,「術」的修養,只是表面,只是一種修養的方法,關鍵還是靠內在的「道」的修養。因為,外表「善」只能給人一時或一段時間的「安撫」,要讓別人真正地「安心」,只有靠自己內在的「真、善、美」。唐朝宰相李林甫絕對是一個小人、奸臣。對於這樣一個人,《資治通鑒》對他的描述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其言行很好,給人很恭敬、很謙恭,但其實內心卻如里毒蛇,陰險無比。雖然李林甫一時靠著自己謙恭的言行、外表,欺騙了一大批人,但是由於其內心不良、心術不正,最終的結果是令自己的下屬雖然表面上對其也很恭敬,但內心裡卻惶恐不安,擔心哪一天被其「腹劍」了。孔子說:「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如果要讓自己的下屬或基層員工「心安」,你自己首先要有「德」的意識,自己品德敗壞、言而無信、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如何讓別人把你比作北極星呢,如何讓別人「安心」地像配角一樣圍繞在你身邊呢?!
推薦閱讀:

新領導上位第一步就是集權,而集權只有三大手法!
12星座領導喜歡啥樣員工
古代名將、皇帝的領導方式與風格(3)-
作為管理者,為什麼你的員工頻繁跳槽?三招提升員工忠誠度!
《揭秘》如果領導沒有這6種本事,員工遲早會走的!

TAG:中國 | 中國式 | 領導 | 下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