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現狀及發展綜述
編輯聲明:老樵僅對本文進行了合成編輯形成此綜述,各篇文字的著作權仍歸原作者所有
回望近10年茶葉出口看中國茶葉現狀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10年間(註:指2001-2010,下同),中國的茶葉產業進步巨大,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2000年,中國的茶產量為68.33萬噸,至2010年已經達到147.506萬噸,10年間中國茶葉產量已經翻倍;2005年中國茶產量為93.49萬噸,5年間增長了超過三分之一。
如果比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中國和印度,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人口、生產、消費、出口的關係為例,在過去10年間,印度每年人口穩步增長,茶葉產量有所下降,但消費量持續增長,出口量稍微有所下降;中國情況就非常不同,隨著人口少量增長,產量和消費量卻成倍增長,但出口量呈現非常緩慢的增長。
在進口國家,俄羅斯和獨聯體在過去10年中,茶葉進口量有巨大的增長,美國和一些中東國家也如此。然而,英國和歐洲相對較穩定。
在過去10年間,世界茶葉產量和表觀消費量(指產量加上凈進口量)都在逐步增長。2010年,茶葉表觀消費量依次為中國111.5萬噸、印度81.7萬噸、俄羅斯17.5萬噸、土耳其15.3萬噸、日本134萬噸、美國12.6萬噸、巴基斯坦12萬噸、英國11.9萬噸,其他國家都低於10萬噸,中國和印度遙遙領先。但如果看人均消費量的話,又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國家人均消費量在2千克左右,包括愛爾蘭( 2.31kg)和英國(1.97kg)在內。而人均消費量1千克以下的國家裡,有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中國,僅為0.76千克,也有最大的進口國俄羅斯,僅為0.94千克。
在過去10年間,綠茶產量大幅增長,大量增長的部分主要是被中國消費的,但在西方我們在茶單上也越來越關注各種各樣增長迅速的綠茶。
我非常榮幸地擔任了今年在英國舉辦的茶葉美味獎的評委。這一獎項由英國美食協會主辦,頒獎會上你能看到所能想到的每一種食品和飲料。獎項的數量逐年增多,今年超過7000項,茶葉領域第一次達到了將近400個獎項。許多茶葉被授予了金獎。在新分類中,特別是有一種茶葉出乎意料地被命名為年度最佳進口獎,婉玲茶苑(Wan Ling Tea House)憑藉在上海和英國多塞特銷售的優質綠茶贏得了該獎項。
現在,歐洲和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業茶葉店。在倫敦,茶葉店的數量也在增加,且隨著年輕一代熱衷於品嘗新的和不同種類的茶,茶葉店也越來越有興趣提供品種齊全的茶葉。因此,茶葉領域的前景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相信茶產業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
中國茶葉出口量跌價升
2010年茶葉出口數量下跌0.17%,單價同比上漲11.43%
藍皮書指出,2010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有所下跌,但由於茶業價格上升,出口金額和單價上升。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為302440t,同比下降0.17%;金額為78417萬美元,同比增長11.24%;平均單價為2593美元/t,同比增長11.43%。
2010年,中國對各大洲的茶葉出口中,對非洲的出口數量和金額最大,分別為140023t、37112萬美元,占出口總量的46。30%;出口大洋洲的平均單價最高,為7581美元/t,南美洲次之,為5526美元/t。與2009年相比,中國出口北美洲、大洋洲的茶葉數量有顯著增長,出口歐洲數量有略微增長,而出口亞洲、非洲、南美洲的茶葉數量則出現小幅下降;但出口各地區的茶葉平均單價都有所提高,增幅以北美洲最為顯著,高達39.70%。
中國茶葉出口市場已經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總體上呈現出口市場分布比較集中的特點。2010年中國茶葉出口量上萬噸的市場依次為摩洛哥、美國、俄羅斯聯邦、日本、烏茲別克、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中國香港。
其中,摩洛哥仍為中國茶葉出口第一大市場,2010年出口量達61244t,金額達15668萬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了4.70%和9.70%。除了對阿爾及利亞、烏茲別克的出口有小幅下降外,對德國、美國的茶葉出口有顯著增長。
此外,從各茶類出口情況看,近幾年來,中國綠茶出口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2010年綠茶仍是主打茶類,綠茶出口量為234187t,占茶葉出口量的78%。紅茶出口量為36588 t,佔12%;特種茶出口量為31665 t,佔10%。與2009年相比,2010年中國綠茶出口總體增長;紅茶和特種茶的數量略微減少,各茶類出口金額和平均單價均有增長。
中國茶葉的世界之路
這幾年,日本、歐盟提高茶葉准入門檻,閩茶出口量下降。
為什麼呢?
業界分析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生產的產品在生產、製作環節距離出品標準有一定的差距,沒有形成嚴格、完整的標準化生產體系,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標準。
假如從茶葉的種植開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生產製作規範,涵蓋施肥、用藥、採摘、製作等所有環節,那還用擔心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要求嗎?
一直以來,專家、廠家要感官來審評茶葉、評定等級和價格,缺少絕大多數人可理解、判斷的規範。當一個地方的特色茶種走向外地時,首先得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培育市場和消費者,告訴他們如何欣賞這個茶種,如何判定其價值。中國茶葉種類多,每個種類都有獨特的泡飲文化和審評標準。以鐵觀音為例,在過去20多年的市場推廣過程中,無數的安溪人到全國各地推廣鐵觀音,但每個地區對鐵觀音的認識不同,同一品質的茶葉,在各地認同的標準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區來說,不同縣(市、區),同一款鐵觀音,市場上賣的價格可能就不一樣,甚至差別很大。
作為近年來中國茶市的新寵,安溪鐵觀音已成為市場的主流,但仍沒有讓消費者可依據的價值判斷標準。雖然有現代科技和設備的幫助,但鐵觀音的製作仍然無法達到標準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師,也無法保證制出茶葉的品質。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好茶難求,價格一路直上;一是製作無法標準化,消費者的判斷更難有標準,一頭霧水的情形時常有。鐵觀音如此,大紅袍如此,中國許多茶葉在市場上的現狀也是如此……中國的茶,國外的大多數消費者無法準確判斷其價值,這種現象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茶走向國際市場。
有茶業專家認為,標準化是中國走向世界最大的「攔路石」。國際茶葉市場上,紅茶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以紅茶業[招][商][加][盟]" target="_blank">紅碎茶為主,品質判斷與琳琅滿目的中國茶相比,要簡單、容易得多。中國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須解決「標準化」問題,一是讓消費者能夠簡單、直接判定茶葉的質量、價格;二是從製作工藝入手,解決品質不穩定問題,用標準的製作工藝生產出質量穩定的產品。
縱觀茶葉發展史,工藝的改革促進了泉州茶業的發展。「搖青工藝」的採用帶來了一個新的茶類——烏龍茶,空調的引入讓半發酵的鐵觀音走進「清香型」時代。作為一個非專業的茶人,筆者大膽臆想:能否藉助現代科技的幫助,總結烏龍茶採制的各種數據,嘗試進行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如果這種猜想能夠實現,我相信,烏龍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將會插上飛翔的翅膀。
2011中國茶葉出口現狀及趨勢分析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突飛猛進,茶葉出口數量、金額屢創歷史新高,2011年再次實現歷史性突破。但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掣肘因素凸顯,科技創新、加強合作,推動行業全面轉型升級是茶產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西湖龍井資訊平台2月9日訊: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突飛猛進,茶葉出口數量、金額屢創歷史新高,2011年再次實現歷史性突破。但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掣肘因素凸顯,科技創新、加強合作,推動行業全面轉型升級是茶產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2011年,我國茶葉出口32.26萬噸,同比上升6.66%,金額9.65億美元,同比上升23.08%,出口數量和金額雙雙再創歷史新高。近年來,我國茶葉出口面臨人民幣持續增值、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等不利因素,仍呈現量價齊增的良好態勢,充分展示了我國茶產業蓬勃發展的積極成果。
(一)綠茶出口量價齊增,其他茶類量減價增。2011年,我國綠茶出口大幅增加,出口25.74萬噸,金額7.06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9.93%和 24.62%,實現連續10年量價齊增,有力保證了我國茶葉出口持續增長。在國際市場,我國綠茶長期保持絕對優勢,產量佔全球綠茶總產量81.46%,出口量佔全球綠茶總貿易量79.12%(2010年).綠茶是我國主要出口茶類,占茶葉出口總量近80%,保持綠茶出口穩定增長是我國茶葉民生經濟健康發展的動力。
其他茶類出口數量同比持平或下降,由於單價上升金額增幅較大。其中紅茶出口3.56萬噸,同比下降2.76%,金額1.08億美元,同比上升36.22%;烏龍茶出口1.79萬噸,同比下降9.04%,金額7412萬美元,同比上升3.81%;花茶出口7341噸,同比下降0.20%,金額4632萬美元,同比上升16.07%;普洱茶出口4274噸,同比下降6.66%,金額2955萬美元,同比上升12.70%.
我國是全球產茶大國中唯一能夠量產各種類茶的國家。但目前國際茶葉消費市場以紅茶為主,我國紅茶出口面臨肯亞、印度、斯里蘭卡等紅茶主產國強力競爭,出口數量長期徘徊不前;烏龍茶等其他茶類的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市場優勢,特種茶尚未成為茶葉消費主流產品,綠茶出口"一枝獨秀"的格局仍然存在。充分發揮我國多種茶類資源優勢,積極拓展特種茶市場,將其打造為引領世界茶葉消費潮流的時尚飲品,是我國茶葉出口行業發展方向。
(二)出口市場基本穩定,非洲地區大幅增長,美國等主要市場有所下降。2011年,我國茶葉出口遍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市場分布較為集中。摩洛哥為我茶葉出口第一大市場,其次是美國、烏茲別克、日本、俄羅斯、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香港、伊朗和多哥等國家和地區,上述十國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62.85%. 中國茶葉零售現狀分析報告幾年來,中國茶行業發展取得了迅猛發展,茶葉零售規模超1000億元,其消費趨勢表現出檔次越來越高、包裝愈加環保、保健功能進一步開發等特點。這些消費需求的變化,勢必帶來中國茶葉市場新的機會及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冷靜地看待茶葉零售市場存在的問題。目前茶葉消費彈性小,供應(生產)彈性大,茶葉交易以小門市現貨交易方式為主,主要是自產自銷。茶葉消費方式以散茶為主,包裝茶快速發展,流通主體以茶農為主,構成複雜,流通渠道多樣。主要包括專賣店、茶莊、茶館、商場專櫃、賣場超市、網上商城及零售店等。以下,我們將重點分析主流業態的專賣店模式及新興的網上商城及零售店模式。
1.茶葉專賣店
茶葉專賣店是我國茶葉零售市場的生力軍。流通體制改革以前,流通渠道較為固定,消費者購買茶葉主要從供銷社、百貨公司等零售渠道。茶葉專賣店最初的產生是由於流通體制改革後市場的開放,一些茶場、商販在銷區或產區設立茶葉專賣店推銷茶葉產品。目前,茶葉專賣店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中高檔茶葉的理想場所,也成為生產者推銷茶葉的理想場所。
專賣店業態的渠道特徵是功能偏重於形象塑造,消費者產品認同率的提高;銷售突破點在於口碑傳播和氣氛營造;渠道壁壘是前期投資較大;地段選擇成本高。專賣店模式也是目前中國茶企的主要零售業態之一。通過對消費者購茶方式調研的數據顯示,消費者購茶場所偏好中,茶專賣店位列第一,其次是超市貨架和茶葉專櫃,而傳統方式的批發市場越來越受到冷落。茶葉專賣店之所以能受到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信賴,主要原因是:
第一,專賣店由於只經營茶葉產品,相對來說茶葉的種類等級較為豐富,給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這種多樣化表現在茶葉花色和價格上,因此消費者從專賣店往往都能買到自己滿意的茶葉。
第二,在茶葉產品質量難於統一,品質難於保證的情況下,茶葉專賣店半開放式的銷售方式及多數與茶葉產地相聯繫,從事專業化經營,產品質量相對有保證,特別是茶葉專賣店基本以店為品牌的情況下,更重視質量、服務。
第三,從茶葉生產經營者來講,通過茶葉專賣店不僅有利於樹立品牌,而且還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信息溝通,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提高產品競爭力,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
中國茶葉發展現狀及建議
據海關統計,2011年1-7月浙江省出口茶葉10萬噸,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11.5%,價值2.8億美元,增長 27.4%.出口均價為每噸2802美元,上漲14.3%.
一、1-7月浙江省茶葉出口的主要特點
(一)月度出口量高位運行,出口均價創新高。自2010年以來,浙江省茶葉出口量基本維持高位,今年2月份受春節因素影響出口量跌至最低值,隨後3月份大幅反彈,出口量達1.57萬噸,創2010年以來新高。7月份再次逼近最高值,出口量為1.56萬噸,同比增加31.7%,環比增加2.9%.價格方面,7月份當月出口均價達2010年以來最高值,為每噸2964美元,同比上漲16.3%,環比上漲2.8%(下圖).
(二)幾乎全部為一般貿易出口。1-7月浙江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茶葉10萬噸,同比增加11.5%,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99.95%.
(三)私營企業出口佔六成以上。1-7月浙江省私營企業出口茶葉6.8萬噸,增加9.6%,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68%;國有企業出口1.9萬噸,同比增加18.4%,佔19%;集體企業出口0.84萬噸,小幅減少1.1%,佔8.4%.
(四)非洲為主要出口市場,對日本和歐盟出口減少。1-7月浙江省對非洲出口茶葉7.4萬噸,增加15.2%,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77%;對日本出口0.32萬噸,減少8%,佔3.2%;對歐盟出口0.26萬噸,減少13.6%;對俄羅斯出口0.21萬噸,增加1.5%.
(五)綠茶為主要出口品種,紅茶、烏龍茶、花茶出口迅速增長。1-7月浙江省出口綠茶9.6萬噸,增加1.1倍,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96%;出口紅茶1398.5噸,增加71.2%;出口烏龍茶1277.3噸,增加1.2倍;出口花茶1252.5噸,增加1.6倍。
二、浙江省茶葉出口量價齊升的主要原因
(一)惡劣天氣導致全球茶葉減產。酷暑、嚴寒、乾旱、洪澇等一系列極端天氣影響下,全球茶葉受災減產。非洲大陸茶葉產量佔全球15%,出口佔世界總量32%,其中肯亞已成為繼中國、印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CTC紅茶產地,2010年茶葉產量為40萬噸,佔世界茶葉總產量10%.而今年拉尼娜現象造成3月~5月雨季內降水量減少,肯亞僅今年4月茶葉產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2%,肯亞茶葉主產區之一裂谷省西部地區的產量下降13.9%.此外,肯亞小型茶葉種植戶4月產量同比下降7.7%.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浙江省茶葉出口量及價格。
(二)全球庫存減少,消費勢頭強勁。受金融危機影響,前兩年國外採購商減少了採購數量,世界茶葉庫存減少,而全球茶葉消費增長強勁,世界茶葉市場供應越來越緊缺,進一步刺激了茶葉出口量的增長和價格的提升。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和相關建議
(一)國內尚沒有形成規範統一的出口標準直接導致了出口市場混亂。據了解,國家標準委於2008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範》是我國第一個針對出口茶葉質量安全設置的控制體系。但是隨著市場的優勝劣汰和企業的不斷湧入,三年前制定的標準已不能很好地契合當前的茶葉出口形勢,缺乏統一的出口標準來衡量茶品品質,從而無法對企業進行資質管理,造成"有產品就可進入國際市場"的出口局面,擾亂了經營秩序。
(二)產業科技較落後,茶葉研發程度偏低,難以達到為市場量體裁衣的生產模式。目前浙江省茶葉出口商品層次比較低,出口多為中低檔綠茶和初級產品,1-7月浙江省出口綠茶9.6萬噸,占同期浙江省茶葉出口總量的96%,而這些出口的產品多數充當國外品牌原料,附加值低,處於產業銷售鏈的底層,而更多的利潤被國外品牌商攫取。競爭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絕大部分茶企欠缺自主研發產品能力,大多數的貿易企業與科研機構缺乏合作,生產和銷售環節明顯脫節,沒有足夠的能力根據市場的各種偏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在新品種研發上也顯現出技術的薄弱和能力的不足。
為此建議:一是制定茶葉出口行業標準和相應的行業標識,向國外客商推薦獲得行業標識的出口企業,加強與有關國家茶葉行業溝通和協調,敦促進口商從正規渠道進貨,維護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二是整合茶葉企業,為優勢企業創造迅速擴張的良好競爭環境,做大做強,培植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與外國著名茶葉企業競爭的大型龍頭企業;三是打造自身品牌,從茶葉供應商向銷售商轉變,改變我國茶葉出口充當國外品牌原料的局面;四是應大力推廣有機茶,從根本上解決農藥超標的問題,突破綠色壁壘,保持茶葉出口的競爭力。
中國茶葉市場瓶頸與品牌困局
茶葉是中國企業最有希望建立全球品牌的品類,茶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然而,小而分散、有品類而無品牌是國內茶企最突出的特徵,市場容量巨大的中國茶業創建品牌的瓶頸何在?如何走出有品類而無品牌的行業困局?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全世界有20多億人熱衷於茶飲。2006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茶國,茶葉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位列世界第三。然而,中國茶行業中卻流傳這樣一句話:"中國7萬茶企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如何打造一個強大的品牌,成為眾多茶企的心頭大事。
雖然擁有龐大的消費基礎,但在中國茶葉是一個典型的"慢銷"行業,茶葉的種類太多,每個種類都擁有龐大的子品類體系,大約有上千種茶葉,僅名茶就有200種左右。同時,各茶葉品牌多以產地和品類命名,造成了市場參與者眾多,整個市場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茶企從來都是"豎"著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龍井,在雲南就做普洱,在安溪就做鐵觀音。每個品種、每個品牌,涵蓋了百十元到上萬元一斤的茶,消費者無法區分這些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還是低端,更不用說品牌內涵了。而反觀"橫"著做的立頓,不僅把各個品種當成口味,且只瞄準消費者方便、快捷、經濟、衛生地喝茶的需求。可以說,立頓的成功在於突破"慢銷",全面打開了茶品的現代化通道。
中國茶企數量雖多,但多數都非常弱小,沒有能夠主導行業發展的企業。然而,隨著武夷星、龍潤茶通過借殼相繼在香港上市後,天福茗茶也成功登陸港股,成為中國內地茶業第一支"首發新股".另外,中國各地的茶葉企業最近紛紛引入外部資本,謀求上市。在資本的培育下,中國茶業能否出現大的企業打通快銷渠道?能否突破中國茶業"有品類而無品牌"的現狀?中國茶企如何打造強大的品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及其繼承人勞拉·里斯女士進行了專訪,以下是他們的主要觀點:
《銷售與市場》:立頓為什麼能夠成為全球茶企第一品牌?
艾·里斯:立頓是茶行業中的第一個品牌--可能並非市場上出現的第一個品牌,但卻是第一個進入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在19世紀90年代早期,茶葉在美國的售價約為每磅50美分,而湯馬斯·立頓(Thomas Lipton)認為這個售價對工人階級家庭來說還是太高。他堅信,自己可以種植並出售30美分一磅的茶葉,通過繞過中間商仍然獲得豐厚的利潤(最終他在印度買了一片茶園,給自己的零售商供茶).
當時,茶葉都是包裝之後,稱好了重量,再賣給消費者。消費者無法識別茶葉是否新鮮,或者賣家有沒有缺斤短兩。立頓決定分一磅、半磅、四分之一磅的重量來包裝出售茶葉。茶葉不但更新鮮,拿起來也更方便,可以用更靈巧、顏色更豐富的包裝來出售。他甚至創造了這麼一條廣告語:"從茶園直接採摘泡入茶壺的好茶。
《銷售與市場》:中國茶企如何改變"有品類而無品牌"的行業現狀?
艾·里斯:答案很明顯,就是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茶葉品牌。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建立品牌,首先是思考品類。
在中國,綠茶的消費量相對較大。在中國做一個綠茶品牌,可能面臨淹沒在成百上千的品牌和現有的各種綠茶產品中的危險。也許推出一個紅茶品牌更好一些(紅茶是全球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茶類消費品),然後再嘗試將中國的綠茶消費者轉為紅茶消費者。但不是圍繞某個特定的產地建立一個紅茶品牌,我們建議推出一個"混合型"的紅茶品牌。也就是說,這個品牌包含了經由茶葉專家精心挑選的20或30種不同的紅茶。
義大利的意利咖啡就是這麼做的,我們恰好為這個品牌提供了多年的戰略諮詢,所以我們了解具體的情況。意利並沒有銷售多種不同的義大利濃縮咖啡豆,而是創造了由百分百源自13個不同國家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混合而成的咖啡。這個單品混合再分成低度、中度、中深度和深度四種不同方式烘焙。意利咖啡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意式濃縮咖啡豆之一,去年的銷售額達到3.43億美元。
說到茶,價格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要素。它的價格不該太低,而是要相對高價(意利咖啡是一個相對昂貴的品牌).除非你有革命性的研發,否則,建立一個"低價"的品牌總是比建立"高價"品牌要難一些。
要建立一個高價的茶葉品牌,一個方法是選擇高端飯店和酒店作為目標市場。在我們訪問中國期間,我們非常驚訝地發現高端酒店裡供應的都是立頓茶。對一個外國人來說,這毫無意義。因為儘管立頓是全球銷量最大的茶,但它並非一個高端品牌。一旦某個中國茶品牌進入到高端飯店和酒店,這個品牌就更容易獲得進入茶葉專賣店或食品商店的渠道。
《銷售與市場》:面對成百上千的茶葉品類,中國茶企該如何定位,如何聚焦品類?
勞拉·里斯:在中國沒有一個主導的茶企業或茶品牌,看起來似乎很正常,其實不然。幾乎每個品類都是從幾百個公司、沒有主導品牌開始的。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強大的品牌會冒出來,弱勢的公司不是退出行業就是被擁有強大品牌的大公司收購。
拿美國的汽車行業來說。在早期,美國有數百家汽車企業和幾千個品牌。隨著福特和之後的通用汽車嶄露頭角,這個行業迅速鞏固下來。如今,美國只有三家汽車生產商,其中之一(克萊斯勒)被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收購。
在中國的茶葉行業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也許,但只有在一個茶企業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強勢的全國品牌之後才會發生。如果發生了,很多其他茶企業會採用類似的戰略,那麼,茶市場就會像其他大多數產品市場一樣鞏固下來。
《銷售與市場》:鑒於全球消費者對中國茶的認知,中國茶企能否 "先國際後國內"地打造品牌?
勞拉·里斯:這是可能的做法,但要結合企業的實際。問題在於時機。
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起一個舉足輕重的品牌,中國茶企業要花上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一旦建立起來,國內的茶企業就會注意到它的成功並試圖在國內市場進行複製。
中國以茶聞名,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發明了茶。一個中國的茶品牌在全球市場上最好的戰略就是"中國第一的茶品牌".
為什麼會有效?全球的消費者對中國與茶的認知聯繫就如同對美國和可樂、法國和香檳、德國和啤酒的認知聯繫。義大利以義大利面聞名,義大利第一的意麵品牌是Barilla.數年前,Barilla以一個簡單的戰略進入了美國市場:"義大利的第一意麵品牌".如今,Barilla依然是美國市場上意麵的第一品牌。
此外,因為我們十幾年來一直為美國最大的茶葉品牌"茶葉共和國"提供戰略諮詢,因此,對美國茶葉市場比較了解:要進入美國這樣的市場,中國企業有很多渠道上的障礙要克服。對大多數中國的茶企業來說,最好的戰略是,先從中國做起,然後再進入全球其他市場。
《銷售與市場》:"上市"能幫助中國茶企成為強大品牌嗎?
勞拉·里斯:在某些方面,會有幫助。舉個例子,一個上市公司比沒有上市的公司更容易製造公關。同時,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出售股票或債券來融資建立品牌。但是也有負面影響。比如,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其主導中國茶葉市場的戰略,這可能會引發競爭對手開始它們自己的品牌建設活動。
總的來說,我們會建議公司在品牌建設活動被競爭對手注意到之前都不要上市。品牌都是緩慢起步的,要打造一個強大的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紅牛花了9年時間才突破1億美元的銷售額,微軟花了10年時間才突破1億美元銷售額。
對中國茶企而言,或許推出一個紅茶品牌是更好的戰略,不是圍繞某個特定的產地建立一個紅茶品牌,而是推出一個"混合型"的紅茶品牌。
中國茶品牌在全球市場上最好的戰略就是"中國第一的茶品牌",而對大多數中國茶企來說,最好的戰略是先從中國做起,然後再進入全球市場。
里斯夥伴(中國)營銷戰略諮詢公司的本土化觀點:中國茶企創建茶葉品牌的三大瓶頸
多年以來,里斯先生不止一次地對我們強調:"茶葉是中國企業最有希望建立全球品牌的品類,茶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同時,他也提出疑問:"我不明白為何中國沒有產生強大的茶品牌?"帶著這樣的疑問,在最近的幾年裡,我們與多家國內的茶葉企業進行了接觸,我們逐漸發現,以下三個方面是中國茶葉企業創建品牌的瓶頸
專家做茶的局限
中國的茶企,大多由"懂茶"的專家經營,最終的結果是:一方面,茶葉專家們喜歡複雜,根據時節、工藝、火候、原料的不同,生產各種各樣不同風格、不同口味、不同價格檔次的產品;另一方面,消費者面對各種各樣的茶葉產品無所適從,無從下手。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於簡化選擇。比如,想要買高檔白酒,就選擇茅台,至於茅台的工藝如何傳奇、口感特點如何,只有少數行業專家留意。專家做茶的結果,正是把消費者搞成了專家。
事實上,在我們接觸的大部分茶企中,幾乎所有的茶葉專家都對立頓的做茶方法不屑一顧。從產品層面來看立頓或許並非好茶,但在品牌層面立頓無疑是成功的。根據我們的觀察,目前國內經營勢頭較好的品牌,恰恰大多是茶葉行業的"外行"所經營的企業,例如普洱茶中的大益。
在外行中,龍潤則是另外一個極端。龍潤的口號是"用做葯的經驗來做茶",同時推出體驗館、茶飲店、瓶裝飲料、泡騰片等數十種產品,這種做法顯然無勝算可言。如果龍潤真的用做葯的經驗來做茶,那麼,它應該想想自己是如何把"排毒養顏膠囊"做成全國單品銷量第一的。
要想吃魚,就要學會像魚一樣思考,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思考品牌和戰略,從消費者的角度,由茶葉專家來負責產品的研發與生產。
重品類而輕品牌的後果中國茶葉企業的最大特徵就是小而分散,7萬多家茶葉企業,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1%,品牌知名度普遍較低。另一方面,由於時間的積累,一些歷史名茶品類已經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例如鐵觀音、龍井、碧螺春等。
這種落差導致茶葉企業普遍傾向於宣傳品類,以品類吸引消費者,而弱化甚至忽視品牌的宣傳。在每一個茶葉市場、茶葉店和茶葉包裝上,最為突出的都是"大紅袍"、"龍井"等品類名。如此做法,在短期可以吸引消費者、促成銷售,但從長期來看,無疑會加大品類和品牌知名度之間的差距,形成惡性循環。
當其他普洱茶品牌還在宣傳、炒作"正山"、"班章老樹"等概念的時候,大益普洱幾乎是國內最早有意識來凸顯品牌的茶企,目前大益已經成為該品類的代表品牌,遙遙領先於其他普洱茶企業。
渠道模式的弊病
國內茶企大多採用專賣店模式起步,中高端品牌尤其如此,專賣店的做法似乎已成為行業共識和慣例。專賣店渠道模式的結果,就是帶來產品線、產品品類的不斷擴張,最終淪為渠道品牌。
以天福為例,天福以鐵觀音起步,由於採用專賣店模式,受專賣店單店贏利壓力影響,不斷擴張產品線和產品品類,除經營中高低檔鐵觀音,還經營茶具、茶點、大紅袍、普洱等各個品類,最後徹底成為渠道品牌。八馬、華祥苑等品牌的路徑也大多如此。
實際上,雖然茅台等白酒品牌也有專賣店,但茅台的專賣店並非其核心渠道,尤其在起步階段。即使在今天,茅台的專賣店也更多起到宣傳、展示、配合打假等功能。
推薦閱讀:
※茶葉蛋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吃?
※攢茶,好、壞一樣值得
※如何選購茶葉
※除了農殘超標 茶葉安全還包括哪些方面
※毛尖茶葉種類,什麼樣的毛尖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