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愛書法的老師,咱們進來聊聊吧!
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 紙本,行書,縱33.1cm,橫83.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今社會,書法的實用價值逐漸衰頹。即便如此,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同好加入書法這個看似「冷門」藝術的大軍。但是,在練習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惑。
今天,咱就一起來聊一聊書法這件看似衰落實則逐漸復興的「小事兒」。有說得不對及不妥的地方還請海涵,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言交流!
1、寫字應當從何學起?
首先,咱得買支好筆,門口文具店那種10塊錢一支,說句好話還贈塊橡皮的,我勸您還是別要,岳飛家窮,撿根樹枝,捧把散沙就開練,咱沒那本事,還是相信那句老話「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紙的話,初學,買點手工毛邊足矣,後面您就知道,這紙就是易耗品,一天兩天就一刀,太費。不過,寫到一定程度,就得上宣紙了,毛邊紙不太吸墨,把我們的手都養懶了,而且宣紙出來的墨色變化,也是書法藝術中重要的一環,這是毛邊紙體現不出來的,不過要強調一句,切忌用水寫布,因為那樣真的出不來墨色的變化及筆毫在宣紙上的走勢,而且毛邊紙很便宜,咱既然已經開始練了了,不妨投資點小錢,回報可是大大的。墨汁,咱不參加比賽,不給人題字贈送的話,稀的用點北京墨汁,稠的用點一得閣,好使!咱可不是做廣告,這都國產老牌子,也不需要咱給宣傳,是吧!
蔡襄《蒙惠帖》尺牘(下為局部) 1052年 紙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執筆法這事說不清楚,不說歷朝歷代、各個書家不同吧,反正也沒有一定之規,您怎麼方便怎麼來,一般來說,您枕腕寫中號字的時候就五指執筆法,小字的時候就三指執筆法,大字一般都懸肘了,那三指也行,五指抓著筆桿盡頭寫也可以,沒啥一定之規,因為何紹基「回腕法」跟任何傳統執筆法都不沾邊,人家不照樣留名書史,寫得一手好字了嗎,咱要的是寫出來的那幅字!
關於疊不疊格這事,一般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建議疊格,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不建議疊格,但比如有些造像題記的楷書,簡牘帛書上的隸變字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疊格,因為疊格的確影響行氣,顯得呆板。
說說心態,歷代書論多有提及,莊子說要「解衣磅礴」啦,歐陽詢說要「凝神靜慮」啦,要我說,放鬆、專註,就行!寫煩了,開點音樂舒緩一下,因為疲勞使人失去耐心,高壓令人緊張不安,書法因為就活動那麼幾個部位,不像繪畫一樣加點顏色,本來就容易枯燥,再終日惴惴不安地臨帖,不到一會就想扔筆看電視去了!
薛紹彭《致伯充太尉札》 行草書,紙本,23.6×29.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2、書法要從楷書入手嗎?
原則上,從啥書體入手都行,原則上是選擇合自己眼緣的字帖進行臨習,那樣容易吃進去,很多同好選擇楷書入手,因為規整的楷書比較符合大眾審美,也不容易把手練野;美院書法專業則從篆書入手,主要是為了練線條,練手穩,記點文字學的字形,為以後的學習打打基礎。行草入手也挺好,但切忌別寫得太快喪失原帖細節,最後把手練野了,後面可就寫不了篆隸楷等靜態書體了。
學書法,尤其初學,還是得臨帖,如果您想寫好,那就得比著字帖一點一點摳,寫得快了肯定不行,不僅看不全字帖內的細節,自己寫的時候也很難表現字帖中的精髓,初期慢慢練。
很多同好說,現在的一些人臨帖的時候寫得都太慢,古人可不這麼寫!其實,隨著書法實用性的衰頹,書法漸漸走入純藝術屬性,我們現在寫書法,就是把它當一門藝術,而不是一種交流記錄的工具;再者,臨帖,就是為了跟原帖寫得像,尤其在初期,速度提上去了,細節肯定就會部分丟失,當您熟練了,臨寫自如了,再寫得快一些,揮灑出真性情了,也不晚。
董其昌《米芾蜀素帖後跋》
臨帖的時候,首先確定字帖,再了解一下該字帖書家的傳記、人生,該帖所在的時代背景,書家其他作品比較等,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切身處地地揣摩該帖的風格特徵,也有利於開拓我們的眼界。
咱們寫完之後,掛牆,自己對著字帖找毛病,找出來的問題在筆記本上,或者臨帖的字帖上標記好,然後再臨摹,寫得時候還是聚精會神看細節,同時總結該帖的書法特點,記憶筆畫、字形、章法的具體寫法,為後面的創作做準備。這樣臨習數遍,問題肯定越來越少,直到自己找不到問題,再諮詢其他書法同好幫忙尋找缺陷。長此以往,您就會發現,您得到了高效地進步,寫得越來越順了。
黃庭堅《苦筍賦》 紙本行書 31.7×51.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3、書法應以「好看」為最高準則嗎?
很多同好說,現在「丑書」橫行,人心不古。其實,確切說,現在體現書家個人風格的作品多了,照本宣科的作品少了,行草、篆隸多了,楷書少了。難道現在就沒有「丑書」了嗎?並不是,那些在媒體上搏噱頭,手腳齊全卻用鼻子、用腳、用舌頭、用X作書的,舉著千斤巨石的、開著挖掘機的、用提線木偶作書的,都是「耍流氓」!
而遵循古法,線條紮實,結構錯讓取勢的,不怕各位老師責怪,咱真不能冤枉人家,因為蘇軾、林逋、陳獻章等大書法家的書法,都不符合「好看」的標準。但他們寫得就不好嗎?不是。古代在儒家教育體系中一直秉承「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間」為書法的最高準則,古時沒有職業書法家,都是一些大文人,無意於書,而自成聖人,他們書法中透露出的學問之氣、性情之氣,正是他們書法的內涵所在。而有些書家,或受玄道之學影響,或因朝廷不至眼角而放浪形骸,故書法激蕩,文辭閑散瘋癲。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老子列傳》合冊,紙本,縱20.9厘米,橫11厘米,每頁8行,正文每行18字。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當代書法,除了一部分,或許一大部分故意作丑以博世議的「雜耍者」,也有不少書家被無辜劃歸「丑書」之列。
我一直覺得,咱不能搞一刀切,尤其是書法這種不能用對錯來評定的藝術門類,咱喜歡的,練練,心裡高興,管別人說什麼呢,是吧!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一種技藝,各人皆有所好,無所謂對錯,取己所向,心樂足矣。
4、一種書體要練習多久?一本字帖呢?
一般來說,高校的書法專業每種書體學一學期,在這一學期里,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字帖,每個字帖學三周左右,每個學期最後留不到一個月時間做此書體的創作練習,最後交幅創作作為考試,老師打分,有的學校再做個階段彙報展,辦個小型展覽,大家一塊學習欣賞,也增加了學生們的榮譽感、自信心。總的說,這種學習方法就算集訓。咱都知道,一段時間重複一件事,比較容易出成績,這種教學安排也是這個道理。不過這是教學安排,學生私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再做其他練習。
鮮於樞《御史箴卷》 紙本楷書 50.1×409.6cm。 大德三年(129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John B. Elliott寄贈)
咱如果不是書法專業的,想自學,可以初期買本合自己眼緣的字帖,如果原碑帖殘破多看不清楚,就買那種質量高的帶圖示分析的字帖,學學規矩,入一下門。等到將這裡面的演示都看過一遍之後,咱就馬上換原帖,一般來說,咱每本字帖通臨兩遍,就可以進入創作了,臨帖的方法上面已經說過,創作也大體同法。
臨帖時,雖然不建議摹寫,單如果字形總是抓不準,也可以從字帖中選出幾張總是寫不好的進行複印,墊在不太洇水的熟宣紙下進行摹寫。平常臨帖創作的時候,建議大、中、小字體穿插練習,別只會寫大字而不會寫小字;再說,這樣也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和毛筆的掌握能力。就如同咱以前上學那會兒,偏科總是不太好吧!
康里巎巎《草書臨十七帖頁》 紙本,草書,兩開,冊頁,縱28.5cm,橫42.6cm、48.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和其他的技藝一樣,歐陽修《賣油翁》里不是說了嗎:「無他,但手熟爾」,當然了,說的不是書法,但理是一樣的,熟能生巧,熟練之後才能講求性情,您說是不?
5、什麼時候創作比較合適?
其實臨帖和創作是穿插進行的,咱不能這段時間創作,就不臨帖了,不然,之前打的基礎就全忘了嗎?一般來說,在面對新帖的時候,通臨兩遍就可以嘗試創作,同時,可以嘗試參加不同級別的比賽,咱這可不是鼓勵什麼市場化、急功近利啥的,因為一個是有壓力了,得在規定的時間內出活兒,二是以前沒有考慮的章法問題,形式問題,落款問題都得計算在內,多寫點進步也快,三是看看咱的書法寫到啥程度了,在全國書家中排到什麼位置了。得獎了?增加了信心。沒得獎?繼續練,還找到今後的書寫方向,揣摩一下大展的趨勢等等,多好!
吳琚《行書五段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6、怎麼才算把書法「寫好了」?
「寫好了」這個標準挺難定義,有些把在全國大賽中得獎了叫「寫好了」,有些將大學書法專業的老師叫「寫好了」,有些管在大街上龍飛鳳舞瞎劃拉的叫「寫好了」,有些鄰里朋友來求字了叫「寫好了」......
這種事,見仁見智,如果真非得找個標準,「入古」、揮灑出個人性情氣韻,不一定非得多像古人,筆畫穩健、結體合理、氣息貫通,就是好字兒。如果再加一句,那就是自個兒高興,哈哈!
唐寅《落花詩冊》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美術館藏本
7、整天練字太枯燥了,想放棄!
首先咱不能有功利心,功利是隨著功力而增長的,急功近利必定內心躁動,肯定啥事兒也干不好!所以咱,戰略上蔑視,戰術上重視,才是狠招。
再者,書法也是很容易進入平台期的。一般來說,拿到一個新帖,剛練幾天得適應,找不到方向,正常!又練了幾天,上手了,突飛猛進,正常!又過幾天
,怎麼越寫越不順眼,越寫越退步了?正常!
蘇軾說過:「凡文字,少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凡事都有個過程,為啥咱寫著寫著感覺退步了,那是因為咱眼界上去了,學書法的人, 基本都是眼高手低,再堅持堅持,等到咱熬過這段平台期,曙光就在前面,咱就會很快再上一個台階。而且,勤奮雖然可貴,但總是悶頭寫,不動腦思考,也是不會進步的,如果感覺沒進步了,咱就先放慢腳步,多看看帖,按照我上面說的那些方法研究一下字帖,想一想,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您不妨試試。
切忌不能放棄啊,不進步不是咱的錯,放棄可就不對了!
沈度《楷書四箴頁》 紙本 縱29cm 橫1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8、怎麼練習硬筆書法?感覺社會上對軟筆書法比硬筆書法更加重視。
倒不是社會對硬筆書法不重視,是隨著社會實用意識的增長,軟筆書法的衰頹,人們有意識更加重視軟筆書法了,加之軟筆書法因筆毫的特性,較硬筆書法增加了更多的藝術特性及樂趣,所以不少同好喜歡每天寫兩筆,也就當好玩了。
如果想練習硬筆書法,我這兒有套法子:首先找本龐中華老師的硬筆字帖,但因為龐老師的,說實話,有些呆板,不太接地氣,真是到了自己平時書寫的時候不太容易快速,也就是不隨意,建議龐老師字帖,入門可以,不建議久寫;接著找幾本田英章、田蘊章、駱恆光、任平、王正良等幾位老師的鋼筆字帖,繼續練習,硬筆書法也跟軟筆書法一樣,得多練習,別太指望自己的自成一派的書風;同時,買沓田字格紙,買支英雄鋼筆、永生、百樂、派克的都行,就開練吧。臨個兩三遍,做到形成規範了,就可以臨古帖。
錢灃《行書臨米芾歲豐帖軸》 紙本行書 雲南省博物館藏
楷書的話,臨摹歐、顏、柳等諸家的楷書,在這裡,推薦小楷鍾紹京的《靈飛經》及趙孟頫的《道德經》,多臨幾遍,慢慢您就會發現,書寫水平有大幅提升;行書的話,臨摹些《聖教序》、趙孟頫的行楷書字帖,效果都不錯。
書法這事,重要的還是勤練,不能讓其手生。進步慢,這是肯定的,但俯下身子練,成績一定在不知不覺中取得,咱共勉!
9、我已經成年,從小書法沒打好基礎,現在才練習會不會太晚?
從小爸媽教育我,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已經開始,就永遠不晚(再讓你裝嫩!)書法也一樣。而且在看過歷代書家傳記之後,更是覺得書法就是一個愈老愈吃香的藝術。您看,文徵明,享年89歲,據說去世之前還端著筆寫小楷呢,再看「當代草聖」林散之,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才一舉成名,但也不影響老人家與年少就成名的大人物趙朴初、啟功並稱詩、書、畫「當代三絕」。所以,態度上咱得樹立信心。
再者,咱年紀大點了,理解能力和知識的儲備肯定比小孩子強,這也就是為啥成年人自學書法的多,小孩自學書法的少,當然,有父母愛子心切的成分,但同樣拿到字帖,咱就不會和小孩一樣,無從下手,起碼有些硬筆書法及個人用筆習慣可以借鑒轉化。
文彭草書滕王閣序墨跡
但是,咱成年習書者有幾個問題得注意:
(1)
咱別夜郎自大,認為書法就是興趣愛好,寫成啥樣都行,當然,個人觀點,咱也不強求,但是沒規矩不成方圓,不臨古帖,不循古法,也就是不吸收精華知識只增加熟練程度,恕咱嘴拙,誰不學習能進步?您是天才吶!自己造字吶!
(2)
咱也別妄自菲薄,認為咱沒老師,沒書協職務,又不得法,肯定寫不好,有些同好嚇得摁著一個字帖寫幾十年不帶換的。沒必要!書法(特指軟筆書法),以前就是古人寫字的載體,人家寫得好,正常!而且,心態輕鬆了才有興趣,才能促使咱繼續練習,臨古帖,必經之路!但積年累月地只練一個帖,枯燥不說,眼界也打不開,再說句不好聽的,井底之蛙可做不得!
-------------------------------
作者:朱卿菱,一朵表裡不一的奇葩。
推薦閱讀:
※好老師當如林黛玉
※蔡禮旭老師: 細講《弟子規》第三集
※念佛求生淨土 早化淨土青蓮 劉素雲老師主講 (第八集)
※【八字(四柱)基礎知識】【劉文元老師八字命例分析】
※如何鑒別命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