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臨床淺解
中醫兒科臨床淺解
小兒感冒
小兒「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季節最常見。
中醫認為,感冒是一種外感性疾病,病在肌表,屬於表證。
由於小兒腠理(「腠」音cou,腠理即皮膚紋理)不密,抵抗力低,如遇氣候驟然變化,寒暖失常,稍不注意,就會為外邪所乘,發生感冒。
感冒有風寒風熱之分。
風寒感冒的主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噴嚏,流涕,無汗,脈浮緊,舌苔薄白。
風熱感冒的主證:發熱,頭痛,噴嚏,流涕,鼻塞,有汗,脈浮數,唇紅,舌苔薄白。
風寒、風熱的區別如下:
風寒:無汗,頭痛,周身痛,惡寒,口不甚渴,小便清長,手足指末梢微冷,脈浮緊。
風熱:有汗,只頭痛,周身不痛,惡風,口渴喜飲,小便短黃,手背發熱,掌心有微汗,脈浮數。
凡是感冒,都要出現發熱,噴嚏,流涕,鼻塞等症,而重點是發熱。同樣是表熱,但由於偏寒偏熱的不同,抽以有不同的現象,根據不同的現象來分為寒熱,是辨證的重要環節。寒熱既清,還應進一步考慮有無其他原因,以及有無其他兼證。
總之,感冒不外風寒、風熱兩大類,而由於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病情也有差異。如風寒感冒,多見於冬季,風熱感冒四時皆有,而多見於秋末春初;南方多風熱,北方多風寒;小兒感冒,風熱多於風寒,而體弱的小兒更容易經常感冒。所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體質,在臨床辯證時,亦應分別。
寒和熱可以同時出現。但有所偏勝,有的寒多於熱,有的熱多於寒,同時,寒熱也可以互相轉化。小兒感冒熱多於寒,或寒從熱化,表現為容易見汗,或者是見汗而熱不解,形成寒熱夾雜之證。
有的小兒,經常消化不良,又容易感冒,這類小兒,不當是表證,還兼有里證,也就是小兒常見的夾食感冒。
所以,小兒感冒,除風寒風熱而外,以寒熱夾雜和夾食感冒較為多見。
[治法述要]
表證應用解表法,主要是汗法,即是通過發汗,使表邪由汗而解。以感冒而論,風熱感冒,以辛涼解表為治;風寒感冒以辛溫發表為治。
這是一和慣用而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治療小兒感冒,並不局限一個汗法,而在汗法的應用上也需要慎重。
小兒「易虛易實」,無論是風寒感冒,或者是風熱感冒,發汗都不宜太過,過於發汗,容易津液受傷,反而引起其他變化。
小兒一般多里熱,一經感冒,容易寒從熱化,或熱為寒閉,形成寒熱夾雜之證。單獨用辛涼,往往汗出不透;單獨用辛熱,又往往寒出而熱不解。在這種情況下,採用辛溫辛涼並用,自能風寒、風熱兩解。
根據情況,如寒邪重,辛溫應重於辛涼,如熱邪重,辛涼應重於辛溫,應隨其偏勝而選方用藥。
單獨使用解表葯,往往一出汗,熱就退,但汗後又會發熱。所以,在使用解表葯的同時,一定要佐以清熱葯。如有消化不良,則助以消導葯。如體質素虛不宜過於發表,則應用和解法。因此,治療小兒感冒,在使用汗法的基礎上,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合清法,消法或和法。
[例方選介]
一、風寒感冒治法:驅寒解表,祛風散熱。
例方:荊防蔥豉湯(慣用方):荊芥二錢防風二錢蘇葉二錢羌活一錢芷一錢淡豆豉二錢薄荷一錢黃芩二錢淡竹葉二錢蔥白二節。
本方是以辛溫為主的一個方劑,著重於外感風寒。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白芷,蔥白都是辛溫的藥物,有解表,發汗,祛散風寒的作用,但比麻黃,桂枝較為平和,對小兒發汗不宜過猛比較適宜。薄荷是辛涼葯,能驅風,散熱;淡豆豉,辛甘微苦,能解表除煩;淡竹葉,辛淡,甘寒,能清熱、除煩、兼行肌表;黃芩是苦寒葯,有清肺的作用。這是辛溫辛涼並用,佐以苦寒,而辛溫重於辛涼的一個處方,風寒感冒,或寒熱夾雜而寒多於熱的外感,都可選用。
二、風熱感冒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解表。
例方:銀翹散加減(慣用方):金銀花二錢連翹二錢荊芥二錢防風二錢薄荷一錢牛蒡子二錢淡豆豉二錢黃芩二錢大青葉二錢淡竹葉二錢。
本方是以辛涼解表為主的一個方劑,著重於外感風熱。薄荷,淡豆豉,牛蒡子,都是辛涼解表的藥物。風熱感冒,主要是偏於熱,但風邪不解,則表邪不去,佐以辛溫的荊芥,防風,以及苦寒的大青葉,黃芩,辛淡、甘寒的淡竹葉,則解表、清熱的作用較強。這同樣是辛溫辛涼並用,而辛涼重於辛溫,並著重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與苦寒葯的配合。適用於偏於風熱的外感。如熱為寒閉,寒從熱化,汗出而熱不解的熱重於寒的感冒,也可以選用。
以上是治療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常用方劑。
由於小兒合併症多,根據不同的兼證,在應用時也有所加減:
咽部紅腫加板藍根三錢錦燈籠二錢。
如伴有消化不良的夾食感冒,加可殼二錢焦三仙(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各二錢。
如表裡俱熱,伴有噁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發熱不退、口渴喜飲等胃腸癥狀比較明顯者,應表裡雙解。方用藿香散加減:
藿香二錢紫蘇二錢葛根二錢黃芩二錢連翹二錢焦三仙各二錢淡竹葉二錢,無汗、惡寒加蔥白二節、生薑二片。有汗、口渴,加生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頭痛較甚,加羌活二錢、白芷二錢。咽部疼痛,加板藍根三錢、大青葉三錢。
三、流行性感冒治法:疏風宣肺,清熱解毒。
小兒感冒,除上述情況而外,如遇氣候驟然變化,發病急驟,相互感染。證見:高熱,寒戰,頭痛較劇,周身痠痛,咽部紅腫疼痛,疲倦,口渴,脈浮數,舌苔微黃,是為流行性感冒。
例方:金銀花三錢菊花三錢薄荷一錢荊芥二錢羌活二錢黃芩二錢連翹三錢山梔子二錢板藍根三錢蒲公英三錢甘草二錢。口渴、多汗,加生石膏三錢、知母二錢,去荊芥。驚掣不安,加鉤藤二錢、蟬蛻一錢。
[簡易選方]
一、一般風寒感冒簡易方:蔥白三節,生薑三片,紅糖適量,水煎服,一日服三次。
二、預防感冒簡易方:蔥頭、白菜頭、芫荽適量,水煎服,一日服二次。
三、預防流感簡易方:野菊花三錢,貫眾二錢,蘆根四錢,水煎服,一日服二次。
[成藥選介]
一、沖和丸(《六科準繩》九味羌活湯加減方):成藥為蜜丸,每丸重二錢,每服二丸,一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小兒減半。
二、都良丸(《景岳全書》都良丸):成藥為蜜丸,每丸重三錢,每服一丸,一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小兒減半。
以上兩種丸藥,適用於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骨節痠痛等風寒感冒證。
三、桑菊感冒片(《溫病條辨》桑菊飲方):成藥為片劑,每服四片,一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小兒減半。
四、銀翹解毒片(《溫病條辨》銀翹散方):成藥為片劑,每服四片,一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小兒減半。
以上兩種片劑,適用於發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風熱感冒證。
成藥劑型除片劑外,也有丸劑,作用都一樣。無論是片劑或丸劑,小兒服用時,最好先用開水化開,不要吞服,以免嗆八氣管。
小兒咳嗽
小兒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咳嗽系由於病邪剌激氣管而出現的一種證候。如外感風寒或者風熱,內熱或者形體許多弱,皆能使氣管受到剌激而引起咳嗽。所以,咳嗽雖然主要是肺經的病,但與其他臟腑都有關係。也就是說,由於其他臟腑的多種因素都能影響到肺氣而發生咳嗽。
小兒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表邪侵入,首先犯肺。因而,在冬春氣候多變的季節,最容易引起咳嗽。
小兒如消化不良,以致脾為濕困,容易生痰,痰濕內蘊,則肺氣不宣而發生咳嗽。
至於形體虛弱,久咳傷津,必致虛火上泛而腎氣虧損,腎氣不納,則肺氣更虛而咳嗽加劇。這是屬於內傷。
咳嗽的情況很多,概括起來,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兩在類。
[治法述要]
關於小兒咳嗽的治療,基本上不外三法,即「風則散之」,「盛則下之」,「久則補之」。也就是:有發汗者,有下瀉者,有清補者。
一般風寒或風熱引起的咳嗽,主要都屬於表證,在治療上,應宣發肺氣,疏通腠理,使病邪外達,風從表散,可以用解表法;如果沒有汗,也可以發汗,使寒從汗解。也即是「風則散之」之意。
小兒多腸胃病,如食積化熱、腹脹食減、痰濕阻滯,咳即作嘔作吐。又「五更嗽多者為胃中有食積」。「上半日咳者此屬胃中有火」(《丹溪治法心要》)這類咳嗽,屬於肺胃不和,積熱內盛。如兼有大便乾燥,可用下法,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當食積不消或胃火太盛,往往一經瀉下而熱去咳止。也即是「盛則下之」之意。而瀉下之意不單是通大便,清熱、瀉火、利小便,使邪從下達,都為瀉下,如用瀉白散、導赤散、葶藶大棗瀉肺湯等,都屬於盛則下之。
致於久咳不止,虛熱上泛,口燥咽干,出現潮熱,「午後咳多者屬陰虛」(《丹溪治法心要》),則宜養陰清肺。如咳嗽氣短,食減腹瀉,則宜補脾益氣。也即是「久則補之」之意。
小兒抵抗力低,容易感冒,更容易引起咳嗽,所以表證多。而小兒「陽常有於」,生長發育旺盛,所以又是熱證多,實證多。但是多和少,只是相對的,陰陽也是如此,「陽常有於,則陰常不足」,因此,解表不宜過於發散,瀉熱要注意存陰。有可下之證,也只宜輕下,而不要重下。
咳嗽有久暫之分,新咳多為外感,久咳多為內傷。外感咳嗽著重解表,但應佐以清熱,風熱與外邪方能民時清除。內傷咳嗽著重於補,但如有浮熱,也應佐以清解。
小兒肺氣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鬱熱,濕熱生痰,又影響肺氣,濕重脾必困,熱重胃必傷。因此必須肺胃兼顧,還要照顧到脾,除清熱而外,還須除濕豁痰。
如系久咳不愈,更應注意到脾。因為久咳不止,肺氣必虛,肺主氣,肺虛會導致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脾虛而痰濕阻滯,又反過來影響到肺的肅降,因此,肺與脾之間的相互影響是較為密切的。
除肺脾而外,還可以出現肺虛及腎而形成肺腎兩虛;肺虛肝逆而形成肝火灼肺,逆傳心包而形成心火傷肺。又如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虛也會使傳導和排泄失調。因此,凡是表現以咳嗽為主證的疾病,必須注意到其他的兼試一下,從而考慮到肺和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才能不會顧此失彼。而在治療方法上,仍然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而瀉不單純是瀉肺,如有心火則瀉心火,如有肝熱則瀉肝熱,如有腸熱則瀉腸熱。補也是這樣,不是單純地補肺,而是脾虛則補脾,腎虛則補腎。當然,咳嗽畢竟是以肺為主體,無論是瀉或者是補,應當是有主有從,主次兼顧。總的來說,不外解表,瀉下,清補三法,而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情況下,採用不同的方法,如清燥、除濕、降火、抶脾、補腎、瀉大腸、利水道,都必須加以配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例方選介]
一、風寒咳嗽
主證:咳嗽,發熱,畏寒,頭痛,有汗或無汗,噴嚏,鼻塞,痰清,脈浮緊或緩。
治法: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例方:杏蘇散加減(慣用方):苦杏仁二錢紫蘇二錢桔梗二錢炒枳殼二錢前胡二錢荊芥穗二錢薄荷一錢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冬季無汗加炙麻黃一錢。熱盛加知母二錢,淡竹葉二錢。痰多加橘紅二錢,瓜蔞二錢。
二、風熱咳嗽
主證:咳嗽,微熱或發熱,有汗,咽干,痰黃稠,脈數,舌苔薄白或黃。
治法:袪風清熱,止咳化痰。
例方:桔甘湯加味(慣用方):桔梗荊芥穗苦杏仁瓜蔞黃芩連翹各二錢甘草薄荷各一錢。咽部紅腫加大力子二錢,大青葉三錢。氣粗、口渴加生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鼻衄加丹皮二錢,焦山枙二錢。痰多加枳殼二錢,萊菔子二錢。咳甚作嘔加枇杷葉三錢,竹茹二錢。大便乾燥加熟大黃一錢。
三、食積咳嗽
主證:咳嗽,作嘔,口臭,痰稠,午後發熱,手足心熱,脈數,舌苔黃膩。
治法:消食導滯,清肺和胃。
例方:桔梗枳殼苦杏仁瓜蔞焦三仙黃芩陳皮各二錢甘草一錢。腹脹痞滿加厚朴二錢,青皮二錢。口渴喜飲加天花粉二錢,石斛二錢。發熱較甚加知母二錢,生石膏四錢。煩燥、津少加葛根二錢,麥冬二錢。大便乾燥加熟大黃二錢。小便短黃加車前草二錢,滑石粉三錢。潮熱、汗多加地骨皮三錢,桑白皮三錢。
四、暑濕咳嗽
主證:傷暑,咳嗽,倦怠,汗多,低熱,脈沉緩,舌苔白膩。
治法:清暑袪濕,止咳化痰。
例方:清肺湯加減(慣用方):苦杏仁冬瓜仁桑葉茯苓桔梗橘紅鮮荷葉各二錢甘草一錢。連翹三錢。氣短,虛煩加沙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一錢。咳甚,痰多加川貝母二錢,知母二錢。腹脹,胸悶加厚朴花二錢,大腹皮二錢。小便短黃加木通一錢,滑石粉三錢。
五、肺虛咳嗽
主證:經常咳嗽,痰清,低熱,不耐風寒,脈細數,舌苔薄白。
治法:養陰清肺,潤肺化痰。
例方:紫菀湯加減(慣用方):炙紫菀冬花沙參麥冬知母茯苓地骨皮各三錢川貝母二錢甘草一錢。氣虛多汗加黃芪三錢,五味子二錢。口渴加天花粉三錢,石斛三錢。納差加生稻芽三錢,山楂肉二錢。咳痰不爽加桔梗二錢。
六、肺燥久咳
主證:咳嗽,低熱,胸悶,痰清,痰中帶血,或常鼻衄,脈浮細,舌紅少苔。
治法:清燥潤肺,滋陰降火。
例方:清肺湯加減(慣用方):茯苓苦杏仁桑白皮地骨皮各三錢鮮生地五錢漸貝母焦山枙炒知母天冬麥冬各二錢甘草一錢。潮熱不退加嫩青蒿三錢,炙鱉甲三錢。血出不止加生地榆三錢,側柏葉三錢。兩肋作痛加青皮三錢,鬱金二錢。
七、脾虛久咳
主證:久咳,痰多,納差,腹脹滿,面黃肌瘦,大便溏,唇白,脈沉緩,舌苔薄。
治法:補脾益肺,止咳化痰。
例方:百合湯加減(慣用方):百合炙紫菀党參白朮茯苓冬花各三錢,法半夏陳皮五味子炙甘草各二錢。怕冷惡風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氣短、多汗加黃芪三錢,浮小麥三錢。腹脹不消加大腹皮三錢,枳殼二錢。
八、腎虛久咳
主證:咳嗽不爽,腰背痠痛,小便頻數,潮熱,津少,脈沉細,舌質淡,少苔。
治法:滋陰納腎,潤肺止咳。
例方:地黃湯加減(慣用方):生地黃山藥茯苓山萸肉白前炙紫菀百部各三錢丹皮澤瀉各二錢。四肢發涼加制附片二錢,桂枝二錢。腰痠痛加補骨脂三錢,莬絲子三錢。煩燥,夜眠不安加知母二錢,黃柏二錢。
[簡易方選介]
一、桔梗二錢,甘草一錢,水煎當茶飲。
二、鮮桑葉三錢,鮮枇杷葉三錢(刷凈)煎水服,一日服二次。
三、青果五枚,白蘿蔔半個,煎水服,一日二次。治咳嗽,咽紅腫有效。
四、蜜餞橘餅,每用半個,煎水瀕服。治幼兒慢性支氣管炎、喉中痰聲漉漉(漉lu,音鹿)有效。
[成藥選介]
一、通宣理肺丸(《六科準繩》方)功能清熱解表,宣肺止咳。主治風寒閉肺,脾濕內蘊引起之咳嗽氣促,鼻塞聲重,發熱惡寒等症。蜜丸,每服一丸,一日二次。小兒減半。
二、橘紅丸(《古今醫鑒》方)功能清肺袪濕,止嗽化痰。主治肺胃濕熱引起之咳嗽痰多,呼吸急促,胸中結滿,口苦咽乾等症。蜜丸,每服二丸,一日服二次。小兒減半。
三、二陳丸(《局方》)功能袪濕消痰,和中調氣。主治肺熱脾濕引起之咳嗽痰盛,咳吐白痰,胸膈脹滿,噁心嘔吐等症。水丸,一日服二次。小兒減半。
小兒服成藥,可用開水化服。
小兒哮喘
小兒咳喘(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病。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氣促喘急,喉中有痰鳴聲,痰多不易咳出;甚則抬肩欠肚(欠肚即肚皮波動的徵象),呼氣延長,氣粗胸滿,或氣乏息微,往往不易平卧。經過一段時間,咳出痰涎,略見平靜,稍停又復喘促。調治以後。逐漸緩解。但有的歷久不愈,經常發作,形體瘦弱,影響健康。
中醫認為,小兒咳喘的主要原因,系由於肺、脾兩經的氣不足,不耐風寒所致。明代兒科醫生薛鎧說:「喘急之證,多因脾肺氣虛,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氣虛而邪實者為多。」(《保嬰撮要》)由於氣虛,抵抗力較弱,容易感受外邪。所以,在氣候變化的時候,如感受風熱或風寒,原來有哮喘的小兒,最易引起發作。除外感外,痰濕、食積等原因,也能引起哮喘。
根據臨床所見,一般急性支氣管哮喘,多為熱證,實證;一般肺脾虛弱,反覆發作,已成慢性的多為寒證,虛證。因此,小兒哮喘一證,不外乎寒熱虛實。但是,寒熱的轉化,虛實互見,在臨證時,必須予以注意。
[治法述要]
小兒哮喘一證,雖然是肺經的病,但局部和整體總是相互關聯的,尤其是與脾胃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哮喘的發作總有它的誘因,如外邪、痰濕、食積等。在治療時,既要看到局部,也要照顧到整體;既要治標,也要治本。著重在於分別先後緩急。
在實際治法上,「若已發則散邪為主,未發則補脾為主。」(《保嬰撮要》)。
「凡久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氣短者參芪補之。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降氣下痰為主。陰火上逆者當補陰降火。」(《丹溪治法心要》)。
基於以上學說,在哮喘發作期,以平喘為主,採用宣肺,散邪,袪痰,定喘等方法。因喘急痰壅,肺脹胸滿這類證候的出現,往往因寒邪或風熱使肺氣閉塞所致;而痰火內郁,又會使肺氣上逆,出現痰阻,氣促。所以,宣肺,散邪實際就是開閉,降逆,使肺氣肅降的功能正常。由於肺虛及脾,以致脾運不健,痰濕過多,就會上阻肺絡而出現痰壅氣促,所以,在宣肺,散邪的同時,必須祛痰,才能使喘促緩解而達到平喘的目的。
哮喘緩解後,以扶正為主。對小兒來說,扶正應著重於調理脾胃。一般脾胃較弱的小兒,消化不好,吸收不好,抵抗力就薄弱,不耐風寒。有哮喘病,如護理不好,就容易複發,如經常以作,又會使消化吸收的功能減弱,以致形成惡性循環。有的哮喘反覆發作的小兒,往往顏面蒼白,或者面黃肌瘦,腹脹胸滿,小便不利,或者尿頻,四肢發涼,說明不僅是脾虛,腎氣也被影響。因而,有些虛證哮喘,肺、脾、腎都要兼顧。
小兒易虛易實,哮喘又是一個虛實互見的疾病,在治法上一般是攻(散邪)補(扶正)兼施,而最重要的是調理。中醫主張:「三分醫藥,七分調理」。脾胃的健全與否,關鍵在於飲食的調理,不能單靠葯去補。至於飲食,應當是以素食為主,輔以適當的雞蛋和肉食之類,要多吃蔬菜,少吃油膩。加上注意衛生,加強煅煉,藥物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反覆發作的支氣管哮喘如此,其他慢性病也是如此,這樣是不難根除病根而趨於健康的。
[例方簡介]
一、風熱哮喘
主證:喘咳,氣促,痰聲漉漉,發熱,有汗或無汗,唇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宣肺,清熱,定喘。
例方:麻杏石甘湯加味(慣用方):炙麻黃甘草各一錢,苦杏仁黃芩前胡連翹各二錢,生石膏三錢。無汗,痰甚,氣促甚加淡豆豉二錢,萊菔子二錢,蔥白三寸。熱不甚,痰甚,氣促甚加蘇子真不二錢,白芥子二錢,萊菔子三錢。咳甚,汗多,加菊花二錢,桑葉三錢,枇杷葉三錢。
二、風寒哮喘
主證:咳嗽喘促,面色蒼白,喉間哮鳴,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卧,痰多,舌苔薄白,脈沉細或緊。
治法:宣肺,散寒,定喘。
例方:小青龍湯加味(慣用方):炙麻黃五味子乾薑甘草各一錢,桂枝法半夏白芍蘇子橘紅各二錢,細辛五分。氣急,煩燥,加生石膏四錢。口渴喜飲,加天花粉三錢,生石膏四錢,去乾薑,細辛。小便不利加赤茯苓三錢,咳甚加苦杏仁三錢,炙紫菀三錢。四肢厥冷,汗多,加制附片二錢,大紅棗三枚,生薑三錢,去乾薑。
以上方葯淺解:小兒哮喘,急性的以熱喘為多,慢性的以寒喘為多。熱喘多實,寒喘多虛。無論寒熱,在哮喘發作時都應首先考慮平喘。麻黃善於宣肺氣,散風寒,為肺經專葯,平素用以治熱喘的麻杏石甘湯及治寒喘的小青龍湯加味,都是由《傷寒論》「麻黃湯」衍變而來的。麻黃湯治「惡風無汗而喘者」;麻杏石甘湯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或喘者」。麻杏石甘湯以宣肺氣的麻黃為主,加上清氣分實熱的石膏,苦降的杏仁,清熱潤肺的甘草,故有宣肺,清熱,降逆,潤肺的作用,作為治小兒熱喘的主方是行之有效的。至於寒喘,則應以溫散,酸斂,苦降為治。小青龍湯中的麻黃,桂枝,細辛,乾薑,半夏都是辛溫葯,佐以酸苦的白芍,五味子,補肺潤肺的甘草,故能溫散肺寒而化痰飲,對於風寒閉肺,氣逆痰多的一般寒喘較好,作為治小兒寒喘的主方也是行之有效的。再根據病情,進行加減,也是必要的。
麻黃雖能平喘,但其為發汗的俊劑,使用的劑量不宜過大,小兒用五分至一錢,不超過二錢。一般用炙麻黃,不用生麻黃。同時,甘草與麻黃等量。這樣,既能發揮麻黃平喘的作用,也能避免它過於發汗的副作用。
至於表虛自汗,肺燥虛喘的,最好不用麻黃,以免過於發汗而至氣陰兩傷。
關於偏於風寒的虛喘,選用小青龍湯,在喘平以後,即應停服,改用其他方劑調理。
三、肺虛痰喘
主證:咳嗽喘急,胸悶氣逆,痰聲漉漉,飲食不下,汗多,經常發作,苔白膩,脈緩。
治法:理肺,袪痰,平喘。
例方:尊生定喘湯加減(慣用方):炙紫菀葶藶子蘇子茯苓橘紅苦杏仁各三錢,五味子法半夏厚朴各二錢,甘草一錢。痰甚,大便乾燥加全瓜蔞三錢,桔梗三錢,去法夏。口渴,痰甚,加花粉三錢,海哈粉三錢,去法夏。汗甚,喘甚,加銀杏仁三錢,白芍二錢,去蘇子。口淡無味,不思食,加黃芩二錢,生稻芽三錢。
四、脾虛痰喘
主證:喘咳痰多,氣短體倦,食少無味,畏風,自汗,苔薄白,脈虛大。
治法:益氣,和脾,定喘。
例方:益氣定喘湯加減(慣用方):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炙紫菀銀杏仁橘紅各三錢,甘草二錢。咳嗽較甚,加冬花三錢,桑白皮三錢。自汗不休,加五味子二錢,浮小麥三錢,大紅棗三枚。痰甚噁心,加姜半夏二錢,竹茹二錢。自汗肢冷,加桂枝三錢,制附片二錢。
五、腎虛痰喘
主證:咳喘痰多,自汗,耳鳴,氣短,四肢逆冷,夜多小便,苔光,尺脈虛大。
治法:育陰,補腎,定喘。
例方:育陰定喘湯(慣用方):制首烏海浮石炙紫菀冬花補骨脂麥冬海洽粉各三錢。五味子甘草各二錢。四肢逆冷不解,加制附片三錢,肉桂一錢。納差不思食,加陳皮三錢,生稻芽三錢,去麥冬。尿瀕,加莬絲子三錢,桑螵蛸三錢。
小兒哮喘一證,多因脾肺氣虛,已在治法中論及。關於虛證的治療,在哮喘發作時,應看到正邪兩個方面,往往是會出現正虛邪實的情況。如單一的補,則病邪稽留難去;如單一的攻,則正氣去更加受損。補脾、補腎,應在哮喘稍微緩解時進行。小兒虛實容易轉化,攻補都不要過。同時,無論虛喘或寒喘,往往伴有消化不良,即所謂夾食,食滯則容易生痰,除消食而外,還應著重袪痰。法食痰用枳殼,桔梗,萊菔子之類,治熱痰用瓜蔞,竹瀝,天竹黃之類,治燥痰用貝母,知母之類,治濕痰用半夏,陳皮之類。而袪痰定喘,瀉肺行水的葶藶子,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的海浮石,海哈粉,下氣消痰,利膈寬中的紫蘇子等,對於小兒哮喘痰多較為相宜。可根據病情選擇,作為主方的輔佐葯。
平喘以後,進行調理,小兒著重於扶正補脾,以下列方劑為治:
清肺養脾湯(慣用方):南沙參北沙參炒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橘紅桔梗各三錢,天冬麥冬各二錢,甘草一錢。此可以用五劑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二錢,每日服二次,每次一丸。
小兒肺炎
小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尤其是在冬春兩季最為多見。一般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喘,顏面蒼白,甚則出現青紫,喘憋,鼻翼扇動等症。
中醫認為,小兒肺炎系由外感風邪所引起的,屬於溫熱病的範圍。清代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范肺」,「春月暴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這些論述,對於認識和探討肺炎的主要侵犯部位,發病季節,原因及主要證侯的表現,都是有幫助的。
肺為嬌臟,司皮毛開闔,主一身氣化,通調全身水道,下輸膀胱,故其性以下降為順,上行則逆。風邪犯肺,則肺氣上逆,故發為咳嗽,氣急等症;肺氣上逆,又使水液運化不靈,則凝而為痰,痰隨氣逆,則咳嗽痰多,氣滯則血滯,肺氣阻塞,則血滯不暢,所以出現顏面蒼白,甚則有口唇,指甲青紫等血氣瘀滯現象。肺開竅於鼻,肺為熱邪熏蒸,則清竅不通,津液受損,故出現啼哭不見涕淚,甚則有鼻翼扇動等症。
風邪犯肺,一般仍有風寒、風熱之分。如系風寒,則證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口不渴,苔白膩。如系風熱,則證見惡風,發熱,有汗,口渴,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但本病主要是溫熱病,即使外感風寒,也只是一種誘因,而內在的因素是溫熱,也即是「先受溫邪,繼則冷束」而形成熱為寒閉,由於熱多於寒,往往寒從熱化。所以仍屬於熱證。
溫熱病容易傳變,而各臟之間又是互相影響的,故肺受病,容易牽連到其他各臟。如高熱不退,侵及心包,則會出現神昏譫妄;如影響到肝,引起肝風內動,則會出現驚掣抽搐;如影響到脾,或素來就脾胃較弱,則會出現腹脹,腹瀉。如病勢不能及時控制,則可出現心陽衰竭,內閉外脫等危重證侯。
至於體質素弱的小兒,由於稟賦不足,容易感受肺炎。而其他疾患如表邪不解,形成肺閉,出現咳喘,可以轉為肺炎。有的麻疹,百日咳,經治不愈,也可能合併出現肺炎。象這一類,往往病程較長,病性較重。因此,對於本病必須慎重地進行探討和防治。
由於證有輕重,病有深淺,體有強弱,應加以區別,辨證論治。
[治法述要]
小兒肺炎,主要是由於風邪犯肺,肺氣不宣,所以出現發熱,咳嗽,痰多,氣促,喘憋等症。《醫宗金鑒幼科》所稱之「風寒喘急」,「火熱喘急」,以及近代中醫書籍所稱之「肺風痰喘」,「肺閉喘咳」等,皆系指本病而言。同時都指出了這是一種以發熱,痰多,喘咳為主症的肺部疾患。
在治法上,採用宣肺,袪痰,清熱,解毒,定喘,止咳為主。
閉者宜開。風寒、風熱襲肺,皆使肺氣閉而不宣,肺氣閉塞,則郁而生痰,痰阻肺絡,則肺脹喘急。宣肺,袪痰,也即是解表邪,去痰阻,開閉降逆,使肺氣暢達。
熱者清之。肺炎是一種熱證,即使有寒邪,但內有熱邪,故多見寒包熱郁之證。單一解表,往往汗出而熱不解,甚則持續不退。所以,在宣通肺氣的同時,必須清肺熱,解溫毒。而用以解表的方葯中辛涼應重於辛溫,以免化熱化火,或過於發散,使津液受傷。
肺炎咳喘,主要由於熱邪溫毒,毒盛則熱盛,熱盛則傷陰,他不同於一般的寒喘,治宜清涼,而不宜過早使用辛燥和收斂的藥物,才能養陰降火,保存津液。
至於其他變證,如火熱閉肺,發熱持續不退,則應著重泄熱;如出現昏迷,抽風,則應著重熄風,開竅;如出現氣陰兩虛,則應郁陰潛陽。而小兒肺炎多為上盛下虛之證,如高熱,喘憋,鼻翼扇動等熱象不解,又同時出現四肢厥冷,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腹脹等症,則應當考慮既要開閉泄熱,又要存陰救逆。對心陽衰竭者,則應回陽救逆。現分別論治如下。
[例方選介]
一、主證:發熱,咳嗽有痰,煩燥不安,面赤唇紅,無汗或微汗,舌苔薄白,脈浮數(相當於輕型)。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開肺。
例方:麻杏石甘湯加味第一方(慣用方):苦杏仁黃芩金銀花連翹根淡竹葉各二錢板藍三錢炙麻黃甘草各一錢生石膏四錢。汗多加薄荷一錢,桑葉二錢,去麻黃。咳甚加前胡二錢,枇杷葉二錢。喘甚加葶藶子二錢,萊菔子二錢。熱甚加知母二錢,山枙子二錢。
二、主證:高熱不退,汗出,口乾,煩燥不安,痰鳴氣促,喘憋,顏面蒼白,唇紅,苔黃,舌燥少津,脈急數(相當於重型)。
治法:辛涼泄熱,滌痰定喘。
例方:麻杏石甘湯加味第二方(慣用方):炙麻黃甘草各一錢,苦杏仁連翹板藍根知母山枙子魚腥草黃芩各三錢,生石膏六錢。喘甚,痰多加紫蘇子二錢,葶藶子二錢。口渴喜飲加花粉三錢,玉竹三錢。大便乾燥,腹脹滿,加熟大黃二錢,枳實二錢。
三、主證:高熱不退,痰鳴氣短,喘憋,顏面青紫,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胸高腹脹,二便失禁,舌赤,乾燥無津,苔黑,或舌光無苔,脈散大。
治法:扶正救逆,存陰開閉。
例方:生脈散加味(慣用方):党參麥冬玄參生地連翹各三錢,五味子蓮子心菖蒲天竹黃各二錢,甘草一錢。
肺炎重證,還可能出現高熱持續不退,昏迷,抽風,虛脫等症,根據病情作如下論治:
1、清瀉肺熱,適用於溫邪化熱,證見:高熱持續或起伏,口乾渴,煩燥不寧,舌絳苔黃,脈洪、滑、數。方用三黃石膏湯加味(慣用方):黃連甘草各一錢,黃芩黃柏知母赤芍各二錢,板藍根大青葉紫花地丁各三錢,生石膏四錢。
2、開竅化濁,適用於熱閉清竅,證見:神識不清,昏迷,或妄言譫語,狂燥不安,舌苔黃膩,脈洪數。方用清肺飲加減(慣用方):生石膏五錢,生地麥冬各三錢,鬱金知母山枙子菖蒲黃連薄荷黃芩各二錢,甘草一錢。
3、熄風鎮驚,適用於肝風內動,證見:抽搐,項強,兩目上視,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苔黃或白,脈弦滑。方用鉤藤飲加減(慣用方):鉤藤天麻清半夏水牛角(或廣角,先煎)乾地龍各二錢,白僵蠶連翹生白芍各三錢,生桑枝四錢,甘草一錢。
4、回陽救逆,適用於心陽衰竭,證見:上盛下虛,高熱氣喘,四肢厥冷,汗多,舌尖赤,無津,脈虛大。方用參附湯加味(慣用方):人蔘制附片生龍骨生牡蠣各三錢,五味子二錢,濃煎頻服。
5、育陰潛陽,適用於氣陰兩虛,證見: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兩顴淡紅,四肢厥冷,氣急鼻扇,出冷汗,舌尖紅少津,脈細數。方用復元湯加減(慣用方):紅人蔘制附片炙甘草知母白芍各二錢,熟地黃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鱉甲各三錢。
6、針灸療法:主穴:尺澤列缺肺俞。高熱加曲池,合谷,大椎。痰甚加豐隆,太淵。抽風加行間,神門,照海。昏迷加中沖,內關,人中。虛脫加氣海,關元。
四、小兒肺炎在恢復期,由於體質較弱,餘熱未盡,證見:低燒潮熱,久咳不止,或納差消瘦,脈細數,舌淡少苔。
治法:滋陰益氣,清肺和胃。
例方:南沙參青蒿生稻芽桑白皮地骨皮枇杷葉各三錢。麥冬黃芩知母各二錢,甘草一錢。
小兒肺炎,發病急,變化快,護理和治療者很重要,要注意清潔衛生,安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不要受風,著涼,衣被不要太厚,飲食方面宜清淡素食,尤其是痰多熱重時,更不宜吃油膩香燥的食品。對危重患兒,應中西醫結合,及時採取措施,給予輸氧,輸液等必要的療法,才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促進肺炎患兒早日恢復健康。
小兒頓咳(百日咳)
頓咳即百日咳,又名「鷺鷥咳」,或稱「疫咳」。因其咳時為陣發性連續咳嗽,故名為頓咳。每陣咳後,伴有水雞啼樣深吸氣聲,且頸項伸引,形如鷺鷥,故又稱為鷺鷥咳。疫咳,則說這是一種帶有傳染性的咳嗽病,故應加強對本病的預防。
頓咳多發生於冬末春初,2--4歲的幼兒發病較多。其特點就是咳嗽由輕到重,病程較長,所以,習貫上通稱為百日咳。其經過一般分為初、中、末三期。
初期(初咳期):約7--10天,證侯與感冒相似,咳嗽,流鼻涕,微微發熱。一般熱退後咳嗽逐漸加重,白天較輕,夜間較重。如《千金要方》指出:「小兒咳,日中差,夜甚,初不得息」。在流行季節,應注意是否有百日咳接觸史,並考慮是否已經患有百日咳。
中期(痙咳期):自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開始約四周,重的可延至兩月。頓咳的證侯很典型,咳時頓嗆,每天陣發十餘次或數十次,咳嗽發作時,連聲不斷,面色潮紅,滋淚交流,往往以深吸氣而暫時停止;吸氣時喉間有笛音如水雞鳴聲,稍停復咳,每每嗆咳二、三次後,咳出痰液,或將乳食吐出,方才停息。但不久後又複發作。在劇烈咳嗽時,有時會出現痰中帶有血絲,或引起鼻衄。久咳不止,兼之嘔吐,小兒甚為痛苦。《本草綱目拾遺》關於鷺鷥咳曾指出:「嗆咳,從小腹下,逆上而咳,連咳數十聲,少住又作,甚或咳發必嘔,牽制兩肋,滋淚皆出,連月不愈」。其描述與百日咳痙咳期的表現基本相符。但小嬰兒常無典型的痙咳,代之以陣發性發憋、青紫,甚則抽風,故應予注意。
末期(恢復期):在此期間,臨床證侯由重減輕,咳嗽發作次數減少,咳嗽程度減輕,其他癥狀亦逐漸消失,約2--3周而趨於痊癒。
[治法述要]
中醫認為,百日咳系由於外感時邪,內蘊痰濕所至。小兒抵抗罰較弱,容易感受時邪,時邪中人,首先犯肺,肺氣閉阻,則咳嗽痰多。冬開春初,氣侯多變,小兒尤多寒熱夾雜之證。寒邪傷肺,初期證見咳嗽,流涕,痰多清稀;繼而寒從熱化,火熱熏肺,則咳嗽加劇,痰多粘稠。久咳不止,肺陰虛損,故見日輕夜重。陰虛肺燥,容易引起痰熱阻肺,熱傷肺絡而出現痰黃稠,痰中帶血,或鼻衄。痰濕阻滯,胃火沖逆,故咳即作吐作嘔。
基於以上所述,在治法上,初期一般宜於宣發肺氣,邪從外達;中期宜於清燥潤肺,以減輕病勢;末期宜養陰清肺,以促進恢復。
[例方選介]
一、初咳期
主證:咳嗽,流清鼻涕,間有微熱,咳時涕淚交流,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宣肺散寒,清熱化痰。
例方:甘桔湯加味(慣用方):桔梗海哈粉枇杷葉各三錢,荊芥穗前胡陳皮竹茹各二錢,薄荷青黛甘草各一錢。
咳聲不爽,面赤口渴,發熱較重,鼻塞,無汗或少汗,用下列處方:炙麻黃前胡黃芩各二錢,苦杏仁桔梗白前枇杷葉各三錢,生石膏四錢,甘草一錢。
二、痙咳期
主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日輕夜重,咳即作吐,眼瞼浮腫,有時痰中帶血,口鼻嗆血,苔黃膩,脈浮數。
治法:清燥潤肺,袪痰止咳。
例方:寧嗽湯加減(慣用方):炙紫菀知母百部冬花海浮石鮮蘆根各三錢,麥冬知母桔梗各二錢,甘草一錢。
痰中帶血,品鼻嗆血較重,用下列處方:苦杏仁冬瓜仁鮮蘆根炙紫菀鮮茅根各三錢,桃仁麥冬知母各二錢,甘草一錢。
三、恢復期
主證:咳嗽逐漸減少,減輕,痰少,兩顴發紅,潮熱,微汗,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肺,益氣和中。
例方:參脈湯加味(慣用方):南沙參生稻芽茯苓桑白皮地骨到各三錢,麥冬陳皮桔梗川貝母知母各二錢,甘草一錢。
[簡易方選介]
一、雞苦膽一個,取汁,加白糖適量,蒸後加開水沖服。一歲以內的小兒三天一個,兩歲以內兩一個,兩歲以上每天一個。一般可服用2--3個。如無雞苦膽,可用豬苦膽,一個豬苦膽約相當於5--6個雞苦膽。
二、白前百部各三錢,白梨(用清水洗凈,連皮切碎)一個,同煎可以少加白糖,每天服2--3次(去渣飲湯),連服5--6天。
三、大蒜一枚,去皮搗爛,加白糖適量,每天一個,沖開水,分二次服。如不習貫,可將大蒜煮熟,加糖沖開水服。
四、鮮蘆根一兩,鮮茅根一兩,冬瓜仁五錢,水煎,每天服一劑,當茶飲,可連服數日。
小兒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小兒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以學齡兒童較易感染,四季都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較為多見。
《諸病源侯論》認為,痄腮與喉痹(喉炎)都是風毒所致。指出:「……風熱毒氣,客於咽喉頷頰之間,與血氣相博,結聚腫痛。」
《活幼心書》也認為是一種風毒,指出:「毒氣蓄於皮膚,流潔而為腫毒。……多在肋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
小兒痄腮以耳垂為中心的腮腺腫脹為特徵,而其腫脹可以延及頸、頰及頜部。一側或兩側俱可發生。初起先見於一側,也有兩側同時發生。起病時,除局部灼痛腫脹而外,一般沒有其他癥狀。或只是輕微發熱,或咽部不適。由於咀嚼時疼痛加劇,可能出現納呆食少。
有的重症,除一般癥狀外,可能出現寒熱往來,嗜睡,嘔吐,頭痛等較為明顯的癥狀,但很少引起驚厥。
成年男子可能合併睾丸炎,睾丸紅腫脹痛。一般十二歲以下男孩較為少見。
自發病至腮腺腫脹消失,恢復正常,約十天左右。
個別的腮腺高腫色紅灼熱,毒滯化膿,即所謂「重則成癰成癤」。這類情況也較為少見。
基於以上所述,風邪外乘,濕熱內蘊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風邪熱毒聚於頭面兩側耳下腮部證見腫脹疼痛,噁心嘔吐,或合併睾丸腫痛,是與足三陽胃、膽、膀胱三經有關。基本上都是一種熱證,實證。但因容易相互傳染,所以必須注意隔離。
[治法述要及例方選介]
痄腮的治療,著重於清熱解毒,佐以軟堅散結。由於風毒壅滯少陽經絡,故應以清肝利膽,疏風消毒為主。而軟堅散結,只可用宣、通之劑,以去其壅滯,而還要過於攻伐。壅滯既去,則風散毒解,自然會達到消腫止痛的治療目的。在局部用藥外敷,也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保護皮膚,葯塗得太厚或乾裂,反而會增加疼痛,或使腫處皮膚受傷,引起感染化膿,所以,外用藥要調得滋潤,也不要塗得太多,才好換藥而不至於影響皮膚。
由於體質的強弱,病邪的深淺,以及有無兼證,故在證侯表現上有輕重之分。但變化不大,在治療原則上基本一至,一般以清熱解毒,消腫為治,除基本方而外,根據病情,隨症加減。
證見:腮頰一側或兩側腫脹,痠痛拒按,吞咽不便,表證不明顯,精神正常,脈象、舌苔無明顯變化,夫其他兼證。
治法:清熱解毒。
例方:清解湯(慣用方)
龍膽草三錢、黃芩二錢、連翹三錢、板藍根三錢,蒲公英三錢,甘草一錢,山梔子二錢,夏枯草三錢。
隨症加減:
惡寒,發熱,身痛,加羌活二錢,柴胡二錢,白芷二錢。
熱甚,口渴,煩躁,加生石膏三錢,黃連一錢。
噁心,作嘔,加藿香二錢,橘葉二錢,竹葉二錢。
嗜睡,神昏,項強,加黃連一錢,石菖蒲二錢,葛根二錢。
頭痛,驚厥,加防風三錢,鉤藤二錢,白芷二錢。
咽喉紅腫疼痛,加馬勃二錢,錦燈籠二錢。
小便黃赤,加滑石粉三錢,車前草二錢。
睾丸腫脹疼痛,加橘核三錢,荔枝三錢,枳殼三錢,延胡索三錢。
外用藥:
一、金黃散(如意金黃散),成藥。用清茶加蜂蜜少許,調敷腫處,每日換一次。
二、簡易方:
芙蓉花葉,鮮蒲公英,蘋馬齒莧,鮮菊花葉,鮮鴨跖草。以上各葯,任選其中一種,洗去塵土,搗細敷腫處。
貫眾二錢,板藍根三錢,甘草一錢,用水煎,日服二次。在流行季節,連服三天,可以減少發病,如已發病可以減輕癥狀。
小兒麻疹
麻疹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傳染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在我們國家,由於對麻疹採取了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發病率已經顯著下降。
麻疹是一種熱性病,傳染力強。中醫認為是「內蘊熱毒,外感天行」的疾病。主要的癥狀是發熱,咳嗽,流清鼻涕,眼淚汪汪,口腔頰粘膜上有粟形小白點,耳輪,指尖發涼,耳後,項背先出現鮮紅色皮疹,以後由上而下,遍及全身。
與此同時,在出疹期,除發熱,咳嗽等症外,還可見腹痛腹瀉,咽紅喉痛及其他兼證。故麻疹以「五臟皆見病證,肺經見證獨多」的一種全身性疾病。
由於氣候,環境以及小兒體質的強弱等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在臨床上所表現的證侯也有所不同。根據病情輕重的表現,一般分為順證,逆證及險證。順證經過良好,逆比較嚴重,險證多屬危急。
一般發育正常,身體健康的兒童,在出疹時氣候溫和,經過良好,多為順證,只要調理得當,即使不用藥,也能痊癒。
部份身體較弱的兒童,在出疹時又遇氣候不良,暴冷暴熱,以致當出不出,這樣會引起其他病變,形成逆證,應注意醫藥調理。
個別身體素弱的兒童,如因外感內熱太盛,或兼有其他疾患,以致疹出不透,或一出即收,變成危證,更應抓緊治療。
總之,麻疹的變化雖大,但是否發生變化,關鍵在於疹子是否出透,開始治療就必須慎重。順和逆是相對的,險證也是由於病情的演變而產生的。因而,順證也必須注意,不能疏忽大意,否則也會逆轉;而逆證如能加緊治療,慎於調理,也能轉逆為順。對於險證如能提早預防,及時治療,同樣也能轉危為安。
[治法述要]
麻疹一般分為疹前期,出疹期用疹退期三個階段。從發生到收沒,有一定的過程,因為它是由內到外,由里及表,所以,在治療方法上,以宣透清解為主。初期尤為重要,如已確診為麻疹,即須透發,使疹毒外透;中期疹已錢達,仍宜順勢宣透,使期完全出齊;末期疹已出透,應當清解托免,使其逐浙收沒。
初期著重在於透發,應以治療本病為主,用藥宜專,往往麻疹一透,其他兼證亦隨之而輕減,不要因為一時大便乾結而去瀉下,要不要因為咳嗽較重而加止咳寧嗽之葯,以免疹毒內滯而發生逆轉。
在出疹期,每天早、午、晚患兒較為煩躁,疹子也顯得格外紅透,過一段時間,又比較安靜,疹子的顏色也稍淡,這也是正常的,在這重要的階段,仍以宣透清解為主。
在出疹期間,病兒往往有輕度沉迷,幼兒還可能出現輕度的抽掣,但均無礙。同時,一般都兼有小便減少或大便泄瀉的情況,這也無礙
麻疹出透與否,應以精神是否安定,呼吸是否均勻,神志是否清楚,經過是否輕快,以及是否有汗、涕、淚、唾液、小便等來分析觀察。根據患兒的身體情況,有的患兒手足心部份麻疹顯得又多又透;有的只隱約可見,不可能都一樣,只要一般都正常,就不要去過於升提。
總之,在整過治療過程中,初期不宜過多使用寒涼葯,過早地退熱;中期不宜使用收斂性藥物去止咳;末期不宜過於滋補去止瀉。鄭重在於宣透,清熱,解毒。其中宣透一法,使用辛平、辛涼葯應重於辛溫,如過於表散,會使津液受傷。熱性病著重要存陰,但又不宜滋膩,過於滋膩,會使疹毒內滯而不易達外。麻疹在各個階段,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變證,應作具體分析,分別論治。
[例方選介]
一、疹前期(初期):
主證:發熱,咳嗽,流清涕,噴嚏,兩腮發紅,眼皮微腫,目赤羞明,眼淚汪汪,體倦神疲,不思飲食,口內頰粘膜上有小白點,脈數,苔薄白。
治法:辛涼宣透。
例方:葛根解肌湯加減(慣用方)
葛根二錢,牛蒡子二錢,荊芥穗二錢,閃胡二錢,防風二錢,連翹二錢,金銀花二錢,桔梗二錢,甘草一錢。
表不透或伴有腹瀉較劇,加升麻一錢。
噁心作嘔加竹茹二錢。
燥熱過甚,加黃芩二錢。
衄血,加白茅根三錢,藕節三錢。
小便赤澀,加木通二錢。
二、出疹期(中期)
主證:發熱,咳嗽等症較初期為重,先從耳後、前額、項背部出現疹點,逐步由頭面頸部遍及軀幹四肢,開始時疹點分明,如疹毒較盛,可見大遍融合,顏色紅紫,脈數,舌質紅,苔薄黃。
治法:宣透清解。
例方:升麻二錢,葛根二錢,牛蒡子二錢,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桔梗二錢,荊芥二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淡竹葉二錢。
表邪較重,加蘇葉一錢,前胡二錢。
胃熱重,舌焦黃,加黃芩二錢,石斛二錢。
舌絳,大渴引飲,加石膏四錢,生稻芽三錢,知母二錢。
疹色紅紫,加丹皮二錢,赤芍二錢。
疹色淡而不紅,加紫草二錢,浮萍二錢。
小便短黃或赤澀,加木通二錢,鮮蘆根四錢。
三、疹退期(末期)
主證:出疹三、四天,體溫逐浙下降,疹子從頭面,軀幹,四肢逐浙隱退,其他癥狀亦見改善,四、五天後皮膚有糠狀脫屑,短時間內表皮留有棕色痕迹,不久即可消失,脈浮緩,苔薄黃。
治法:清熱解毒。
例方:清解湯加減(慣用方)
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黃芩二錢,蟬蛻一錢,桔梗二錢,生稻芽三錢,甘草一錢,淡竹葉三錢。
大便乾燥,加熟大黃一錢。
小便短黃,加車前草二錢。
食欲不振,加炒神曲三錢,炒枳殼二錢。
疹後低燒潮熱,納差食少,面黃肌瘦,精神不振,宜調理脾胃。方用異功散加味(慣用方):
北沙參三錢,炒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二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嫩青蒿三錢,焦三仙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病後久咳不止,間有低燒,口乾,多汗,宜養陰清肺。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慣用方):
南沙參三錢,麥冬二錢,炙紫菀三錢,白前三錢,款冬花三錢,知母二錢,連翹三錢,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三錢,甘草一錢。
痰多,加貝母二錢,桔梗二錢。
納差,加炒神曲三錢,炒麥芽三錢。
[麻疹變證]
麻疹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可能發生各種不同的變證。如風邪、火毒、食積、痰濕等過盛,都能使麻疹閉而不透,出現當出不出,見點不透或收沒太快等逆證、險證。
一、由於風邪所閉,證見:惡寒,發熱,延塞,氣粗,面色微青,手足發涼,大便清利,小便短少,口渴,無汗,脈浮緊,舌質紅,苔白。
治法:宣透解表。
例方:荊防敗毒散加減(慣用方):
荊芥二錢,防風三錢,薄荷一錢,羌活一錢,前胡二錢,葛根二錢,升麻一錢,淡豆豉三錢,牛蒡子三錢,蔥白三寸。
如手足痙攣,眼白上視,另用水牛角三錢至五錢,銼為粗末,煎水兌湯藥服。
二、由於火毒所閉,證見:發熱,面赤,肌膚灼熱,舌燥唇裂,揚手擲足,喜就涼處,大便閉塞或瀉痢,脈洪數,苔黃燥。
治法:清火解毒。
例方:涼膈散加減(慣用方):
荊芥二錢,山梔子二錢,連翹三錢,,熟大黃二錢,薄荷二錢,牛蒡子三錢,金銀花三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鮮蘆根四錢。
如出現神昏譫語,加水牛角粗末三錢,石菖蒲二錢。
三、由於飲食所閉,證見:面色微黃,四肢懶動,吞酸噯腐,身熱口燥,胸膈痞滿,脈緩,舌苔黃膩。
治法:消食導滯
例方:和胃湯加減(慣用方):
連翹三錢,枳殼二錢,葛根二錢,炒神曲三錢,萊菔子三錢,黃芩二錢,青皮二錢,厚朴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
如腹脹硬,昏睡,氣急,大便不通,加熟大黃二錢,黃連一錢。
四、由於痰濕所閉,證見:痰涎滿口,氣急發喘,咳痰不出,脈滑,舌苔白膩。
治法:滌痰平喘。
例方:葶藶丸方加減(慣用方):
葶藶子三錢,瓜蔞仁三錢,桔梗二錢,連翹二錢,膽南星二錢,萊菔子二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竹茹二錢。
如高熱,神昏,大便不通,加菖蒲二錢,熟大黃二錢。
以上四種閉證,俗稱「悶疹」,應如上述隨證論治,若疹點已現,證見輕減,即以清涼宣透之劑為治。
如見點不透,身熱無汗,頭痛,疹色淡紅,宜在升麻,葛根,桔梗等升提葯中加紫蘇二錢,川芎二錢。
如當出不出,或收沒太快,而又用藥不及之際,以下兩種外治法,可以選用:
一、好白酒二、三兩,用開水燙熱,用潔凈小毛巾蘸酒擦熨,先從頭面,前胸,後背熨起,一直到四肢,手腳掌心,熨擦遍後,用被覆蓋。
二、鮮芫荽四兩,煎水,沸後去渣取汁,加入白酒一小杯,用布蘸汁,遍擦全身,擦熨方法同上。
使用這些方法時,事先作好準備,不要當風,擦熨時,手要輕,動作要快;擦熨後,用被蓋好,讓患兒安靜,微微取汗,疹子即可透出。
當出不出或收沒太快,皆指出疹期而言,如疹出較稀,但無他證,就不要過於升提。
[麻疹合併肺炎]
中醫認為:麻疹是「肺經見證獨多」的一種疾病。因而,最常見的合併症是肺炎。由於麻疹的關係,它不是一般性的肺炎;而已經合併肺炎,又不是單純的麻疹。
疹前期或出疹期,如風寒,風熱閉肺,或熱毒過盛,都能引起並發肺炎。已經合併有肺炎,則會影響麻疹的順利透發,疹毒內蘊則會使肺炎加劇。但如能使疹毒外透,則肺炎亦可隨之減輕。
在治法上,清熱解毒既適用於麻疹,也適用於肺炎,而宣肺解表,使毒邪外透,對二者也是相宜的。至於選方用藥,則應作具體分析,隨證論治。現分別論治如下:
一、風邪閉肺,證見:高熱不退,咳嗽痰喘,呼吸迫促,口唇,指甲青紫,發紺,鼻翼扇動,無汗或少汗,疹點照常外透,脈浮緊,舌質紅,苔薄黃。
治法:宣透清解。
炙麻黃二錢,苦杏仁三錢,生石膏四錢,金銀花三錢,牛蒡子三錢,薄荷一錢,薄荷二錢,甘草一錢,淡竹葉三錢。
二、熱毒內蘊:證見:高熱不退,咳嗽喘憋,疹色深紅紫暗,密結成片,出現鼻衄,唇焦,脈洪數,舌干少津,苔黃。
治法:清肺泄熱。
例方:石膏湯加味(慣用方):
生石膏五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牛蒡子三錢,大青葉三錢,連翹三錢,山梔子二錢,丹皮二錢,甘草一錢。
三、毒熱內陷,證見:高熱持續或起伏,煩燥不寧,或出現神志不清,兩目上視,脈沉數,舌質紅,苔黃。
治法:解毒清心。
例方:敗毒飲加減(慣用方):
生石膏四錢,黃連一錢,山梔子二錢,菖蒲二錢,連翹三錢,知母二錢,水牛角三錢(先煎),生稻芽三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
四、驚厥抽搐,證見:項強,兩目上視,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或四肢震顫,脈弦緊,舌苔薄黃。
治法:平肝熄風。
例方:鉤藤飲加減(慣用方):
鉤藤二錢,水牛角三錢(先煎),菊花三錢,白芍二錢,乾地龍二錢,蟬蛻一錢,天麻二錢,黃芩二錢,甘草一錢,生桑枝四錢。
針剌:十宣,人中,印堂,百會。
五、虛弱衰竭,年齡幼小或先天不足的患兒,由於體弱,容易引起衰竭,出現氣陰兩竭之虛脫。證見:發熱煩燥,咳嗽不爽,唇乾齒燥,脈虛數舌凈無苔。
治法:益氣育陰。
例方:復脈湯加減(慣用方):党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三錢,白芍三錢,生龜板三錢,生牡蠣三錢,知母二錢,生地黃三錢,炙甘草一錢。
如陽氣衰竭,證見精神萎靡,顏面蒼白,出冷汗,手足不溫,呼吸短促。治宜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加味(慣用方):
紅人蔘二錢,制附片三錢,生龍骨三錢,生牡蠣三錢,乾薑一錢,炙黃芪三錢,炙甘草二錢。
或用紅人蔘二錢,制附片三錢,濃煎,瀕服。
在麻疹期間,或麻疹合併肺炎期間,還可能出現喉炎,腹瀉等合併症。
如毒滯咽喉,證見:咳嗽聲嘶,咽紅喉痛,吞咽困難,惡寒,煩燥不寧。治宜宣肺利咽。方用玄麥甘桔湯加味(慣用方):
玄參二錢,麥冬二錢,桔梗二錢,甘草一錢,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蟬蛻一錢,淡豆豉二錢,鮮蘆根三錢。
如熱邪內陷,證見:腹痛,腹瀉,下利風沫,或瀉時下迫。治宜清熱通利。方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慣用方):
葛根二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熟大黃一錢,枳殼二錢,焦山楂三錢,甘草一錢。
[簡易方選介]透疹簡易方:
一、鮮芫荽五錢,水煎,分三次服。
二、西河柳三錢,浮萍三錢,芫荽三錢,水煎,分三、四次服。
三、鮮蘆根,鮮茅根各五錢,煎水當茶。
小兒喉痧
小兒喉痧,又稱爛喉丹痧,即猩紅熱。是一種出疹性傳染病。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季較多見,兩歲至八歲小兒尤易感染。本病的特徵是突然發熱,咽喉疼痛紅腫,出現瀰漫性紅色痧疹。痧疹受壓就退色,暫時變白,頃刻又恢復紅色,可遍布全身。唯口唇周圍顏色蒼白,舌質紅,舌面有小顆粒突起,如楊梅狀。疹後皮膚可脫色。
中醫認為:本病系,上口鼻吸受疫毒之氣,以及肺胃蘊伏之熱所致。氣候有異常變化,如冬季過於乾燥,春季過於寒冷,更易發生本病。由於外邪與內熱相搏,上沖咽喉,遂使咽喉紅腫疼痛,甚則潰爛;漫及肌表,則發而為痧疹;如波及內臟,則會引起其他病變,如並發肺炎、心內膜炎及腎炎等。因此,應詳強觀察病情,認真治療。
[治法述要]
本病是一種火毒之證,外感時疫,內蘊熱毒,疫毒化火,傷陰損液,以致上迫咽喉,外侵肌表。在治法上,應以清涼宣透及泄熱解毒為主。據病情輕重,初期宜用清涼宣透佐以解毒,或用泄熱解毒,繼用清涼泄熱,佐以養陰。如並發腎炎,則以清利濕熱為治。在治療過程中,一般過於辛溫,苦寒,收斂,攻下之劑,皆不適宜。過於發汗,易傷津液,化燥則內熱更熾,過於收斂則熱毒不易外泄,下之不當則熱邪易於內陷。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有疫喉三禁的說法,即忌辛溫發表,忌早投苦寒,忌直折二奪,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例方選介]
一、輕症
主證:惡寒發熱,周身痠痛,咽喉腫痛,皮膚有瀰漫性硃紅色疹點,壓之退色,頸、肘、腘、腋等皮膚折皺處疹出如紅線狀,小便短黃,脈浮數,舌苔白膩或黃膩,舌紅腫起剌如楊梅。
治法:清熱解毒。
例方:清解湯(慣用方)。
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荊芥穗二錢,薄荷一錢,荊芥二錢,黃芩二錢,蟬蛻一錢,大青葉三錢,甘草一錢,錦燈籠二錢。
高熱汗少,疹隱不齊,加葛根二錢,蘆根三錢。
高熱汗少,心煩不安,加生山梔三錢,淡豆豉三錢。
舌干口渴,煩燥不安,加生石膏四錢,知母三錢。
咽痛聲嘶,微咳有痰,加桔梗三錢,浙貝母三錢。
二、重症
主證:壯熱不退,咽喉腫痛潰爛,丹痧密布,口渴,煩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
例方:解毒湯加減(慣用方)。
青黛二錢,兒茶二錢,鮮生地三錢,連翹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三錢,黃芩二錢,馬勃二錢,甘草一錢,蒲公英三錢。
口唇乾燥,津液少,加玄參三錢,麥冬三錢。
煩燥不安,夜眠不寧,加生山梔三錢,蓮子芯一錢。
神識不清,妄言譫語,加蓮子芯二錢,水牛角(薄片或挫末先煎半小時)三錢。
大便秘結,小便短少,加熟大黃二錢,生山梔二錢。
高熱不退,抽搐,加僵蠶三錢,鉤藤二錢。
皮膚搔癢,加蟬蛻一錢,僵蠶二錢。
三、後期
主證:痧診消退,身熱減退,咽痛輕減,皮膚開始脫屑,尚有微熱,咽部不適等症,舌質微紅,苔薄黃,脈緩。
治法:清熱養陰。
例方:甘桔湯加味(慣用方)。
桔梗三錢,麥冬二錢,天花粉三錢,連翹三錢,蟬蛻一錢,大青葉二錢,錦燈籠二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三錢。
宿有消化不良,痧疹消退後,咽痛等症悉減,唯食欲不振,消瘦,大便次數多,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脈緩。治宜健脾和胃。方用調胃散加減(慣用方)。
茯苓三錢,連翹三錢,萊菔子三錢,藿香三錢,石斛三錢,炒神曲三錢,大腹皮三錢,炒扁豆三錢,桔梗二錢,甘草一錢。
午後潮熱,加黃芩二錢,知母二錢。
咽干,微咳,加地骨皮三錢,桑白皮三錢。
口渴喜飲,加天花粉三錢,竹茹二錢。
痧疹退後,諸症悉減,出現小便短黃,或尿急尿頻,眼瞼微腫,苔薄白,脈浮滑。治宜清利濕熱。方用清消飲加減(慣用方)。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金銀花三錢,通草一錢,連翹三錢,知母二錢,黃柏二錢,蒲公英三錢,車前草二錢,甘草稍一錢。
咽部紅腫未消,加牛蒡子三錢,土牛膝三錢。
小便短赤,血尿,加小薊三錢,鮮蘆根四錢。
如經上述治療,癥狀輕減,但經化驗檢查,尿仍有改變,出現尿蛋白,紅細胞或管型者,可按腎炎繼續治療。
[成方選介]
綠袍散(《證治準繩》方)。
處方:荊芥穗五錢,薄荷五錢,青黛二錢五分,玄明粉一分,硼砂二錢一分,甘草三錢,百葯煎(五倍子釀成)三錢。
製法:研為極細末,先將玄明粉,硼砂在乳缽內研細,現將其他各葯合入研勻。
用法:每次服五分噙化,每天三至四次。
也可用錫類散,每用少許,吹喉,每日三至四次。
頸部腫脹,可用如意金黃散(藥店有成藥)調醋敷貼患處。
[預防方法]
冬春季節,雨雪稀少,氣候乾燥,應多吃蔬菜。在本病流行時,可服下方:
白蘿蔔半個,鮮青果(乾的亦可)數枚,煎水當茶飲。
或用綠豆煎湯,加白糖適量服。
注意被免與病人接觸,如已接觸,可服下方:
板藍根三錢,金銀花三錢,蒲公英三錢,甘草一錢,水煎二次,合在一起,分三次服,連用三至五天。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一證較為常見。由於飲食沒有節制,氣候的寒溫失調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腹瀉。如小兒多吃瓜果,生冷,油膩及不消化食物;或因春傷溫,夏傷暑,秋傷濕,使腸胃受到影響;或者脾胃素來虛弱的小兒,都容易發生腹瀉。所以,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的有傷食瀉,寒瀉,熱瀉,脾虛瀉等幾種不同的腹瀉。
瀉出的東西有酸臭味,腹痛,面黃,不思飲食,發熱或不發熱,為傷食瀉。
瀉水樣便,夾有不消化食物,面色晄白,口不渴,腹隱隱作痛,四肢發涼,為寒瀉。
瀉黃稠便,腹痛,發熱,面色發紅,口渴喜飲,肛門發紅,灼熱,為熱瀉。
久瀉不止,面黃肌瘦,四肢冷,好睡,瀉出的東西完谷不化,為脾虛瀉。
[治法述要]
腹瀉是消化道的一種疾病,與飲食的關係最為密切,但除飲食而外,寒溫失調也能影響到脾胃的正常運行。脾主運化,胃主納谷,脾胃發生障礙,則水濕不能正常運行而致腹瀉。中醫認為:「濕勝則濡瀉」。所以,無論是寒瀉,熱瀉,傷食瀉或脾虛瀉,均必挾濕。一般採用燥濕,利水,導滯,理脾以治腹瀉,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具體的應用上,首先應當分清寒熱紅松實,治寒瀉著重於溫中,治熱瀉著重於清熱,治傷食瀉著重於導滯,治脾虛瀉著重於補脾。原則上是寒者宜溫,熱者宜清,滯者宜消,虛者宜補。但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尤其是水瀉,最易消耗體液,用藥應當慎重。「脾陽不傷不瀉」。一傷不能再傷,即是熱瀉,傷食瀉,雖多是實證,屬於一種有餘之證,可以用清法,消法,但過於寒涼或過於消導的葯則不適宜;寒瀉,脾虛瀉,多為虛證,屬於一種不足之證,可以用溫法,補法,但過於辛燥或過於峻補的葯也不適宜。
脾胃是相互依存的。治脾應當照顧胃,和脾必須養胃,胃氣強才能納食,能進食才能有所補充,不然光消耗沒有補充,實證也會轉為虛證,而本來就是虛證的就會更虛。除藥物而外,還應當注意飲食調理。在腹瀉時,尤其是傷食瀉,一般應當減食,如系脾胃虛弱,更不宜食油膩,生冷的食物,應當食清淡的食品,才能促使其加快恢復。
腹瀉的根源在於脾胃不健,而脾胃不健又容易形成積滯,所以經常有虛實互見的情況出現,因而在治療上採用「消補兼施」或「寓消於補」的辦法。同時,還須注意到:在用補法時,要「補還礙滯」;在消法時,要「消不傷正」。
「凡泄瀉皆屬濕,……治法以分利升提為主。」(《幼科全書》朱震亨)一般的腹瀉,往往伴有小便不利,所以需要利水,而利水必須升提,才能升清降濁。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用開肺氣的方法也即是升提,肺主氣,肺為水之上源,肺氣一開,膀胱的水氣也就通利了。但對於熱瀉則不宜過早地分利,如早分利,會更多地消耗津液。治熱瀉有時用瀉下法,即「通因通用」的方法,使熱去瀉止。
總之,關於小兒腹瀉的治療,除上述一般方法而外,中醫兒科還主張補脾益氣以治其本,清里消滯以治其標,若體壯而病輕,則治標多於治本,若體弱而病重,則治本多於治標,應權衡輕重,標本兼顧。
[例方選介]
一、寒濕腹瀉
主證:小兒經常腹瀉,或食後即瀉,大便稀溏,面色晄白,四肢不溫,腹隱隱作痛,精神倦怠,口不渴,脈沉緩,舌苔薄白或微黃。
治法:溫中利濕。
例方:加味理中湯(慣用方)。
北沙參(或党參)三錢,炒白朮三錢,炮姜二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桂枝二錢,豬苓二錢,陳皮二錢,生稻芽三錢,炙甘草一錢。
寒甚,四肢涼,加制附片二錢。
腹痛甚,加吳株萸一錢,煨木香一錢。
本方系由理中湯,五苓散,五味異功散等方組合而成。理中湯著重治中焦虛寒,但小兒陰常不足,不宜過燥,所以用炮姜不用乾薑,五味異功散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五苓散燥濕利水。加生稻芽以養胃陰。如寒重則加重溫化,氣滯則助以行氣。本方主要在於溫中,散寒,利水,和脾,故適宜偏於寒濕的腹瀉。
二、濕熱腹瀉:
主證:小兒大便黃稠,或瀉時暴迫下注,腹痛,發熱,面紅,口渴,脈數,舌苔黃膩或燥黃。
治法:清熱利濕。
例方:香朴散加減(慣用方)。
藿香三錢,厚朴二錢,陳皮二錢,茯苓二錢,澤瀉一錢,蒼朮二錢,木香一錢,黃芩二錢,焦三仙各二錢,六一散三錢。
香朴散以燥濕,分利為主。藿香芳香化濕,厚朴治食鬱氣滯,是脾胃不和的常用藥。而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即平胃散,為燥濕健脾的主方。茯苓,澤瀉滲濕利水,木香行氣散滯,黃芩清熱燥濕,焦三仙消食導滯,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清濕熱,利小便。故本方適用於一般內蘊濕熱而兼有積滯的腹瀉。
熱重於濕者,證見:發熱較甚,口渴,煩燥,腹痛,大便黃赤,肛門灼熱。以清熱和里為治。方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慣用方):
葛根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木香一錢,連翹三錢,厚朴二錢,焦檳榔二錢,藿香二錢,蒼朮二錢,甘草一錢。
腹瀉不爽,大便有粘沫,加熟大黃一錢。
糞便發赤,加金銀花三錢。小便短黃,加滑石粉三錢。
葛根芩連湯為《傷寒論》治下利不止方。腹瀉一般皆有外邪,葛根解肌,使病邪從里達表,黃芩,黃連,甘草,苦甘相合,既能清腸和胃,又能清熱解毒;藿香,蒼朮化濁燥濕;焦檳榔,厚朴,木香行氣導滯;連翹解毒。如有下迫,腹瀉不爽,則加大黃以瀉熱,如有熱入血分之勢,則加金銀花以涼血分之熱。故此方適用於熱重於濕(如急性腸炎)的腹瀉。
如在夏季,偏於暑濕者,證見:腹瀉,瀉時暴注,微熱,口渴喜飲,小便短黃。以清暑利濕為治。方用二香散加減(慣用方):
藿香三錢,香薷二錢,生稻芽三錢,連翹三錢,白朮二錢,厚朴一錢,陳皮二錢,大腹皮二錢,茯苓三錢,六一散三錢。
汗多,加生石膏三錢,知母二錢,去香薷。
熱甚,加黃連一錢,黃芩二錢,去陳皮。
氣短,加太子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去厚朴。
二香散為《蘇沈良方》治暑濕相搏,煩渴,悶亂等症的方劑,著重於清暑解表,利濕和脾。本方去其半夏,紫蘇等味,而加以清熱,利水,養胃陰的連翹,滑石,生稻芽。如汗多則不宜辛溫發汗,故去香薷,而加石膏,知母以清熱養陰,熱甚則黃芩,黃連並用。暑熱不解,出現汗多,氣短,口渴等症,容易形成氣陰兩傷,故應益氣養陰。《千金方》生脈散為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等症的有效方劑。對體弱氣虛,因暑濕作瀉而兼有多汗,氣短等症者,宜加生脈散。
三、傷食腹瀉
主證:身有微熱,或不發熱,不思飲食,腹脹腹瀉,瀉出的東西有酸臭味,面黃,口渴,脈數,舌苔白膩或黃膩。
治法:利濕導滯。
例方:保和湯加減(慣用方)。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桔梗二錢,蒼朮二錢,陳皮二錢,炒神曲三錢,山楂二錢,萊菔子二錢,甘草一錢。發熱較甚,加黃芩二錢,知母二錢。
腹脹作痛,加厚朴二錢,木香一錢。
胸悶,不思食,加白朮二錢,枳實一錢。
乾嘔欲吐,加葛根二錢,藿香二錢。
小便短黃,加滑石粉三錢,車前子三錢。
小兒傷食腹瀉最為常見,一般以消食導滯為治。《丹溪心法》保和丸方,為治腸胃病常用方劑。本方減去其中的連翹,半夏,而加以升提肺氣的桔梗,甘緩的甘草,燥濕的蒼朮,寬中,利水的腹皮,澤瀉。也即是對腹瀉採取分利,升提為主的治法。
四、脾虛腹瀉
主證:久瀉不止,或經常腹瀉,面黃肌瘦,精神倦怠,或四肢發涼,多見食後即瀉,下利清谷,脈沉緩,舌質淡,苔薄。
治法:補養脾胃。
例方:白朮散加減(慣用方)。
太子參三錢,藿香三錢,山藥三錢,升麻一錢,炙黃芪三錢,生稻芽三錢,炙甘草一錢。
水瀉次數多,加煨肉豆蒄三錢。
腹隱痛,作嘔,加葛根二錢,木香二錢。
手足不溫,腹痛,加桂枝二錢,生薑三片。
瀉止,但大便仍稀薄,進食不香,倦怠,睡不安穩。應以調理脾胃為治。方用異功散加味:
太子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二錢,蓮子肉三錢,炒神曲二錢,山楂二錢,雞內金二錢,藿香二錢,炙甘草一錢。
脾虛主要是氣虛,由於中氣不足,脾陽不升,會影響運化而形成腹瀉。小兒脾胃本來就弱,如飲食不節,最易內傷脾胃,而脾胃受傷,其氣必虛。所以,治脾虛腹瀉,以益氣補脾為主。錢乙治小兒脾胃虛弱的方劑如七味白朮散,五味異功散等,都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但都加用行氣葯,也即是注意到「補脾礙滯」這個說法。
小兒脾虛,除用藥物治療而外,還應當注意飲食調護,要養成不亂吃零食,愛清潔,多煅練身體的習慣,才能保證脾胃健全,身體健康。
[成方選介]
一、藿香正氣丸(或片劑或膠囊)(《局方》藿香正氣散方)。成藥為蜜丸,水丸或片劑。蜜丸每服一丸,水丸每服二錢,片劑每服四片,日服二次。小兒用開水化服。三歲以下小兒用量減半。
適用於內傷飲食,外感時邪,胸膈滿悶,嘔吐腹瀉等症。
二、保和丸(《丹溪心法》保和丸方加減)。成藥為水丸,小兒每次服二錢,每日服二次,白開水化服。
適用於飲食失調,胸膈痞滿,傷食腹瀉。
加味保和丸(《古今醫鑒》方)用法相同。
三、加味香連丸(《局方》香連丸方加味)。成藥為水丸,每次二錢,白開水化服,日服二次。
適用於腸胃食滯,腹痛下墜,小便不利,寒熱凝滯等症。
四、參苓白朮丸(或散劑)(《局方》參苓白朮散方)。成藥為水丸或散劑,每次服二錢,白開水化開或微煎,每日服二次。
適用於脾虛久瀉,身體消瘦,食欲不振等症。
又,小兒經常消化不良,脾胃不和,便溏或泄瀉,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可用
小兒香橘丹(《景岳全書》方)
啟脾丸(《壽世保元》方)
每日服一丸,兩種交替使用。三歲以下小兒用白開水化開服。
小兒肝炎
小兒肝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如與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均有被傳染的可能。
臨床上以急性黃疸型肝炎及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較多。只要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少數病情較重,病程遷延,或轉入慢性,則歷時較長方能治癒。
中醫認為:小兒肝炎,基本上是由於飲食不慎,感受濕熱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屬於黃疸病的範圍。《幼科發揮》關於黃疸病曾經說:「疸有二症,有因天地濕熱之氣而發之者,有因水谷之濕熱而發之者」,「小兒之病,多因濕熱食積」。《幼科準繩》也指出:「凡黃病者,不可一概而論,標本不同,證治亦異,乃脾胃氣虛,感受濕熱,郁於湊理,淫於皮膚,蘊積成黃,熏發於外,故有此證。」可以看出,脾胃氣虛,飲食不慎,是致病的內在因素,而感受濕熱,蘊積成黃,則是它外來的因素。
當然,出現黃疸,只是肝炎臨床上的一種癥狀,還必須結合其他癥狀來全面分析。同樣的發黃,可因不同的原因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在《金鑒幼科心法》中,將小兒黃疸分為「陽黃」和「陰黃」兩類。認為陽黃「乃脾家濕熱」,陰黃「乃脾腎寒濕」。這些論述,有助於我們在臨床上對本病進行辯證論治。
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初起多有發熱,口渴以及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上腹部疼痛,虛恭多,便秘或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數日後出現黃疸,目黃,皮膚髮黃,尿色深黃,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濕熱阻滯之象較為明顯。經過治療,一般在二周左右黃疸逐浙消退,其他癥狀亦逐浙消失,一至兩個月即可趨於痊癒。象這類肝炎,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其極大多數,均屬於中醫所稱的陽黃的範圍。
個別小兒,不發熱而惡寒,口不渴,食少,腹痛隱隱,精神倦怠,目黃,皮膚黃,黃色晦暗,大便溏,小便淡黃,舌質淡,舌苔白膩。系由於寒濕阻滯,或氣血不足,這類則屬於陰黃。一般病程較長,如加緊治療,自能縮短療程,促進恢復。
至於無黃疸型肝炎,癥狀與體征基本上與黃疸型肝炎相同,但始終不出現黃疸。這類絕大多數均為輕型,但應及時檢查,隨證論治而不要忽視。
[治法述要]
肝膽與脾胃之間的關係極其密切,肝膽有病會累用脾胃;脾胃不和也會影響肝膽。《金匱要略》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說。中醫認為:黃疸型肝炎病邪系由口而直犯中焦,脾虛不能散津,影響肝膽而發生病變,若濕熱俱重者,則濕從火化而成陽黃;如陽氣素虛,形寒肢冷,則濕從寒化而為陰黃。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極大多數屬於陽黃的範圍,在治療方法上,以清利濕熱為主,著重於肝膽和脾胃。如表實無汗,應予以疏散,使濕熱從表解;如屬實,二便秘澀腹滿者,應予以通利,使濕熱從里解;如有汗,不便秘,只腹滿,則以清熱利濕,通調小便為治。
任何一種疾病,都有虛實之分,小兒肝炎自然是以陽證,實證為多,但應考慮也有極少數的陰證,虛證。《醫宗必讀》指出:「統言疸證,清熱導濕,為之主方,假令病人脾衰胃薄,必以補中。」所以,除清利濕熱而外,對於虛寒證,還應採用溫脾或溫腎的治法。
借鑒前人經驗聯繫實際來看,小兒肝炎,總要注意到脾胃,初期濕熱較重,在清利的同時,要調理脾胃;如遷延不愈,或黃疸消失,或無黃疸,而食少體倦,低燒潮熱,則以扶脾健胃為主,同時也要佐以清利。《小兒葯證直訣》的「芍藥參苓散」(芍藥,人蔘,茯苓,白朮,甘草,陳皮,柴胡,山梔子,生薑)是以五味異功散為基礎,加芍藥,柴胡舒肝,山梔子清熱退黃。《幼科全書》的「胃苓丸」(蒼朮,厚朴,陳皮,白朮,甘草,草果,豬苓,澤瀉,茯苓,官桂)則是以平胃散,五苓散加味而成。都是既注意清利,又注意調理脾胃。至於《金匱要略》的「茵陳蒿湯」以及「茵陳五苓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劑,以這類方劑為基礎,結合臨床實際,進行加減化裁,對於小兒肝炎的治療是有一定作用的。
[例方選介]
一、急性黃疸型肝炎
證見:發熱,口渴,面目及全身發黃,納差,嘔惡,腹脹痛,小便短少,尿色深黃,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
例方:茵陳蒿湯加減(慣用方)。
茵陳四錢,山梔子三錢,熟大黃一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蒼朮二錢,夏枯草三錢,滑石粉三錢,甘草一錢。
納差,加焦三仙各二錢。
熱甚,加知母二錢,黃芩三錢。
腹脹痛甚,加青皮,陳皮各二錢,佛手片或香櫞片三錢。黃疸較重,加板藍根三錢,苦丁茶三錢,敗醬草三錢。
兼有表證,加淡豉三錢,蔥白二寸。
黃疸消失,諸症悉減,唯食少體倦,以下方調理: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藿香三錢,炒陳皮三錢,白朮二錢,北沙參三錢,炒神曲三錢,甘草一錢。
肝大,加鱉甲三錢,雞內金三錢。
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主證:微熱,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虛恭多,小便短黃,舌苔黃,脈滑數。經化驗檢查,轉氨酶高,但面目,皮膚無黃染。
治法:調理脾胃,佐以清利。
例方:清肝和脾飲(慣用方)。
茯苓三錢,蒼朮二錢,厚朴二錢,青皮,陳皮各二錢,柴胡二錢,炒神曲三錢,黃芩三錢,夏枯草三錢。
腹脹甚加大腹皮三錢,藿香三錢。
大便乾燥,加熟大黃一錢。
小便短黃,加六一散三錢。
轉氨酶高,加金錢草三錢,敗醬草三錢。
三、慢性肝炎
主證:病程較長,黃疸久不消退,或反覆出現黃疸,黃色晦暗,口不渴,胸脅脹痛,精神倦怠,大便多溏,舌苔垢膩,脈沉滑。系由脾腎兩虛,寒濕凝滯,屬於陰黃範圍。
治法:溫腎健脾。
例方:茵陳理中湯加味(慣用方)。
茵陳四錢,党參三錢,乾薑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甘草一錢,金錢草三錢,青皮三錢,五味子三錢。
四肢厥冷,加制附片三錢,桂枝二錢。
胃滯甚,加焦三仙各二錢。
腹脹滿甚,加藿香三錢,厚朴二錢。
腹瀉甚,加制附片三錢,肉桂一錢。
腰痠痛,加杜仲三錢,狗脊三錢。
如病程較長,胸脅脹痛,腹脹滿,便秘或便溏,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沉澀,或弦大而緩,系氣鬱血滯,脾胃虛弱。以柔肝扶脾為治。方用芍藥白朮散加減(慣用方):
白芍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柴胡三錢,鬱金三錢,厚朴二錢,甘草一錢。
脅痛較甚,加延胡索二錢,金鈴子二錢。
胃滯甚,加焦山仙各二錢,雞內金三錢。
腹脹滿甚,加藿香三錢,佩蘭三錢。
腰痠痛,加續斷三錢,杜仲三錢。
口渴,加天花粉三錢,麥冬三錢。
便秘,加熟大黃一錢,枳實二錢。
便溏,加炮姜二錢,木香二錢。
如病程較長,體倦神疲,胸悶氣短,腰背痠痛,脈虛弦或濡滑,系氣血兩虛。以益養血為治。方用加味歸脾湯加減(慣用方):
党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棗仁三錢,黃芪三錢,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木香二錢,肉桂一錢,木瓜三錢,桂元肉三錢,甘草一錢。
胸悶脹甚,加厚朴二錢,藿香三錢。
肝區痛,加鬱金二錢,香附三錢,延胡索二錢,金鈴子三錢。
腰背痠痛較甚,加續斷三錢,杜仲三錢。
虛煩不眠,加生龍齒三錢,夜交藤三錢。
喜暖畏寒,加制附片三錢,炮姜二錢。
如病程較長,頭暈耳鳴,潮熱盜汗,口舌乾燥,舌質紅,苔薄,脈象細數而弦,系陰虛肝鬱。治以滋陰潛陽為治,方用加減復脈湯(慣用方):
生地三錢,白芍三錢,婦貞子三錢,天冬三錢,生鱉甲三錢,生牡蠣三錢,柴胡二錢,黑芝麻三錢,甘草一錢。
肝區痛甚,加當歸三錢,左金丸三錢(或吳株萸,黃連)。
睡眠不穩,加棗仁三錢,柏子仁三錢。
大便燥結,加桃仁二錢,柏子仁三錢,火麻仁三錢。
腰背痠痛,加牛膝三錢,杜仲三錢,狗脊三錢。
谷丙轉氨酶高,加金錢草三錢,夏枯草三錢。
小兒急性肝炎,在癥狀消失後,可以用丸劑調理,用香橘丸,啟脾丸,每天各服一丸,連服十天或兩周。慢性肝炎,在癥狀消失後,也用丸劑調理,用參苓白朮丸,每天二次,每次二錢,連服十天或兩周。同時,飲食生活都要有規律,要講究衛生,多吃蔬菜,少吃油膩,生冷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小兒暑熱
小兒夏季發熱,經久不退,在我國南方及濱海地區較為多見,習稱為「小兒夏季熱」。相當於中醫兒科的「小兒疰夏」,是由於暑縶所引起的一和季節性疾病。
夏季氣候炎熱,小兒適應能力不強,容易傷暑受熱。因為熱邪內閉,故出現肌膚灼熱而無汗;熱自內生,故雖有汗而熱不解。同時,無論是有汗或無汗,除發熱,口渴,喜飲,小便清長等主證而外,一般頭痛,身痛,惡寒,惡風等表證現象則並不明顯。所以,它不同於一般的外感病,而是外傷暑邪,內蘊濕熱。
暑邪系由口鼻而入,首犯肺胃。肺主氣,而暑必傷氣,氣虛則邪滯,兼之暑必頰濕,濕之為病,多在脾胃,郁久化熱,津液必傷。津液耗損,加之氣虛,故往往使熱邪稽留而不易退。
體質較弱,或長期發熱不退,多呈虛象,或虛實互見之證,也即是「小兒疰夏」。《幼科主治準繩》認為:小兒疰夏「凡脾胃之氣不足者遇長夏潤溽之令,則不能升舉清陽,健動中氣,……熱傷元氣。」臨床上會出現「肢體怠惰,……精神不足,飲食少思,口中無味,呼吸短乏」等症。小兒夏季熱在後期的證候也正是這樣。所以,小兒夏季熱,小兒疰夏,都屬於小兒暑熱的範圍。
暑之為病也包括很廣,如「中暑」(卒然昏倒),「暑風」(四肢抽搐)等。而小兒暑熱並不出現這類證候,所以,它同其他的暑病是有區別的。
[治法述要]
小兒傷暑發熱,病程長短不同,病情輕重各異,原則上是以清暑解熱為治。而在發病初期,則應佐以宣透泄熱;中期則應佐以養陰生津;後期則應佐以益氣扶正。
宣透泄熱,是著重於定肺氣,泄內熱。肺氣為暑熱所傷,湊理閉塞,故多高熱而無汗,故應清解宣透,但不能太過,如過於發表,會使津液受傷,則內熱更甚。
養陰生津,是著重於養胃陰,存津液,但不能過於滋膩,如過於滋膩,則濕滯化熱,反而灼傷津液。
益氣扶正,是著重於補中氣,和脾胃,但不能峻補,如過於峻補,反而助熱,則熱邪稽留而不退。
小兒暑熱一證,主要是肺胃兩經的病,宜潤宜清,而不宜用辛燥和過於苦寒的藥物,應以清涼甘平為治。如頰濕,則應察其濕與熱之輕重,暑熱在初期,中期,大多熱重於濕,治宜清解;即使濕重,亦容易化熱,應於清熱解內,佐以芳香化濕,淡滲利濕之劑。在後期,由於中氣虧損,脾不健運,可能出現濕多於熱,在益氣扶正的同時,佐以芳香化濕,也不要用過於辛燥和苦寒的藥物。
由於小兒體質較弱,而暑熱一證又容易傷氣,高熱煩渴,更使氣陰兩傷,一般多見正虛邪實。在治法上,根據病情的久暫,體質的強弱,分別虛實,審慎用藥,是十分必要的。
[例方選介]
一、小兒傷暑,發熱持續不退,氣候越熱,發熱越高,發熱有起伏,多見暮熱早涼。無汗或少汗,口渴喜飲,小便多。發熱高時,煩燥不安,熱輕減時,仍嬉戲如常。無頭痛,身痛,惡風寒等症,但見口唇乾,舌質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象滑數。
治法:清暑,宣肺,泄熱。
例方:加減二香飲(慣用方)。
香薷一錢,藿香二錢,連翹二錢,金銀花二錢,生石膏三錢,生稻芽三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黃芩二錢,淡竹葉(或鮮竹葉)二錢。
二、如發熱時間過長,有汗或多汗,煩渴引飲,舌質仍紅,乾燥少津,薄苔或無苔,脈象洪數。
治法:清暑,養陰,生津。
例方:生脈散加味(慣用方)。
太子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二錢,知母二錢,寒水石三錢,生稻芽三錢,石斛三錢,黃芩二錢,甘草一錢,淡竹葉三錢。
以上二方,皆系著重於清暑,而前者則是側重於宣透泄熱。香薷芳香辛散,為治傷暑無汗的主要藥物,藿香芳香化濕,能解暑熱而不偏燥。小兒暑熱,初期,中期多為肺胃實熱,故以辛涼為治。石膏,知母除煩止渴;銀花,連翹宣散風熱;生稻芽同於粳米,與甘草同用,可以養胃和中;黃芩,淡竹葉清熱除煩。故前方多對於清暑泄熱有一定的作用。而後方則是側重於養陰生津。《千金方》生脈散,為治熱傷元氣,生津存液的一個主方。石斛滋養胃陰而能清熱;寒水石清熱泄火,除煩止渴,其功用同於石膏,而味寒入腎,不傷陰,於小兒較。兩方雖各有側重,而清暑泄熱的主方則基本相同,都是以白虎湯為基礎。因為小兒暑熱初期,中期變化不大,但體質強弱不同,如初期有汗而津液不足,即可以用第二方,如中期仍然無汗或少汗,也可以用第一方。也即是偏於濕的用第一方,偏於虛的用第二方。
三、後期氣陰兩傷者,證見:發熱不退,肢體倦怠,精神不足,不思飲食,口中無味,口渴,唇乾,舌燥,苔少,脈象虛數。
治法:益氣育陰。
例方:生津保元飲(慣用方)。
太子參三錢,炙黃芪三錢,五味子三錢,天冬、麥冬各二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三錢,白扁豆三錢。
太子參,炙黃芪為補中氣主葯,茯苓,白朮,甘草能補脾益氣,天冬,麥冬為養陰清熱,潤燥生津之品,五味子斂肺滋腎,知母清熱除煩,白扁豆消暑,除濕熱,而人蔘,茯苓與地骨皮同用,即錢乙地骨皮散,能治虛熱作渴。本方系以參芪膏,生脈飲,四君子湯為主,加用養陰,生津,除煩的藥物,著重補中益氣,生津液,消暑濕,和脾胃,除煩熱。對於小兒暑熱後期,出現虛證,有所補益。
[簡易方先介]
芳香清涼飲(慣用方):
鮮藿香三錢,鮮佩蘭三錢,鮮薄荷二錢,鮮石斛三錢,鮮荷葉三錢,鮮茅根三錢,鮮蘆根三錢,鮮竹葉三錢。
以上諸葯,煎水當茶頻服,如葯不全,短少二、三味,也無大礙。如鮮藿香,鮮石斛,鮮竹葉三味同煎;或鮮佩蘭,鮮荷葉,鮮蘆根三味同煎,以及其他的三味,或四味,五味葯同煎均可。對於初期,中期,有發熱,口渴,煩燥等症皆可採用。
[預防方法]
《幼科全書》認為:「傷暑發熱,多得於夏」,說明這是一種季節性疾病。而其發病原因則是:「因天氣已熱,包裹太厚,重受其熱」或者是「陰室之中,取涼太過所致」。很顯然,過暖過涼,都不適宜,而重要的是過於姑息,缺乏煅煉,沒有讓孩子循序漸近地去煅煉身體,以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體質不強,不耐暑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暑熱又最易傷氣,到後期往往是氣陰兩傷。預防的方法,首先在於平素要加強煅煉,要多見陽光,衣被都不要太厚,餵養要有規律,能吃飯的小孩,飲食要有節制,多吃素菜,少吃油膩,入夏以後,更要注意。
以下的簡易方,防治小兒受暑,有一定的作用,可以選用,或交替服用,不拘日、次。
一、綠豆煎湯,加糖適量溫服。
二、鮮藿香三錢,鮮蘆根三錢,鮮荷葉小半張,煎水當茶飲。
三、午時茶一塊,煎水,分二、三次服。可以加糖適量。
小兒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又名大腦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急性傳染病。發生於夏秋之際。其特徵是季節性強,發病急,病情變化大。臨床上表現為高熱,頭痛,嘔吐,嗜睡,驚厥,昏迷等。
從中醫溫病(熱性病)學來分析,本病屬於「暑溫」的範圍。如以突然驚厥,昏迷而發病,則為「暑風」、「暑厥」。
「暑溫」是由於感受暑邪所致,其主證為身熱,有汗,頭痛,脈洪大或數。由於暑必頰濕,故可見不渴,胸悶,舌苔膩等濕象。
「暑風」是由於暑熱極盛,熱盛動風,其主證為發熱,頭痛,突然昏倒,神識不清,驚厥,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脈多弦勁,或洪大或滑數。
「暑厥」是由於暑熱亢盛,邪閉清竅(心竅),其主證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身熱肢厥,氣粗如喘,脈洪大或滑數。
從發病季節來看,乙腦與「暑溫」有相似之處。當然,「暑溫」不等於就是乙腦。因為「暑溫」是暑天的溫病,其範圍較廣,可以說乙腦包括於「暑溫」之內。但是,根據中醫辯證論治的原則,運用治療溫病的方法治療乙腦,實踐證明是行之有較的。
在中西醫團結合作下,經過實踐,對本病的認識有所提高,因而在治療上也不斷有所改進。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於控制病情,以及減少後遺症的發生,都比單純一種療法為優越。
[治法述要]
中醫認為,暑熱之邪毒,由口鼻而入,先在陽明氣分,如逆傳心包,則很快出現昏迷,驚厥等症,同時因暑必頰濕,所以,在治療上以辛涼清透,清熱解毒,芳香化濕為先,如熱毒內陷,出現昏迷,驚厥,則著重於芳香開竅,平肝熄風。由於急性熱性病易耗傷津液,故在治療過程中,隨時注意養陰存液。歸納起來,經常應用的有辛涼透邪,芳香開竅,平肝熄風,養陰存液等法。據臨床各種具體情況,依法立方,如有兼證,則隨症加減。
張風逵說:「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就是說早期用辛涼清透,後期用甘寒養陰,指出了治療「暑病」的大略。
由於本病發病急,來勢猛,變化快,臨床應先有所準備。一般先採用固定成方,使患兒能及時服藥,以免貽誤病情。固定成方是以病情的輕、重、極重三型擬定處方(見後),並將葯煎好,冷藏備用。
乙腦常高熱不退,昏迷,驚厥,如不及時控制,常引起病情惡化,故對於控制高熱,昏迷,驚厥的方葯也必須預先準備。
與此同時,必須中西醫密切配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注意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以及其他各種情況。支持療法及護理工作也必須加強。病室要保持安靜,盡量避免強光,噪音的剌激,注意眼、耳、鼻和皮膚的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和褥瘡的發生。
[例方先介]
一、輕型
主證:發熱(體溫三十八度左右),頭痛,無汗或有汗,嗜睡,噁心,嘔吐,神識清楚,無驚厥,舌質紅,苔白,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芳香化濕。
例方:石膏湯加味(慣用方)。
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粳米五錢,甘草一錢,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野菊花三錢,鮮藿香三錢,鮮佩蘭三錢。
汗多,小便短黃,加鮮蘆根四錢,滑石粉三錢。
腹脹,大便秘結,加枳殼二錢,熟大黃二錢。
二、重型
主證:發熱(體溫三十九至四十度之間),頭痛,煩躁,口渴,胸悶,噁心,嘔吐,神識恍惚,驚掣,偶有驚厥,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芳香開竅,平肝熄風。
例方:解毒湯加減(慣用方)。
黃連二錢,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黃芩三錢,鮮藿香三錢,菖蒲二錢,粳米五錢,甘草一錢,鉤藤三錢。
驚厥甚,加僵蠶三錢。
痰多,加竹瀝汁五錢,瓜蔞三錢。
大便秘結,加熟大黃二錢,玄明粉二錢。
三、極重型
主證:發熱(體溫上升到四十至四十一度以上),深度昏迷,反覆驚厥,呼吸淺表或不規則,舌質紅絳,苔黃或黑,乾燥無津,脈細數。
治法:清熱熄風,益氣育陰。
例方:清心生脈湯加減(慣用方)。
水牛角五錢(另煎兌服),黃連二錢,山梔子二錢,知母三錢,石決明四錢,生石膏一兩,鮮生地四錢,連翹三錢,太子參三錢,生牡蠣四錢,天麻三錢,鉤藤三錢,甘草二錢。
如有條件,可加用安宮牛黃丸一丸,化開分三次用湯藥沖服。
[備用成藥]
一、控制高熱,昏迷,驚厥的成藥簡介:
紫雪丹:犀角,羚羊角,寒水石,磁石,滑石,生石膏,朴硝,硝石,木香,沉香,玄參,升麻,甘草,丁香,麝香,硃砂。
紫雪丹原名紫雪,為清熱解毒,鎮靜開竅成藥。主治:熱邪內陷,壯熱煩躁,昏狂譫語,口渴唇焦,尿赤便閉,甚至驚厥。
安宮牛黃丸:牛黃,鬱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子,硃砂,梅片,麝香,真珠。
安宮牛黃丸為清熱解毒,開竅安神成藥。主治:溫邪內陷,神昏譫語,煩躁不安,中風驚厥等症。
以上二葯,如有條件,可考慮應用。
二、控制高熱,驚厥,昏迷新葯簡介:
復方板藍根注射液:由連翹,板藍根,金銀花,生地,竹葉,柴胡,大青葉,玄參製成。乙腦患兒均可用。
水牛角煎劑:水牛角切成薄片或挫末,水煎二小時,冷藏。凡乙腦患兒均可應用。
安宮注射液:由麝香,冰片,黃連,山梔子,黃芩,鬱金等加工製成。適用於昏迷者。
人蔘注射液:用紅人參加工製成。適用於心力衰竭者。
地龍注射液:以乾地龍加工製成。適用於驚厥者。
[新醫療法]
一、高熱:針剌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同時配合物理降溫,注意病室通風和室溫。
二、驚厥:針剌人中,湧泉,十宣;耳針取交感,神門穴。
地龍注射液:取大椎,合谷穴,作穴位注射,每次0.5-1ml.
三、呼吸衰竭:針剌會陰穴,留針,強剌激,10-20分鐘捻轉一次。
10%人蔘注射液:取膻中,中府,肺俞等穴,作穴位注射,每次0.5ml。
小兒急性腎炎
小兒湊理不密,皮膚嬌嫩,最容易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紅腫疼痛(咽峽炎,扁桃體炎),濕熱瘡疥(化膿性皮膚感染),以及喉痧(猩紅熱)等。如使腎臟受到影響,出現浮腫,尿少,甚則小便不通,頭痛,眩暈等症,則會形成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以小兒較為多見。一般初發病時浮腫,尿少等癥狀不明顯,照常遊戲,並無異常感覺。多在七、八天後即陸續出現浮腫,尿量減少,尿色茶紅以及頭痛,嘔吐,心悸等症。經過治療,各種癥狀可逐浙減退。小兒急性腎炎,在臨床表現方面有輕有重,如治療及時,護理得宜,很少發展為慢性,一般預後都較為良好。
[治法述要]
小兒急性腎炎的主要癥候是出現浮腫。屬中醫「水氣病」的範圍。水氣病有陽水,陰水之分,急性腎炎的水腫,屬於陽水之類。
產生水腫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外感影響內臟,使水氣不能正常的運行。水氣不能正常運行,系由於肺,脾,腎三髒的功能失調。
肺主氣,合皮毛,為水之上源,如肺氣失調,或者肺氣虛,則表氣不固,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使肺通調水道的作用受到阻礙;脾主四肢及肌肉,主運化,如動化功能失常,則會使水濕停滯瀦留;緊主水,主骨,主納氣,如腎氣虛則水液不能二輸膀胱。
由於肺氣失調,脾運化不靈,不能制水,兼之表氣不固,使外邪乘虛而入,風邪與水氣相搏,腎氣不足,使水液不能下行,遂使水濕泛濫而成水腫。的以,水腫的原因不單是在腎,而是與肺、脾都有密切關係。因而在治療上必須三者兼顧。
《金匱要略》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幼科鐵鏡》對於水腫的治療認為:「治宜調脾行氣」、「實脾利水」。
在實際運用上,對於小兒急性腎炎的浮腫,如有表邪,應當發汗;如小便短少赤色,應先利水;如小便自利,腹脹氣短,面目虛浮,手足自冷,證屬虛寒,則應先調營衛,然後行濕利水。
如咽喉紅腫,或伴有咳嗽喘促,或皮膚搔癢等,多系外感風邪,內蘊熱毒。在解表利水的同時,還須佐以清熱解毒。
由於濕熱積滯化火,腎不納氣不能攝血而出現血尿,實證應清熱涼血,虛證應滋腎和血。
由於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可能出現頭目眩暈,煩躁,噁心等症(高血壓)。在滋腎的同時,應結合柔肝潛陽為治。
臨床較為常見的還有:浮腫並不明顯,隻眼瞼部份略見浮腫,其他癥狀亦不明顯,或伴有納差食減,面色不榮等,只是小便化驗不正常。在治療上以淡滲利濕,甘淡養脾,清熱涼血,養陰滋腎等法隨證論治。
中醫認為,腎炎這個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脾虛不能制水,因而形成水腫,在小兒實為多見。在治法上,如發汗,利水,行氣,和血,滋腎,柔肝,總要照顧到脾胃。
早期以清為主,不要過早地補,更不要峻補,如病程較長,也應清補兼施,不要單補,在恢復期,應脾腎同時調理,才能被免反覆,促進健康。
[例方簡介]
一、證見:頭面浮腫,先從眼瞼開始,以致頭面,四肢,軀幹俱腫,發熱,惡風惡寒,身體痠痛,無汗,小便短少,脈浮,苔白。表邪較重者。
治法:袪風利濕。
例方:越皮湯加減(慣用方)。
炙麻黃二錢,紫蘇二錢,茯苓皮三錢,澤瀉三錢,蒼朮二錢,防己二錢,甘草稍一錢,生薑二錢。
二、證見:全身浮腫,口渴,小便短赤,咳嗽,脈浮數,舌質紅,苔白微黃。表邪而兼熱重者。
治法:袪風清利。
例方:麻連湯加味(慣用方)。
炙麻黃二錢,連翹三錢,赤小豆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黃柏二錢,苦杏仁三錢,甘草一錢,滑石粉三錢。
三、證見:全身浮腫,下肢較甚,小便短少,口不渴,脈沉滑,苔白膩。濕較重者。
治法:清利行水。
例方:苓皮湯加味(慣用方)。
茯苓皮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白朮三錢,桂枝二錢,陳皮二錢,桑白皮三錢,大腹皮三錢,生薑皮二錢。
以上三例,均系以浮腫為主,而發病的誘因系由於表氣不固,為風邪所乘,自應以袪散風寒,解錶行水為治。越皮湯系由越婢湯及防己茯苓湯加減而來,麻黃有發汗利水作用,而以麻黃為主的越婢湯,為《金匱要略》治風水惡袪風的方劑;防己茯苓湯為治皮水的方劑。麻連湯則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傷寒論》治瘀熱在里的方劑,主要是化濕熱;方中連翹,黃柏苦寒清火,赤小豆利水導濕,苦杏仁利肺氣。苓皮散為五苓散及五皮飲的加減方,五苓散為《傷寒論》治外有表證,內有蓄水,利水化濕的方劑,方中桂枝有解太陽肌表而化膀胱之氣作用;《中藏經》的五皮散著重於滲濕,行氣,理脾,消水。臨床上應根據病情,以表邪為主,濕熱偏甚的情況,以上述幾個方劑加減化栽,對於消除水腫,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證見:浮腫較輕,小便短赤,咽喉紅腫,脈數,舌質紅。內熱較甚者。
治法:清熱涼血。
例方:小薊飲子加減(慣用方)。
生地炭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小薊三錢,薄黃三錢,藕節三錢,白茅根三錢,石葦三錢,側柏葉三錢,甘草一錢。
急性腎炎,除浮腫外,以血尿最為多見,往往不易消失,如系下焦結熱,自應以清熱涼血為治,如熱重還可以加山梔子瀉火,濕重加滑石,通草利濕。但脾虛不能統血,加之腎氣不足不能攝血,單一涼血止血,效果就不會明顯。應著重於分別調理脾、腎,佐以和血。
五、證見:浮腫不明顯,一般伴有頭暈,頭痛,耳鳴,或噁心,目珠痛,小全少等症,脈弦滑,舌質紅,苔薄。陰虛陽亢者。
治法:滋腎柔肝。
例方:杞菊地黃湯加味(慣用方)。
生地黃三錢,山萸肉三錢,山藥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丹皮二錢,枸杞子三錢,菊花三錢,石決明三錢,牛膝二錢,夏枯草三錢。
頭暈消失而減輕,蛋白尿,血尿不消失,前方作如下加減:
生地炭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丹眼二錢,山藥三錢,山萸肉三錢,旱連草三錢,女貞子三錢,仙鶴草三錢,桑螵蛸三錢。
六、證見:輕微浮腫,納食不香,氣短,小便短少,大便干溏不定,下肢及腹部腫脹,脈沉弦而緩,舌苔白膩微黃。脾動不健者。
治法:理脾利濕。
例方:實脾飲加減(慣用方)。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白朮三錢,木瓜三錢,枳殼二錢,大腹皮三錢,厚朴二錢,藕節三錢,甘草一錢。
如體倦神疲,尿蛋白較多,前方作如下加減:
党參三錢,黃芪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山藥三錢,白朮三錢,生苡仁三錢,旱連草三錢,黃精三錢,炙甘草一錢。
七、歷時較長,浮腫及各症均不明顯,只尿蛋白,紅細胞不消失,有兩種情況:
一是蛋白較少,紅細胞較多的,以滋腎和血為治,方用地黃湯加味:
生地炭三錢,山萸肉三錢,山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二錢,阿膠珠三錢,艾葉炭一錢,旱連草三錢,藕節炭三錢。
另一是紅細胞較少,尿蛋白較多的,以扶脾益氣為治,方用異功散加味:
党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二錢,黃精三錢,藕節三錢,女貞子三錢,甘草一錢,旱連草三錢。
八、歷時較久,浮腫反覆發作,伴有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四肢乏力,腰部痠痛等,脈沉緩,舌質淡。脾腎兩虛者。
治法:補腎扶脾。
例方:腎氣丸真武湯加減(慣用方)。
炙甘草二錢,熟地三錢,制附片三錢,茯苓三錢,白芍三錢,山萸肉三錢,肉桂一錢,山藥三錢,莬絲子三錢,補骨脂三錢,桑寄生三錢。
九、在恢復期,癥狀消失或緩解,應以丸劑調理,仍著重於脾腎同治,採用:
六味地黃丸、啟脾丸(均系成藥)。
每天各服一丸。定期作尿檢查。恢復正常,即可停葯,注意飲食生活方面的調理。
小兒痹證
痹,含有閉塞不通的意義。小兒湊理不密,易受外邪侵襲。如體質較弱,氣血運行不暢,使病邪滯於肌肉,經絡,關節等處,則易成痹證。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或痠楚,或肢體沉重,麻木,甚則出現氣短,心悸等症。痹證與風寒濕者有關係,《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但三者之間又各有偏勝:「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行痹一般是痛處遊走不定;痛痹是痛有定處,且疼痛較劇;著痹的疼痛亦有定處,但肢體沉重,行動不便,或膨肢體感覺麻木。痛楚多在肢體,尤其是腕,肘,膝,踝等關節更為明顯,屈伸不便。如遇天氣變化,疼痛痠楚更為加劇。
此外,還有一種熱痹,往往急性發作,關節疼痛明顯,局部紅腫灼熱,喜冷拒按,兼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等症。
又如寒濕稽留過久,濕郁成熱,寒從熱化,也能轉化成熱痹。
基於以上所述,臨床習見的小兒關節炎,基本屬於中醫痹證的範圍。由於病邪的各有偏勝,一般分為風痹(行痹),寒痹(痛痹),濕痹(著痹)和熱痹。
[治法述要]
痹證為「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病,病因較為複雜,所侵犯的部位又牽連到經絡,肌肉及骨節。如病久不去,還容易波及臟腑,影響氣血,以致正虛邪實,使氣血更加耗散,病邪稽滯,而出現虛實互見之證。
由於三氣雜至而又各有偏勝,如偏於風邪的,應著重袪風,但要兼顧到寒濕;偏於寒濕的,在散寒利濕的同時,也要兼顧袪風;至於熱痹,同樣除清熱而外,也要照顧到袪風濕。
袪風,散寒,利濕,清熱,是針對引起痹證的外邪及其偏勝而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犯經絡,以致氣血受阻,不能宣通,因而不僅是袪散清利,還須理氣活血,通經活絡。如果波及臟腑,出現虛損,則應當加以補益。如伴有心悸,食欲不振以及長時間低熱不退等症,均較為多見。這類情況,應根據病邪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程的久暫,分別主次,標本兼顧。
[例方選介]
一、風痹
主證:四肢關節疼痛,常遊走不定,或屈伸不便,舌苔薄白,脈浮。發病前多曾有發熱,咽紅,有汗,惡風等症。
治法:疏風除濕。
例方:寄生湯加減(慣用方)。
獨活二錢,秦芄二錢,防風二錢,木瓜二錢,牛膝二錢,雞血藤三錢,威靈仙二錢,松節二錢,甘草一錢,桑寄生三錢。
偏在上肢手背疼痛,抬舉困難,加桂枝三錢,伸筋草三錢。
偏在下肢股脛疼痛,行走不便,加續斷三錢,海風藤三錢。
兼有表邪,惡寒,無汗,加麻黃一錢,葛根二錢。
二、寒痹
主證:四肢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屈伸不便,喜熱敷,遇寒冷則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滑潤,脈浮緊。
治法:袪風散寒。
例方:烏頭寄生湯加減(慣用方)。
制川烏二錢,制草烏二錢,獨活二錢,秦芄三錢,制乳香二錢,制沒藥二錢,雞血藤三錢,防己二錢,木瓜三錢,牛膝二錢,甘草一錢,桑寄生三錢。
汗出,惡風,加桂枝三錢。
胃不和致噁心,加葛根二錢,去乳香,沒藥。
三、濕痹
主證:肢體沉重疼痛,痛有定處,或痠楚,麻木,運動不靈活,舌苔白膩,脈緩。
治法:袪風利濕。
例方:羌活湯加減(慣用方)。
羌活二錢,獨活二錢,蒼朮二錢,生苡仁三錢,防己二錢,通草一錢,木瓜三錢,海風藤三錢,甘草一錢,桑枝三錢。
身重,汗出惡風,加黃芪三錢,生白朮三錢。肢體痠痛明顯,加薑黃二錢,五加皮三錢。
四、熱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發熱,惡風,口渴,煩躁,手指彎曲,痛時不能屈伸,喜涼拒按,舌質紅,苔黃燥,脈浮數。
治法:清熱利濕。
例方:宣痹湯加減(慣用方)。
連翹三錢,生苡仁三錢,蠶沙三錢,山梔子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三錢,防己三錢,秦芄三錢,甘草一錢,桑枝三錢。
小便短黃,加滑石粉三錢,木通二錢。
大便乾燥,加熟大黃二錢。
關節紅腫,疼痛較劇,筋脈拘急,日輕夜重,高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原方作如下加減:
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生山梔子三錢,生石膏四錢,黃連一錢,黃柏二錢,黃芩二錢,生地三錢,知母二錢,絡石藤三錢,桑枝四錢,甘草一錢。
心煩,氣短,多汗,加太子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去黃柏,黃芩。
[痹證兼證]
風寒濕痹,如影響心氣,可能出現脈結代,心動悸。在治療時應兼顧心經。作如下的分別論治:
風邪偏勝而兼心悸者:
太子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嫩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獨活二錢,牛膝二錢,雞血藤三錢,炙甘草一錢,桑寄生三錢。
寒濕偏勝而兼心悸者:
太子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制附片二錢,肉桂一錢,炒丹參三錢,雞血藤三錢,炙甘草一錢,桑寄生三錢。
氣血兩虛而兼心悸者:
党參三錢,黃芪三錢,白朮三錢,酸棗仁三錢,炒丹參三錢,遠志二錢,何首烏三錢,柏子仁三錢,炙甘草二錢,桑寄生三錢。
風熱偏勝而兼心悸者:
太子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連翹三錢,菊花三錢,蓮子心二錢,蠶沙三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一錢,桑枝四錢。
痹證緩解期,關節疼痛痠楚等症已經消失,只是低熱不退者: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青蒿三錢,鱉甲三錢,秦芄三錢,白芍三錢,生地三錢,青皮二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三錢。
痹證緩解期,關節已不疼痛,只是納差,腹脹,便溏,午後及夜間仍有低熱者:茯苓三錢,苡仁三錢,大腹皮三錢,炒神曲三錢,厚朴二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蒼朮二錢,陳皮二錢,銀柴胡二錢,甘草一錢。
[寒痹外用方選介]
寒痹因遇寒則疼痛加重,遇熱則疼痛緩解,採用溫熨辦法有效。方葯及其用法如下:生艾葉五錢,生川烏三錢,生草烏三錢,蒼朮三錢,白芷三錢,川芎三錢,羌活三錢。
上藥一劑,共為粗末。分為兩份,用布包好,放入水中煎煮,煮時加鮮大蔥四、五根,生薑一塊,均搗碎,老酒一杯。煮沸後約二十分鐘,取出一個布包,將水壓干,趁熱(以不太燙為度)熨痛處。輪流用兩個布包熱熨,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十分鐘,熨時注意不要當風,不要過燙以免燙傷皮膚,熨後將水擦乾,注意保溫。一劑可用兩至三次,再用時均加酒一杯同煮。
[方葯淺解]
治風寒濕痹,應用溫通法,所用方劑,均系以獨活寄生湯加減化栽。獨活辛、苦、微溫,它袪風,勝濕,通經,活絡,蠲痹,止痛的作用較好。小兒易實易虛,多虛實互見之證,一般著重於袪邪,邪去則正安,在沒有出現虛損以前,應採用理氣活血,通經活絡的治法,如常用舒筋活絡,補血行血的雞血藤,舒筋活絡又能和胃化濕的木瓜,通利關節,補益肝腎的牛膝,袪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威靈仙,袪風燥濕的公節,以及根據風、寒、濕的偏勝,選用袪風,散寒,利濕,止痛的藥物,隨症配合應用。至於熱痹,在清熱利濕的同時,也應通經活絡,如袪風通絡,利關節的絡石藤,清熱,袪風,通絡的桑枝,以及袪風止痛的防己,除風濕,舒筋止痛的秦芄等,也應配合使用。一般說來,風寒濕痹,治以溫通,少用苦寒;熱痹,治以清通,不用溫補。至於有其他兼證,則應分別論治。
心悸較為多見,一般以生脈散作基礎,人蔘(太子參或党參)補氣,對於心悸,怔忡,以及虛脫等症都很有效,麥冬養陰清熱,五味子補肝腎,益精氣,不專於收斂。痹證而兼出現心悸,往往伴有煩躁,汗出,潮熱等陰虛陽亢之證,一補,一潤,一斂的生脈散,較為恰當。
心悸,怔忡,多為心氣受損,小兒心氣不足,又多與脾動不健有關,所以,治小兒心悸,應心脾兼顧,著重益氣補脾,如用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與此同時,還須兼顧肝腎,生血活血,如丹參,雞血藤,何首烏,牛膝,芍藥等均可配合使用。
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也即是說,要注意虛實寒熱的轉化,辯證論治。同時,要注意調理,避免潮濕,寒冷悸節要注意保溫,平時要加強鍛煉,才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小兒癲癇
小兒癲癇,屬於中醫兒科驚癇類。驚和癇有所區別,驚是驚風,癇是癲癇。但它都具有共同的證候,如神識不清,痰壅氣逆等。
從發病的經過及其臨床證候的表現,驚風與癲癇是有所不同的。
朱丹溪認為,癲癇系由於外物的剌激,「以致驚其神,氣結於心,而痰生焉。痰壅氣逆,口眼斜,口吐涎沫。一時即醒,如常無事。或一日一發,或一日再發,或三、五日一發,或一月一發,或半年一發。若不急治,變成癇疾,……,治法當先利痰順氣,後用清心安神。」關於驚風,「或因外感風寒,或因內傷飲食,以致熱生於內,因熱生痰,因痰生搐,其狀口眼斜,手足牽動,氣喘涎潮,口吐涎沫,發過略醒,潮熱不退,須臾("片刻』之意)複發。治法當先瀉火開痰,後用清熱安神。」
臨床上,癲癇的主要特點是突然昏倒,繼之抽搐,喉中發出異聲,口吐涎沫,片刻即醒,醒後一如常人。時發時止,靜止時多無異常病態。
驚風則分急驚風,慢驚風和慢脾風。急驚風發病暴急,多系外感熱病的致,故抽搐前多有發熱,並有其他外感熱病的證候,多無反覆發作史;慢驚風及慢脾風則多為緩慢發發病,並有明顯虛象及其他異常。
由此可見,驚風與癲癇是有所不同的。
中醫認為:小兒癲癇的原因,多由於受驚剌激所致。但既見於外,必因於內,如飲食不節或風邪所傷,使內臟受到影響,如痰阻心竅,則會引起突然昏倒,邪滯肝經,則會引起抽搐,肝旺則會影響脾的運化,脾運不健,則濕滯痰生。因此,出現神識不清,手足抽搐,風痰上壅等症。因此,癲癇一病,與心、肝,脾三經都直接的關係。再根據病情的輕重久暫,體質的強弱,作具體分析,進行辯證論治,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治法述要]
魯伯嗣《嬰童百問》說:「調理之法,惟以驚、風、食三種,陰陽二證,別而治之。」所謂驚癇,風癇,食癇是以病因而論,也即是由於驚恐,風邪,過食而引起的癲癇。所謂陰癇,陽癇是病情的輕重久暫而論,如一般只是間歇地發作,屬於陽癇,如經久不愈,經常發作,加之四肢逆冷,形體消瘦,屬於陰癇。
至於魯伯嗣又以五臟分別命名,以及《醫宗金鑒幼科心法》除驚、風、食、陰、陽而外,又另列一痰癇,實際上是以各髒的偏勝及其證候的表現而言,在臨床上,仍然要按著「陰陽二證,另而治之」的原則來進行治療。
在治療上自應著重製止昏倒和抽搐。一般以清肝定搐,清心開竅為主。清肝必須降火,清心必須豁痰。若脾胃原來較為虛弱,則宜酌加養血補脾之葯。
歷代醫學治驚癇,著重於袪痰,治法上系先治痰,佐以瀉火清神,然後養血補脾。
癲癇有損於驚恐,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恐則傷志。小兒神志怯弱,有所驚恐,則神志失守而成癇。邪氣在心,則氣逆痰阻,應調和心血,順氣豁痰。
如癲癇經常發作,歷久不愈,應考慮到脾腎。在發搐時,仍先治搐,然後溫補脾胃或滋養脾腎。
歸納起來,治療小兒癲癇,不外乎清肝,養血,清心,豁痰,如有虛損,則須補益。
清肝,在於清肝經之熱而達到熄風定搐,佐以養血,則血和風滅。清心,在於瀉心經之火而安神開竅。肝熱心火,皆能使氣血不順,煉液成痰,火升痰壅,肝失條達,肝風內動,而作抽搐,痰阻清竅,則神識不清,而出現昏倒,所以,必須著重於袪痰。如有虧損,自當於緩解之後進行補虛。
[例方選介]
一、癲癇發作,證見:突然昏倒,面色發紅,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片刻即醒,一如常人,平時眠食正常,二便無異,脈象平和,舌苔正常。
治法:清肝瀉熱,袪痰定搐。
例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慣用方)。
龍膽草三錢,鉤藤二錢,天麻二錢,柴胡二錢,黃芩二錢,赤芍二錢,膽南星二錢,遠志二錢,地龍二錢,甘草一錢。
痰多,大便乾燥,加青蒙石三錢,熟大黃二錢。
痰多,頭痛,加天竺黃二錢,野菊花三錢。
納差,腹脹,加炒神曲三錢,枳實二錢。
熱重,煩躁,加連翹三錢,山梔子三錢。
二、癲癇發作較為頻繁,證見:突然昏倒,面色或青或白,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片刻即醒,醒後頭昏,痰多,飲食時好時壞,睡眠不安,脈象弦數,舌苔白滑。
治法:清心滌痰,理氣和中。
例方:滌痰湯加減(慣用方)。
石蓮子三錢,連翹三錢,姜半夏二錢,膽南星二錢,橘紅三錢,枳實二錢,茯苓三錢,菖蒲二錢,竹茹一錢,甘草一錢,天麻二錢,鉤藤二錢。
抽搐較甚,加僵蠶三錢,地龍二錢,去竹茹,枳實。
汗多,氣短,加太子參三錢,生龍骨三錢,生牡蠣三錢,去枳實。
煩躁不安,加酸棗仁三錢,去半夏。
大便乾燥,加全瓜蔞三錢。
三、癲癇經常發作,脾胃虛弱,面黃肌瘦,發作時四肢逆冷,發作後四肢無力,懶進飲食,睡眠不安,脈細數,舌質紅,苔薄黃。
治法:養血柔肝,益氣補脾。
例方:鉤藤飲加減(慣用方)。
太子參三錢,鉤藤二錢,天麻二錢,茯苓三錢,菖蒲二錢,遠志二錢,生白芍三錢,生牡蠣三錢,生麥芽三錢,炙甘草一錢。
四肢逆冷較甚,自汗,加熟附片二錢,桂枝二錢。
大便清溏,加陳皮二錢,乾薑二錢。
煩躁,睡眠不安,加蓮子肉三錢,夜交藤三錢。
手足掣動,痠軟無力,加牛膝三錢,桑寄生三錢。
四、癲癇緩解後,不再經常發作,著重補益氣血,增強體質,以期完全恢復。
例方:養營湯加減(慣用方)。
党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法半夏二錢,橘紅二錢,炙甘草一錢,天麻二錢,桑寄生三錢。
[成方選介]
一、醫癇無雙丸(錄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處方:全蠍二錢,制南星二錢,法夏二兩,蜈蚣二錢,白礬一兩,白附子五錢(制),僵蠶一兩五錢,豬牙皂二兩,烏稍蛇一兩,麝香六分,雄黃粉一錢五分。
水泛為丸,每袋一錢,每次五分至一錢,日服二次,白開水送服。
二、保元丹(丸)(錄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處方:膽南星三兩五錢,茯苓二兩,僵蠶一兩,麻黃二兩五錢,防風三兩五錢,青蒙石二兩五錢,鉤藤二兩五錢,薄荷二兩五錢,羌活三兩五錢,全蠍四兩,天竺黃二兩,陳皮二兩,天麻二兩,豬牙皂二兩五錢,甘草二兩,蜈蚣一錢,琥珀粉四錢,牛黃一錢,麝香一錢,冰片五分,珍珠粉四錢,硃砂粉四錢。
蜜丸,每丸重五分。每服一丸,每日二次,開水送服。
其他如牛黃抱龍丸,琥珀抱龍丸,處方內容,大同小異。這類成品丸藥,對於緩解癲癇發作,有一定作用,選用一種即可。可以單用,也可以配合湯劑使用。
小兒蛔蟲證及蟯蟲證
蛔蟲證及蟯蟲證是小兒最常見的兩種腸寄生蟲病。這種病不僅給小兒帶來痛苦,還會影響健康。
病從口入。如飯前,便後不洗手,愛在潮濕泥土間遊戲,愛吮手指,吃未經洗凈的瓜果生冷食物等,都容易使蟲卵進入人體而發生疾病。
有蛔蟲的小兒,可經常脹痛,面色青蒼,形體消瘦,食欲不振,或易飢餓;有的飲食異常,不知饑飽,或嗜食異物,如土塊,爐灰等。一般夜眠不安,睡中咬牙,愛俯卧,頭上多汗,或肢冷等。
蛔蟲於人體小腸內寄生,吸取養料而滋長繁殖,消耗小兒營養,日久脾胃受損,漸趨消瘦,面色不榮。由於經常脹痛,故顏面青蒼。
由蛔蟲引起脹痛的特徵是: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時間多在空腹時或夜間睡眠後,疼痛時發時止,疼痛較劇時,涕淚交流,痛不可忍,平時若無所苦,嬉笑如常。
蛔蟲有遊走鑽孔的習性,如蛔蟲過多,或小兒高燒病重,或飲食,服驅蟲葯不當,使蛔蟲騷動,扭結成團,出現劇烈脹痛,噁心嘔吐,喉鼻發癢,手足發涼,煩躁不安,蛔蟲上泛,往往由口鼻而出。沁蛔蟲阻塞腸道,可能引起蛔蟲性腸梗阻;如竄入膽管,可引起膽道蛔蟲症。這類併發症都應及時處理。
蟯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末端,雌蟲於夜間爬出肛門產卵,在肛門口可見到白線頭樣成蟲,由於肛門,會陰奇癢,用手搔抓時,蟲卵沾染於手指及指甲上,帶入口內吞下,又在腸內發育繁殖。因為搔癢,影響小兒睡眠,常煩躁不安,或夜間驚叫啼哭,如皮膚搔破,可引起瘡疹;或因膀胱失約,引起遺尿。間或也有腹痛,腹瀉,噁心,食欲不振等癥狀。
總之,蛔蟲證及蟯蟲證在小兒疾患中,比較多見,應隨時注意,積極預防,發現後及時治療,使小兒健康成長。
[治法述要及例方選介]
驅蟲是治療蟲證的主要方法,有效的方劑藥物也很多。從臨床實踐看,應根據小兒身體強弱加以區別,如身體壯實,可以直接驅蟲;如身體較弱,應著重調理脾胃,佐以驅蟲。蛔蟲習性,喜甘而惡酸苦,故得甘則動,遇酸則伏,遇苦則安。有蛔蟲的小兒宜多吃蔬菜,少吃肥甘。同時,用酸苦之劑,使蟲安伏,還須佐以輕下之劑,使蟲隨大便排出。驅蟲藥劑,一般二至三劑即可,如蟲未凈,隔兩周再治。與此同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沒有洗凈的食物,勤剪指甲。體弱的小兒,先扶脾安蛔,下蟲後,再調理脾胃。一般採用甘淡養脾的方葯,佐以清導,不宜峻補和過於攻克。滋將臨床慣用方劑簡介如下:
一、驅蛔連梅湯(慣用方):適用於一般體質較弱小兒,證見:經常腹部繞臍痛,食慾一般,或時好時壞,夜間咬牙,曾便下蛔蟲。
川黃連一錢(或胡黃連二錢),烏梅二錢,榧子二錢,雷丸二錢,蕪荑二錢,青皮二錢,檳榔三錢,使君子三錢,川楝子二錢,熟大黃一錢,花椒二錢。
每日二劑,水煎二次,分二次早晚空腹時服,連服二至三劑。
理中安蛔湯加減(慣用方):適用於體質較弱的小兒,證見:顏面青蒼,消瘦,經常空腹繞臍痛,食欲不振,夜卧不寧,咬牙,愛俯卧,頭上出汗,大便不調,腹瀉或便秘,曾便下過蛔蟲。
党參三錢,炒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烏梅二錢,花椒二錢,青皮二錢,陳皮二錢,焦三仙各二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一錢。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二次早晚服,連服三劑。
三、異功散加味(慣用方):適用於小兒驅蟲後,證見:腹痛緩解,面黃肌瘦,納差,大便不調,便溏或便秘,睡眠不穩,多汗。
太子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炒陳皮三錢,山藥三錢,炒神曲三錢,烏梅一錢,使君子三錢,炙甘草一錢。
每日一齊,水煎二次,分二次早晚服,連服三至五劑。
四、烏梅丸:適用於嘔吐蛔蟲,或腹痛劇烈,蛔蟲上泛,竄入膽道,肢冷,自汗,驚厥等。
烏梅三錢,党參三錢,細辛五分,黃柏二錢,黃連一錢,桂枝二錢,制附片一錢,當歸二錢,花椒一錢。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三次服,連服三劑。
如有成品「烏梅丸」,可用丸劑。如吞服不便,可將丸劑三丸,水煎成湯劑服。
五、百部湯(慣用方):適用於蟯蟲證,證見:肛門,會陰部位搔癢,夜卧不寧,驚叫,間或腹痛,腹瀉,噁心,食欲不振等。
百部三錢,檳榔三錢,使君子三錢,青皮二錢,蒼朮二錢,黃柏二錢,甘草一錢。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二次早晚空腹時服,連服三劑。
[簡易方先介]
一、驅蛔方
使君子仁,去外殼,炒熟,去皮尖,每日服三至五粒,不超過十粒,連服三天。
苦楝根皮(去外皮)五錢,檳榔五錢,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兩次早晚服,連服兩天。
二、治蟯蟲方
檳榔五錢,南瓜子五錢(搗碎),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二次早晚空腹時服,連服三天。
外用藥
鶴虱五錢,苦參五我,百部五錢,花椒二錢,水煎,睡前洗肛門,前陰局部。
又方:米醋少許,臨睡前塗肛門周圍,連塗三天。
推薦閱讀:
※兒科推拿學概要
※生長激素在兒科的臨床應用
※孩子每晚睡覺都被親媽用膠布封嘴!張口呼吸真的這麼嚴重么?
※流感大爆發!兒科醫生提醒:寶寶出現這些癥狀,千萬別掉以輕心!
※對付哭鬧、打人的熊孩子,這7件事爸媽千萬不要做!